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1 ]u1.2013 Vo1.29 No.4 第29卷第4期 【汉唐研究】 长安东汉作家及其地域分布略考 钟书林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西安710065) 摘要:东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东汉虽然已经建都洛阳,但长安文化仍然对东汉产生了重 要影响。东汉长安作家是东汉地域文学的代表,通过爬梳有关史料,对东汉“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39城、 52位作家的创作事迹和地域分布做了考证整理,并进而总结了东汉长安文学四个方面的创作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 响。 关键词:东汉;长安;作家;地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3)04—0033—07 Writers of Chang’an in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ir Region Distribution ZHONG Shu—lin (School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an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ancient China. The culture of Chang’an still impacted gready although it was not the capital at that time.Writers of Chang’an still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whole empire.According to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of Eastern Han Dynasty,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reation and region distribution of 52 writers a— mong the 39 cities in Chang—an,and summarizes four aspects of creation features and their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East Han Dynasty;Chang—an;writers;region distribution 东汉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刘 然对于东汉的政治文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东汉 的长安文化与文学对东汉一代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 师培先生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汉魏之 际,文家承其体式。”u】 余嘉锡先生也说:“西汉以前 无文集,而诸子即其文集。”-2 《隋书・经籍志》记 载:“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_3 可见东汉文 学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与历史贡献。文集之 影响。因此,本文以东汉长安作家为例,试考述其间 的文学嬗变进程。 本文论述的东汉长安作家包括两部分:一、籍贯 是长安的作家,二、籍贯虽然不是长安,但在长安生 活过的作家。他们全部生活或主要生活在东汉时 始,文体之备,别集之名,俱皆肇始于东汉一代。而 当时的长安,虽然已经不是东汉帝国的都城所在地, 但由于周秦、西汉以来屡世积累的深厚文化积淀,仍 收稿日期:2013—01—12 代。东汉的长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仅指长 安城,辖属京兆尹。《后汉书・郡国志一》:“长安,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文理专项”重点项目“长安东汉作家作品研究”(11WL12) 作者简介:钟书林(1978一),男,湖南浏阳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敦煌文献等研 究。 ・33・ 高帝所都。镐,在上林苑中。有细柳聚。有兰池。 有曲邮,有杜邮。”_4 ∞广义包括京兆尹、左冯翊、右 扶风,习称“三辅”。《后汉书・百官志四》:“其京兆 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人,汉初都长安,皆秩中二千 石,谓之三辅。中兴都雒阳,更以河南郡为尹,以三 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L4j3 据《后汉书 ・郡国志一》,三辅下辖38城,其中京兆尹l0城:长 安、霸陵、杜陵、郑、新丰、蓝田、长陵、商、上雒、阳陵, 左冯翊13城:高陵、池阳、云阳、被栩、频阳、万年、莲 勺、重泉、临晋、邰阳、夏阳、衙、粟邑,右扶风l5城: 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鄂、郧、武功、陈仓、淠、渝糜、 雍、枸邑、美阳、漆、杜阳。本文所讨论的是广义上的 长安。以下依《后汉书・郡国志一》的郡、城顺序进 行考述 京兆尹 (一)长簧 1.刘龚(?一约60)字孟公,长安人,善论议,扶 风马援、班彪并器重之。《后汉书》称他“潜乐道术, 作《记诲篇》及文章传于世。年七十,卒于家。”可惜 其《记诲篇》及文章后世都没有流传。 以上是长安籍的作家,终东汉一代,仅有一位。 