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莫谓东⽅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爱国⼈物历史故事短的,供⼤家参考。
爱国⼈物历史故事1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可谓是历经风⾬。他出⽣于中国内忧外患、被⼈宰割的 时代。他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先⽣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 祖国,他先是赴美留学’求取知识,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扣留。兜 兜转转数年,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于祖国建设,在⼆战中⽴下赫赫 功勋,也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下不⼩的功劳。
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暗的时代,当时列强⽠分中国, 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特别是甲午战争和⼋国联军时期,庚⼦之难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场战役让那些不平等条约再次落在中国⼈民的肩上,加重了 中国⼈的负担,使中国完全的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年10⽉10⽇,⾰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国民族⾰命的序幕,建⽴了亚洲第⼀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后出⽣,出⽣地是在上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飘摇之中。中国⼤地烽⽕四起,列强 掀起了⽠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钱学森在 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 现象,他⽴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出⼀条属于中国⼈⾃⼰的星光⼤道。
1923年9⽉,钱学森12岁,他进⼈北京师范⼤学附属中学读书,六年 后考取上海交通⼤学机械⼯程系。1934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学第⼆届赴 美公费留学⽣的资格。1935年8⽉,钱学森乘坐上海⼀艘美国邮政船,离开 了动荡不安的祖国,望着⽩浪翻滚的黄浦江⾯,钱学森思绪如潮,他在⼼中 默默地对⾃⼰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你现在是豺狼当道,我要到⼤ 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在东⽅复兴!”
同年九⽉,钱学森到了美国,顺利进⼈⿇省理⼯学院航空系学习。岳⽗蒋百⾥
钱学森曾经说过,这⼀⽣当中有两个⼈对他的影响最⼤,⼀个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另⼀个是他的岳⽗蒋百⾥。
蒋百⾥曾经留学⽇本⼠官学校,被誉为“现代兵学之⽗”,有⼈说他曾经 两次打败⽇本陆军。在⽇本⼠官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蒋百⾥靠着优异的成绩 打败了所有的同学,包括后来的⽇军名将,例如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本 五⼗六。
蒋百⾥获得了象征⽇本军界最⾼荣誉、裕仁天皇御赐的樱花宝⼑。在 1937年抗战初期,蒋百⾥先⽣的《国防论》⾸次提出了持久抗战的观点。⽈ 本战败之后,很多⽇本军官吃惊的发现,⼤⽇本皇军⼏乎是在⽼⽼实实地按 照蒋百⾥的指挥,由东到西进军,然后陷于湘西战场’最后以失败告终。
蒋百⾥为钱学森做出了两件影响颇⼤的事,⼀件是婚姻,还 有⼀件是专业选择。
蒋百⾥和钱学森的⽗亲钱均是莫逆之交,蒋百⾥在⽇本留学期间曾经 和⼀个⽇本⼥⼈结婚,并⽣下了 5个⼥⼉。他知道钱学森是钱家独⼦,⽽且 没有结婚,于是有意将⾃⼰的第三个⼥⼉蒋英嫁给钱学森。钱学森和蒋英两 ⼈在⽗辈的安排下,很快产⽣了感情。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蒋英也到 欧洲留学。两⼈之间虽远隔万⾥,但仍然互通书信,感情在分别中愈加的深厚。直到1947年,钱学森才回到上海和蒋英结婚。婚后,夫妻⼆⼈⼀起回到 了美国,感情甚笃。在被美国扣押、迫害的⽇⼦中,两⼈始终相濡以沫,相互 扶持。
