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与协调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一致性、融合性和互补性是由课程自身的内生性决定的。因此,确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架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育人模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途径。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协调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及教学介体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内,其教学目的和归宿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教学内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具有导向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仅满足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认知的需要,而且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课堂教学又常常未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和建设已正式启动。新课改使得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并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和实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大力倡导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界又出现一种“实践教学”流程化倾向,即为了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内容、目的相脱节,而导致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分离,因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问题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内生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一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教学目标而言,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按照“05方案”,目前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必修课。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内容,从理论上初步掌握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什么要学”的理论问题,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感性体验,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逐步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党情,懂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就教学内容而言,二者具有极强的融合性。课内外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呼应,为该课程教学目的服务,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一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表现形式,使课堂教学实现了“三贴近”,充分地体现、印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的教学内容不能割裂开来,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选择和教学地点、方式确定。同时,实践教学把深入思考的问题再带回到课堂,运用系统的理论去答疑解惑,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就教学方式而言,二者具有很高的依存性。从授课方式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地运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以及学生居于被动地位为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对不足。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校内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活动、讨论、辩论、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校外的实践教学是以参观、走访、社会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以活生生的事实和学生居于主动地位参与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适应了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并主动进行人生的理性思考,必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协调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阵地,实践教学是育人的新战场。因此一方面巩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拓展实践教学的社会大课堂,两者贯通为教学体系,构成育人的协调模式。
第一,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其作用表现在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夯实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課堂教学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统编教材授课,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证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行课程负责人责任制和主讲教授制,组织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让马克思主义原
汁原味进讲堂,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确保讲授不走样,这是大原则,是不容动摇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为学校的党校、团校授课,升华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多数学生自觉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学习,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如经济全球化问题、战争与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等通识选修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思想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讲授社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拓展学生的应用型理论教育,促使学生着眼实际,增强认知能力。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内实践教学就是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内容包括: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每位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任何形式或其他自创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环节设计:(1)明确主题:如时政新闻进课堂;(2)课前准备: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以寝室为单位划分小组;2周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着手准备,并写出讲稿和教案;1周前学生上交讲稿和教案,教师进行批阅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进一步完善;(3)教学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时间控制在12分钟之内;要求以PPT形式演示;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思路清晰有条理;举止大方;着装得体等;(4)总结与感悟:教师评价以充分肯定为主,同时提出希望(3分钟左右);请教学组写出500字的心得体会。这些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思考、培养了团队合作研究能力,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育新形式。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联手协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到共同组织开展的主题鲜明的团校培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整合学院宣传资源,在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院刊等媒体和校园网、QQ群以及博客等新媒体开辟专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利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了解校史、文明修身以及知法懂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依托校内实践教育辅助载体,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者义工活动,以及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体验和认识的提升。
第四,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地方人文与社会资源情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纲要》课可以结合辽沈戰役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以及雷锋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建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概论”课则可以选择烈士陵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实践基地,让学生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组织学生对家乡、周边农村的发展成果,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结合地区的文化风俗,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周边一些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扶贫活动,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任课教师把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如读书心得、活动总结、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等保留下来,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课程考核之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教政[2005]5号[Z],2005.
[2]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80—82.
[3]张秀阁,王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同进互补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71—73.
[4]李大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73—75.
[5]崔罡,谢瑜,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73—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