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3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6 No.3 2006年9月 JOUItNAL OF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Sep.2006 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殷齐齐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时间,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针对若干提法, 这里不先入为主地对它们进行武断的定性评价,而是通过展示2O年来起点研究的成果和划分标准的演变,以期呈现一个清晰的发展 脉络。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述评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004(2006)03—0078—03 Commentary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Latest Twenty Years YIN Oi—.qi (School of Literatur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 16,Jiangsu) [Abstract] When does Modern Chinese Litearture begin Since 1985,about this question.these have being existed various statements in the constant academic circles。In view of the existing situation,the paper will not put forward any preconceived assessment on these arguments arbitrari・ ly,but hopes to present a clear development skeleton by show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utd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division stnadards on the ebgin・ n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ast more than 20 years. [Key words] modenr chinese literature;the ebginning;commentary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何时?于什么时期开始了与古典文 界定一直持续了三四十年。80年代中期,伴随着思想解放潮 学的全面断裂,从而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对于这一问 流的推动,曾经作为“金科玉律”的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受到 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 或明或暗的质疑,而要求把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 衷一是。举其要者,有如下几种:一种是传统政治视角的分期 “把文学史还给文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的文学界暗涌着 方式,认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吹响了现代文学的号角;一 一股急流,随时准备倾泻而出。 种是从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或审美视角出发,以1898年梁启超 1985年5月,黄子平、钱理群和陈平原提出了“二十世纪 等提倡“三大革命”为标志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还有一种主 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 张1917年的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遭遇到亘古未有之大变动, 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 从而开启了现代文学的进程。针对以上提法,本文不拟先人为 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 主地对它们进行武断的定性评价,而是通过展示20年来起点 象。”“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 研究的学术成果,期望能在描述中呈现其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 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向现代中 性。为了表述方便,本文对目前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新文学”、 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 “现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各种命名的利弊暂且不 人‘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从1898年起,现代文学 作评述,而是采用“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以避免名称的混乱。 开始了与古典文学全面而深刻的断裂。“这是一次艰难而又 一漫长(将近历时五分之一个世纪)的‘阵痛’。一直到1919年 、1985--2000:回归自身的时代 的‘五四’运动,才最终完成了这一‘断裂”’。 这种观点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80年代前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 均受到毛泽东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影 了以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限,打通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 研究格局,企图在更为广阔的时间段里审视现代文学的发生发 响。按照这种观点,现代文学被认为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 民大众的,彻底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这种文学是伴随 展。它的提出,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史断代概念喷薄而出。 着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以此作为划分依据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断代概念的影响、启示和催 的。因此,根据“五四”运动在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上的标 生之下,出现了一系列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题或以此为 志性作用,从而对现代文学的起始时间作了严格的界定,这种 参照体系的著作。陈鸣树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以 1897年为叙述起点,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起 [收稿日期] 2006—07—2o [作者简介] 殷齐齐(1980一),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殷齐齐:近二十年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研究述评 79 于1898年,黄修己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从1900年 开始写起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另一个变体。