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内好藏身,冬去春难捱
——被外壳裹困的中药胶囊
食品生产和药品生产,是关乎每一个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两大行业,可谓“舌尖上的行业”。一度,人们因为地沟油而“谈油色变”,对食品安全丧失了信心;如今,毒胶囊事件又让人们在医药领域“谈壳色变”,不再相信这些“藏在壳中的药”——胶囊剂。胶囊这种古老的剂型,生产技术源自西方,引入中国后,却为中药这一传统剂药披上了“华美外衣”。中药胶囊在中国盛行了几十年,也“冬眠”了几十年,正如它的剂型特点一样,一直躲在壳子里,安于现状,毫无创新。如今,医药界正在迎接新剂型百花齐放的春天,毒胶囊事件后,沉睡的冬天即将逝去,中药胶囊已无法再躲在外壳下安身立命。
华美外壳的骗术
胶囊家族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拥有一个看似光鲜华丽的外壳。这个外壳,可以让胶囊“金玉其外”,可以遮挡住药物本身的苦味、刺激性等种种弊端。于是,当上世纪80年代胶囊来到中国之后,便一炮走红,备受国内各大药厂的青睐,对中国药界开始了长达三十几年的“统治”。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也纷纷穿上了胶囊这件“华丽的羽衣”,在医药舞台上粉墨登场。如果不是毒胶囊事件的暴露,也许我们还沉迷在对这些“穿着羽衣跳舞”的中药胶囊的顶礼膜拜中,为它们那鲜艳的胶囊外壳所吸引。直到看到那些美丽外壳的真正“出身”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胶囊的制作工艺如此粗糙!原来,胶囊的原料如此不堪!原来,鲜艳的色彩只是为了遮盖它本来面目的肮脏与丑陋!原来,我们所一直信赖的胶囊,仅表面的一层外壳就是一个巨大的骗术!毒胶囊事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索:中药难道必须依赖胶囊而生存?即便这层胶囊外壳无毒,用胶囊来包裹中药,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画蛇添足,甚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外壳掩藏下的秘密
胶囊剂型曾拥有很多冠冕堂皇的优越性: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减少药物对食道和胃黏膜等的刺激、遮掩药物的不良气味等。但这些所谓的优势,其实已经随着很多新剂型药品的出现,不再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相反,它与生俱来的“壳药分离”的特点,却滋生出更多的隐患。
在胶囊这个精美外壳的包装下,无数造假参假的暗流在潜伏和涌动着。患者从购买到服用的整个过程中,能看到的只有色彩各异、形状相同的胶囊外壳,却丝毫看不到里面真正起作用的药物的真实面目,只能通过说明书的介绍了解一粒胶囊中的中药成分。然而,说明书由药厂附带,解释权归药厂,对于一些暗箱操作的“地下药企”来说,一纸说明书,其说服力又有多少?看来,胶囊的秘密,不仅限于空心胶囊这“华丽有毒的外衣”,其包裹下的药物本身,还潜藏着巨大的秘密!早在2005年,就发生过不法分子利用胶囊外壳为掩护,将廉价的中草药和阿莫西林等西药碾碎成分,混合装入胶囊壳中,在网络上大肆销售。这些看似包装精美的“纯中药胶囊”,实则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毒药!我们不得不怀疑:在空心胶囊随处可见的当今医药市场,这种事情会是个案吗?
在一些中药店,也同样潜藏着这类秘密。在为患者加工中药胶囊时,由于中药已被打碎成粉末状,一些药店为了让患者服用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会在胶囊里加入一些西药,这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中西合璧”,同样对患者病情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由此,我们甚至不得不担心,这些加工胶囊的中药成分中,又会潜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由此可见,很多情况下,被冠之以多用途的胶囊壳,只是充当了劣质药物的一块遮羞布!
中药在壳中哭泣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剂,历史悠久,最原始的方式是煎煮成汤服用。而随着胶囊在中国的泛滥,中药这一传统药剂也未能幸免于难,披上了胶囊这层硬壳。事实上,从药效来看,中药胶囊比汤药的效果要差30%以上,这是因为,一粒胶囊的载药量有限,服用量过少很难起到中药的效果,而一次服用粒数过多又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且难以同时吸收。从药品生产来看,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微生物很难控制,中药胶囊那种通过简单的粉碎及填装工序很难控制其质量指标,存在着安全方面的隐患。
此外,更有甚者,一些中药房推出了“代客加工胶囊中药”的服务,即帮助顾客将中药饮片加工粉碎,再装入空心胶囊,制成简易“胶囊中药”,使患者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服用。这种自创的懒办法看起来方便快捷,却暗藏杀手。首先,有些饮片质地坚硬,有的甚至是矿物质,简单地打成粉末却不经过煎煮,其有效成分难以被人体吸收,无法发挥其治疗效果。其次,将中药饮片打碎了之后,中药没有经过浸泡、杀菌、消毒的一系列正规制作流程,很难保证其作为胶囊药的安全性。再次,中药被装入胶囊,如果时间久了药物发生变质,也无法被察觉。最后,这种“胶囊中药”服用量通常比较大,如此长期服用,硬胶囊还会伤到胃部。
笔者虽不是中药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也不禁会对此产生种种疑问:众所周知,我国的中药,自古以来都是需要长达一个小时的煎煮,其中的有效成分才能提炼出来,融入汤药中,供患者服用。可是如今就这样直接将中药打碎成粉末,省却中药最重要的“煎熬”环节,其药物的有效成分岂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难道,要让我们患者将自己的体温烧到100度,在自己的肠胃中煎熬这些中药吗?由此可见,本来有一定药效,想“大展宏图”的中药,在与空心胶囊“结缘”后,便如陷囹圄,纵有满腔热忱治病救人,也只能躲在精美的胶囊壳中哭泣了。
冬去春来,适者生存
胶囊技术始创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西方,却在3500年后盛行于中国,这种怪相对中国医药界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为什么中国药厂会如此青睐胶囊制剂?笔者认为,一方面,一粒胶囊,掩盖了药物的诸多问题(其中自然也包括不能见光的问题药),成为很多药企既赚利润又走捷径的首选;另一方面,胶囊制剂在引入中国之后,我国药厂只是对其照抄照搬,技术简单粗劣,不需费一点脑筋,完成整个生产工艺只需简单地把药物粉末填充进胶囊壳中。这充分暴露出我国制药企业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只会邯郸学步,不去求知创新。高速度、低效率、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是我国胶囊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缺少技术创新和新剂型的自主研发,是我国医药界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医药界正面临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可以让中药胶囊剂型躲在外壳下安然过冬的时代已经逝去,医药界正在走向百花齐放的春天,适应中国医药发展趋势的新剂型呼之欲出。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医药界的春天里,沉睡了多年的中药胶囊,势必失去其立足之地。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