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诗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诗歌】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2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二、诗意理解
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文学常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
四、问题探究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意思是经常;“几度”,几次,多次。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这两个词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关系密切,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有入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4.赏析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这两句诗用了反衬和双关手法。“落花时节”暗示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又”是照应上文的“寻常见”“几度闻”,前后对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
3
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五、诗歌主旨
诗人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诗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字词解释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4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二、诗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三、文学常识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四、问题探究 1.理解型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2.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3.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5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7.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五、诗歌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6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字词解释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二、诗歌大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三、文学常识
李益(公元748-约829年),字君虞,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四、问题探究 1.理解型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
7
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4.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5.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6.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示例一:“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事例二: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8
7.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五、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