主编谢冕在总序一《辉煌而悲壮的历程》中说: “忧患是它永久的主题,悲凉是它基本的情调”, 这与“二十 世纪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主题,以“悲凉”…为 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实质上是同一版本。所不同的是, “百年中国文学”的思路将视野前移至1895年前后。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断代概念的提出,如石破天惊, 使得大部分人震惊于它的大胆与独异,沉醉于这种理论体系的 宏大与博思之中,自然还来不及对它深层所潜隐的保守意义予 以足够的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合理性不断遭到质 疑。首先,这一概念使学术界在文学起点的认识上产生了严重 的混乱,这可通过上文所提到的文学史著得到验证。此外,同 样是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出发,王富仁认为以1917年文学 革命的兴起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更具有合理性。他在《当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 的起点前移大大降低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独立意义和独立价 值,因而也模糊了新旧文学的本质差别。同时他还从语言和独 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两个方面论述了五四文学革命作为 起点的必然性,从而道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将起点前移 的理论误区。韩国学者全炯俊也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起点 前移论表示质疑,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批判》(《文学 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中指出,“1898年前后的断裂不是 根本的”,“新文学运动十年来最大的课题就是与1898年以来 文学改良运动的末流作斗争,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旷新年曾经说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提出,是一 种“现代性的思想表述”。 实际上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 种文学研究框架——以现代性为视角的框架。本时期,学术界 对“现代性”的理解较为偏颇,通常把它与“现代化”和“现代主 义”等同起来。整个80年代,王瑶先生曾经在不同场合强调现 代文学现代性的内涵问题——所谓“现代文学”,“就是用现代 人的语言来表示现代人的思想”的文学。他从“语言的现代 化”、“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三个层次总结五四以来 所追求的现代性,强调自五四迄今“我们一直处在‘中国现代 化’的历史进程中”。 4 杨春时的《文学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 学》(《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把现代主义当作文学现代性 即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前现代性, 还不能算作现代文学,而只是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阶段,随着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展、现代主义的发展,21世纪将开始中 国文学的现代史”。相比较而言,海外华人学者对“现代性”问 题的论述更具突破性。李欧梵先生在《追求现代性(1895— 1927)》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 因为在这个时期,若干“现代”形态表现得愈加引人注目,与传 统文学形成对峙与反抗。 王德威先生的一声“没有晚清,何 来‘五四’?”的质疑,将晚清时期的创作纳入现代文学的视野, 他在整理世纪末的文学谱系时,发掘出一条多年以来隐而不彰 的现代性线索,而这种追求“现代性”的冲动,“不始自五四,而 发端于晚清。更不客气地说,五四菁英的文学口味其实远较晚 清前辈为窄。他们延续了‘新小说’的感时忧国叙述,却摒除, 或压抑其他已然成形的实验。” 这些关于“现代性”的讨论, 极大地扩展了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弥补了许多的学术空白。 但真正把“现代性”用于现代文学起点研究,并形成广‘泛影响, 却始于新世纪。 二、2001至今:众声喧哗的时代 新世纪的到来,学术界同人均心照不宣地承认和强调这样 一个事实:一呼百应、众口同声的大一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完成了从一元到多元,从政治话语到审美 话语再到众声喧哗式时代的转移。正如陈思和用“无名”状态 来描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 羁 出“无名”状态。过去一个世纪关于起点问题的各种言说又纷 纷在新世纪的舞台上演,并且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还有一些 学者提出新的划分标准,为这原本就热闹非凡的舞台增色 添彩。 20世纪的过去并不意味着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 趋于终结,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是在 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开掘。章培恒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 开端一兼及“近代文学”问题》(《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2 期)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应在20世纪初,因为这时已 经出现了与现代文学本质特征相通的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 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性解放要求的萌发;自觉融人世界现代文学 的潮流;对文学本身特征的重视与探索。周兰桂的(20世纪中 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6期)从思潮演变人手来探寻现代文学的源头。他认为孕 育于19世纪末的人文主义思潮是左右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 过分强调“五四”只会一刀切断文学与母体文化及传统文学紧 密相联的脐带,使“中国现代文学”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这些观点也可以算作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断 代概念在新世纪的继承与开拓。 尽管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表象上呈现出无名状态, 但依然有一条脉络值得重视,那就是“现代性”问题。“现代 性”曾被人认为是一个“集最相矛盾的词义于一体的十足的杂 音异符混合体”, 具有无限生成的可能性。它最早萌生于西 方,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中心话语霸权主义色彩,它在中国这 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必定有一个逐渐转化、生成的过程。同 时,在世界性的后现代追问之下,中国现代性的合法性在根本 上就成为一个问题。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学者对 “现代性”的理解不尽相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上 世纪王瑶等学者就他们对“现代性”一定程度的理解,展开丁 关于文学史断代分期的阐述。本时期,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开始 走向深入。