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2005年/11月/4日/第005版 文化娱乐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现状与发展浅议
周 园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的地位。1990年1月20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七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相关的学生社团管理条例规定:“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纵观当前各高校社团建设,从文学社、科技社等文化科技类社团到登山社、跆拳道社等文化体育类社团再到吉他协会、CG社团等文化艺术类社团,可谓琳琅满目,给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参与艺术社团,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展现自我风采,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现状及改革方式
现在大部分普通高校都是以“大学生艺术团”的形式组建艺术社团,一般直接受院团委领导,将在校大学生中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吸收,成立合唱队、舞蹈队、管乐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等,坚持日常训练,并在学院各项文艺活动中担纲。同时艺术团还承办院一级的“卡拉OK比赛、舞蹈大赛、书法大赛、摄影大赛”等等,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往往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却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刚开始成立时参与面很大,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从长时间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社团就成了“临时班子”,有演出或比赛时才临时组建,这就违背了艺术社团的建立初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笔者考察了几所相关学校的艺术社团建设简单归纳了一下,各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日常训练缺乏专业性指导
关于艺术团的专业训练,条件稍好一点的高校可以由团委出面,邀请专业人士(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有关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顾问,维持日常的训练;而条件稍差一点的高校则光靠团委教师或有限的一些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参与指导和管理,这显然是不行的。请专业人士指导和管理,固然是好事,却依然存在弊端,一则专业人士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宏观地指导、顾问一下没有问题,但要成年累月与同学在一起,能做到的人就不多了;二则多数专业人士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经验或者没有兴趣了;三则由于种种后发的原因,原本承诺担任社团指导或顾问的,可能会变得应付起来,而一部分较负责的专业人士,也可能因为大环境的缘故,不敢或者没有渠道表达自己的重视。 2、学校政策不明确,缺乏专业训练场地
这是一个机制性问题。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大多数社团都是由学生自发产生,经费来源也大多是学生自谋出路,但艺术社团因其特殊性,则必须由院团委牵头才能持续发展,但是担任社团指导的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甚至连课时量也不能算。再者,艺术训练需要专门的场地,专业的设施,但舞蹈队无最基本的舞蹈教室,书画协会无固定的绘画交流活动场所等情况也还存在。
3、部分学生不能持之以恒,管理缺乏约束力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大部分的艺术训练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训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而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仅仅存在于第二课堂,一旦与本专业发生冲突时,学生自然选择放弃,而学校又不能进行强行阻止,人力资源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高校的艺术社团能够健康的良性发展,首先必须从机制上改变这一现状,人的因素是根本的作用因素,社团建设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培训队伍是搞不出深度和广度的,高校应该根据艺术社团的建设需要吸纳由相关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学生担任艺术社团的指导老
第1页 共2页
师,,这样才能保证社团的艺术性特色和质量。第二,随着完全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学生对考试成绩特别是“学分”十分敏感,所以对课程或活动的选择上也十分的“实际”,有学分的课程或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就会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没有学分的课程或活动往往放到第二位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给予政策,将社团活动也纳入正常学分制体系,学生在参加社团的同时也等于选修了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经考核合格,同样可以取得学分。有了这样的政策之后,就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加艺术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在学生综合考评中适当加分,或设立“校园文化艺术类奖学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 随着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出台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普通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有了依托点和发展方向。政策是好的,但到了实施的过程中,就要依靠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相关规定,抓住契机,加快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例如本次的“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就给各高校的艺术社团提供了一次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各高校都可以在此次展演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原有艺术社团的基础上求实创新,使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并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大力改革现存艺术社团模式,在学生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第2页 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