但非长安籍,活动地域曾在长安的作家数量却不为 少。 2.光武帝刘秀(前6_57),字文叔,南阳蔡阳 人。王莽天凤中,曾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他到长安时,看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而感叹说: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皇后 纪》)正因为此,长安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登 基以后,仍然多次驾幸长安。据《光武帝本纪》,可 考的有5次:建武六年(30),光武帝“幸长安,始谒 高庙,遂有事十一陵”;建武十年,“幸长安,祠高庙, 遂有事十一陵”;建武十八年,“西巡狩,幸长安”;建 武十九年,“追遵孝宣皇帝日中宗。始祠昭帝、元帝 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舂陵节侯以下四世 于章陵”;建武二十二年,“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 十一陵”;中元元年(56)“行幸长安,祀长陵”。 光武帝好文学,他的诏书“多自手书,颇有文 采”(《隗嚣传》)。第五伦“每读诏书,常叹息日: ‘此圣主也,一见决矣。 ’(《第五伦传》)可见他的 诏书又富有逻辑性。王士稹赞誉光武帝“诏语似 诗”。他说:“汉光武诸书诏最有情态,西京所无,沿 及明、章亦然。光武《赐侯霸玺书》云:‘崇山幽都何 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古劲绝似汉人诗句。光武 微时尝叹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34・ 亦似汉人乐府语。” 5 光武帝的许多诏令,为散文选 家所青睐。如他的《赐冯异敕》《赐窦融玺书》《与公 孙述书》《报臧宫马武诏》等均被选人《古文雅正》 《古文评论》等散文选本之中。清代严可均辑《全后 汉文》,收录其诏书113篇。 3.孝明皇帝(27-75),讳庄,光武第四子。十 岁能通《春秋》,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他继 承光武遗志,多次驾幸长安。可考的有永平二年 (59),“西巡狩,幸长安,祠高庙,遂有事于十一陵。 历览馆邑,会郡县吏,劳赐作乐”(《明帝纪》)。明帝 诏书也颇有文采。他的《祀明堂诏》《手诏东平王国 传》等均被《古文雅正》《古文评论》收录。此外, 《古文评论》还收入他的《报桓荣书》《获宝鼎诏》 《班示封事诏》《汴渠成诏》等。清代严可均辑《全后 汉文》,收录其诏书52篇。 4.郅恽(约前1O一约50)字君章,汝南西平人。 理《韩诗》《严氏春秋》,明天文历数。曾西至长安, 上书王莽。著书八篇,不见传于世。清代严可均 《全后汉文》,辑录其作品7篇。 5.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 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 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邓禹传》) 光武帝起兵后,他奔赴河北,游说光武帝,说辞颇有 文采,被《古文雅正》以《河北说光武帝》之名收录, 并称誉说:“此篇当与韩信初对高祖、孔明初对先主 同看,皆首定大计者。禹有大臣之度,不比耿弁、吴 汉等徒为战将,最后与胶东、固始三人独参朝议,隐 然柱石老臣”。其作品,清代严可均辑《全后汉文》, 未收一篇,应予增补。 6.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少博 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初平元年 (190),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 蔡邕续修东汉史书,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 四十二篇,因李惟之乱,湮没多不存。所著诗、赋、 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 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 四篇,传于世。今人邓安生整理的《蔡邕集编年校 注》, 资料翔实,搜罗齐备。 7.马廖引长安语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 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 帛。”(《马援传附马廖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 北朝诗》辑录此诗。 (二)霸陵 8.王遵(约1一约6O),字子春,霸陵人。有《喻 牛邯书》,颇有文采,言辞富于感染力,打动人心。 《后汉书・隗嚣传》记载:牛邯得到王遵的书信后, l3.廉范(约38—88),字叔度,京兆杜陵人。建 初中,迁蜀郡太守,甚有政绩,百姓作歌颂之。逯钦 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此诗。 (四)长陵 “沉吟十余日,乃谢士众,归命洛阳,拜为太中大夫。 于是嚣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 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作品两篇。 9.苏顺(约65一约9O),字孝山,京兆霸陵人。 和、安间以才学见称。所著赋、论、诔、哀辞、杂文,凡 14.第五伦(约5~约90),字伯鱼,京兆长陵 十六篇,不见传后世。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 录其作品《叹怀赋》《和帝诔》两篇,颇富文采。 以上为霸陵人。籍贯不是霸陵,但活跃在霸陵 人。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 官至司空。