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白酒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我国白酒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来源:爱站旅游
我国白酒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白酒是我国独有的蒸馏酒类,按使用曲种、生产工艺、质量特点或香型,可以区分如下:

(一)按使用的酒曲种类,可分为大曲白酒、‘小曲白酒和麸曲白酒。 大曲白酒和小曲白酒是我国的传统白酒,符合我国人民的饮用习惯,有较好的曲香味或酿造风味。解放以后发展起来的,用纯种曲霉、酵母制造的麸曲、酒母酿制的白酒,称为麸曲白酒。这种麸曲白酒,由于选用了活性较高的纯种糖化菌和酵母菌,提高了淀粉利用率和出酒率,但白酒的酿造风味不足,所以,将一般的麸曲白酒称为大路货白酒。近年来,采用多种微生物培养麸曲酒母,生产的优质麸曲白酒,可以得到接近大曲白酒的酿造风味,产品质量较好,出酒率亦高,这种生产方式,已逐渐成为白酒行业普遍采用的一条工艺技术路线。 (二)按生产工艺区分,主要有固态发酵白酒和液态发酵白酒。

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国白酒行业,为改变白酒生产的落后面貌,减轻体力劳动强度,解决辅科不足和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把传统的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工艺,改革为液态发酵、液态蒸馏,故有固态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之分。液态法工艺,固然有许多优点,也有利于提高淀粉利用率和出酒率,但产品缺少固态白酒的风味,也不适应人们的饮用习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应用液态白酒或高纯浓度的精馏酒基,与优质固态的酒糟酒尾互相勾、调、串和采用多种微生物共酵的方法,也可得到各种香型的液态法白酒。

(三)根据白酒的质量特点或香型区分, 主要有清香型、米香型、浓香型、酱香型和兼有浓、酱两种香型的其它香型白酒。 白酒的香型和质量特点,主要是由工艺和发酵设备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工艺和发酵设备,就有什么香型。清香型白酒,以清香纯正为特点,以汾酒为代表,采用清蒸清茬工艺和地缸发酵。米香型白酒,以米香醇正为特点,如桂林三花酒,以大米为原料,小曲发酵,液态蒸馏。浓香型白酒,以浓香甘爽为特点,以泸州特曲和五粮液为代表,采用混蒸续碴工艺,陈年老窖或人工老窖发酵。酱香型白酒,以酱香柔润为特点,以茅台酒为代表,采用超高温制曲,晾堂堆积,清蒸回沙等酿造工艺,石窖或泥窖发酵。除此以外,取上述浓、酱两种香型白酒的某些特殊工艺酿制的混合香型白酒,如董酒、白沙液等,称为其它香型白酒。总之,白酒的香型和质量特点,可以百花齐放,大胆创新。

今后我国白酒发展的趋向如何?

根据我国白酒生产的工艺特点,其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过渡。一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大曲白酒、小曲白酒和麸曲白酒,将逐渐向纯粹培养的多种微生物共酵过渡,以得到质量、数量兼优的白酒。二是为降低劳动强度,尽快实现机械化,目前许多酒厂在各道工序上逐步实现了单机机械化,并有单机机械化如单机配料、机械制曲等各道工序,向连续化生产过渡。三是当前全国白酒行业,正致力于液态法白酒的研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固态法白酒将逐步向液态法白酒过渡。四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上许多国家对烈性酒的进口控制很严,加之我国劳动人民的饮酒习惯也正在逐步改变,因此,白酒的酒精度也需逐步降低,必将出现一个高度白酒向低度白酒过度的趋向。综上所述,我国白酒发展的趋向是逐步实现以上四个过度。

生产白酒的主要原料有哪些?其酿酒性能如何?