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前,⽗亲钱均对⼉⼦选择航空科学专业⼗分反对。钱 均认为,中国的航天⼯业基础⼗分落后,还 是将飞机研制好才是当务之急。 但是钱学森却坚持认为,中国的飞机制造技术落后西⽅⼀⼤截,只有从航空 理论基础上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赶超西⽅。⽗⼦俩⼈都各⾃坚持⾃⼰的观 点,甚⾄还 出现了争执。
蒋百⾥先⽣听说钱家⽗⼦⼆⼈的争持后,便去当和事佬,他向钱均仔细 介绍了西⽅航空⾏业的发展,跟他说航空⼯业是理论和⼯程实际相结合的 产业,⼯程实践是要跟着理论⾛的,没有理论,任何实践都是空话。蒋百⾥的 话让钱均茅塞顿开,钱均终于不再阻挠⼉⼦学习航空理论。
钱学森回忆往事的时候,对岳⽗为⾃⼰说服了⽗亲很是感激,同时也感 谢蒋百⾥将⼥⼉交给他,给他⼀个好妻⼦。留美岁⽉
1935年9⽉,钱学森进⼊⿇省理⼯学院学习,学习成绩⼀直名列前茅。 在毕业后的实习期间,钱学森充分地感觉到作为弱国国民的⾟酸。当时的中 国,在历经了百余年的贫弱之后,中国⼈在国外留学,被欧美列强国家的⼈ 极端的轻蔑,中国⼈饱受美
国⼈的歧视。
1936年10⽉,钱学森进⼈美国加州理⼯学院学习,成为美国籍匈⽛利 ⼈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弟⼦。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和科研研究中, 彼此磨合,留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的冯?卡门先⽣是刚刚兴起的航空科学 中的顶尖科学家,是动⼒学上的教授。初次和钱学森见⾯的冯?卡门对这位 仪表庄重的年轻⼈倍加赞许。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不过都被才思敏捷的钱学 森回答出来。之后的⼏年中,钱学森先后获得了数学博⼠学位、航空⼯程硕 ⼠学位、航空博⼠等学位,并成为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箭研究⼩组的主要 成员之⼀。
40年代初,钱学森和另⼀个航空科学家马林纳合⼒发表了重要的研究 报告《远程⽕箭评论与初步分析》,这⼀论⽂成为美国研制对地导弹和探空 ⽕箭的理论基础。此外,钱学森还 参加了美国核武器研制的“哈拉曼⼯程”。
1945年到1947年,第⼆次世界⼤战战⽕停息后,国内解放战争也在节 节胜利,钱学森先⽣意识到民族解放、复兴在即,他决定要回国投⾝到祖国 的建设中,但是归国路途确实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艰难。
1950年,因为怀疑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美国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 究机构的资格。钱学森以此为契机,⽤回国探亲这个理由准备回到阔别许久 的祖国。正当他要动⾝的时候,却被美国移民当局扣押,幸好被同事以⼀万五千元美⾦保释出来。但此后,美国屡次阻扰他回国,钱学森遭到了美国当局长达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据钱学森晚年时候的讲述,在美国羁绊的五年中,他时刻不忘回国,每 ⼀天都在准备着⾏李。由于美国政府的刻意压制,家中的⽣活条件很差,还 要经常搬家。好在妻⼦蒋英贤良淑德,抚慰了他那寂寥⽆助的⼼。妻⼦蒋英 毅然辞退家中所有的⼥佣,⼀个⼈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
在这五年当中,钱学森先⽣并没有放弃回国的打算,他在美国加州学院 任副教授,在教书之余,不忘继续研究⾃⼰的学术,并在1953年发表了《从 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1954年出版的《⼯程控制论》更是引起了⾏业 领域的轰动。
出国容易回国难
1949年5⽉20⽇和1949年5⽉14⽇,留美中国科学⼯作者协会负 责⼈葛庭燧、曹⽇昌教授分别写信,他们劝说钱学森回国参加祖国战后建 设。同年10⽉1⽇,新中国成⽴的消息传到⼤洋彼岸,钱学森下定主意,⽴ 誓返回魂牵梦绕的祖国。1950年7⽉,钱学森准备将整理好的⼋百公⽄的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 祖国,但遭到美国移民当局的强⾏拘留,并扣押了所有的资料和书籍。美国 海军部⾼级次长表⽰:“钱学森参加了美国很多机密科研机构,⽆论⾛到哪 ⾥,他都抵得上5个步兵师,我宁可将这家伙击毙,也不让他回到中国!”