王泽龙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现代性特 征》(《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认为1917年以来以 体现人性的自觉、个性的解放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兴 起,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性特征的初步确立,从而显示了与封 建专制文化思想体系的鲜明分野。郜元宝的《尚未完成的“现 代”…一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复旦大学学报)2001 年第3期)和朱立元的《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复旦大学学报}zooz年第4期)把 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等一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拄 列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形式的论文当作肩住“前现代”的黑暗 闸门并揭开“现代”沉重帷幕的标志性之作。严家炎的《文学 《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商榷》(《文艺研究》1957年第1 期)中所说的“没有人否认文学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 史分期之我见》(《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也在20世纪 初年到80年代的文学中寻到了一条“现代性”的线索—— 人的觉醒’、‘文的觉醒’就是其突出标志”。许志英注意到 了“现代意识”对文学现代化——现代文学开启的意义。他指 律”,但“认为文学史的现象仅仅受制于文学发展本身的规律, 企图把文学的发展看成为孤立的东西,那是反科学的”。即便 是提出“文学内部”研究理论,坚持文学史分期应该按照文学 标准来划分的韦勒克和沃伦,也不得不承认“文学变化是一个 出晚清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批有识之士从来就是“以有限的 现代意识呼唤着更先进更开放的现代意识”,【8 而现代意识真 正立住阵脚,形成一股巨大的浩浩荡荡的洪流是从五四时期开 复杂的过程”,“这种变化,部分是由于内在原因,由文学既定 规范的枯萎和对变化的渴望所引起,但也部分是由于外在的原 因,由社会的、理智的和其它的文化变化所引起。”【9 这是与文 始的。文学史实证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已经成为一 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尽管对现代性的体认各不相同,但追求现 代性的总体趋势,却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文学现代演变的一条不 可忽视的重要支脉。 此外,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另一个走向是社会历史 型分期和文学本体型分期两种相异价值取向和历史观念呈现 妥协和互补姿态,既承认20世纪中国文学文体发展的整体风 貌,同时也承认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存在对作为意识 形态的文学的决定作用。反映在起点划分上,这表现为既承认 文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又认为新旧文学之间有积累与继承的 历史联系。不同的是,有的于连续中寻求断裂,有的于断裂中 寻求连续。翟业军、陈军和陆雪琴在《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笔 谈》(《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中指出,晚清至五四前夕的 文学较之于此后的文学其断裂性大于连续性。因为这一时期 的文学新的质素尚未取得独立之地位,仍为旧的东西所包围。 惟有到了1917年文学革命的兴起,才真正对古典文学进行了 全面的实质性的颠覆,实现了全方位的质变。谢菊还在《反思 与重构: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之我见》(《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中表述“现代文学的开端即使和政治事件的发 生在时间上一致,也与强调必须以纯文学标准来划分文学史分 期并不矛盾”。张全之的《从大学教育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 分期问题》(《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和林华瑜的《略 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则着重于对连续性的强调,认为现代文学的源头并不在水势开 阔处,冰山之巅的涓涓细流才往往是它的正本清源,并且指出 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19世纪末,把“五四”放在文学史的 中间,不仅可以为之提供一个评价的参照体系,更好地显示其 源与流的关系,而且还有利于淡化其“开天辟地”的神圣性,从 而避免陷入“起源偶像”的崇拜。 纵观这八十年来围绕着现代文学史开端所展开的论争,即 从最初的文学的社会历史型分期到注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 本体型分期再到如今两种相异标准的妥协和互补,似乎呈现出 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观念走势。正如50年代陆侃如、冯沅君在 学的特性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特殊性紧密相联的。中 国的20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一直处于政治风云际会的 社会剧变之中,几乎没有给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文学提供一个 相对余裕充足的条件,使其从纯文学的意义上得到自足性的发 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划分在整体上是难以游离 于社会的历史变动的特征之外的。无论是强调文学对于政治 的隶属关系,还是有意无意忽略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政治因素 对文学的影响,都难以对文学历史阶段的划分作出客观合理的 判断。况且,文学发展的时间之流是绵延不绝的,分期只不过 是“文学一般发展中的细分的小段而已。它的历史只能参照 一个不断变化的价值系统而写成。” 这个价值系统在某一时 间段内能够被充分地显示,其划分具有相对合理性。越过这一 阶段,其局限性日趋明显。所以,我认为在这个众生喧哗的 “无名”时代,界定现代文学的时限,不必以单一、不变的标准 作为参照,只要能自圆其说,何必求全责备,定于一尊呢? [参考文献] [1]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 论,1985,(5). [2] 谢冕.百年文学总系・总序一・辉煌而悲壮的历程[A].钱理 群.1948天地玄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 [3]旷新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8. [4] 王瑶.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 序[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编.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 版社,1989,3. [5][美]李欧梵.追求现代性(1895--1927)[A].现代性的追求 [M].北京:三联书店,2000,179. [6][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A]. 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l1. [7][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1. [8]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绪论[M].福州:福建 教育出版社,2001,5. [9]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309,2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