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即斯文,重视诗文的教化作用。以心性修养提升诗文品格,论文尚平和之气。其文多论尚实重行之学,论儒者之政 以及晶评人才,规友尚诚。表现出阐述精要、行文摇曳有致、和平含蓄的文风,是南宋理学家文章特质的鲜明反映。关键词:张栈;文以明道;和平含蓄;尚实重行之学;儒者之政;规友尚诚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 1672-8173.2019.04.010张«(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 妇、朋友之伦皆以不乱,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 不宜者,此先王之所以教而三代之所以治,后世不可
字乐斋,号南轩,祖籍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绵竹),后 徙居湖南衡山。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
以跋及者也。后世之学校,朝夕所讲,不过缀缉文辞, 以为规取利禄之计,亦与古之道大戾矣。”⑷357指出古
先生胡宏,潜心理学。乾、淳间与朱熹、吕祖谦被共尊
为东南三贤,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弑本不以文 名,亦不以文自任,甚者反对为文,然其才思敏捷,诗
人之教在于明人伦以达治于天下,而后世之教陷于以
文艺博取功名利禄,与古道背道而驰。《桂阳军学 记》中亦言:“自异端之说行,而士迷其本真,文采之
文创作丰富,且皆有可称道者。著作中多反映了张弑
的道学思想倾向与当时道学家的文学主张,是南宋文 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其为理学家名声所掩, 其文学创作至今未受到系统关注。鉴于此,本文在已 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观照张弑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 风貌。(本文分析主要以《全宋文》所存张弑文章和
习胜,而士趋于蹇浅,又况平日群居之所从事,不过为 觅举谋利计耳,如是而读圣贤之书,不亦难乎?故学 者当以立志为先,不为异端怵,不为文采眩,不为利禄
汩,而后庶几可以言读书矣。”⑴辺文中将文采与佛老 异端、利禄相提并论,认为追求文采是迷失本心、大违 圣贤之教的做法,使人趋于“蹇浅”,否定之意极为明
今本《张弑全集》中的《南轩集》四十四卷和《南轩集 补遗》为基础。)显。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一记》中,张枝更是明确 指出了追求文艺是违背和妨碍道学追求的:“侯之为 是举也,岂将使子群居族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
一、“文妨于道”的文学思想(一)身为理学家,张弑受“文妨于道”思想的影 响,主张文以明道,重视诗文的教化世用。他指出:
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
斯道而济斯民也。”⑴习为言语文词之工”妨碍传 道济民,是不能与“传斯道而济斯民”相提并论的。“文也者,所以述是道而有传也。”⑷⑶他认为文是可 以治其身而施用于天下的:“古之所谓文者,非特言语 之工、诵读之博而已,盖将以治其身,使动率于礼,在
(二)张械理学主张“化其气禀之偏”,由此论文 尚平和之气,提出只有“平心易气,反复涵泳”才能体 会作者得性情之正的深厚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诗 文欣赏理论。张械认为诗文要平淡中深蕴作者的深
内者粹然,而在外者彬彬焉。故其本不过于治身而 已,而其极可施用于天下,此之谓至文0,,[ 11420于作者 而言,这种治身理家平天下的“文”其实就是“道” O厚修养,得性情之正,具中和之美。他由此推崇儒家
以此为出发点,张弑因世俗文艺有妨于道,而表 的《诗经》。如此解“《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 句:“哀乐,情之为也,而其理具于性。乐而至于淫,哀
示了明确的否认。《邵州复旧学记》中言:“至于物格 知至而仁义礼知之彝得于其性,君臣、父子、兄弟、夫
而至于伤,则是情之流而性之汩矣。乐而不淫,哀而