钱学森在美国遭到强⾏拘留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国内多位科学 家纷纷声援钱学森,谴责美国政府的做法太过极端。新中国公开指责美国在 违反个⼈意愿的情况下强⾏扣押钱学森,这是完全不符合美国所谓的⼈权、 民主、⾃由等⼝号。中国为了让钱学森早⽇回国,也在时时刻刻地想着法⼦。在⽇内⽡召开 的关于恢复印度⽀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表⽰,中国可以释放在 朝鲜战场上被俘的美国⼗⼀名⾼级将领,为了表⽰诚意,中国会先释放4名 美国的王牌飞⾏员。然⽽,美国坚持不让步,声称并没有证据表⽰钱学森想 要回国。
就在谈判⽆以为继的时候,全国⼈⼤副常委陈叔通忽然收到钱学森的 来信,信中的内容是要求祖国帮助他回国。原来钱学森通过美国的报纸看到 了天安门⼴场上的陈叔通’⽽陈叔通正是他⽗亲钱均的好朋友,于是便决定 给他写信。钱学森先是摆脱美国特务的监督,在写给⽐利时的亲戚家书的夹 层中留下了这封写给陈叔通的信件。
陈叔通接到信后,⽴刻将信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以此作为美国当 局扣留钱学森的铁证,美国只得以“驱逐犯⼈”的名义放钱学森先⽣归国。 1955年9⽉17⽇,钱学森先⽣终于得偿夙愿,携带妻⼦和⼀双幼⼩的⼉⼥ 踏上了归国的路途。当年10⽉8⽇,钱学森先⽣终于回到中国⼴州。
但是,对于美国政府以驱逐罪犯的名义将他放回,钱学森异常愤恨,他 坚决表⽰,如果美国不就此向他道歉,他就永远不再去美国。果然,在钱学森 回国后的⽣命中,他再也没有前往美国了。
科研狂⼈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开始了他⼀⽣中最为光辉的历程。他迫不及待地投 ⾝到祖国的航空、国防建设之中。
1955年冬,钱学森参观了陈赓⼤将领导下的哈尔滨军事⼯程学院。在 交谈中,钱学森坚持⼀定要发展中国⼈⾃⼰的导弹、⽕箭。1956年,钱学森 提出了《建⽴我国国防航空⼯业的意见书》,意见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导 弹、⽕箭⼯程的发展、建设规划,这份意见书⽴刻受到党和中央的⾼度重视。
同年,⽑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钱学森,⽑主席的和蔼、亲切、平易近⼈, 都让钱学森印象深刻。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钱学森随后成⽴中国第⼀个⽕
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钱学森作为众多科研
学者的领头⼈,为了让这些从未接触过导弹的学者们尽快地融⼊到导弹、⽕ 箭的建设发展之中,钱学森⾸先给分配过来的156名⼤学⽣和教授讲述了 《导弹概论》,并亲⾃拟定空⽓动⼒学、发动机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计划。
六⼗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将所有援华的科学家全部撤⾛,同 时将⽀援中国的⼯业项⽬的合同全部撕毁。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钱学 森和众多学者⼀样,吃粗⼲粮、睡帐篷,他们同⽢共苦。虽然国外技术死死封 锁,但是钱学森的队伍也能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1960年11⽉5⽇,中国 发射了第⼀枚导弹。这个时间距离苏联撤⾛科学专家仅17天,当时在酒泉 发射场的聂荣臻元帅⼗分激动,他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转折点! ” 1964年10⽉16⽇,中国⾃⾏研制的第⼀颗原⼦弹试爆成功,并在两 年之后的10⽉27⽇,完成了中国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对地导弹的发⾏试 爆实验和中国原⼦弹、导弹相结合的实践,使我国的国防⼒量达到了世界尖 端的位⼦,震惊了全世界。
1965年,钱学森⼜向中国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我国⼈造卫星的建议。 1970年,我国第⼀颗⼈造卫星“东⽅红”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 发展⼜步上了⼀个⾼台阶。
钱学森不光是我国航空科技、导弹⽕箭科技上的功⾂,也是我国⾼端军 事科技的奠基⼈。1998年,钱学森就关于军事科学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说: “军事学是军事科技的基础理论,军事运筹学是技术理论,技术应⽤学是军 事系统的⼯程理论。”
中国⼈,中国⼼,钱学森的爱国之⼼
