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2. 基线: 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3. 保留时间 :从进样至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tR。

4. 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5. 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

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

6. 速率理论认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7. 有效塔板数:

8.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称为容量因子,也称分配比,用k表示。

9.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用K表示。

10. 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R表示。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13. 化学键合固定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键合在担体(硅胶)表面所形成固定相。

14.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极性大的先流出,适于非极性组分分离。

15. 离子选择电极:是对某种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其结构一般由敏感膜、内参比溶液和内参比电极组成。

16. 直接电位法:是将电极插入被测液中构成原电池,根据原电池的电动势与被测离子活度间的函数关系直接测定离子活度的方法。

17. 电位滴定法:借助测量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突变来确定滴定终点,再根据反应计量关系进行定量的方法。

18. 锐线光源:光源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而且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小得多时,则发射线光源叫做锐线光源。

22. 紫外—可见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的价电子跃迁产生的。而每个电子能级上耦合有许多的振-转能级,所以处于紫外-可见光区的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23. 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24. 生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叫生色团。

26. 蓝移: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

27. 红移: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叫红移

28. 梯度洗脱: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极性相应变化,以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

29.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红外线,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

30. 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

发态、第三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31. 指纹区:在1350~65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整个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将该区域称为指纹区。

2`气相色谱法有哪些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答: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绝对保留值法,相对保留值法,加入已知物峰高增加法,保留指数定性.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