先后有《上宜抑损马廖职权疏》《上马防 出征西羌疏》《上褒陛下屡有善政疏》《论窦氏疏》。 《后汉书》本传称他“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 的文士有梁鸿,其事迹见下文“平陵”条。 (三)杜陵 10.张纯(约前25—57),字伯仁,京兆杜陵人。 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为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父 放,为成帝侍中。纯少袭爵士,哀、平间为侍中,王莽 时至列卿。建武五年(29),拜太中大夫,后历任五 官中郎将、太仆、大司空等职。张纯以宗庙未定,昭 穆失序,建武十九年(43),与太仆朱浮共上奏议《正 昭穆疏》。建武二十六年,又上奏定稀、袷之礼。建 武三十,上宜封禅疏。凡所上奏疏,文辞典雅,平实 恳切。(il-文评论》收入他的《正昭穆疏》。清代严 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奏疏作品《泰山刻石文》等 7篇。《正昭穆疏》,严可均定名为《奏除亲庙》,二 篇异名而内容相同。 11.杜笃(约前10-78),字季雅,京兆杜陵人。 高祖延年,宣帝时为御史大夫。杜笃少博学,不修小 节,不为乡人所礼。后仕郡文学掾。《后汉书》本传 记载:“大司马吴汉薨,光武诏诸儒诔之,笃于狱中 为诔,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刑。”所著赋、诔、吊、 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又著《明世 论》十五篇,皆不见传于后世。他以《论都赋》著称 于时。《后汉书・循吏传・王景传》说:“杜笃奏上 《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 土之心,莫不眷然伫立西望。”足见其魅力。其《论 都赋》赖《后汉书》载录而见存于世。清代严可均 《全后汉文》,辑录其作品《论都赋》等l3篇。逯钦 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京师上巳篇》诗歌 1首。 l2.冯衍(约前1O一约60),字敬通,京兆杜陵 人。冯衍幼有奇才,年9岁,能诵《诗》,至2O而博 通群书。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 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今存其作品 有《两说廉丹》《说鲍永》《遗田邑书》《上自陈疏》 《冯子自论》等。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辑有《冯曲阳集》一卷。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 录其作品《显志赋》等29篇。 称”。《古文评论》收入他的《论窦氏疏》。清代严可 均《全后汉文》,辑录其作品《论窦氏疏》等5篇。 15.乐恢(?一约9O),字伯奇,京兆长陵人。历 任议郎、尚书仆射等职。有《谏窦宪出征匈奴疏》 《上辞谢骑都尉疏》。言辞恳切动人。清代严可均 《全后汉文》,辑录其作品4篇。 l6.赵岐(约108_201),字邻卿,京兆长陵人。 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 字,示不忘本土。岐少明经,有才艺。历任议郎、太 仆、太常等职。他一生著述甚多,作《厄屯歌》23章、 《御寇论》等;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流传至 今。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作品《三辅决 录序》等7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 诗歌1首。上海书店有影印本《赵太常集》。 l7.尹敏(约1一?),字幼季,南阳堵阳人。习 《欧阳尚书》,受《古文》,兼善《毛诗》《觳梁》《左氏 春秋》。历任郎中、大司空府等职。与班彪亲善,钟 期、伯牙,庄周、惠施之喻。与班固、陈宗、孟异合撰 《世祖本纪》。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奏疏 作品l篇。 18.陈龟(?一约150),字叔珍,上党泫氏人。 永和年间(136一l41),拜京兆尹。后被拜为度辽将 军,临行前有《上桓帝疏》,文辞典雅动情。《上桓帝 疏》,严可均定名为《拜度辽将军临行上疏》。 以下为仅知为京兆的: 19.杨政(?一约85),字子行,京兆人。少好 学,受《梁丘易》,善说经书。建初中,官至左中郎 将。京师为之语日:“说经铿铿,杨子行。”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此句。 2O.挚恂.(约7O一?),京兆人,以儒术教授,隐于 南山,名重关西,马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 融才,以女妻之”(《马融传》)。清代严可均《全后 汉文》卷97辑录有阙名的作品《奏荐挚恂》1篇。 21.延笃(?一167),字叔坚,南阳簟人。少从 唐溪典受《左氏传》,又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 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应桓帝博士征,与朱 ・35・ 穆、边韶共著作东观。历任侍郎、侍中、左冯翊、京兆 尹等职。因在京兆尹政绩突出,京兆百姓有歌谣颂 之。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凡20篇。清代 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书、论作品7篇,尤以 《答张奂书》情感真挚感人。严可均《全后汉文》卷 64辑录有张奂《与延笃书》,可对照而观。 左冯翊 (五)云阳 22.王隆(约前10一?),字文山,冯翊云阳人。 王莽时,以父任为郎,后避难河西,为窦融左护军。 建武中,为新汲令。