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名词解释: 六府三事、 天爵、 四法界、 德性之知、 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200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 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三理
2、三张伪法 3、三世说 4、 圆成实性 5、质测即藏通几
二、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 1、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2、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3、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4、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三、 论述题(20 分 )
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 200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伦理学专业
名词解释[不全] 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
《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一 名词解释 5 分x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 二 简答 8 分x5
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
三 问答 35 分x2 国内考生前3 题选2,外国考生4 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3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 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 简答题 1,《道德经》 2,公孙龙
3,天命之谓性 4,斗莦之性 5,裴頠
6,天人交相胜 7,四法界 8,《传习录》 9,严复 10,《虺书》 二、论述题
1,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
2,具体说明宋儒“理一分殊”的思想。 3,王夫之人性论的具体内容。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一.简释 1.《齐物论》 2.无行相克
3.一阴一阳之谓道 4.形质神用 5.得意忘象 6.血气心知 7.八识 8.般若 9.《仁学》 10.《新理学》 二.问答
1.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 2.试述郭象"独化论"
3.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析 2008 年北大哲学真题 名词解释(5*4) 八卦 忠恕 有待 征知
间答(8*5) 一阴一阳谓之道 天人大一统 崇本举末 忘记一个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论述(三选二 35*2 ) 惠施历物十事 荀况的认识论
黄宗羲论理气心的关系
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2009年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试题(中国哲学方向) 一,简答(每题5分,共50分) 1.赫拉克利特 2.逻各斯 3.四因 4.流溢说
5.唯名论与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存在即被感知
8.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南
9.自我和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分析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试论柏拉图洞喻如何体现其认识论 2.试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试分析斯宾诺莎的实体和属性
4.试分析为什么康德哲学是先验唯心论
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中国哲学方向)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先知先觉 2.心斋 3.二柄
4.越名教而任自然 5.太虚即气 6.致良知
二.简答(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对孟子性论的批判 2.韩非的法和术的区别 3.慧能的无念为宗 4.戴震的理欲关系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试以王弼,裴桅,郭象为例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 2.试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的主要区别
05年中国哲学史
一 名词解释( 5分x4)
中庸 四法界 六理 四几 二 简答 (8分x5)
离坚白 以说出故 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 能必副其所
三 问答 (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 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
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一、关于名解 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 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注意西铭(即订顽)
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
4、2004年的新动向。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列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
可考范围:
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
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特别注意不要漏了嵇康和阮籍这一派)
3、佛学中的僧肇就剩般若无知论没有考过,重视!华严宗、维识宗或禅宗;
4、宋明理学部分朱熹陆王掌握知行观和格物说即可。张载、二程、王夫之、颜元、方以智要全面把握。其中如果按专题分则格物说注意王阳明、朱熹、王夫之、颜元、戴震和王艮;
知行观掌握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人性论此部分掌握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颜元、本体论部分注意张载和二程。
三、近两年试题分析
1、综合部分的题大题一般和中哲150试卷难度相当,基本是从中哲当年试题中抽选,但是名解较中哲的相对容易,亦有重合部分。
2、03年的题很怪,大题基本都是考过的真题,名解也有一半左右是考过的真题。但是04年的就难了,而且已考题重复考的情况骤减。主要是大题偏向于考五行和周易的一些专题方面,可能与北大那个研究周易的姓朱的老教授有关。但是应该对你们影响不大。估计05年不会这么偏。
四、对比以往试题、实际情况的发展以及我掌握的信息我押的题
名解:
反者道之动 十翼 仁内义外 无故从有故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三惑 泰定 识体 《七略》 见分相分 真唯识量 《坛经》 《六逆论》 新故相除 元亨利贞 为性者五 法行法弛 (一、4、5所列 名解) 敬除其舍 公羊三世说 仁以通为第一义 心力 内籀外籀
大题
1、老庄哲学对道有何不同看法。
2、庄子论心与物、道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
3、老庄有无观异同。
4、荀子的逻辑学理论以及对当时三大谬误的批判。
5试论述扬雄的玄本体论。
6、王充的精气论。
7、玄学部分如上所述3个角度。
8、玄学补充角度:王弼与本无宗、郭象与即色宗的比较(如郭象与支遁逍遥义比较)
9、僧肇的般诺无知论论述。
10、隋唐佛学均是名解的详述(略)
11、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12、张载的心性论论述。
13、宋明理学部分(二、4中的归纳整理)
14、朱熹罗钦顺理一分殊异同比较。
15、朱陆之争论述。
16、方以智随泯统、交轮几的思想论述。
17、二程关于“有对”的思想。
五、说明
基础题为主,我自认的可能性较高的题。要高分可能题要更细化、范围更广
2002年北京大学伦理学专业的部分中西哲试题 中哲 名词解释 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
(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北大2004伦理学原理、中西哲学史试题 以下系考后回忆而成,措辞用语及先后排设当与原始试题有所差距,有欠精确及完整。
伦理学原理试题
一.列举下列人物的一部伦理学/有伦理学意义的著作(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1.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 3.密尔 4.摩尔 5.西季威克 6.罗尔斯 7.麦金泰尔 8.康德 9.尼采 10.休谟
二.简答.概念术语说明(共5小题,每小题10分)
1.道德怀疑论 2.美德伦理学 3.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4.良心与名誉 5.罗尔斯差异原则
三.问答(共2小题,每小题20分)
1.举出一本自己喜好的伦理学或具有伦理意义的著作,叙述其主要观点及其论证,并解释喜好之原由。
2.说明可普遍化原理,并举实例予以分析(用此原理说明特定道德问题、伦理现象)。
四.情境分析(共1小题,40分)
某轨道上有一车厢突然失控,疾速向前滑动。其前方设有一处岔道,分别通向A、B两股不同轨道。甲轨道上有一正在行走的盲人,乙轨道上有三名被捆绑的健全工人。某工作人员用望远镜发现车厢失控,但因距离原因,不及提醒A、
B两道上的人员,只能用一遥控设施进行扳道,从而改变车厢滑向(非A即B)。假若你是这位工作人员,你将采取何种措施(引向A或B),说明其道德理由,并进而分析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争及其对于个人、社会政治的意义。
中西哲学史试题
A西哲部分(问答,共4小题,每小题25分,选做3题)
1.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并就此对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之若干特点予以说明 2.说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柏拉图主义 3.评述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 4.如何理解康德之所谓“哥白尼革命” B中哲部分
一.名词概念简述(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以说出故 2.六派七宗 3.守真存一(守一存真) 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 5.知行常相须
二.问答(共3小题,1、2小题各20分,3小题15分) 1.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
2.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
3.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注:此题系01年中国哲学史考题重复)科目2—中国哲学史
一 名词解释 5分x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 二 简答 8分x5
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 三 问答 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 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1996
如《国语•齐语》谓:\"今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出,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出现了子贡一类结驷连骑周游列国的富商大贾。战国之世,工商显然已脱离了封君的畜养,成为自己负盈亏的事业
1997
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之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
出处:王阳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明 大学问 孔子2000按语:《大学问》者,阳明重要教典也。其中讲述“万物一体之仁”,
脍炙人口。以下黑色字是《大学问》原文全文,蓝色字是阳明弟子钱德洪在将《大学问》收入阳明《文录•续编》时所加按语,由此可见《大学问》作为王门教典的重要性。又,钱德洪的议论盖有所为而发也,曾见有学者据此而疑及《大学问》是钱德洪伪造。实则《大学问》所造之境界,非钱德洪所能至也,伪造何易?且钱德洪编辑《文录》时,阳明及门弟子多在世,如何伪造?稍提一下,有心者可以作进一步探究。
1998
又其为文也,举终以证始,本始以尽终。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寻而后既其义,推而后尽其理。善发事始以首其论,明夫会归以终其文。故使同趣而感发者,莫不美其兴言之始,因而演焉。异旨而独构者,莫不说其会归之徵,以为证焉。 夫途虽殊,必同其归;虑虽百,必均其致。而举夫归致以明至理,故使触类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应,以为得其义焉。 出处:补充资料:王弼《老子指略》(节选) 然则,《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为,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 而法者尚乎齐同,而刑以检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爱,而誉以进之。墨者尚乎俭啬,而矫以立之。杂者尚乎众美,而总以行之。
夫刑以检物,巧伪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誉以进物,争尚必起;矫以立物,乖违必作;杂以行物,秽乱必兴。斯皆用其子而弃其母。物失所载,未足守也。
然致同途异,至合趣乖,而学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趣。观其齐同,则谓之法;睹其定真,则谓之名;察其纯爱,则谓之儒;鉴其俭啬,则谓之墨;见其不係,则谓之杂。随其所鉴而正名焉,顺其所好而执意焉。故使有纷纭愦错之论,殊趣辨析之争,盖由斯矣。
又其为文也,举终以证始,本始以尽终。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寻而后既其义,推而后尽其理。善发事始以首其论,明夫会归以终其文。故使同趣而感发者,莫不美其兴言之始,因而演焉。异旨而独构者,莫不说其会归之徵,以为证焉。 夫途虽殊,必同其归;虑虽百,必均其致。而举夫归致以明至理,故使触类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应,以为得其义焉。