收稿日期:2019-04-25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院一般课题(19XXC0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课题(18YBA280)作者简介:刘师健(1980—),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宋元方向)、文献学。• 49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8月(第40卷)第4期不伤,发不逾节,性情之正也,非养之有素者其能然 乎?《关雎》之诗,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至于钟鼓乐
密》中言:“靖康之变,亘古所无。夷狄腥膻中原四十
余年矣,三纲不明,九法尽废,今为何时耳附士大夫宴
之,琴瑟友之,所谓乐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贤才,至 于寤寐思服,展转反侧,所谓哀而不伤也。玩其辞义
安江左而恬莫知其为大变也,此无他,由不讲学之故 耳。”⑴39文中,作者即指出士大夫宴安江左,不以靖
者,可不深体于性情之际乎?”⑵这正是强调从心性 涵养的角度来分析《关雎》之诗,深刻体会诗中所描 绘的性情之正,以助于自己的道德涵养。在《论语
康之变为耻,实为讲学不明,不知君臣、华夷之大义
也。再如写于乾道元年,隆兴和议之后的《答朱元晦 秘书十七》中言:“复和仇虏,使命交驰,痛心痛心 ……但今日所谓正人端士固有之,帷是不知学,不敢
解》中,他如此解“兴”“观”“群”“怨”:“兴谓兴己之
善,观谓观人之志。和平而无邪故可以群,亲切而不 伤故可以怨。”⑶“兴己之善”、“观人之志”、“和平而
期望以向上事业耳。”⑷”作者深为士大夫不知奋发 图强,恢复之志遥不可及而痛心疾首,以此指出是因
无邪”、“亲切而不伤”均是讲究修养所达到的性情之 正和致中和的境界。他以此出发,如此评论贾谊和董仲舒的奏对:“贾 生英俊之才,若董相则知学者也。《治安》之策可谓 通达当世之务,然未免乎有激发暴露之气,其才则然
也。'天人’之对,虽若缓而不切,然反复诵味,渊源 纯粹,盖有余意,以其自学问涵养中来也o,,[1]321认为 董子之文“缓而不切”、“渊源纯粹”,极为和平,而贾
生虽“通达”却“激发暴露”。再如评价二程之文:“若 二先生其犹一气之周流乎?何其理之该而不偏,辞之 平而有味也。”⑷93盛赞二程之文“平而有味”。张弑 还多次指出朱熹之文“少和平”之气。如《答朱元晦
秘书九》:“观所与广仲书,析理固是精明,亦可谓极 力救拔之矣。然言语未免有少和平处o,,[1]68<答朱元 晦秘书十五》:“读所与共甫书,辞似逆诈亿不信。而
少含弘感悟之意,殆有怒发冲冠之象。理之所在,平 气而出之可也,如何如何? ”⑴\"反复指出朱熹诗文
“少和平”。可见张枝“化气禀之偏”归于“中和”的理 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使他论诗文崇尚
含蓄有味,反对字字句句详解说破。二、丰富深邃的主题意蕴张械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
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 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分诗歌、表启、记、序、史
论、书、答问、题跋、铭箴、墓志铭、祝文、祭文之卷。其 主题有论道论学,经世致用的论证思想,以及对朋友 的规劝等,多层面的主题意蕴显示出作者对理学与时
局的深入思考和认识。(一)论尚实重行之学。张械毕生致力于理学追
求,论学论道是理学家的本色,故此,论道论学成了其 文的一大主题,内容涉及讲学目的、内容、方法等,极
能见出张轼作为湖湘学派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特色。一则认为朝廷为政不善的根源在于讲学不明,将 批判的矛头指向“儒者讲学不明”。如《寄刘共甫枢
• 50 •为不知学。于张杭而言,为政不善是因讲学不明,不 知君臣大义,不辨天理人欲。二则在文章中反复阐述讲学明理,认为讲学的目
的是明万事而奉天职,收放心而存良心,明人伦之序, 化气质之偏。他指出:“学所以明万事而奉天职也”
“讲学其可不汲汲乎”。如《邵州复旧学记》云:“考先 王所以建学造士之本意,盖将使士者讲夫仁义礼智之
彝,以明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以之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事盖甚大矣。”⑴切《送钟蔚 序》云:“然气质虽美而有限,天理至微而难明。伊欲