钱学森的⼀⽣是辉煌的,作为爱国者,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冲破层层阻 ⼒回到中国;作为科学家,他在新中国⼀穷⼆⽩的条件下,为中国科学技术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钱学森说过,他⼀⽣有三次最为激动的时刻,第⼀次是 在得知美国⽅⾯终于肯放他归国,第⼆次是在得知⾃⼰将会同焦裕禄、孟泰 等⼈,⼀起列⼈⽆产阶级知识分⼦的⾏列;第三次是在建国⼗周年的那天, 他光荣地加⼊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从诞⽣到成长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不计其数,然⽽最为 光辉、功勋最为卓著、影响⼒最⼤的⼈物却是钱学森。那么,钱学森⼀⽣做出 哪些贡献呢?
在“⼀ ·⼆⼋”淞沪抗战中,钱学森意识到中国航空⼒量过于薄弱,因⽽决定到美国学习航空科技的理论知识。在美国受到当局迫害,滞留美国的五 年,他从没有放弃争取回到祖国的机会。他为⼆战的胜利⽴下不朽的功劳, 曾经和冯·卡门⼀起完成了空⽓动⼒学的研究问题,并留下了“卡门⼀钱近 似”公式,就连冯·卡门导师也称这个弟⼦的学术知识已经胜过了⾃⼰。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院长期间,他将⾃⼰在动⼒、制导、⽓动 ⼒、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掌握的丰富知识,运⽤ 到导弹、⽕箭、卫星的研发制造上。他还 主持并成功地完成了“喷⽓和⽕箭技 术的建⽴”,他还 参与了对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国第⼀颗⼈造地球卫星 的研制。
钱学森被世界公认为世界航空技术的开创者、重要技术的奠基⼈和控 制⼯程学的开⼭⿐祖,他是应⽤数学、应⽤⼒学等学识领域的领袖⼈物,他 在空⽓动⼒学、航空⼯程、喷⽓推进、⼯程控制论、物理⼒学等学识上留下了创造性的贡献。钱学森⼀⽣留下了《⼯程控制论》、《论系统⼯程》、《星际航⾏概论》等不 朽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先后获得中科院⾃然科学奖⼀等奖、国家科技进步 奖特等奖、⼩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程名⼈的称号。
钱学森为中国导弹、航空、⽕箭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付出了 40多年的努 ⼒,有着中国导弹之⽗、⽕箭⼤王、中国航空之⽗的荣誉称号。在1991年10 ⽉16⽇,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级英 雄模范奖章。随后,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学家协会的名誉主席。1999年9⽉ 18⽇,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他“两弹⼀星”勋章。
钱学森⼀⽣淡泊名利,有着崇⾼的⼈格品质。他在为祖国科研实验做奋 ⽃的岁⽉⾥,始终保持了⼀名爱国学者应有的崇⾼精神。钱学森曾经说过: “我是⼀个中国的科技⼯作者,我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只服务于我的祖国,我 活着的⽬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民服务。如果说我有所求的话,那我想要的 最⾼奖赏,就是全国⼈民对我⼯作的满意。”
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仍然时刻关⼼着国家的安全。他是从中国贫弱的年 代中⾛出来的,他曾经亲眼见到过祖国被列强⽠分的情形,他绝不愿意让中 国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钱学森晚年的时候,也仍然关⼼着国防科技和军 队现代化的建设。
当钱学森因病住院时,党和国家的⾼级⼲部到他病床前探视,钱学森紧 抓着军委领导同志的⼿,要他们好好地发展中国军事的⾼端科技。随后,中 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献研究室等,11个党和国家的⾼级部门, 联合起来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物和100 位新中国成⽴以来感动中国⼈物”评选活动,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的100 位⼈物”之⾸。这充分体现了钱⽼在中国⼈民⼼⽬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全体 中国⼈对钱学森⼀⽣光辉成就的肯定!