北大本科复习题--中哲史复习题 名词,概念及命题解释(18个)
天人三策 以无为本 形质神用 人副天数 辨名析理 形神相即 法与时变 济有者皆有 道统说 论衡 独化 言意之辩 天人不相预 以心原物 休符不于祥於其仁 崇有论 得意在忘象 独尊儒术 简答题:18个
简述《淮南子》的元气论思想
简述《淮南子》对黄老学派气论的发展 简述《淮南子》的历史观
简述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思想. 何谓 \"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简述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思想. 简述王充的认识论思想. 何谓\"魏晋玄学\"
简述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贵无论与崇有论在哲学上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王弼的玄学观点与裴頠有何区别
简述裴頠的\"崇有论\"的基本命题和主要思想. 何谓\"独化于玄冥之境\" 范缜是如何论证形尽神灭的 范缜《神灭论》有何理论贡献
如何理解\"无所谓道德云著,合仁与义言之也\".这句话的思想意义.
解析\"受命不于天於其人\"与\"休符不于祥於其仁\"这两句话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郭象如何理解\"有无关系\" 综合性思考题
评述魏晋玄学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
魏晋玄学所代表和反映的主要哲学思潮是什麼 其与汉代哲学有什麼根本区别
评述魏晋玄学的方法.
《淮南子》和董仲舒各持何种学派立场 他们在哲学上的主要差异是什麼 评述《论衡》一书的思想学术宗旨及其思想方法.
范缜《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南北朝儒佛之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如何理解和评价由魏晋至隋唐近五百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大体勾勒发展线索,不同思想形态之关系.
韩愈道经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儒学发展的意义.
韩愈对\"道\"\"德\"\"仁\"\"义\"有何新的解释,这些解释有何理论意义 评书柳宗元的\"天人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宋明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2003/01/02
从以下各题中选5题做答,每题20分:
1、“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特点为何? 3、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4、程颐然后论“道”与“阴阳”的关系?
5、试用白话接受张载的话“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6、朱熹用月印万川的比喻说明什么问题? 7、试述王阳明的格物伦思想。
也许对考北京大学哲学的朋友有些帮助
关系等等把握还不够,学术背景(研究背景,已有成果)了解不足,史料学学得不到位,例如老子和韩非的道论比较。这道题就考察了一个老子对韩非影响的问题,韩非的喻老主要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从横向纵向等多个角度按照思想内在理路去编织书中的知识点,而不是自己臆想的去随便拉两个或几个东西在
一起研究,就会牢牢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答题时就会有一个稳妥的依靠,游刃有余。至于自己的观点想法,除非很成熟的,可以简单论证清楚的,尽量不要涉及。
01年中哲 一、释词
心斋 ;人副天数; 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 二、翻译(略) 三、简答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02年中哲
一、释词
1、齐物论2、即万物之自虚3、理一分殊4、至良知5、俱分进化 二、翻译 三、简答 1、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2、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四、论述 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03年中哲
一、名词解释
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坛经;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二原典解读(略) 三、论述(二选一)
1、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
2、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
04年中哲
一.名词概念简述(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以说出故 2.六派七宗 3.守真存一 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 5.知行常相须 二.问答(共3小题,1、2小题各20分,3小题15分) 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 2.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 3.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注:此题系01年中国哲学史考题重复)
北大试题
1998 西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方向)
填空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8、思想和广延都
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 5分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析题4选3 15分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北大试题4
1999 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5分
1、四根说2、波菲利问题3、单子4、先验幻想 简答8分
1、德性就是知识(苏格拉底)2、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3、观念的次序就是事物的次序(斯宾诺砂)4、应该把真正的实体理解为主体(黑格尔)
现代西方哲学 六选五
1、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2、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此在)的思想 3、克尔凯郭尔所讲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4、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5、关于罗素“模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6、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论述24分
1、洛克是如何说明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的关系的?贝克来在此问题上有什么不同见解?