化其有限而著夫难明,其唯学而已。”⑴如《送张荆州 序》云:“夫惟讲学而明理,则执天下之物不固,而应
天下之变不胶。”⑴240反复指明讲学明理的作用。三则特别强调务实,反对务虚。《拙斋记》中曰: “予又病夫学者之不拙也。旁窥而窃取,耳受而口传,
恃臆度而凿空虚,难之不图而帷获之计,序之不循而
惟至之必,久之不务而惟速之欲,若是而欲有诸其躬 也难矣。予是以病夫学者之不拙也。”⑴399-400对当前 士子“旁窥而窃取,耳受而口传,恃臆度而凿空虚”,
导致误己误人的务虚学风表示极端反感。力倡尚实
重行之学。《跋希颜录》中曰:“愿与同志之士以颜子
为准的,致知力行,趋实务本,不忽于卑近,不遗于细 微,持以缜密而养以悠久,庶乎有以自进于圣人之门
墙。”⑴瓯除了务实之外,张弑论学还特别强调力行。 “近岁以来,学者失其旨,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
忽焉。本之不立,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
有诸躬,识者盖忧之,此特未知二者互发之故 也o,,[ 11255这里将躬行看作是“本”,强调知出于行。 再如《答朱元晦》曰:“若如今人之不践履,直是未尝 真知耳。”⑷3作者认为知而不行,不能算知。可见,
张轼主张知行互发,实际上更注重行,这种重躬行的
学风亦是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特色的体现。(二)论儒者之政。张械认为儒学的功能即在于 经世致用,“夫所贵乎儒学者,以真可以经世而济用
也。”⑴”论政之文少于论学之文,主要集中在表(11
刘师健:论张植的文学观与其文学风貌篇)、疏(5篇)、奏(5篇)、状(3篇)、札子(1篇)中, 书、启中也有部分论政内容。念。《宋史》载其知静江府期间曰:“所部荒残多盗。W
至,简州兵,汰冗补阙,藉诸州默卒伉健者为效用。日 习月按冲严保伍法,谕溪炯酋豪洱怨睦邻,毋相杀掠, 于是群蛮帖服。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
其一,反对和议,主张抗金。如《谢太师加赠表》 言:“割地奉仇之论起,合党缔交之谋深,修边备则指
为费财,讲武功则目为生事,妄拟偷安于岁月,曾微却 顾于兴衰。”⑴°《谢宰执启》曰:“天理所安,期没身而 后已;人臣之义,不与绒以俱生。国余三户而可以亡
而马不时至。械究其利病六十余条,奏革之。诸蛮感
悦,争以善马至。孝宗闻拭治行,诏特进秩,直宝文阁,
因任寻除秘阁修撰”[5]。充分肯定了张轼精简州兵,汰 冗补阙,不相互虏掠,仇杀生事,而境内清平,方外柔
秦,田有一成而卒能祀夏。”⑴29指责朝廷议和派偷安
岁月,不图进取,同时表明了“不与贼以俱生”的抗金 复仇志向。只是鉴于其父亲张浚符离兵败的教训,提 服,社会治安得到治理的儒者之政。(三)品评人才,规友尚诚。相与品评人才,规谏 出的是“复仇之义固其大纲,而施为举措之间,贵乎曲
尽,修德、任贤、立政又复仇之大纲也O,,[1]285的“誓不 言和、专务自强”的修攘之计⑴\"。在张弑的文集中,
反复推明抗金复仇之义。朱熹由此称其“慨然以奋伐 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4: 1239 o其二,认为明大义、正人心乃为政之本。如《论恢 复中原宜先得人心疏》中言:“夫欲复中原之地,先有
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
求所以得吾民之心者,岂有他哉?不尽其力,不伤其 财而已矣。今日之事,固当以明大义、正人心为本。
然其所施有先后,则其缓急不可以不详;所务有名实, 则其取舍不可以不审,此又明主所宜深察也。”⑴\"于 作者而言,“正君心”乃政事之首。如《省察君心疏》:
“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 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
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
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⑴\"虽是道学之
见,认为治道之本在于君心。再如《论恢复中原宜先 得人心疏》中言:“先王所以建事立功无不如志者,以 其胸中之诚有以感格天人之心,而与之无间也。今规
画虽劳,而事功不立,陛下诚深察之日用之间,念虑云 为之际,亦有私意之发以害吾之诚者乎?有则克而去