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凡26 篇。惜今不传。有《小学汉官篇》3篇,为童蒙类教 科书。严可均《全后汉文》卷56辑录有当时的宰辅 大臣胡广所著的《王隆汉官篇解诂叙》,可见其时流 行程度。 23.朱勃(前l4一?),字叔阳。年12能诵《诗》、 《书》。未2O,被任为渭城宰,后任云阳令。好友马 援死后蒙冤,朱勃有《诣阙上书》,为马援申辩,辞气 感人。《诣阙上书》,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全 文,定名为《诣阙上书理马援》。 (六)莲勺 24.郑兴(约前6一?),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少 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建武九年(33),左 迁莲勺令。郑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 历数,开东汉《左氏春秋》家法。严可均《全后汉文》 卷19辑录有杜林《上书荐郑兴》文。 (七)临晋 25.孔僖(?—88),字仲和,鲁国人。自安国以 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少习《春秋》。元和 二年(85),拜为临晋令。曾任兰台令史,校书东观。 有《上肃宗自讼书》。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时,定 名为《上书自讼》。 以下是仅知为冯翊的: 26.田邑(约前10一?),字伯玉,冯翊人,后为渔 阳太守。今《后汉书・冯衍传》载录其《报冯衍书》, 有文采。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劝鲍永书》、 《报冯衍书》作品两篇。 右扶风 (八)安陵 27.班彪(3_54),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班彪 才高好著述,专心史籍,补《史记》之阙传记数10 篇,又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作《前史得失之论》。 又著《王命论》,有《上光武帝言》《议答北匈奴疏》, .36. 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9篇。今存其《前史得失 之论》《上光武帝言》等。《古文雅正》评论《王命 论》说:“苍郁古茂不及西京,其排偶处开六朝法派, 其转折疏畅处开八家之风。然辞严义正,气格高举, 不可攀跻。余尝谓西京《过秦论》,东京《王命论》二 论不可不熟读。贾以雄伟胜,班以健爽胜,皆千古绝 调,读之能令人神酣气爽。”严可均《全后汉文》辑 录其散文作品l4篇。 (九)平陵 28.班固(32_92),字孟坚,班彪之子,扶风平 陵人。年9岁,能属文诵诗赋。20岁时,奏记东平 王刘苍,颇见文采。后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 异合撰《世祖本纪》。班固独撰功臣、平林、新市、公 孙述事,作列传、载记28篇。这是东汉政府首次组 织的本朝史书编撰。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奉汉明帝 之命,撰写《汉书》。起高祖刘邦,终于孝平王莽之 诛,12世帝王,230年,分纪、表、志、传,共100篇。 自永平中受命开始编撰,潜心二十多年,到建初中初 步完成。班固还撰有《两都赋》《燕然山石勒》等,为 时人所重。他伤于身世,作《宾戏》以自嘲;仿司马 相如《封禅》、扬雄《美新》,作《典引篇》。《后汉书》 称“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 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严 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36篇,逯钦立《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歌lO首。今传有明 代张溥辑的《班兰台集》,收入作品41篇。 29.班超(32一lO2),字仲升,班彪之少子,扶风 平陵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长达31年。建初三 年(78),上疏请兵出使西域;永元十四年(102),上 疏请还中土。两篇奏疏,今均传于《后汉书・班超 传》,言辞恳切,真挚动情。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 其散文作品4篇。 3O.班昭(约49—120),字惠班,一名姬。班彪 之女,扶风曹世叔之妻。班昭博学高才,继承其兄班 固遗志,完成《汉书》的8表及《天文志》的撰写。有 《上邓太后疏》、作《女诫》7篇,今并存于世。所著 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16 篇。其子妇丁氏编有《班昭集》,又作《大家赞》,皆 不存。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东征 赋》等7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 《女诫》所引鄙谚一首:“生男如狼,犹恐其虺。生女 如鼠,犹恐其虎。”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时,定名 为《与刘龚书》。 31.苏竞(约前30一?),字伯况,扶风平陵人。 平帝时,苏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 纬,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 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同时期刘 珍的《赞贾逵诗》诗一首:“擒藻扬晖,如山如云。世 有令闻,以迄于君。”又辑录《有诸儒为贾逵语》日: “问事不休贾长头。” 代郡中尉。有《晓刘龚书》。