2、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 2000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1、助产术2、四线段比喻3、太一4、前定和谐5、绝对同一性6、真理是过程
指出下列各段话出自何人,并解释其含义
1、这个世界,„„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2、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
3、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 论述 20分
1、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如何发展了笛卡儿的实体学说 2、你如何理解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2001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 2、单子 3、四根
4、三权分立 5、四假象
命题
1、自我设定非我
2、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
3、物质或有形实体是矛盾概念(贝壳来) 4、理念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统一(黑格尔) 5、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康德) 论述
1、你怎么看待哲学
2、详述并分析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
2001 现代西方哲学 (外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唯意志主义
3、詹姆士讲的纯粹经验 4、摹状词
5、加谬的“荒谬” 6、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问题论述 7选4 20分
1、穆勒关于个人和权利的关系的观点
2、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路与叔本华思想的关系 3、试析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所包含的不同方法论倾向 4、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关系 5、试析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及它与康德的时间观的关系 6、简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7、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观
2002西哲部分(问答,共4小题,每小题25分,选做3题) 名词解释
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 柏拉图的回忆说 3 洛克的白板说 4 奥古斯汀的神正论 论述题
1 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2 柏拉图的四线段比喻与他的理念论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
1、简述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基本观点2、嘉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观点3、试析海德格尔的真理观4、福科关于“认识型”的结构主义学说5、尼采关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及其意义 2004年西方哲学史
1.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并就此对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之若干特点予以说明
2.说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柏拉图主义 3.评述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
4.如何理解康德之所谓“哥白尼革命”
给大家一些北京大学西哲的复习题 1介绍并讨论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2 斯宾诺莎的“实体”“神”于“自然”的涵义和关系 3 阐述莱布尼兹单子论的基本观点 4 贝克莱如何看待实体
5 阐述休漠对因果关系的观点
6 以“空间”为例,说明康德如何论证感性纯形式(纯直观)的存在?这种论证如何体现出“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的涵义? 7 黑格尔辩证法的特点
8 尼采如何论述”悲剧的诞生“
9 如何理解尼采的“对力量的意愿”(权利意志) 10 弗雷格如何看待“意义”与“所指” 11 胡塞二的意向性学说 2002年西方哲学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 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 波菲利问题 双重经验 (二)原文释义:
(1) 费尔巴哈“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2)康德“如果没有感性则对象不会被给予;如果没有知性,则对象不能被思考。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 (三)论述题:(任选3题)
(1) 试以柏拉图太阳比喻和普罗提诺流溢说为例,说明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2)安瑟伦和笛卡儿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具体论证步骤,并以此说明他们哲学思想的内在差异。
(3)休谟曾说”如果人们问我:我们对于一切事实所作的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乎是这些推论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什么?可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但是,若我们再追根究底的问:由经验得来的一切结论的基础是什么?这就包涵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最难解决和解释。”请问:休谟的问题是什么?他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4) 黑格尔在评论康德哲学时说“在认识之前,我们必须考察一下认识的能力。这和一个人在跳下水游泳之前就想要学习游泳是同样可笑的”根据此话,你认为黑格尔和康德哲学的根本区别何在? 2003年西方哲学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单子 种族假相 绝对理念 二迷宫 四线段 二律背反 流溢说 公意 (二)命题简答: 1、存在就被感知 2、人为自然界立法 3、德性就是知识 (三)论述题:
(1) 阿伯拉尔的概念论。
(2) 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
(3)斯宾诺莎对笛卡儿的实体理论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4)为什么说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主义和经验实在论? 名词微明 静因之道 抱法处势 形质神用 淮南格物 内籀和外籀
论述
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 华严宗四法界学说 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 孙中山知行观