粮谷和薯类是生产白酒的主要原料,其它含糖原料和含淀粉的代用原料也可用来酿酒。

(一) 粮谷原料

高梁、玉米、大米,是粮谷原料中用于酿造白酒的主要原料,有些名优白酒除使用上述原料外,还搭配一些其它粮谷类。例如,五粮液就是用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五种原料搭配酿制的。各地产的优质白酒,在选择酿酒原料时也采取多品种搭配,但多以高梁为主。 1.高 梁

我国名优白酒多以高梁为主要原料,普通白酒也以高粱为原料配制的较好,号称“高梁白酒”。通常高梁含水份13——14%,含淀粉64——65%,含粗蛋白9.4——10.5%。此外,高粱中含五碳糖约2.8%,高粱糠皮含五碳糖高达7.6%,这部份五碳糖,在常规化验淀粉时,也表现为粗淀粉,但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被酵母发酵而产生酒精。高粱糠皮也可用来酿酒,但由于在磨面时出粉率不同,高粱糠的粗淀粉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高梁糠的粗淀粉含量在33——56%之间。所以考核高梁糠的出酒率,应以淀粉出酒率为准。高粱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62℃,糊化完结的温度为72℃。粳型高粱含直链淀粉较多,糯型高梁含支链淀粉较多,但糯型高粱比粳型高粱更容易蒸煮糊化。通常高梁籽粒中含3%左右的单宁和色素,其衍生物酚元化合物可赋予白酒特有的香气。过量的单宁对白酒糖化发酵有阻碍作用,成品酒有苦涩感。用温水浸泡,可除去其中水溶性单宁。 2.玉 米

玉米是酿造白酒的常用原料。玉米的粗淀粉含量与高梁接近,某些品种可高达65%以上,通常黄玉米比白玉米淀粉含量稍高。玉米含粗蛋白9—11%,含脂肪4.2——4.3%。玉米的胚体含油率可达15——40%,因此,用玉米酿酒时,可先分离出胚体榨油,因为过量的油脂会给白酒带来邪杂味。玉米的碳水化合物中,除含有淀粉以外,尚有少量的葡萄糖、蔗糖、糊精、五碳糖及树胶等。其中的五碳糖有甲基戊糖、戊糖及甲基戊糖胶,约占无氮抽出物的7%。戊糖胶是生成白酒中糖醛的主要物质。由于五碳糖的存在,常规化验玉米淀粉不比高梁低,而出酒率反不如高梁高。影响玉米原料出酒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玉米的淀粉结构堆积紧密,质地坚硬,较难蒸煮糊化,所以在酿酒时,要特别注意保证蒸煮时间。 3.大 米

我国南方各省生产的小曲酒,多用大米为原科,可得米香型白洒。大米质地纯净,含淀粉高达70%以上,容易蒸煮糊化,是生产小曲酒最好的原料。 (三) 薯类原料

红薯、马铃薯、木薯等,含淀粉极为丰富,是我国白酒和酒精生产的重要原料。这些原科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也能得到质量较好的白酒。 1.甘 薯

甘薯即红薯。鲜红薯含粗淀粉约24.6%,其中葡萄糖占4.17%。红薯干含粗淀粉70%左右,其中葡萄糖占10%。红薯干含粗蛋白5——6%.其中纯蛋白占三分之二,其余为酰氨类甜菜碱等。薯于中约含3.6%的果胶质,是白酒中甲醇的主要来源。红薯的淀粉含量较高,淀粉结构疏松,有利于蒸煮糊化,所以用红薯酿酒,一段出酒率较高,但白酒中常带薯干味,固态法比液态法配制的白酒,薯

干味更浓。生黑斑病的鲜薯,在贮放或晒制薯片过程中发生霉变产生的蕃薯 酮,发酵时不能被分解,蒸馏时会带入成品酒中,有很重的苦辣味,常称“瓜干苦”。所以用红薯生产固态法白酒,要注意清蒸,生产液态法白酒要注意排杂。 2.马铃薯

马铃薯是富含淀粉的酿酒原料,鲜薯含粗淀粉25——28%,薯干片含粗淀粉70%。马铃薯的淀粉颗粒大,结构疏松,容易蒸煮糊化。用马铃薯酿酒,没有用红薯酿酒所特有的薯干酒味,可积极推广。但发芽的马铃薯产生龙葵索,影响发酵.因此要注意保存。 3.木薯

