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黄畅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7期
摘 要:我国自汉代起就极为推崇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我国发展中也处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虽从未成为我国的附属国但处在我国的文化影响范围圈内,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儒家学说 1.我国儒家文化简述
儒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春秋时期由于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受到了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孔子也不能免俗,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但当时什么才是最佳的社会模式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以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儒学学说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很早就传播到周围的东亚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东亚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圈。 2.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1“和”思想的影响
进入7世纪后,日本的圣德太子推崇儒学,很快在社会上形成的学习儒学的风潮。圣德太子进行的日本社会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制定了《十七条宪法》。这是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法典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把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和为贵”直接搬来运用。日本人非常注重与身边人的和睦相处,在日本社会中,朋友和亲人之间的和谐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2]。“和”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也使得日本语言在表达上与我国一样有着含蓄、委婉的特点[郭]。
2.2“礼”思想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我国儒家文化思想非常注重维护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和礼仪。这一特点在日本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人非常注重礼节,甚至到了严苛的程度。在日本,对待尊长时会用礼貌性的敬语,作为公众人物在电视节目中出镜时也会要求使用敬语。日本的服务人员被要求甚至被训练标准的微笑以示礼貌。
2.3“忠”思想的影响
儒家文化注重忠君爱国。隋朝统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此时,日本圣德太子为了维护日本的独立性,不想要成为隋朝的附属国家。决心确立以天皇制国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从而尽快的使得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3]。“忠”的思想也影响到了日本这一国家,日本始终在坚持着将天皇的统治变得更加“正统化”,因为在实际日本发展中,日本非常注重忠诚,这种对于主君的忠诚深受我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2.4 儒家文化對日本影响的局限
不可否认儒家的部分理论在日本得到了传播,但其影响受到了限制。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始于派遣唐使,对中国制度的抄袭。但日本儒学的传播并不像中国有科举制度的支撑与强化。日本曾经也举办过“科举”,有从平民做到中等官的。但日本儒学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只停留在京城地区。相对于我国成功推行科举制度,日本贵族很快发现平民当官是对他们的威胁,于是通过了世袭制度,官位世袭,学校只为贵族阶级而设。828年去世的勇山文继,是最后一个靠科举上位的平民,科举制度在日本京城仅仅存在了几十年时间。此后,儒学成为公卿贵族把持的学问,更分类固定到专门的家族,有的家族专门讲解五经,有的家族专门写纪传,有的家族专门研究律令,成为贵族的“家学”,普通民众无缘接触儒家学说。京城之外,就更少有人了解了。日本引进中国制度的时候也带回了佛教。佛教拥有大量的经典,决定它的高层需要有文化的僧侣,这些识字僧侣顺便也学会了儒家的经典,虽不深究,却成了贵族之外唯一的文化阶层。到幕府建立之后,幕府统治者为了提升形象,吸收一些学问,在足利幕府的根据地,建立起了足利学校,聘请识字的和尚来讲解儒家学问,高级武士的子弟会在其中学习。即便这样,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武士识字。武士本身的职位是依赖世袭和战功,不是靠儒学的科举。德川幕府时代,幕府认识到朱子学的理论对统治有利,大力宣传朱子学,在各藩普遍建立藩校,以朱子学作为重要内容。不过,儒学从来没有达到过垄断学校内容的地步,武士学朱子学,主要是为了识字,顺便学一个大义名分,学效忠家主的道理,更深的层次,也不会让武士去琢磨,武士只需要服从家主即可。儒学的传播,也就是这样被限制了。儒学的影响,也就主要局限于公卿贵族的家学和培养武士的忠君观念。在日本这样一个什么都世袭的社会里,地位的提升和儒学造诣基本无关,主要靠职位上的功绩。儒学只能是一种工具,而不会像我国这样成为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3.结束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我国儒家文化思想在邻国日本传播时被本土化,虽然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生活习俗,但更多是被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对全体国民有影响但不会过于深远。但受儒家文化是感染,日本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一方面的影响将会日益深化。 参考文献
[1] 渡边义浩,仙石知子,朱耀辉.论东汉“儒教国教化”的形成[J].文史哲,2015(04):122-135+168.
[2] 从《宪法十七条》看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52.
[3] 山田君 . 日本的道教研究简介 [J]. 安徽大学学报 ,2014(2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