标点并翻译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复旦大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综合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意识形态 实践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万物皆备于我 中体西用 四假象 语言游戏 绝对命令 科学共同体 自然法
《增长的极限》 禅宗 马丁路德 三达德
二、简答题(共4题,任选2题,每题25分)
1.怎样理解“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意)
2.比较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异同3.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4.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区别以及意义
复旦2003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
1、逻各斯 2、教父哲学 3、四假相 4、黑格尔的“反思” 5、奥卡姆剃刀 6、绝对命令 7、证实原则 8、解释学循环 二、简答(每题15)
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2、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3、比较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异同
4、简述黑格尔的真理观 三、论述(共42分)
1、论述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实体论的演进发展。 2、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看他们对于“理解”的理解。 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试题2004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2.\"飞矢不动\"(芝诺)3.第一实体(Aristotle)4.权力意志(尼采)5.人为自然立法(康德)
6.三表法(培根)7.上帝的本体论证明(Anselm)8.经验自然主义(杜威) 二.简答(每题15分)
1.亚氏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评2.黑格尔的真理观3.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实质4.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观点的变化 三.论述(每题25分)
1.比较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实体的异同2.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2006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真题考后粗记 一、名解(每题10分)
1、“理想国”(柏拉图)2、”自然状态“(卢梭)4、第二性质(洛克)4、逻辑实用主义(奎因) 5、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简答(每题20分)
1、试述莱布尼茨单子论 的内容和意义2、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 三、论述(每题30分)
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2、伽达默尔 的释义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中山大学2003-2004年西哲史真题 一,释义:
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2,先天综合判断(康德)3,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4,范畴(亚里士多德)5,认识论。(12*5) 二,论述题:30*2
1,选一位你认为(马克思以前)最伟大的西方哲学家,简述其哲学的核心内容及论证的思路,并解释他的伟大过人之处。
2,论述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并讨论各自遇到的主要困难。 三,分析评述题:30*1
请对下列叙述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述:
“康德道德哲学中所谓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命令’不能作为中国人的道德原则,因为中国文化与康德所代表的德国文化不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2004年
一:简释:12*5
1、洞穴说(柏拉图) 2、四因说(亚里士多德) 3、奥卡姆剃刀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4、先天综合判断(康德) 二:论述45*1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休谟接受了洛克的经验原则,而把它进一步贯彻到底。休谟抛弃了各种思想规定的客观性,抛弃了它们的自在自为的存在。”结合你对洛克与休谟哲学的了解,试对黑格尔的这一看法加以评述。
三:原著分析与评论 45*1 论哲学的目的
一,当我受到经验的教训之后,才深悟得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无谓的,并且我又确见到一切令我恐惧的东西,除了我的心灵受它触动外,其本身既无所谓善,亦远所谓恶,因此最后我就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这就是说,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
二,我说“最后我就决意”这样做,因为初看起来,放弃确实可靠的东西,去追求那不不确定的东西,未免太不明智。我明知荣誉财富的利益,倘若我要认真地去从事别的新的探讨,我就必须放弃对于这些利益的寻求。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在于荣誉和财富,那末我岂不是交臂失之,但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不在于荣誉、财富,而我用全副精力去寻求它们,那末我也同样得不到最高的幸福。 三,因此我反复思索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新的生活目标,或者至少确定有没有新的生活目标的存在,而不致改变我素常生活的秩序和习惯,这是我所屡次尝试的,但总是没有成效。因为那些在生活中最常见,并且由人们的行为所表明,被当作是最高幸福的东西,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萦扰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的,就是这三种东西。
四,当人心沉溺于感官快乐,直到安这若素,好象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时,它就会完全不能想到别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快乐一旦得到满足时,极大的苦恼立刻就随之而生。这样一来,人的心灵即使不完全丧失它的灵明,也必会感到困惑而拙钝。对于荣誉与财富的追求,特别是把它们当作自身目的,最足以使人陷溺其中,因为那样它们就被当作最高的善。
五,然而人心陷溺于荣誉的追求,特别强烈,因为荣誉总是被认为本身自足的善,为一切行为所趋赴的最后目的。而且我们获得荣誉与财富,不象获得感官快乐那样立刻就有苦恼与悔恨相随;反之,荣誉,财富获得愈多,则我们的愉快愈大,因而我们想要增加荣誉,财富的念头也就愈爆烈。但是当我们的希望一旦感到沮丧时,极大的苦恼便跟着发生。荣誉还有一种缺点,就是为了追求荣誉,我们必须完全按照人们的意凶生活,追求人们通常所追求的东西,规避人们通常所规避的东西。
