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航
1.3施工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事故有以下几个方面,由钢腰梁及斜撑连接点施工不牢所引发的支护结构倒塌、由止水帷幕漏水所引发的建筑物开裂及施工不按设计要求施工以及赶工期、超载、超挖等方面。在实际中,基坑事故往往是多个不利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与工程本身、自然环境、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测及管理等方面息息相关。故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看施工周边环境资料是否与设计图纸匹配。第二,支护结构施工质量是否与设计的要求相符。第三,实际开挖所揭露的地质资料与设计参考地质资料是否相互对应。
2基坑工程的风险评估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指标体系是其重要基础,它会就风险分析结果造成重要影响,故应依据工程的特点以及建设实际需要进行制定。在该过程中,需要在全部能够就工程项目产生影响的因素当中,选择最为密切的风险因素并判定其风险大小,将影响小的因子删除,降低工作量,随后采取科学方式对项目风险的发生及变化规律作出系统分析。在风险评估当中,通常把风险划分成6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指标,其中组织和管理风险包含对施工作业人员、分包方面的管理、安全教育及培训;工程环境的风险包含了地质和水文、气象气候、现场环境及基坑特征;施工作业中由支护、交叉、排水和降水作业、土方开挖和运输几个指标;技术风险包含了地质勘查、设计方案及施工准备几个指标;现场管理中有防火漏电、临边、施工设备与设施保护几个指标;除此之外,还包含安全监控及应急处理等。
36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在基坑工程风险评估内,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找到对研究系统造成影响的原因,同时把支配关系构建成层次结构模型,进一步就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判定,层次分析法可把复杂问题进行细化,并对不同层次重要性作比较并排序。所谓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在风险评估当中,由于不少因素难以采用数字的形式来表达,但为定量作出比较就需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把指标量纲统一,其具体步骤为,对各因素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构造评价因素集、单因素评判、风险因素权重确定、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在基坑工程风险评估中,两种方法各具特色,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相应择方法。
3基坑安全监控
在某些工程中,会出现因基坑处理不合理造成的基坑垮塌,使得人员伤亡、周边建筑沉降等。就基坑进行安全监控是避免基坑工程事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基坑安全监控中,不仅要按照一般地下工程进行监控,同时还需依据基坑工程特点进行。就基坑进行安全监控前,需要先熟悉基坑工程中安全事故的来源。通常将基坑的安全问题分为四类,分别是:前期工作、地下水以及支护体系和过程控。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与否是施工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前期工作中就基坑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水文、地下管线、周边道路建筑以及施工方案集中。
地下水的工程是基坑施工的重要环节,地下水控制效果将会对工程成败造成直接影响,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边坡垮塌、地表沉降等。在地下水控制中,又分为集水井明排、降水、截水与回灌,可以按照地质类型单独或组合使用。若降水会对基坑与周边环境安全造成影响,那么需采取截水或回灌的方式,若截水造成基坑中水量或水压较大,那需在基坑内降水。基坑底部为不透水层,同时底下有承压水时,需进行基坑底涌水检算,若有必要,可使用封底或者钻孔减压措施。在基坑施工中,基坑支护十分关键,就支护类型作出选择及相关验算在其安全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基坑的支护做好安全监控是对全部基坑安全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支护依据不同地基质条件,基坑类型选择也各不相同。
做好基坑工程监控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保证基坑工程施工期间边坡、地下管线以及邻近建筑物等方面的安全,借助对基坑周边土体、水体及保护对象应力以及应变参数监测,对基坑开挖方案正确性作出检验,进一步借助就工程环境变化因素趋势的研究,就基坑开挖体系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作出预测预报,同时了解在施工中复杂情况下边坡的应力及应变,并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步骤作出科学调整,进而实现信息化的施工管理。
4结论
基坑工程是包含了岩土、结构、环境工程等诸多复杂元素的系统性工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本文在理论上对基坑施工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监控作出分析论述。当前,就深基坑工程风险的研究尚不成熟,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坑的风险评估及安全管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不断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 曹卫民,季晓华.基坑工程的风险管理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07.[2] 侯建增.基坑工程安全控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3] 顾雷雨.深基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预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4] 谢秀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深基坑施工风险分析[M].山西建筑,201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6.06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