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自主探究学习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
一、在激发兴趣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容易被形象逼真的动态图画、图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唤起愉悦的情感,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感知“0”的概念这一环节,设计成学生们吃糖的过程:我拿出3块糖,让孩子们看一看,数一数糖有几块?随后让学生把糖一块一块地逐次吃完。“老师这里还有糖吗?”“没有了。”“一块也没有了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孩子们笑着大声回答:“0!”
这样,学生在参与吃糖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知识,从而轻松地体会到“0”的含义。
二、在动手操作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低年级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解放他们的双手,使学生的脑、口、手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对探索知识产生乐趣,就会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练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我首先出示机器人图的课件,然后问学生:“这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你们想玩拼图吗?”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形,自己边说图形名称边摆出自己创造的图形。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促进了他们大脑的思维能力。
三、在合作学习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
萧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如:“用数学”一课,在学习新知识中,可结合学生实际和分小组教学的特点,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邀请小动物来做客。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动物的贴画,把他们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画的情境图中,贴上贴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探索知识的主动权,而且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又如,在“观察物体”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要求他们在不同的位置对杯子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的情况,画出杯子的形状,然后小组交流汇报。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发现了同一个杯子所画的形状却不一样,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杯子所画的形状不一样?然后小组交流汇报,从而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自己得出因为位置不同,观察到的杯子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要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为“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