南方各省盛产的野生或栽培木薯.淀粉含量丰富,可作为酿酒原料。木薯中含果胶质和氰化物较高,因此,在用木薯酿酒时,原料要先经过热水浸泡处理,同时应注意蒸煮排杂,防止酒中甲醇、氰化物等有害成份的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三) 含糖原料 糖厂的废蜜、伊拉克枣及其它野生果实,含有丰富的糖份,都可作为酿酒的原料。糖厂的废蜜含糖量很高,甘蔗糖蜜含总糖49——53%,其中蔗糖占32——33%,还原糖占17——19%;甜菜糖蜜含总糖45%左右,其中主要是蔗糖,还有少量棉子糖。用含糖原料酿酒时,要选用发酵蔗糖能力强的酵母。 (四) 代用原料

酿酒常用的代用原料,包括农副产品的下脚料,野生植物或野生植物的果实等,如高梁糠、玉米皮、淀粉渣、柿子、金刚头、蕨根、葛根等。用代用原料酿酒应注意原料的处理,除去过量的单宁、果胶、氰化物等有害物质。温水可除去水溶性单宁;高温可消除大部份的氢氰酸。一切代用原料都应注意蒸煮排杂,保证成品酒的卫生指标合格。凡产甲醇、氰化物等超过规定指标的代用原料,应严禁作饮料酒原料。

什么是“老五甑”?怎样根据“老五甑”的操作原理进行六甑操作和机械化酿酒?

“老五甑”是续茬配料的典型操作方法之一。传统的“老五甑”是,每个班组将粮食按比例分配成两个大茬。一个小茬,计三甑“粮茬”,加一甑“回茬”,一甑扔槽,共五甑。酿酒操作方法如下:将上次发酵好的大茬全部挖出,分别取两个三分之一强的低醅,配入原料总量的各35%左右的新粮,得两个“大茬”。其余三分之一弱的低醅,加入约30%的新粮,得一个“小茬”。将上次发酵好的小茬,挖出蒸酒,为一甑“回活”。上次发酵完的“回活”,挖出蒸酒,为一甑“扔糟”。这样的“五甑”操作法,称为“老五甑”。

用“老五甑”的操作方法制酒,淀粉浓度逐渐变稀,淀粉被充份利用。有些地区为提高淀粉利用率和出酒率,常增加一甑活计,故又称“老六甑”。如在夏季,为了冲淡酒醅 淀粉浓度,控制酒醅升温而引起生酸,可适当加大回醅量,将粮醅比由1:3.6—4.2,扩大到1:4.8—5.0,最高不得超过1:5.2,即采用大醅比的操作法,以利于安全度夏。为了度夏,可以作成三个“大茬”,一个“小茬”,一个“回活”,一个“扔糟”,即所谓“老六甑”。在春秋或冬季,为了多顶酒醅酸度,适当地顶出底醅,补足辅料,以达到降酸的目的,也可以暂时作成两个“大茬”,一个“小茬”,二个“回活”,一个“扔糟”;在下一次又作成两个“大茬”,一个“小茬”,一个“回活”,两个“扔糟”,这也是六甑操作。在一些大厂,进行机械化酿酒时,进行连续配料,连续蒸馏,也运用老五甑这一原

理进行分层续料。分层续料,即从蒸酒机排出来的酒糟,开始不投粮,冷散后加曲和酒母,入到窖底,相当于“回活”;然后多投粮,相当于两个“大茬”;再少投粮,相当于“小茬”。这样分层续料,在下一次蒸酒时,不投粮部份相当于作成的“扔糟”,多投粮部份的底醅又做成“大茬”和“小茬”,少投粮部份的底醅又相当于作成的“回活”。 目前,也有些酒厂在配料时不分大小茬,把投粮和回醅做成完全一样的三个茬醅,这样淀粉浓度和酸度都比较均衡。下面列举几个厂实际采用的老五甑操作配料方案:

表5 作法

项 目 小 原料配

比% 25 粮醅

比 1∶6 粮糠

比 100∶85 粮曲

比 100∶5—6 入池水

分% 59—60 入池淀

粉% 16—17 入池酸

度 7—0.9 入池温

度℃ 18—20 升温幅

度℃ 14—15 生酸幅

度 3—0.4

大 茬 茬

37.5 1∶4 100∶70 100∶5—6 57—58 18—19 0.5—0.6 14—16 16—18 0.5—0.6 新绛酒厂老五甑操 二 茬 37.5 1∶4 100∶70 100∶5—6 58—59 18—19 —0.6 0.—16 —18 —0.6 0. 0.5 14 16 0.5发酵周期

(天) 4 4 4 原粮出酒率%

(65°) 4850 4850 4850

表6 祁县酒厂老五甑操作法 项 目 手 工 班 机 械 班

大 茬 二 茬 三 茬 (连续配料) 原料配

比% 33 33 33 100 粮醅

比 1∶5 1∶5 1∶5 由多到少平均1∶6 粮糠

比 100∶30 100∶30 100∶30 100∶80 粮曲

比 100∶5—6 100∶5—6 100∶5—6 100∶6—8 入池水

分% 58—60 58—60 58—60 54—55 入池酸

度 0.6—0.8 0.6—0.8 0.6—0.8 0.6—0.9 入池淀粉浓

度% 15—17 15—17 15—17 14—17 入池温

度℃ 14—16 14—16 14—16 18—20 升温幅

度℃ 16—18 16—18 16—18 14—16 生酸幅

度 0.4—0.8 0.4—0.8 0.4—0.8

0.6—0.8 发酵周期

(天) 4—5 4—5 4—5 4—5 原粮出酒率%(65°)

48—50 48—50 48—50 49—50

表7 运城酒厂老五甑操作法

项 目 大 茬 小 茬 原料配

比% 35 30 粮醅

比 1∶5—5.5 1∶6 粮糠

比 100∶75 100∶75 粮曲

比 100∶5—6 100∶5—6 入池水

分% 59—59.5 9.5—59.8 入池淀粉浓

度% 15—17 6 入池温

度℃ 18—19 19—21 升温幅

度℃ 14—15 13—14 生酸幅

度 0.4—0.6 0.4—0.5 发酵周期

(天) 4 4

原粮出酒率%(65°)

51—53 51—53 二 茬 35 1∶5—5.5 100∶75 100∶5—6 59—59.5 —17 18—19 14—15 0.4—0.5 4 51—53

5—1 15 15 甑桶蒸馏有哪些特点?怎样装甑?固态白酒的装甑操作技术要点有哪些?

甑桶蒸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是科学的先进蒸馏技术之一。甑桶蒸馏的特点是,以含酒份的酒醅作为填料层,在甑内边上汽,边上料,使醅料得到冷热交换,汽液交换,使酒份不断汽化,不断冷凝,最后得到浓缩的白酒。用甑桶这样的设备蒸出的馏份是白酒,而不是塔板蒸馏的高纯度酒精。酒醅既是填料,又含有酒份,因此,也不同于填料塔、甑桶蒸馏使酒精得到浓缩的同时,也使各种水溶性和醇溶性的微量组份,产生不同的相对挥发度,这些微量组份分布在不同的馏份中,能使白酒的香气和口味成份得到协调配合。除此以外:甑桶蒸馏尚有汽带作用,能将部份高沸点香味移到酒内。总之,甑桶蒸馏是一种特殊蒸馏,虽然设备简单,但原理极为复杂,目前人们对此尚缺乏深入研究。只有把甑桶蒸馏的原理研究透彻,才能使液态白酒的蒸馏设备真正得到改进。

甑桶蒸馏的装甑操作要求精细,因此,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装甑前应将发酵酒醅和辅料充分搅拌均匀,灭净疙瘩.使材料松散;底锅水要清换;检查水位,使淹没蒸汽盘管;铺好底锅帘子,撤一薄层谷糠;接上流酒管,安放酒篓;将冷却水调整到一定温度。待上述准备工作做好后,方可装甑。用木锨或簸箕装甑都可以,操作顺序要求做到六个字,即:“松”、“轻”、“匀”、“薄”、“准”、“平”。也就是说装甑材料要疏松,装甑动作要轻快,上汽要均匀,醅料不宜太厚,盖料要准确,甑内材料要平整。装甑方法通常有两种:“见湿盖料”或“见汽盖料”。“见湿盖料”,指酒汽上升至甑桶表层,在酒醅发湿时盖一薄层发酵材料,避免跑汽;但如果技术不熟练,掌握不好,容易压汽。“见汽盖科”,指酒汽上升至甑桶表层,在酒醅表层稍见白色雾状酒汽时,迅速准确地盖一薄层发酵材料,这样不容易压汽;但掌握不好客易跑汽。两种操作方法各有利弊,每个装甑操作者都应练好装甑技术,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选择采用。在装甑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装甑材料要干湿配合,做到“两干一湿”。

