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鱼我所欲也》问答题


问答题

1.“生意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做着看来,“苟得”指什么说的?

为了“生”放弃“义”,苟且偷生。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在做着看来“甚于死者”之所恶是什么事?

不义,即放弃“义”

3.“非独贤者有是人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指什么样的人?

“贤者”指坚守道义,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无论如何都不会丧失本心的志士。“本心”即指舍生取义之心。

4.本文赞扬了什么精神?批评了什么精神?

(1)赞扬了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敢于舍生取义的正气。

(2)批评了见利忘义的现象。

5.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这两者矛盾么?

不矛盾。

“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角度教育人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服于邪恶势力;

“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从人生态度告诫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6.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

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礼义,封建道德规范等。

我认为是正义。

7.本文中大量用了对比手法,试举出几例,并说说对比的好处?

(1)鱼和熊掌比

(2)生与义比

(3)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比

(4)乡为与今为比。

8.本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其好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句话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作者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9.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践行了这一主张,但是强盗有时也讲“义”,例如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为了效忠天皇而“杀身成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别正义与非正义呢?

正义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通常指人们按一定的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事,也指一定道德评价,在汉语里它通常与公平,公道,正直,正当,公利、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崇高理想、高尚品德、人格尊严、自爱等相连,在日本的教育体系里没有是非,没有善恶,只有忠诚、利益和强者的崇拜。因此,日本军人的“杀身成仁,为国捐躯”并不是反抗侵略压制的正义之举,而是指对天皇无条件效忠和对大日本帝国利益不惜一切代价。

10.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1.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祖国建设、为别人的安危等。

12.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本文论述“舍生取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13.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在所欲发生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与舍去。

14.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命”,“熊掌”比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15.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即故不为苟得也。

16.面对死与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理解?

宁可赴死,也不躬行不义。

17.作者面对正义时,人的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决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反顾。

18.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事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9.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所恶有甚于死者。

20.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21.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2.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2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为施与者的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于不义,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阻止自己这样去做。

24.文中指出昔日宁愿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如何理解?

这是人类在无尽利欲引诱下,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