中铁十二局武广客运专线第六项目部 李宝康
一、概述
山天尾隧道为双线铁路隧道,是我管段较大的控制性工程,起讫里程DIK2069+516~DIK2073+367,全长3851米。位于清远市英德连江口与黎溪交界段北江水库回水区内小山丘,属浅丘河谷地貌,隧道线路跨越连江口及飞来峡附近的北江峡谷地貌,地势陡峻,V型谷发育,地面横坡一般大于30°,植被茂盛,大部分地区为封山育林区,水土保持较好。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80~100m。山天尾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系较发育,浅埋段、断层带多,原设计为六座小隧道。本隧道Ⅲ级围岩1300m,Ⅳ级围岩770m,Ⅴ级围岩1738m。
二、监控量测目的
现场监控量测,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初期支护和模筑混凝土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把量测的数据经整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以达到安全、经济、快速施工的目的。围岩量测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
通过现场监控量测了解围岩、支护变形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模筑混凝土衬砌施作时间;依据量测资料采取相应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积累量测数据资料,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三、监控量测项目
根据山天尾隧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特点,选择本隧道监控量测项目。监控量测项目见下表。
表3 监控量测项目
序监测项目 号 必测/选测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必测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 水准测量法,水准仪、铟瓦钢尺; 2 拱顶下沉 必测 或全站仪采用非接触观测法; 1mm 3 周边收敛位移 必测 全站仪采用非接触观测法 1mm 浅埋段必测 4 地表下沉 必测 水准测量法,水准仪、塔尺 1mm (H0≤2) 5 二衬后净空变化 沉降缝两侧底板必测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 0.01mm 沉降缝两侧底6 不均匀沉降 必测 三等水准测量 1mm 板沉降 洞口底板(或洞口段与路基过仰拱填充层7 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渡段沉降 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必测 三等水准测量 1mm 面)与洞口过四、量测断面间距、测点布置
施工中按设计文件设置量测断面并布点。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与每断面测点数量要符合设计要求,为掌握各级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在各级围岩变化起始段增设量测断面。
隧道每个量测断面,各布置一个拱顶下沉测点和一条水平净空收敛量测基线(台阶法开挖时,在拱脚以上0.5m处加设一条)。特别注意,采用全站仪量测时可以把测点布置在围岩变化处,可任意布置量测点。布置见下表。
表4 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
每断面测点数量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净空变化 Ⅴ~Ⅳ 5~10 1~2条基线 拱顶下沉 1~3点
Ⅳ Ⅲ 10~30 30~50 1条基线 1条基线 1点 1点 注:1、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 2、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各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1-2个。 3、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 五、量测频率
洞内观测分为开挖工作面观测和支护表面状况观测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测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对支护观测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测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表面外观状况等。洞外观察包括边仰坡稳定、地表水渗透等。
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量测频率如下表。
表5-1 量测频率表(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mm/d) ≥5 1~5 0.5~1 0.2~0.5 <0.2 量测频率 2次/d 1次/d 1次/2~3d 1次/3d 1次/7d 表5-2 量测频率表(按距开挖面距离)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0~1)b (1~2)b (2~5)b >5b 量测频率 2次/d 1次/d 1次/2~3d 1次/7d 注:b—隧道开挖宽度。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位移长期没有减
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六、现场施工量测 1、拱顶下沉量测
测点埋设: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在初期支护施工完2h后埋设。用风枪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固定杆一定要深入围岩,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并挂围岩量测牌子做标识,著明里程桩号及编号。测点的大小要适中,如过小,测量时不易找到;如过大,爆破时易被打坏。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
量测方法:采用鉴定合格的精密水准仪配合铟瓦钢尺观测,首先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始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且在下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量测时按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每个测点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在0.2mm内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此次观测值,如果读数相差较大则检查仪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重新复测。然后根据量测频率进行以后的观测。每次量测都要认真作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数据的准确性。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拱顶下沉,精度可达0.01mm。
图6-1量测示意图
2、周边水平位移量测
测点埋设:喷锚支护施作后,用风钻凿40mm、深200mm的孔,先用1:1水泥砂浆灌满后再插入测点固定杆,一定要埋入围岩,并挂围岩量测牌子做标识,著明里程桩号及编号。等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我们现在对周边收敛量测点采取,在围岩比较破碎段、围岩不稳定段进行布置,不同于以往非在同一个断面上两点水平布置。
量测方法:采用激光全站仪对周边量测点进行三维坐标测量, 也是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始读数。按操作规程安置好仪器,用全站仪激光测量每个测点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在0.3mm内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此次观测值。
同收敛计量测方法比较:1、使用收敛计量测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点,可以反应出两点间的收敛读数,但不能确定边墙两个量测点哪个点在位移。可能性有两种,第一种:在收敛量测读数没有变化时,两个点同时向左或向右进行平移,这样就根本反映不出点的水平位移;第二种:在收敛量测读数有变化时,不能确定左侧点在位移还是右侧点在位移。2、全站仪进行量测时,采用红外线免棱镜测设,置镜点、后视点每次观测时都采用固定点,量测结果直接测出该量测点的三维坐标,每次进行比较,直接明了的反应出点的位移情况。
3、地表下沉量测
测点布置:与洞内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里程对应,地表下沉量测点集中设在隧道中线附近,并在开挖面前方H+h1处设测点,(H为隧道埋深,h1为上半断面净高),直到开挖面后方约3~5m处。
测量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配合测量,方法同拱顶量测。精度可达0.01mm。 七、量测数据整理、分析及反馈
在取的量测数据后,及时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或应力~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及时向项目总工及监理工程师汇报。
八、现场量测要求
1、布设量测点应在每次开挖后12h~24h内,下循环开挖前完成,并及时测得初始读数。
2、量测点进行挂牌标识,做到现场施工人员能认识到围岩量测的重要性,从而起到保护点位作用。
3、每次量测时保证观测仪器的完好性,完全按仪器操作规程量测。采用专人操作仪器,固定置镜点和后视点,固定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4、每次量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实施细则,量测数据均要在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凡可上报。
5、现场量测与隧道施工易发生干扰,必须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施工要为量测工作提供方便。
以上是我在隧道围岩量测施工中的一点操作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为武广客运专线在隧道施工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7-12-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