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数:4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比拉彗星自1826年被命名后,一直在________回归的年份准时出现。1846年,比拉彗星形成了两颗小彗星,并各自逐渐________彗尾。这是人类第一次真切地观测到彗星分裂的现象。然而,1852年比拉彗星如期回归后,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无论天文学家如何精益求精地计算,无论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和爱好者们如何________地寻找,全世界再没有人观测到比拉彗星。直至1872年11月27日,奇异的事情发生了,一场意外又异常壮丽的流星雨造访地球,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________,如焰火般盛放。据估计,这一夜可见的流星总数约16万颗,是一场真正的“流星暴雨”。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天文学家醒悟过来:分裂后的彗星已经碎解为颗粒尘埃,( )——人们终于发现了流星雨真正的成因。确实,大多数流星雨都与彗星瓦解或喷发的产物密切相关,至今天文学界已经证实有十多个颗粒尘埃流星群与彗星的轨道相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预计 显现 苦心经营 络绎不绝 B.预计 产生 煞费苦心 川流不息 C.估量 产生 苦心经营 川流不息 D.估量 显现 煞费苦心 络绎不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距离却从此失踪了。
B.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C.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
D.两颗由它分裂而成的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B.正是由于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这场流星雨 C.这场流星雨正是因为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碰上了地球而出现 D.这场流星雨正是由于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而出现
- 1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直至今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汉字的起源,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科学解释。众所周知,文字的职能是记事。但是用来记事的文字出现很晚,而早在文字出现之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种需要刺激了文字的产生。从根本上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下面这段文字,写一个能够概括全段意思的总标题和三个层次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7分)
为使工作高效、生活方便舒适,人类越来越依赖机械和各种数字技术,却忽略可能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如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的新一代因纽特人越来越依赖GPS导航工具辨别方向,结果打猎时严重事故日渐增多。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让一个人全神贯注地盯着数据显示屏,保持专注的时间很难超过半小时。即使技艺再娴熟,如果长期只负责监测观察,一个操作员也难免技艺生疏,一旦发生故障或意外难以做出正确反应。为了不让自动化把人脑变得迟钝,一种简单的弥补方法就是逼着人多动手多动脑,别事事让电脑程序代劳,即使是机器,也要让管理者随时接手,确保由人脑操作电脑,不要完全放手。
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分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 2 -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制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的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
- 3 -
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牟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制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8.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以及“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依据文本概括。(6分)
答: 三、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叶之润泽之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描写听众沉浸在音乐境界中的情景,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语用+散文+名句默写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 语用+实用类+名句默写
1.解析:选B。预计:事先估计或计算。估量:着重指衡量,大致估计。“估量”不能体现科学的准确性,在此选择“预计”。第二处语境表达的意思是,分裂后才有了彗尾,所以选择“产生”。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苦心经营:指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句中用于天文爱好者寻找比拉彗星的语境,选“煞费苦心”恰当。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多指到某一目的地的人来往不断。句中用来形容彗星碎解为颗粒尘埃不断落下,应选“川流不息”。故选B项。
- 4 -
2.解析:选B。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放在句子开头;“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却从此失踪了”搭配不当,“距离”与“失踪”不搭配,整个句子应改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由它分裂而成的距离已经拉大到240万公里的两颗彗星却从此失踪了”。所给选项中,B项修改正确。故选B项。
3.解析:选D。本题由括号的位置来看,所填写的句子应为结论性的句子,语段陈述的对象是“流星雨”,故应以“这场流星雨”为主语,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前文有“而这天正是地球穿过原比拉彗星轨道的日期”,与此呼应,应是“地球碰上了比拉彗星轨道上运行的颗粒尘埃”。故选D项。
4.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明确大意,分析空格内容与空格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话主要介绍文字的悠久历史及起源。①处应填汉字生命力顽强的体现,即直到现在“汉字仍被广泛地使用着”。由②处后“这种需要刺激了文字的产生”可判断此处是填什么样的需要,再根据前文“文字的职能是记事”可知,应填“人类就有了记事的需要”。③处位于语段末尾,一般来说,这个位置应是对全段的总结,在对前文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文字的起源,即“文字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答案:①汉字仍被广泛地使用着 ②人类就有了记事的需要 ③文字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5.解析:由第一句话可概括第一层意思,即人类为自动化付出的代价;由第二、三句可概括第二层意思,即人类为何会为自动化付出代价;由最后一句可概括第三层意思,即为了不让人脑变得迟钝,人类要多动手多动脑。由这三层的大意可将总标题概括为自动化正在使人类退化。
答案:(总标题)自动化正在使人类退化
(板块标题)①为“自动”付出代价(或“自动”就要付出代价) ②付出代价的原因 ③多动手多动脑(别事事让电脑代劳)
6.解析:选C。C项,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说“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可见,不是所有的提醒都是谣言。故选C。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解答方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本题B项以偏概全。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没有说所有的群众都如此。故选B。
8.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因;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 5 -
9.(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