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枫岭头镇中心小学李丽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理念创新课堂,使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教学走出了“知识课堂”的窠白,使课堂开放、灵活起来,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但是,也有不少“新课堂”与新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可以说,这是课程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迷惘阶段的表现。
一、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今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等情形。有人甚至把新课程等同于“学生自学一互相讨论一教师总结”的教学步骤,以至于认为学生学得好不好己经不重要了。比如一节数学计算课,教师几乎没有讲出算理与算法,让学生自己去算,能算出正确得数都行。这种现象的出现让人感到担心: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但是“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淡化学生“双基”的训练。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乘法》,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石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
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知识,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但在以上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数学课看似看图说话课,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情境创设变成了摆设的花瓶,失去了教材中情境设置的本意。
标准旨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1、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如下非常熟悉的镜头: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小组内有大半的学生身体朝着左或右,头却要转过去朝着前,一堂课下来腰酸脖子痛)。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槁明白,老师又说“停止”,学生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这样的课,咋一看学生讨论热热闹闹,貌似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虚假繁荣”。这种所谓的“合作学习”成了“小组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没有把握合作学习的精髓和实质,只追求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实质的交流和互动。其实,合作学习不分组,照样也可以进行。
2、探究学习适用于任何内容。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探宄性学习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存在着不择内容、不择时机地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情况。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出“利用自己带来的日历,探索一下一年有几个月?”对于在信息时代中成长的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其实已经毫无探究意义了。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非关键性环节上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必然导致学生对探宄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探究教学的研究表明,探宄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拿来探究。探究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
且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不是随意的发问。
3、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标准〉膜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然而很多教师一哄而上,以为在教学中做到算法多样化,就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导致教学流于形式,为算法多样化而算法多样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题是23—8»t,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分别用动画课件进行演示):
23-1-1-1-1-1-1-1-1=15
23—3=2Q20—5=15
23-10=B13+2=15
13—8=510+5=15
10—8=213+2=15
23-13=1010+5=15
23-5=1818-3=15
看上去教师是运用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学生似乎也经历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但实际上究竟有多少学生在经历过程后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呢?算法多样化不等
同于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化是过程不是目的,算法多样化是需要算法优化的。因为实施算法多样化也是有前提的,各种不同算法要建立在思维等价的基础上,否则多样化就会导致泛化。以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来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和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应让学生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
4、教学评价:虚情假意。《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很多教师只是浅显地理解成赏识与表扬,一时虚情假意的评价在课堂泛滥。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长方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有四个。”老师随口表扬道:“你真聪明,给他掌声。”于是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此后掌声不断,表扬声此起彼伏。诚然,过去的教学指责太多,学生的确需要呵护自尊、关爱赏识,但这种平泛的语言、廉价的表扬只能削弱表扬与激励应有的价值,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可以说,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
当前,我国数学改革一方面在教学观念、方法、评价模式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要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样,我们就不仅能够很好地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和重要启示,同时也可切实避免各种可能的片面认识与做法上的绝对化,注意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反对“去数学化”的倾向。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淡化“双基”,过分强调生活化,滥设情境等现象,使数学课缺
乏数学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谨慎数学教育中有“去数学化”的倾向。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生活化,所有的内容都能创设现实情境,比如无理数和虚数概念并非来源于日常生活,而是由于数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数学生活化问题应有一定的限度,数学课程应防止片面追求“生活味”而削弱了“数学味”。
2、走出算法多样化的误区。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应注意以下两点:(1)算法多样化不同于“一题多解”。可以这样说,“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而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2)算法多样化的归宿必然是算法优化,要正确地对待算法多样化的“质”与“量”。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算法的“多”僵i而忽视了算法的“优”频)。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听懂同伴的算法,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本能听懂同伴的解法,但不一定能找准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听懂同伴的解法就有一定的困难,更不具备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的能力。教师要从深层结构(算理)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类对比,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后,选择最佳的算法。
3、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但合作、探究学习在新数学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形式化的倾向。如何避免这种倾向,笔者认为应该运用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宄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要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合理分组、合理分工、合作交流。
4、关注评价方式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活动如果能及时地、适度地做出评价,就能够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下一次参与的欲望。对于课改以来评价方式出现的几种异化现象,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魅当的批评是需要的。《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写道:“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确,要想让一个人改进不足,批评的作用远远不如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能够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确实应该重视。但是,批评并非禁区,批评也是爱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犯的有些错误,表扬和鼓励会束手无策。批评不是伤害的代名词,如果教师的批评能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做到对事不对人,真诚、坦率,那么,学生完全可以接受,而且会受益匪浅。(2)评价应有指向性。课堂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学生要有所发展,就需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课堂表现优劣的界定固然重要,但提出相应的改进或调整的决策更为重要。否则,被评价为“你很棒”、“很会思考”的同学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被评价为“还需要努力”的学生往往也会陷入困惑:我又何尝不渴求进步,但该怎样去做呢?如果我们能够指明前进的方向、改进的措施,并诱导孩子们努力去做,就一定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