中华⼈民共和国六⼗周年华诞上的阅兵仪式震撼了世界,钱学森就在当年10⽉31⽇⾛完了他的⼀⽣,享年98岁。⼈虽死,但英魂常在,钱学森在中国⼈民的⼼⽬中的地位永远不会动摇。
爱国⼈物历史故事2有⽓节的外交官杨儒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镇压义和团,派兵占领了东北⼤部分⼟地,⼜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同意,拒绝在俄国⼈拟定的条约⽂本上签字。俄国⼈威胁他:条约⽂本已由沙皇批准,⼀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国也就⽆“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俄国会出⾯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的污辱,⽓愤地说:“你何出此⾔!我是中国的官员,怎么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不就太⽆颜⾯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情沉重,加上年事已⾼,⼀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的主张,不肯向俄国⼈屈服。
后来,清朝政府在全国⼈民的压⼒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争胜利了,他不愧是⼀位有⽓节的外交官。
爱国⼈物历史故事3⼩郑和造船的故事
明朝时候,有个著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多个国家,最远到过⾮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的⽂化和⽣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各国⽂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陽⼈。⼩的时候,他的祖⽗和⽗亲曾经乘着⼤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每逢他们归来,⼩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的⼼灵⾥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也能驾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驾驶不了⼤船,他就经常做些⼩船玩。
⼩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船。他把⼩船放在⽔⾯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他⽬送着顺⽔飘荡的⼩船,⼼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长⼤以后,⼀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和⽗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有空⼉,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法牢牢地记在⼼⾥。
这⼀天,郑和捡了⼀些碎⽊条和⼩⽊⽚,在屋后的空地上,⾃⼰悄悄地造起⼩⽊船来啦!
郑和⼀⼼⼀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多只⼩⽊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就甭提了!⼀天,他把⼩⽊船都运到湖边,⽤绳⼦⼀只⼀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系在⼤船后⾯。看着⾃⼰造的⼩⽊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地⼜蹦⼜跳,嘴⾥喊着:“我的船下⽔啦!我的船下⽔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看:“呵,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个个都⾼兴得拍起⼿来。
郑和⼀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跟我去远航吗?”孩⼦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船,他⾃⼰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声说:“现在起航!”