之,使吾中扃,洞然无所间杂,则见义必精,守义必固, 而天人之应将不待求而得矣。”⑴\"以儒家尽诚之说
开启君心,规谏孝宗去私意之弊。其三,认为立政以图强。张械认为:“善政则养民 有道,取民有制。”⑷教民使制其田畴,而轻为之赋
敛,则民皆可富……盖百姓足而后君无不足也。后世 但以足国为富而不及乎民,所谓撅其本也。” [4]47?因而 其治以儒家教化为先务,不严苛而有威信。淳熙二年
(1175)至淳熙五年(1178),张械知静江府,曾写信给朱 熹:“广右比之它路犹为广漠,而雕瘁则最甚。蛮落睢
吁,边备寡弱,日夜关虑,固当以安静为本,然要须在我 有隐然之势,则安静之实乃可保。”⑷”问民疾苦,不为 科研残暴之政,即表现了他“安静为本”的儒者之政理
朋友是《南轩集》书启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其一,论人重刚介诚笃之质。《宋史》载,张械曾 与孝宗论人才,“孝宗尝言伏节死义之臣难得,弑对: '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
何望其伏节死义?’孝宗又言难得办事之臣,械对: '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
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5]可见, 张轼的人才观是德先于才、识高于才,重见识明达之
才。如《答朱元晦秘书三十一》:“游诚之资质确实有
志世故,心实爱之,但正宜为学,不然恐未免为才 使。”⑴\"《答朱元晦十三》:“陈择之今却留此,通晓民 事,好商量,但讲论多有成说为碍耳……方耕道闻气 象差胜,旧书辞亦然,可喜。”⑴\"加《答朱元晦三九》: “有淡州教授傅梦泉者,资禀刚介,亦殊有志,但久从
陆子静,守其师说甚力.此人若肯听人平章,它日恐有 可望也。” “购从上可见,张枝推崇的都是刚介、有志 于世道的有识之士。其二,规劝朋友尚诚。《答朱元晦秘书二》曰: “某向来有疑于兄辞受之间者,非它也,意谓若其初如 伯恭之说,承当朝廷美意,受之可也。后来既至于再、
至于三,守之亦云固矣,非寻常辞官者比也。若只是 朝札检举不许辞免指挥行下,则是所以辞之之义竟未 得达于君前而被君命也。若君命不许辞而使之受,则 或可以,今初未尝迫于君命也,忽复受之,恐于义却未
尽。”⑴\"儒者向来重出处之义,认为应守孔子“不义 而且富贵,与我如浮云焉”之义。《寄吕伯恭四》:“大 抵觉得老兄平日似于果断有所未足,时有牵滞流于姑 息之井,虽是过于厚、伤于慈,为君子之过,然在它人
视我,则观过可以知仁,在我自检点,则终是偏 处。”⑴⑵谏吕伯恭优柔懦弱气性之偏。《寄周子充尚 书》:“垂谕子澄所疑,且云禅初不知其得失,不欲随 众诋之;伊川未窥其阖奥,不敢以言语称道,足见君子
所存之忠信也•第以某愚见,所谓不知其得失者,要当
穷究其得失果何如;未窥其阖奥者,当穷究其阖奥果
何如,讲论问辫,深思熟虑,必使其是非浅深了然于胸
• 51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8月(第40卷)第4期次,此乃致知之要、入德之方,岂可含胡闪避而已 是平平叙去,论政之文极为平实,奏疏书信皆不做任 何虚高空洞之语,体现出平淡而韵味深长的倾向。如 《代父作谢自便表》:“家国异谋,固难调于众口;天日
也。”⑷網谏周子充求道致知当求甚解,不能含糊。张枝规谏朋友辞气温厚,如接眉宇。诚恳削切,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诚如朱熹所言:“公之教人,必
下照,夫何歉于一心。兹盖皇帝陛下体尧之仁,行禹 之智,微彰以道,必因天地之时;动化若神,孰则风雷 之用。”⑴⑬此表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弑代父所
使之先有以察乎义理之间,而后明理居敬,以造其极。 其剖析开明,倾倒切至,必竭两端而后已o,,[4]1247三、和平含蓄的文章风格张杭以文妨道,无意于文,但“知道而健于 文”⑷宓,“其讲义、表、疏,则开国承家,蔼然忠孝之 作。首言君王治国如众口难调,表达对君主待遇张浚 的理解体谅;次言此心耿耿、天日可见,表达对君王始 终不变的忠诚,并流露出“管他风摧浪打,我自巍然不
动”的孤高;终言皇帝对朝政的相关处置是仁智兼行,
言,与富、范诸公相揖让也;其学记、序、说,则发聋启
馈,毅然绝续自任,与欧、曾诸子相颉顾也;其古、近体
诗,则能兼陶、韦之趣,说理而不流于腐,言情而最得 其真;其史论则克综马、班之长,深明乎治乱之故,切
究乎贤奸之迹。至其与当时友朋论学诸启,及与元晦 秘书,则又合周、程、张、邵性道之渊源,天人之精蕴, 而独探其奥、抉其微,与诸子相发明,六经为羽翼。天
