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2、点拔串联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赏析课文 课堂教学环节 一、赏析课文上阕
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概述。 答: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2. 寒秋图 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①
起句“”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
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有些成分省略,那位同学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答:在深秋时节,诗人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③能否改为直立、站立?
答:不行。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正遭军阀通缉,身处险镜却能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 ,表露了他绝不妥协的心志。一个“独钓寒江”,一个“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 湘江秋景图
①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答:万类霜天竟自由。共7句。(在古诗词中称“一字领起”) ②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③这几句视角变化及写景顺序有特色,分析如下: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湘江秋景图
仰视:鹰击长空(高) 动 俯察:鱼翔浅底 (低)
诗人从山上、空中、江中、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来描写,其中动静结合,有远景、有近景、有高有低、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④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冥想,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中放映出来。
明确: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碧绿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竟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游着。
大家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真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远近高低各不同 ⑤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 明确: 染、争、击、翔
染,用了拟人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争,活现出千帆竟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能改为“飞”吗?不能。“击”便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示出来,“飞”太一般了。
翔,用飞鸟盘旋回飞的状态来描写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畅游时哪种轻快自如的神态。
小结:的用词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抻,富于表现力啊! 其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上片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4.万类霜天竞自由
明确: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 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5.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件么?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长做客”,“秋雨秋风愁煞人”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特定情绪,但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之态。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答)和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答)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不是。他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致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
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谁来主宰沉浮荣衰?” “主沉浮”是特么意思?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这样由描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二、赏析课文下阕 1.齐读下阕
2.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下阕的领自是什么? 明确:峥嵘岁月图 、 中流击水图。忆。 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是“”。
4.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工当年万户侯。
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
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慨的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5.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活现出大风暴里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
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要像象年轻时中流击水一样,勇敢地投身于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这正时对上阕提问的一个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三、师生共同讨论,归纳主题。
本词有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景到追忆往昔战斗,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很有层次性。
通过对湘江秋水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写作特点
1.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美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 与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五、布置作业:
秋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梁说:秋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篇精短散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