孩⼦们⼀齐划起船来,三⼗多只⼩⽊船跟在⼤船后⾯,像⼀条长龙似的在⽔⾯上游动。郑和挺着⼩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年,郑和才10岁。爱国⼈物历史故事4于谦保卫京城的故事
明朝五⼗万⼤军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内库捡出⼤量⾦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希望。
从⼟⽊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留下的⼈马不多,⽡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商量怎么对付⽡剌。⼤⾂们七嘴⼋⾆,不知怎么办才好。⼤⾂徐有贞说:“⽡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难、不如逃到南⽅去,暂时避⼀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撤出,⼤势就完了。⼤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的⽀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他⾃⼩有远⼤的志向。⼩时候,他的祖⽗收藏了⼀幅⽂天祥的画像。于谦⼗分钦佩⽂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上词,表⽰⼀定要向⽂天祥学习。长⼤以后,他考中进⼠,做了⼏任地⽅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产,救济灾荒,⽐较注意⼈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劝他说:“您不肯送⾦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 写了⼀⾸诗,表明⾃⼰的态度,诗的后⾯两句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说长道短,闾阎就是⾥巷。“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 判了死刑。河南、⼭西的地⽅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联名向明英宗请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伙⼀看众怒难犯,⼜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复了他的原职;后来,⼜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回,在京城⾯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的防御兵⼒;⼀⾯整顿内部,逮捕了⼀批⽡剌军的奸细。
有⼀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朱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们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赶跑。这下激怒了⼤⾂。有个⼤⾂冲上去揪住马顺,⼤伙赶上来,⼀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们就⼼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些王振的同党,⼈⼼渐渐安定下来。
⽡剌⾸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质,不断騷扰边境。看来,京城⾥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抵抗⽡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举进犯北京。
这⼀年⼗⽉,⽡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刻召集将领商量对策。⼤将⽯亨认为明军兵⼒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久,也许⽡剌会⾃动退兵。
于谦说:“敌⼈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弱,只会助长他们的⽓焰。我们⼀定要主动出兵,给他们⼀个迎头痛击。”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马布置好后,他亲⾃率领⼀⽀⼈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的守将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有进⽆退的决⼼。并且下了⼀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后退的,就斩将领;兵⼠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督斩。
将⼠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振奋,⽃志昂扬,下决⼼跟⽡剌军拼死战⽃,保卫北京。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万⼈。
明军声势浩⼤,戒备森严,也先发动⼏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砖⽡投掷敌⼈。经过五天的激战,⽡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炮轰击,⼜杀伤了⼀批⽡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了⼤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明代宗给他造⼀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谦⼀⼼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 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将⽯亨,都对他怀恨在⼼,在暗地⾥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了⼀场⼤病,徐有贞、⽯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本来有⽓,再加上徐有贞、⽯亨⼀伙在他⾯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名,把于谦杀害。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少,个个伤⼼痛哭。⼈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咏⽯灰》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烈⽕焚烧若等闲。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们认为,这正是于谦⼀⽣的写照。爱国⼈物历史故事5杨得志
对越⾃卫反击战分东西两线进⾏,东线由许世友指挥,西线由武汉军区司令杨得志指挥。其实⼀开始,西线的指挥并不是杨得志将军,⽽是昆明军区司令王必成。
王必成可能⼤家都听过,外表斯斯⽂⽂,但打起仗来特别凶狠,在解放战争中有王⽼虎的称号。孟良崮战役中,击败张灵甫的最后⼀击就来⾃王必成的特务团。
对越⾃卫反击,军师级指挥所都往后缩,他⼀个动作,⼤家全上前了
准备开打之后,王必成做了很多准备,但突然接到通知,中央军委、邓⼩平临时换将,由杨得志出任对越作战西线总指挥。
为什么让杨得志上呢?
