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阳
魏伯阳(约100~约170),中国东汉后期的著名炼丹家。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他是公认为留有遗作的最早的炼丹家。后人称他为云牙子。他出身于封建社会的上层家庭,喜欢神仙道术。他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术理论性著作,对中国的炼丹术有重大的影响。书中记录当时炼丹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如汞、硫黄、铅、胡粉(即碱式碳酸铅)、砂(即氯化铵)、铜、金、云母、丹砂(即硫化汞)等。还可看出,他在炼丹过程中已掌握不少化学知识。例如,他认识到下列的化学事实:
①水银容易蒸发,并容易与硫黄化合。《周易参同契》中载有“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河上姹女”指汞、“黄芽”指硫黄)。这几句话表示出下列反应:Hg+S─→HgS另有一种解释:“黄芽”为铅,产物为铅汞齐。
②碱式碳酸铅能被炭还原成铅。《周易参同契》中载有“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③黄金很不容易氧化。《周易参同契》中有“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
④几种物质起化学变化时的比例很重要,否则反应操作会失败。《周易参同契》中有“分剂参差,失其纪纲”。
⑤当时的炼丹术已使用升华方法。《周易参同契》中有“丹鼎歌”。丹鼎就是炼丹所用的鼎炉,它是升华过程的重要工具。
参考书目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北京,1963。
葛洪
葛洪(284~364),中国晋代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葛洪少年时家道贫困,以砍柴所得买纸抄书,刻苦攻读诸子百家,杂学旁收,十年如一日。葛洪的从祖葛玄是一个方士,精于炼丹术,号称葛仙翁,他传授过一个弟子,叫郑隐。
葛洪起初跟郑隐学炼丹,后来又拜鲍玄为师。葛洪做京官时听说交趾郡(今越南)出产仙丹的原料朱砂,请求到勾漏县当县令,以便就近采料炼丹。晋朝皇帝同意后,他带了一家人到南方去。到广州后,受到朋友劝阻,就留在附近罗浮山上修炼,过他的“丹鼎神仙”生涯,直到老死。罗浮山有他的炼丹遗址。
葛洪学识丰富,著作很多,大多散佚。《正统道藏》收入归于葛洪的著作有十几种,大部分是托名的。现存的足以代表他的学术思想的是:《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葛洪收集了很多丹方秘籍。《抱朴子内篇》概略地介绍了这些内容,可说是集各家炼丹术的大成,在炼丹史上有重大影响。《抱朴子外篇》是儒家应世之术。《肘后备急方》中,详细记录了天花、伤寒、痢疾、结核病等传染病,还介绍了中药常山治疟疾、麻黄治哮喘、松节油治关节痛等单方,与现代应用大致相符,在医学史上有很大价值。(见彩图中国古代炼丹家葛洪(号抱朴子)。拓自杭州西湖葛岭石碑)
参考书目袁翰青著:推进了炼丹术的葛洪和他的著作,《中国化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北京,1956。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中国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他的祖父善解药术;陶弘景的父亲也深解药术,对他都有影响。陶弘景少年时读葛洪《神仙传》后,便有养生之志,15岁就倾慕隐逸生活。由于他读书很多,还不到20岁,就被齐高帝(肖道成,479~482)任为诸王侍读。37岁辞朝归隐。后来梁武帝(肖衍,502~549)每有吉凶征讨大事,还向他咨询。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他对当时的《神农本草经》加以整理校订,又补充了365种药物收在《名医别录》内,撰成《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对化学的贡献之一是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
大同小异,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消石也。”所谓“紫青烟起”是钾盐所特有的性质。陶弘景这一记载,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练丹实验。梁武帝送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原料,让他炼丹。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①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②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参考书目 王明:论陶弘景,《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1981。
宋应星
宋应星(1587~?),中国明代著名科学技术家。字长庚。江西省奉新县人。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顺治康熙年间(1661年左右)。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后来多次上京会试均未考取。崇祯七年(1634)出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崇祯十年写作《天工开物》和《论气》、《谈天》等著作。崇祯十一年调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三年辞官返乡隐居。崇祯十六年出任安徽亳州知州。崇祯十七年辞官返乡隐居。
宋应星对中国古代化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在化学理论方面,他倡导火质说。他认为火质存于木内,木燃烧的过程就是释放火质的过程。宋氏火质说与德国化学家G.E.施塔尔1703年提出的燃素说有些类似。他还提出化学变化的物质不灭思想。他隐约认识到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例如,谈到土生金时说:“土为母,金为子,子身分量由亏母而生。”(《论气•形气五》)又如,谈到水银和硫黄反应生成银朱(硫化汞)时说:“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借硫质而生。”(《天工开物•丹青•朱》)其大意是:银朱之所以会比水银重,是因为硫参加变化的结果。这是化合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胚芽。在化学工艺方面,他记述了许多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化工技术,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种:①炼锌技术,《天工开物》在世界冶金史上首次记述了由炉甘石(碳酸锌)还原为锌(当时叫倭铅)的炼锌技术。这是准蒸馏法。②煤的分类,《天工开物》根据火焰、块度等化学、物理性质把煤分为明煤、碎煤和末煤 3种。这相当于今天说的无烟煤、烟煤和褐煤(或泥煤)。
宋应星传世著作除《天工开物》外,尚有《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 4种。已佚著作有《画音归正》、《原耗》、《言十种》和《春秋戎狄解》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