六,现在我既然见到,所有这些东西实在是寻求别的新生活目标的障碍,而且不仅是障碍,实在是和它正相反对,势不两立,二者必去其一,因此我不能不考察一下,究竟是哪一个对于我比较有益。因为象前面所说过的,我好像是自愿放弃确定的善而去追求那不确定的东西。但是当我仔细思考之后,才确切地见到,如果我放弃的这些东西,来从事新的生活目标的探求,则我所放弃的就是按本性说是不确定的善,(因为我要寻求的是持久的善,)只不过获得这种善的可能性却不很确定罢了。
七,经过深长的思索,使我确切见到,如果我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肉体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所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必定是真正的善。我深知,我实在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不能不强迫我自己用全力去寻求药方,尽管这药方是如何不确定;就好像一个病人与重病挣扎,明知道如果不能求得救药,必定不免于一死,因而不能不用全副力量去寻求救药一样,尽管这药方是如何不可靠,因为他的全部希望只在于此。但是世俗一般人所追逐的名利肉欲等,不惟不足以救济人和保持生命,且反而有害;凡占有它们的
人-----如果可以叫做“占有”的话——很少有幸免于深沦的,而为它们所占有的人则绝不能逃走毁灭。
八,世界上因拥有财富而遭受祸害以至丧生的人,或因积聚财产,愚而不能自拨,置身虎口,甚至身殉其愚的人,例子是很多的。世界上忍受最难 的痛苦以图追逐浮名而保全声誉的人,例子也并不较少。至于因过于放纵肉欲而自速死亡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九,由此可见,所有这引起恶的产生,都是由于一切快乐或痛苦全都系于我们所贪爱的事物的性质上。因为凡是不为人所贪爱的东西,就不会引起争压:这种东西消灭了,不会引起悲伤,这种东西为人占有了,不会引起嫉妒、恐惧、怨恨,简言之,不会引起心灵的烦拢。所有这些心灵的烦扰都起于贪爱前面所说过的那种变幻的东西。
十,但是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却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最值得我们用全力追求,去探寻。但是必须注意我上面所用“我如果彻底下决心”等字,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即使我所要追求的东西己经明白呈现现在我的心灵上,我仍然还不能立刻就把一切贪婪、肉欲、和虚荣扫除净尽。
十一,但是有一层我却体验到了,就是,当我的心灵在默念上述道理时,它就不为那些欲念所占据,而从事于认真考虑新生活的目标。这种体验给我很大的安慰,因为我确实见到这些病痛并不是绝对不可医治的。虽说这种私欲消散、心安理犁 境界,起初是很稀少而短促的;但是我愈益明确见到真正的善所在,这种境界显现在我心中,也就愈加经常、愈加持久。特别是当我确切认识到,如果把追求财富、荣誉、肉体享乐当作自身目的,而不把它们当作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实在有百害无一利时,则我的灵灵便愈觉沉静不为所动。但是,反之,如果只认对于财、荣誉、及快乐的追求为段而非目的,则它们会受到一定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害,而且对于我们所以要把它们作为手段去追求的那个目的的实现,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我得便当加以适当的说明。 十二,现在简略概括一下我所谓“真善”的意义和“至善”的尾质。为了正确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注意,所谓善与恶的概念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所以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点之下,可以叫做善,亦可以叫做恶,同样,可以叫做完善,也可以叫做不完善。因为没有东西,就其本性看来,可以称为完善或不完善,特别是当我们所知道万物的生成变化皆遵循自然永恒的秩序及固定的法则的时候。 十三,但是人既然薄弱无力,不能在思想中把握这种法则,只能设想一个远较自己坚定的人性,而又见到自己并没有不能达到这种人性或品格的馘是,于是便从事于工具的寻求以引导他达到这种完善境界,而认为凡是足以帮助他达到这种过错善的工具为真善。但至善乃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一经获得之后,凡是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也都可以朵产分享。至于这种品格是什么性质,我将于适当地方指出,简单说来,它是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
十四,因此这就是我所努力追求的目的:自己达到这种品格,并且尽力使很多人都能同我一起达到这种品格,换言之,这也是我的一种快乐,即尽力帮助别人,使他们具有与我相同的知识,并且使他们的认识和愿望与我的认识和愿望完全一致。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然,以便足够使我们达到上述品格,并且还有必要组成这样一种社会,以便利于促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容易而且确定地达到这种品格。
2001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一、释词
心斋 ;人副天数; 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 二、翻译(略) 三、简答
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2、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3、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论述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 2002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一、释词
1、齐物论2、即万物之自虚3、理一分殊4、至良知5、俱分进化二、翻译 三、简答 1、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 2、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四、论述
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200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坛经;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二原典解读(略) 三、论述(二选一)
1、分析、评价庄子齐是非的思想2、分析、评价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
五、论说类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 一、简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50分)
1、爱利亚学校2、柏拉图“回忆说的主要内容3、德漠克利特的“影像”说4、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定义5、“奥卡姆剃刀”6、休漠的不可知论观点7、笛卡儿的二元论8、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论述
9、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体”)10、费尔巴哈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二、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2、简评实用主义真理观3、海德格尔论“此在”
三、试论述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与继承(20分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 一、简答题