严可均《全后汉文》辑 录时,定名为《与刘龚书》。 32.窦融(前16__62),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七 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 37.何敞(?一约105),字文高,扶风平陵人。 其先家于汝阴。六世祖比干,学《尚书》于晁错,武 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后迁丹阳都尉,因徙居 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常山迁徙至扶风。有《责让隗嚣 书》《上光武帝书》,多文采,言辞朴实明快。严可均 《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5篇。 33.鲁恭(14-_94),字仲康,扶风平陵人。其先 平陵。有《奏记太尉宋由》《谏窦笃景起邸第疏》《止 封事》诸文,言辞峭利,析理透彻。严可均《全后汉 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世吏二 千石,哀、平间,从鲁迁徙到扶风。祖父、父亲皆有令 名。建初初年,鲁恭始为郡吏,后参与白虎观会议, 为《鲁》诗博士。有《谏窦宪击匈奴疏》《谏盛夏断狱 疏》《驳冬至之前断狱奏议》。严可均《全后汉文》辑 录其奏疏作品4篇。 34.梁鸿(约25一约104),字伯鸾,扶风平陵 人。曾与妻子孟光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 《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 以来24人作颂。今不见传。有寄予高恢的《思友 诗》;后过京师作《五噫歌》;不久又作《适吴诗》。他 是较早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之一。严可均《全后汉 文》辑录其散文作品《安丘严平颂》1篇。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诗歌3首。 35.韦彪(? 9),字孟达,扶风平陵人。高祖 贤,宣帝时为丞相。祖赏,哀帝时为大司马0建初七 年(82),车驾西巡府,韦彪以太常从,“数召人,问以 三辅旧事,礼仪风俗”。有《上议贡举》《谏选职疏》, 著书l2篇,号日《韦卿子》。严可均《全后汉文》辑 录其奏疏作品3篇。 36.贾逵(30一l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九 世祖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曾祖父光,为常山太 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洛阳迁徙到平陵。父亲贾 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 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 条例》21篇。贾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 《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 五家《毂梁》之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 诂》51篇,为明帝所赏识。应制作《神雀颂》,拜为 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建初元年(76),贾 逵奉诏人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有《条奏(左氏 传>》奉诏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3 卷、《(齐)(鲁)(韩)(毛诗)异同》《周官解故》。贾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 书、连珠、酒令凡9篇,号称通儒。由于不修小节,所 以不至大官。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4 文》辑录其散文作品7篇。 38.苏章(约85一?),字孺文,扶风平陵人。八 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 三辅号为“大人”。苏章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 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 守。苏章少博学,能属文。严可均《全后汉文》未见 辑录作品。 39.窦武(?一168),字游平,扶风平陵人。东 汉建国元勋窦融玄孙。窦武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 于大泽中,名显关西。永康元年(167),上《谏李膺、 杜密等为党事考逮疏》。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 奏疏作品4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 录《桓帝时京都童谣》日:“游平卖印自有平,不辟豪 贤及大姓。”又辑录《桓帝末京都童谣》日:“茅田一 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 饶。”又辑录《太学中谣》日:“天下忠诚窦游平,天下 义府陈仲举,天下德弘刘仲承。” (十)茂陵 4O.申屠刚(?一约35),字巨卿,扶风茂陵人。 七世祖嘉,文帝时为丞相。刚质性方直,常慕史鳍、 汲黯之为人。平帝时,王莽专政,申屠刚上《举贤良 方正对策》,痛陈王莽之罪失。隗嚣据陇右时,申屠 刚有《说隗嚣辞》;建武七年(31),又有《上隗嚣 书》。其所作文章,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所见者远。 