在装甑时,发酵材料要有干有湿,干湿配合。开始装甑的甑底材料宜干,多用辅料搅拌酒醅,要求材料疏松,这样可以少损酒;当材料上汽均匀后,甑中间的材料宜稍湿,要求少用辅料;接近甑面时的收口材料宜干,要求多用辅料,减少跑酒。这样发酵材料的干湿配合,称为“两干一湿”。在装甑操作中如遇甑内材料不平,上汽不匀,可在不上汽部分扒开一个坑,等到上汽后,再用辅料填平。冬季装甑,最大的困难是材料不易保温,酒醅往往较凉,如醅子发粘,水份过大,较难装好。因此,要尽可能把出池材料一次搅拌均匀,最多两次,防止材料过冷。 (二)装甑用汽要缓慢调节,做到“两小一大”。

在装甑操作中切不可大开汽门,要注意缓慢调节。开始装甑时,甑底材料薄,容易跑汽损酒,用汽量要小;甑的中间,随着料层加厚,上汽阻力增大,要防止压汽,用汽量宜稍大;甑面和收口,因上下汽路已通,因此,装甑面收口材料时用汽量要小,这样的装甑用汽方法叫做“两小一大”。 怎样进行甑桶蒸馏?怎样看酒花?摘酒为什么要掐头去尾?

甑桶蒸馏原则上要做到缓汽蒸馏,大汽追尾。即通过酒醅蒸馏,使酒份逐渐冷热交换,汽液交换,使酒汽得到浓缩,馏出液的酒度由高到低。通常蒸馏开始时用

汽要缓,至馏出液的酒精浓度较低时,要开大汽门,大汽追尾。蒸馏过程中,冷却水的温度控制要做到先低后高,这是因为酒头中低沸点和高沸点的香汽成份都较高。为防止低沸点的香气成份损失,开始流酒时的冷却水温不宜太高,因为酒头中的暴辣成份较多,所以损酒时一般要掐去酒头,酒身的酒度较高,应保持中温流酒。在整个流酒过程中,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大致如下:因酒头中的醛类物质既是香味物质,又是刺激性物质,所以,流酒温度不能很低,可控制在30℃左右;而酒身因酒度较高,为减少挥发损失,以不超过30℃为宜,这种操作方法即通常所指的中温流酒。酒尾中的酒精含量很低,高级醇、高级脂肪酸等的含量较多,比例也不协调,所以掐酒时要掐去酒尾。这时控制冷却水温宜高。总之,控制冷却水的温度,应做到酒头略高,酒身较低,酒尾较高,这种操作方法叫做“两高一低”。

蒸馏过程中各馏份的变化规律是:甲醇、高级醇、低级脂肪酸酯、醛类在酒头中较多,在酒身和酒尾中逐渐减少。有机酸,特别是乳酸等在酒头中很少,在酒身和酒尾中含量逐渐增高。高级醇例如异戊醇的沸点虽然为132℃,但由于异戊醇的酒精溶液比异戊醇的水溶液沸点低,两者的相对挥发度不同,所以,这类物质在酒头、酒尾中含量都较高,在各馏份中,异戊醇的含量成S形曲线。酒的味道,通常是酒头香,暴辣味大;酒身比较协调;酒尾甜,但邪杂味大,所以摘酒时要掐头去尾。掐去酒头,分别贮存,可作勾兑酒用。酒尾经选择适宜的馏份,也可作勾兑酒用。