我们先介绍⼀下杨得志。杨得志是湖南醴陵⼈,⽗亲是铁匠,家⾥⾯特别穷,在⼗七岁的时候参加湘南暴动,跟着朱德和陈毅上了井冈⼭。
长征时,杨得志是红⼀军团第⼀师第⼀团的团长。东征结束,当上了红2师的师长;⼋路军时是685团的团长。此后打了⼤家都知道的平型关狙击战。
这⼀战,是林彪指挥数个团合⼒打的,杨得志的团负责扎⼝袋,从外⾯进攻⽇军的汽车队,这个任务很重,⼀不能让对⽅从⼝袋⾥跑出来,⼆还 要狙击⽇军的援兵。此战中,685团的⼀个营顽强顶住了⽇军⼀个⼤队的增援,使平型关⼀仗顺利收尾。
对越⾃卫反击,军师级指挥所都往后缩,他⼀个动作,⼤家全上前了
林彪受伤后,杨得志随刘伯承和邓⼩平转战冀鲁豫。到了解放战争,杨得志留在华北,跟贺龙、聂荣臻、肖克们⼀起作战。
当时,有三位打得很好:杨勇、杨成武,杨得志。他们并称“三杨”。
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打了很多名仗,⽐如活捉敌军长,吃掉⼤半个军的清风店战役,还 有解放战争解放第⼀个⼤城市的⽯家庄战役。
但杨得志最兴奋的是在平津战役中吃掉敌35军。
当时,他跟罗瑞卿、耿飚搭档,组合称“杨罗耿”,在平津战役时围攻傅作义的嫡系35军。对越⾃卫反击,军师级指挥所都往后缩,他⼀个动作,⼤家全上前了
当时敌35军有汽车,解放军全靠腿,这就是龟兔赛跑,理论是没有希望的。但敌35军犯了兔⼦的⽑病,⼀路上整点妖蛾⼦。结果被杨得志成功逮住。
吃掉35军后,杨得志⾮常激动:“我也是打过⼀些⼤仗胜仗的⼈了,但是今天能亲⾃和⼴⼤指战员⼀起,吃掉多年来在华北战场横⾏霸道的傅作义王牌35军,内⼼的激动⼤不同以往,有点13年前过⼤渡河的感觉。”
英雄豪迈,挥斥⽅遒!
后⾯,杨得志还 打了很多硬仗,⽐如解放⼤西北,参加朝鲜战争,这个就太多了,以后我们再说。
那临阵换将是不是因为这些功绩呢?不是的,因为王必成将军也有⼀⼤堆的功绩。中央的考虑主要是杨得志曾经担任过抗美援越的中⽅顾问团团长,对越军装备以及战略战术更熟悉。
对越⾃卫反击,军师级指挥所都往后缩,他⼀个动作,⼤家全上前了
杨得志向军委建议,还 是王必成合适,但王必成没有推辞,爽快地让杨得志接⼿指挥,还 把⾃⼰的家⼈送去参战。杨得志就此接管了西线的作战。
⼀去,还 是发现了⼀些问题,⽐如西线的部队在展开时成了⼀字长蛇阵,这个不是中央军委希望的进攻形态。⽽且当时部队很多年没有打仗了。邓⼩平就说军队的风⽓需要整⼀下。
更重要的⼀个问题:很多军师⼀级的指挥机关⽐较靠后。
像跟越南这种善长丛林战的对⼿作战,战局变化很快,如果太靠后,显然不利于临场指挥。但怎么让军、师的指挥机关往前靠呢?
杨得志做了⼀个很简单的安排,他把⾃⼰的指挥所建到了边境线旁。对越⾃卫反击,军师级指挥所都往后缩,他⼀个动作,⼤家全上前了
⼤家⼀看,司令都在前⽅了,难道军长、师长还 在后⽅呆着不成?军长、师长们迅速⾏动,把⾃⼰的指挥所同样建在了边境线上。
这⼀改变,效果⽴显。我军在夜晚发起突袭,打了越南⼀个措⼿不及,西线的进攻⼗分迅速,⼀个个要点被拿下,战略要地⽼街也被攻克。
越军的王牌部队316A师准备增援⽼街,与我军决战。正在这时,杨得志将军的胃病复发了。
长时间的⾼负荷⼯作使杨得志累倒了,出现了腹泻便⾎,因为失⾎过多,出现急性左⼼衰,病危通知书都下了,最后是静脉推注吗啡,才救了回来。此后,飞机将杨得志接回北京抢救。
接下来的指挥交给了副司令员张铚秀。
对越⾃卫反击,军师级指挥所都往后缩,他⼀个动作,⼤家全上前了张铚秀打得也很不错,调度有⽅,稳扎稳打。使西线作战的任务圆满完成。这⼀战结束之后,杨得志出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职,为中国改⾰开放保驾护航。1994年,杨得志将军去世,享年83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