下后世学者能读其书,深之可以窥道义之门,浅之亦 可以入文章之府。” E道出了张械为文阐述精要、精
于表达,文风和平含蓄的特点。(一) 善于论述道理,精于表达。其文阐述精要, 道理畅达,行文唱叹摇曳有致。如《无倦斋记》:“昔
者洙泗之门,子张问政,夫子首告之以无倦,及季路之 请益,则又终之以无倦,是知为政始终之道无越乎此
也。夫难存而易怠者心也,吏者,分天子之民而治焉, 受天子之土而守焉,一日之间,所为酬酢事物者亦不
一端矣。几微之所形,纪纲之所寓,常隐于所忽而坏 于所因循,纤毫之不谨,而万绪之失其机;方寸之不
存,而千里之受其害。又况欲动而物乘,意佚而形随, 其所差缪复何可胜计,可不畏哉!于是知圣人无倦之 意深矣……”》98先引孔门典故道出斋名由来,次
则阐绎为政必须无倦之理,“纤毫之不谨,而万绪之失
其机,方寸之不存,而千里之受其害”,言简意赅,将无 倦之意解释得详尽委屈而又畅达有致。再如《温公舖
座铭藁》:“壅蔽者,天下之大患也,古之明王所以致 治者,亦去此而已矣。其道莫先于虚己,莫要于任贤。
虚己则壅蔽消于内,任贤则壅蔽撤于外。内外无蔽而 下情毕通,泰治所繇兴也。先正温国公反复开陈于治
乱之际,可谓深切,读其遗稿,使人流涕。暖乎!公爱 君之心,万世不可泯也0,,[ 11286此当有感于孝宗朝近习
之壅蔽而发。论题宏大,议论精短,言简义精,深刻瘦
硬。(二) 文风和平含蓄。张弑特别重视心性涵养, 强调“主无适”,于“致中和”尤有会心。于行文中总
• 52 •神、道并用,表示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通篇以骈对出, 文辞简约练达,语气和平含蓄,惟国是忠,穷达不变,
宠辱不忧,孤高之韵袅袅。诚如杨万里所言“其辞平, 其味永,其韵孤,岂作意为之者?,,[6]1257再如《答湖守
薛士龙寺正》:“某前年过書上时,尝往拜安定先生之 墓,荆棘几不通路,又墙垣颓圮,为何人所侵,势有可 虑•某意谓宜专责教官掌管,令一家守之,正其封域, 勿使侵犯•是时无可告语,今想自贤使君下车之后,已
留意矣,谩及之。” 口网叙述简约,虽气愤感伤之事,却 无愠怒之意,本属意薛士龙加鲜留意照管,却托以“使
君想已留意矣”的臆测之词,含蓄而有德人之风。 《答朱元晦秘书三十一》:“城南亦五十余日不到,昨
一往焉,绿阴已满,湖水平漫,亦复不恶。方于竹间结 小茅斋,为夏日计,雨潦稍定,即挟策其间也。”⑴版情 兴虽高,却用语平敛,“不恶”而已,然结茅与挟策,兴
味悠长,和平含蓄。张械这种文风既是其“尚和平”
“尚涵泳玩味”的文学观念的结果,也是其为学务实、 尚行的必然结果。朱熹由是称其文:“则凡宏纲大用、
巨细显微,莫不洞然于胸次而无一毫功利之
杂o,,[4]12M谓其奏状多言“民间利病”,“始皆极于高 远,而卒反就于平实o\" [4]1M4黄震亦言:“先生之文,和 平含蓄,庶几程氏之遗风o,,[6]1257张械家学深厚,师承当时名儒多人,兼收博采而
又能独出己见,著作等身。其文学思想是理学家的文 学观和教育家文学观的合一,他的理学追求和趣味对 其文学观念影响至深,主张斯道即斯文,重视诗文的
教化作用。以心性修养提升诗文品格,论文尚平和之
气。反映在其文中,表现出论道论学的本色追求,论 儒者之政的经世趋向以及品评人才,规友尚诚的理学
特质。为文阐述精要,行文摇曳有致,体现出和平含 蓄的特征,是南宋理学家文章特质的鲜明反映。对辨
明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厘清宋、元、明、清理学文学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下转第108页)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8月(第40卷)第4期Analysis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of Youth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Liu Zhengrong, Cao Junxue(College of Marxism,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Abstract: Youth is the hope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see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persisting in arming youth with scientific theories is the foundation for young talents;firmly grasping and 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youth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young talents.