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在横线上应先写的诗的原句是()。 4.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6.此诗作者王勃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7.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杜少府”是指著名诗人杜甫。
B.首联中的“城阙”指唐都城长安,这里指送别的地点。 C.“同是宦游人”一句点出两人在处境和情感上的相通之处。
D.尾联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儿女般哭泣。 8.请分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作用。 “望”的对象是“五津”,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地,作者在长安送别友人,“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及反映出的情感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更喜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它的意思是说,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句写得比较开朗、乐观。
[示例二]我更喜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的意思是,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本诗作者(杜甫),字(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后世称他的诗为“(诗史)”。
2.诗歌首联写(昔日之盛),尾联写(今日之衰),形成鲜明对比。
3.认真阅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局面的怀念,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4.李龟年是个什么样的人?诗人常在贵族豪门府第见到他,说明了什么?
李龟年是著名歌手和乐师,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演奏。诗人常在贵族豪门见到著名歌手(乐师),说明大家生活在繁华盛世,为下面写国家没落及两人的落魄做铺垫。
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两句除写李龟年、杜甫交往甚密外,还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反映开元盛世(诗人前期生活所处的时代)的繁华。 7.落花时节”在这首诗中有什么含义?
“落花时节”既是写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季节,又指两人已到暮年,还指唐朝由盛而衰,表现出诗人和李龟年凄凉流落的境况。
8.从写作手法方面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江南好风景”反衬国势衰落、人们凄凉流落的境况,突出经历过繁华盛世的人在国势衰落时的不幸。(或: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势衰落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及对自身飘零的深切感伤。)
9.简要分析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这首诗前两句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生活,与后两句的“落花时节”的衰落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对比手法的作用是突出诗人对个人漂泊流落、国势衰落的感慨。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歌手,昔日常常出入于贵族豪门之家。
B.在动乱中作者和李龟年都辗转漂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C.作者在美丽的江南与李龟年重逢,追忆往昔,心中感慨万千。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眷恋,对安史之乱制造者的愤恨。
D(“对安史之乱制造者的愤恨”于文无据) 11.“落花时节”一般解释为“暮春之际”。结合本诗时代背景,说说它还有哪些寓意。
人生衰老、飘零,社会动荡、凋敝。
12.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下列与安史之乱无关的一项是()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D(此为咏诸葛亮诗,与安史之乱无关。)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作者是(),号(),人称“()”。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艰险,颇具比兴意味。
3.作者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引用(吕尚)、(伊尹)的事例自慰,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会有一天,我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作者选取了“长风”“沧海”等气象宏大的景物,“破”字有劈波斩浪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5.简要分析本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⑴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⑵引用典故,给诗人增加信心;⑶运用象征手法;⑷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B)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宋祁词中的“闹”字写出杏花怒放、春意盎然的情景,抒发词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诗中的“闹”字描摹出桃李争抢春光、过于张扬的情态,暗含讽刺鄙夷之意。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
诗人借未开海棠深藏美丽、不轻易外露的形象,告诫儿辈不要哗众取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歌/白雪歌)”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不恰当。考生引用岑参诗句后,这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
巢穴。(有描绘性的语言且表意正确,给2分;按句子写出翻译性的表述,给1分;不符合语境或表意不正确,不给分。)
3.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4.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有描述性的语言,且表意正确,给3分;只是对句子进行翻译性的表述,给2分;仅用翻译性的语言表述且翻译不完整,给1分;不符合语境或表意不正确,不给分。)
天净沙 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曲子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村)、(日)、(霞)、(烟)、(树)、(鸦)。作者用(孤)、(落)、(残)、(轻)、(老)、(寒)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令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
2.这首曲子中的“飞鸿”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指大雁,本文中暗喻作者本人。
3.作者描写的是秋天什么时间的景色?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秋天傍晚时的景色。从“孤村落日残霞”这一句可以看出。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这首元曲写作者(周德清)登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夜晚)的角度,采用了(客观)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富有动感的浔阳江边清秋晚景图)。
2. 塞鸿秋:曲牌名。淀:蓝色的染料。初学扇:新月的形状似打开的扇子。
3.元曲中多处用到比喻的手法,将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找出几句来吗?将它们摘抄下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运用比喻的手法;这样写形象生动地将浔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4. 解释“塞鸿一字来如线”。
从塞外飞来的大雁,一字排开,就像一条线在空中。 盆池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①盆池:挖地成池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养鱼或种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
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答出情感或思想任意一方面得2分,意思对即可。)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构思示例]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写法示例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意
象,营造出淡泊纯净之境,体现出诗人超尘脱俗、心契自然的情怀。
[写法示例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
[写法示例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语言示例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棚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语言示例二]巧用修辞。如“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现的景象。(2分。从构思、写法、语言任意一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该诗颔联和颈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2
该诗颔联,体现出作者的孤独、悲伤(或:激愦、抑郁等)之情;颈联体现出作者的慷慨、悲壮之情。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孤寂
之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2分)
边声和着军中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令人悲伤。抬眼望去,群山连绵,云气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矗立,城门紧闭。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什么典故?它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感情?(2分)
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燕然山上勒铭纪念。“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此处运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因边患未平不能还家的复杂矛盾心情。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诗人孤寂、惆怅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你认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示例一]“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缠绵、深重。
[示例二]“期”字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淸明。
1.本诗题为《东栏梨花》,首句写“梨花淡白”,第二句写“(梨)花满城”,第三句写“东栏一株雪”,这样是否有重复之嫌?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没有重复之嫌。第一句是从整体上写梨花的颜色,第二句是从整体上写满城梨花盛开,第三句写其中的一株梨花。三处描写角度不同、作用不同,所以不重复。
2.诗人借咏梨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
唐白居易 一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 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 二
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 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乐天见示伤微之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唐〕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注①微之:元稹,卒于大和五年。②敦诗:崔群,卒于大和六年。③晦叔:崔玄亮,卒于大和七年
1.下列选项中与“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表达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D)(2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C.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请分析这两首悼亡诗的不同之处。
形式上:白居易的诗是绝句,刘禹锡的诗是律诗。 内容上:白居易的诗是悼念亡友,刘禹锡的诗则是一方面悼念亡友,一方面安慰好友白居易。
情感上:白居易因友人纷纷逝去而情绪沮丧;刘禹锡则把深刻的哲理融于形象的事物之中,表现了他豁达的精神。(4分“,形式”“内容”“情感”任意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木兰花 〔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榖皱:绉纱似的皱纹。毅,指有皱纹的纱。②肯爱:怎肯吝啬。
1.请简要赏析上阕中“闹”字的表达效果。(3分)
“闹”字有喧闹、热闹之意,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之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美好春光的赞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