1、柏拉图的“回忆说”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3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4、培根的四假相 5、莱布尼茨“单子论”6、“人是机器” 7、康德“自在之物”8、“权力意志”
9、黑格尔“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10、“奥康剃刀”
二、简述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三、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观
四、为什么说叔本华哲学是传统学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现代西方哲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罗素的摹状词理论2,胡塞尔的中止判断3,海德格尔的此在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5,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6,新托马斯主义 二,论述题(4选3,每题30分) 1,述评孔德的人类思想发展三阶段论2,述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3,述评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解4,谈谈你对“后现代思潮”的理解 附:2005复旦西方哲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简释(每题5分)
1.始基2.逻各斯3.三表法(培根)4.第二性质(洛克)5.绝对理念6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7.此在(海德格尔)8.逻辑原子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亚理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2.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主要分歧3.休谟的因果观4.康德的绝对命令 5.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康德为什么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 2.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及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试题检索 马非马(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浩然之气(武大2000,中国哲学) 绝地天通(厦大1999,中国哲学) 否极泰来(厦大1999,中国哲学) 温故知新(厦大1999,中国哲学) 道法自然(厦大1999,中国哲学;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浙大1999、2000,中国哲学) 虚壹而静(厦大1999,中国哲学;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武大2000,中国哲学) 三表(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复旦1999,中国哲学;浙大1998,中国哲学)效验(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无为(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中庸(吉大2000,中国哲学) 有无(复旦1997,中国哲学) 离坚白(吉大2000,中国哲学) 道统论(复旦1997,中国哲学) 抱法处势(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五德终始(复旦1997,中国哲学;浙大1998,中国哲学) 化性起伪(复旦1997,中国哲学;浙大1998,中国哲学) 天人相分(复旦1999,中国哲学)
仁(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不忍人之心(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和而不同(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2001,中国哲学) 涤除玄览(厦大2001,中国
哲学) 克己复礼为仁(厦大2001,中国哲学) 尽心知性知天(浙大1998,中国哲学) 参验(浙大1998,中国哲学) 制天命而用之(浙大1998,中国哲学) 克己复礼(浙大1999,中国哲学) 兼爱(浙大1999,中国哲学) 天人合一(浙大2000,中国哲学) 有待无待(人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名实(浙大2001,中国哲学) 三玄(浙大2001,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先秦哲学诸子百家的基本哲学命题。 【难点】先秦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注意积累,深刻记忆。 【重点】儒、法、道、墨、名诸家之基本命题、思想。
填空题
试题检索 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 《天问》(复旦1999,中国哲学) 《坚白论》(复旦1999,中国哲学) 下列命题出于何书? 亢龙有悔(复旦1999,中国哲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吉大2000,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哲学家、著作、主要命题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基本知识,无难点。 【重点】各家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著作。标点、释词、翻译
试题检索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武大2000,中国哲学)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吉大2000,中国哲学)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 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吉大2000,中国哲学) 将下面古文释成现代汉语并注释画线部分: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 有知,知而有〖ZZ(Z〗志〖ZZ)〗。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
静。作之,则将〖ZZ(Z〗须〖ZZ)〗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敝哉!(吉大2000,中国哲学) 分析以下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名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助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吉大2000,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先秦儒、法、墨、道诸家的经典著述。 【难点】能考查考生研究古代哲学的古文阅读功底。注意平时多阅读、练习。
【重点】标点、翻译。 简答题