在蒸馏过程中,馏出液的酒度高低,主要凭经验去观察,即通常所说的“看花摘酒”。“看花”即看酒花。蒸馏液流入一个小的承接器中,激起的泡沫称为酒花。开始流酒时的酒花泡沫较大,整齐一致,较持久,称为“大清花”;酒度略低时,酒花泡沫较小,逐渐细碎,仍较持久,叫做“二清花”、“小清花”,或称“绒花”;各地叫法不一。“小清花”以后的一瞬间没有酒花,这瞬间以前的馏份都是酒。过花以后的馏份都是“稍子”,称为“过花摘酒”。如将稍子回底锅或拌糠,可复蒸得高度酒。过花以后的稍子,先出现大泡沫的“水花”,酒度约28-35度。如装甑技术高超,出酒时酒花利落,“大清花”和“小清花”明显,过花馏份的酒度也较低,稍子很少,很快出现“小水花”,又称“小绒花”,也叫第二次“绒花”,这时仍有5~8度酒精。直至泡沫全部消失至“油花”满面,即在摘酒器的小杯内,馏出液全部铺满油滴,方可揭去排盖,停止摘酒。如装甑操作不过关,“六个字”掌握不好,从流酒现象也能看出。从酒花就可以判断材料是否压汽。如果“大清花”和“小清花”不一致,泡沫有大有小,稍子不利, “水花”有大有小,都是操作技术不过关的表现。有些班组,看见第二次绒花一到就匆忙揭排盖;个别班组,甚至过花以后再不看花,拉1-2桶稍子就拉笼头,揭排盖,这样酒的损失都较大。必须加强管理,不到油花满面不要抢揭排盖。

白酒生产压窖、起排时应采取哪些措施?七六、白酒生产在立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遇到假日或设备检修等情况,不得不预先有计划地延长发酵周期,这种做法称为压窖。压窖,酒醅生酸较大。为减少压窖损失.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压窖材料宜大,回醅量宜多,控制入池酸度应稍高.这样发酵阻力稍大,淀粉浓度稍低,发酵速度较慢,产酸就少。

(二)压窖材料入池温度宜低。以原入池温度为基准,延长发酵期一天,入池温度

可降2℃;延长发酵期二天,入池温度可降3℃;如发酵周期在10天以上,入池温度可降8—10℃,这样可起到养醅的作用。所以,降低入池温度是一条重要的压窖措施。

(三)压窖时,用曲及酵母量应酌减,用水量亦应酌减。这样做,一可调节发酵速度;二可减少淋浆损失。

(四)适当减少投料,调低入池淀粉浓度。

起排时,因上排压了较长时间,酸度大,发酵阻力也大,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调整酒醅酷。方法如下:

(一)向外顶底醅,补加辅料,推陈出新,降低入池酸度。 (二)适当增加水份。因为上排发酵时间长,有时能多流酒;多流酒,酒醅就发干:特别是顶底醅加辅料后,洒醅必干,故应适当增加水份。

(三)入池温度依情况适当调整,不能过份抬高,但也不能压得很低。稳妥的办法是,起排时比正排温度稍抬高1—2℃。因为毕竟前排发酵时间长,这排材料淀粉较少,尽管退出底醅,发酵阻力还是较大,如仍用正常温度入池,材料一般发不起来,流酒也不会多。所以,为保证发酵均衡,温度稍提高1—2℃是正确的。但再转过一排,就需要把温度降到正常状态,切不可一味高抬。

也有人采取另一种办法,即起排时,把陈醅大量往外顶,将酸度由出池二点多,一下子降到入池0.7—0.8,入池温度马上压得很低(即正排的入池温度),这样,发酵来火都正常,但当排出酒很少。当排出酒少,主要是淀粉损失太大,然而材料却能得到迅速扭转,等再转过一排,出酒马上就多起来。起排第一排,前一种方法比后一种方法流酒多;但起排第二排,则后一种方法出酒又大大超过前一种。采用前一种方法,要到第三排,生产才能全部恢复正常。两种方法都可行,重要的一条是,必须退出底醅,并坚持低温入池,酸度一定要降下去,使生产保持正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