严可均《全后汉文》仅辑录作品《说隗嚣》《将归与隗 嚣书》2篇。 41.马援(前14 9)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其 先赵奢为赵将,号日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武帝时, 以吏二千石从邯郸迁徙至茂陵。马援少有大志,曾 学习《齐诗》,不能守章句。马援文武全才,官至今 传有《上隗嚣疏》《与杨广书》《劳飨军士谓官属语》 《上马式表》《诫兄子严、敦书》,皆情感真挚,讲究文 采。其中《古文评论》称赞《与杨广书》说:“委曲婉 至,动以天性之恩,晓以君臣之义,其激昂古宕处,则 龙门笔法也。”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 l5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其《武溪 ・37. 深》乐府1首。 42.杜林(? 7),字伯山,扶风茂陵人。父 邺,成、哀间为凉州刺史。杜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 (十一)郡 46.井丹(?一约57),字大春,扶风鄙人。少受 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京师赞誉说:“《五经》纷 纶井大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此 句。 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杜林跟从张竦学习,博 洽多闻,时称通儒。西汉末,避乱于河西,建武六年 (30),还三辅,光武闻之,征拜侍御史,引见,问以经 书故旧及西州事。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官至大 47.法真(100—188),字高卿,扶风郧人。好学 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为关西大儒。隐逸山林, 屡次拒绝朝廷征辟,以寿终,世号玄德先生。严可均 司徒。建武十四年,奏《论增科禁疏》,为《古文评 论》收录。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5 篇。 43.耿弁(3_58),字伯昭,扶风茂陵人。其先 武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巨鹿迁徙到茂陵。父亲耿况, 以明经为郎,学《老子》于安丘先生。耿弁少好学, 习父业。后转为“好将帅之事”,位至大将军,谥号 愍侯。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两篇。 44.傅毅(?一约9O),字武仲,扶风茂陵人。永 平中,作《迪志诗》。又曾作《七激》讽刺明帝朝贤士 多隐处。建初中,章帝召为文学之士,以傅毅为兰台 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傅毅追美汉 明帝功德,依《清庙》作《显宗颂》lO篇上奏,由是文 雅显于朝廷。著诗、赋、诔、颂、祝文、《七激》、连珠 凡28篇。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洛 阳赋》等l3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 录其《迪志诗》等作品两首。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云:“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 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认为《古 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一首为傅毅所作。而 《乐府诗集》定作古辞,《事文类聚》《合璧事类》引 用时均作古乐府。未知孰是?逯钦立《先秦汉魏晋 南北朝诗》辑录时,归人《古诗十九首》之下。 45.马融(79一l66),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为 人美辞貌,有俊才。少从关西大儒挚恂游学,博通经 籍。永初四年(110),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 书。元初二年(115),上《广成颂》,忤怒邓氏。滞于 东观,十年不得调。安帝亲政后车驾东巡岱宗,马融 上《东巡颂》,大受安帝称奇。阳嘉二年(134),上 《乞自效疏》。桓帝时,畏于梁冀的权势,为之作《西 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 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 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 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 凡21篇。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散文作品《东 巡颂》等20篇。 ・38・ 《全后汉文》卷63辑录有郭正《法真颂》。 (十二)陈仓 48.张玄(?一约44),字君夏,河内河阳人。少 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 农文学,迁陈仓县丞。清静无欲,专心经书,诸儒皆 服其多通,著录千余人。严可均《全后汉文》辑录其 散文作品《为隗嚣游说河西》1篇。 (十三)漆 49.李育(?一约84),字元春,扶风漆人。少习 《公羊春秋》。沉思专精,博览书传,知名太学,深为 班固所重。尝读《左氏传》,作《难左氏义》41篇。 建初四年,诏于白虎观与诸儒论《五经》,最为通儒。 班固《奏记东平王苍》称颂日:“扶风掾李育,经明行 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可见其为时人 所称誉的情形。 