试题检索 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1999,中国哲学) 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1999,中国哲学) 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墨子的“兼爱”思想。(厦大2001,中国哲学) 简论孟子的“四端”说。(人大2001,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2000,中国哲学) 庄子的是非观。(浙大2001,中国哲学)试题分析 【考点】先秦诸子中代表人物的思想。 【难点】主要考查对思想家主要思想的基本把握。 【重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重点考查的对象。
论述题
试题检索 试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吉大2000,外国哲学) 试论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1999,中国哲学) 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1997,中国哲学) 庄子道论述评。(吉大2000,中国哲学) 评述荀况的虚壹而静论。(武大2000,中国哲学)
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实意义。(浙大2000,中国哲学) 在阅读以下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浙大2001,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对先秦儒、法、道诸家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难点】先秦哲学发展述论。 【重点】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道家老庄思想。
名词解释 试题检索 葛洪(复旦1997,中国哲学) 业报轮回(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相竞以器(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论六家要旨》(复旦1997,中国哲学) 独化(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二谛(吉大2000,中国哲学) 贵无(吉大2000,中国哲学) 止观(复旦1997,中国哲学) 实相(复旦1997,中国哲学) 不真空(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性三品(吉大2000,中国哲学)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言尽意论(南开2000,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形质神用(南开2000,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副天数(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唯识无境(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坛经》(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封建论》(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天不变,道亦不变(厦大2001,中国哲学) 一物两体(厦大2001,中国哲学;浙大2001,中国哲学) 阿赖耶(人大2001,中国哲学、宗教学、化理学) 天人感应(浙大1999,中国哲学) 六相圆融(浙大2001,中国哲学) 自生而必体有(人大2001,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试题分析 【考点】汉代黄老之学,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唯物主义哲学(王充、范缜);宗教哲学(佛教及其各家,道教);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家、代表作,基本哲学命题。
【难点】对基本哲学观点、命题的理解。
【重点】宗教哲学的有关知识,经学,玄学。
试题检索 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 《论衡》(复旦1999,中国哲学) 《天对》(复旦1999,中国哲学;吉大2000,中国哲学) 《天说》(复旦1999,中国哲学) 《原道》(复旦1999,中国哲学) 《法言》(吉大2000,中国哲学) 《潜夫论》(吉大2000,中国哲学) 《复性书》(吉大2000,中国哲学) 《沙门不敬王者论》(吉大2000,中国哲学) 《神灭论》(吉大2000,
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哲学家及著作,基本命题。 【难点】基本知识,无难点。 【重点】儒家经典,唯物主义哲学,宗教哲学。
简答题
试题检索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魏晋时期关于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 (复旦1999,中国哲学)
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些基本内容?(浙大2000,中国哲学) 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浙大2000,中国哲学) 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2001,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厦大2001,中国哲学) 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2001,中国哲学) 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1999,中国哲学)
试题分析
【考点】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及其影响、地位。 【难点】宗教哲学。 【重点】汉代王充的思想,魏晋玄学,宗教哲学。 论述题
试题检索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认为:“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这里得出了般若之“智”与常识之“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复旦1997,中国哲学) 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吉大2000,外国哲学)
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浙大2001,中国哲学) 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浙大1998,中国哲学) 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浙大1999,中国哲学) 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浙大1999,中国哲学) 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
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特色。(厦大2001,中国哲学) 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 试题分析
【考点】著名哲学家思想,宗教哲学。 【难点】宗教哲学,哲学思想比
较,哲学发展概说。 【重点】唯物主义哲学(王充、范缜的思想,代表著作);宗教哲学(佛教、道教);哲学思想比较;哲学思想发展概说。
我硕士考过好些年了,当年的一点记忆可能现在也没多少借鉴意义了,我当时的印象是中哲考得比西方哲学难,宋明理学和魏晋的考得偏多,先秦考得反而少,不过这可能历年有变化,与老师近年研究的侧重点可能有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