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磐石(pán) 亘古(ɡèn) 默契(qì) 群蚁排衙(yá) ....B.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ɡ)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ɡ) ....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契 海枯石烂 诀别 眼花瞭乱 B.嘈杂 人声鼎沸 制裁 轻而易举 C.娴熟 顾名思意 幅射 月明风清 D.藉贯 粗制滥造 荣膺 一泄千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研究生毕业后,他既想去上海工作,又想留在扬州,总是见异思迁,很难做....出决定。

B.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

D.《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纳入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进入初中不久,我们俩个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B.曾记得,我与他相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天真无邪,充满幻想。 C.一艘橡皮船在大渡河里漂流时翻了,船上的人都掉到了水里,衣服也基本湿了。

D.我看谁也不可否认这部小说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5、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1 / 9

A.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比喻)

B.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拟人) C.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拟人) D.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今天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渴望,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对自身的国际定位。如果在汉语全球教学和推广的环节上不能跟上这种渴望,那么全球对中华民族的关注与了解之间就会出现脱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尤其是从事汉语和汉文化教学与推广工作者责任重大。

A.不仅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更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 B.这种脱节不仅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更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C.不仅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更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这种脱节不仅不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更不利于中国发挥更加符合自身地位的作用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宴会上可引用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七年级(2)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2 / 9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

1.对“原三日即下矣”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三日即下矣 B.原三/日即下矣 C.原三日/即下矣 D.原/三日即下/矣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________) (2)去(________) (3)信(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4.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 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3 / 9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4 / 9

⑪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⑫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⑬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围绕着“眼泪”,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__________——→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_________。

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 3.按照括号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1)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修辞手法的角度) 4.李想以前上课走神,后来为什么会认真听讲了?

5.仔细揣摩第8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2、大 师 治 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

5 / 9

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6 / 9

4.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表达的。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四、写作题(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伟大的事业,他们平凡普通。看似微不足道,如一粒尘埃,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感情和力量。 请以“______并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作文。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7 / 9

参考答案:

一 A B B D A D

影入平羌江水流 遥怜故园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 1.A

2.(1)约定(2)离开(3)诚信、信用

3.得到了原国而失去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

4.因为“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或用自己的话回

答亦可)。

5.示例:我们要做一个诚实、言而有信的人,这样我们身边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会有更

多拥护自己的人。

三 【答案】

1. 不让眼泪落下来 不哭 终于掉下眼泪

2.“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3.(1)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李想冷漠、倔强和对人不信任的心理。(意近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卸下心理负担的李想的欢快与轻盈描绘了出来。(意近即可)

8 / 9

4.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拾了久违的爱,又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意近即可)

5.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答案】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或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请学生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意近即可) 2.动作语言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4.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表达了林语堂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 5.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学识渊博、乐观幽默、卓然独立。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