以下仅知为扶风的: 50.曹众(约50~约120),字伯师,扶风人,有 才学,著诔、书、论4篇,惜不传于后世。 51.马伦(约l30—19O),扶风马融之女,汝南袁 隗之妻。马伦少有才辩,有《对袁隗问》,见其才学。 惜乎严可均《全后汉文》未予辑录。 52.马芝(约135一?),扶风马融之女。有才义, 作《申情赋》,惜乎后世仅存其题名。 以上共52位作家,涵盖13城,大致呈现出东汉 长安作家的创作特征和历史状况。 东汉长安文学上承先秦、西汉文学,与整个东汉 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较为关键的一环。 第一,虽然步人东汉时代以后,国家的政治中心 已经从长安转移到洛阳,但由于周、秦、前汉以来历 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长安文化仍然对东汉的政治、社 会、经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东汉建国 初期,很大一部分都是长安文化执当时之牛耳。不 少从王莽时代过来的通学之士,受到光武帝、明帝礼 遇。像班彪、班固等人,不但名噪一时,而且终东汉 一代也无人比肩。 第二,东汉长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区 域发展不均衡。从上文的考察可以看到,三辅的38 城中,仅有13城有作家作品的产生,约占整个地域 数量的1/3。而在这13城中,作家又多集中在长 安、杜陵、平陵、茂陵等地。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三郡中,作家的分布也不平衡,以右扶风的作家最 多,几乎占了一半。其中又以平陵、茂陵两地作家数 量最多,几乎占1/3;成就最高,像班固、傅毅、马融、 贾逵等,都足以代表着东汉的最高水平。 造成这种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固然是多方 面的,但也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士族大 姓的家族文化。像平陵、茂陵两地之所以名家辈出, 的这份自信,直到三国曹丕提出“盖文章者,经国之 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时,才逐渐发展 和成熟起来。 第四,东汉的长安文学作品,总体上反映了中国 古代文体演进的发展历程。东汉人对于文体的分类 观念,比起西汉时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们虽然 还没有文集的概念,但是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已经创 作出大量的不同文体的作品。郭英德先生根据 “《后汉书》著录传主文辞著述的48条传记资料,一 共著录了以下62种文体名称:诗、赋、碑、碑文、诔、 与士族大姓迁徙到此地有很大关系。像班氏家族, 兴起于西汉成、哀之间;窦融七世祖窦广国为窦皇后 之弟,其高祖父在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常山迁徙至 平陵;鲁恭为鲁顷公之后,世吏二千石,哀、平间,从 鲁迁徙到平陵;韦彪高祖韦贤,宣帝时为丞相,祖父 韦赏,哀帝时为大司马;耿弁的先辈,武帝时以吏二 千石从巨鹿迁徙到茂陵;贾逵的先辈,宣帝时以吏二 千石从洛阳迁徙茂陵I..…・这些家族一直保留着优 秀的家风,由于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他们的家 族子弟自然脱颖而出,秉承父兄遗风,成为东汉时期 长安文化的代表者。 第三,长安文学作为东汉文学的地域文学的代 表者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东汉文学的总体发展规律 和特征。一是东汉时代文学还没有从经学、史学中 独立出来,有很多文学作品出自经学家之手,经学家 与文学家的身份界限并不明晰。如蔡邕;史学与文 学的联系仍然十分紧密,史学家往往同时就是出色 的文学家,如班固。二是东汉时代,文学家仍然没有 摆脱弄臣的地位,视文学为小道的观念依然当时的 主流风气。如杜笃仕郡文学掾,他的外高祖是破羌 将军辛武贤,以武略见称。杜笃为此常叹息说:“杜 氏文明善政,而笃不任为吏;辛氏秉义经武,而笃又 怯于事。外内五世,至笃衰矣!”(《后汉书・文苑传 ・杜笃传》)这与扬雄称辞赋为“童子雕虫篆刻”“壮 夫不为也”(《法言・吾子》)的心态是一致的。文人 颂、铭、赞、箴、答、应讯、问、吊、哀辞、祝文、祷文、祠、 荐、注、章、表、章表、奏、奏事、上疏、章奏、笺、笺记、 论、议、论议、教、条教、教令、令、策、对策、策文、书、 记、书记、檄、谒文、辩疑、诫述、志、文、说、书记说、官 录说、自序、连珠、酒令、六言、七言、琴歌、别字、歌 诗、嘲、遗令、杂文”。 8 在笔者考察的东汉长安作家 的文学作品中,上述62种文体都几乎有所涉及,足 见东汉长安文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0:20. [2]余嘉锡.古书通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2. [3]房玄龄,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81.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王士稹.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454. [6]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66.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331. [8]郭英德.《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考述[J].文史,2002, (3):81—82. [责任编辑石晓博]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