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laws of education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alents of young people ; adhering to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 youth education ; basic experience(责任编辑:肖玉林)(上接第52页)参考文献:[1] 曾枣庄.全宋文(第255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1999.[5] 脱脱,等.宋史(卷429) [M].北京:中华书局,1977.[6] 曾枣庄,李凯,彭军华.宋文纪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5.[2] 张弑.癸已论语解(卷二)[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 张弑.癸巳论语解(卷九)[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 杨世文,王蓉贵(校点).张弑全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7] 张弑.南轩全集[M].咸丰甲寅年刊绵邑南轩祠藏版.On ZHANG Shi,s Literary Outlook and Its Literary StyleLiu Shyian(Research School for Literature Science, Hunan Academy of SocialSciences, Changsha 410003, China)Abstract: ZHANG Shi believed that the text hindered reason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writing. However,
His writings were rich.His literary thoughts were the unity of the literary view of the science scientist and the
literary view of the educator. He advocates that the text was used to explain the truth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poetry in education; Advocating to enhance the poetry character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eart and the spirit of peace.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was the study of the truth, the politics of the Confucian and the rules of the friends, demonstrated the essence of the exposition, the swaying of the writing, and the implic
it style of peace,which was a vivid refle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s.Key words: ZHANG Shi; explaining the truth in the text; plain and reserved; respected for the practical
learning;Confucian politics;admonished friends to be sincere
(责任编辑:肖玉林)・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