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节段梁全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节段梁全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爱站旅游
节段梁全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 一豆仁国 【摘要】全体外预应力采用单根张拉.通过合理选择限位 60 MPa,保证张拉油表读书可靠性、均匀性。 (2)校验周期为3个月,自校为1个月,避免 校验周期内千斤顶、油表由于磨损产生差异性,引 起张拉力偏差及均应性。 Pp=P(1一e-(kx+ ̄0))/(1。c+ O) 板.缩短持荷时间,使预应力偏差、均匀性均满足规范要 求.也为后张群锚工艺选择限位板提供了参考。 △L (Pp×L)/AP X Ep 采用试算得出,回缩6.4 mm时,应力损失 43.7 MPa,增加到张拉应力中得0.7 ,但是锚下 应力0.68f 保持不变。 3.张拉顺序 (1)顺桩号架设张拉 【关键词】全体外预应力限位皈持荷时间 (3)张拉2l2根钢绞线,操作工人如何保证连 续作业不走神,必须在油表上读书标识,如图2所 不a 整跨(孔)预制梁,受力体系施工采用后张拉 工艺,工艺成熟,工程界同行都能耳熟能详:采用 短线匹配法预制的节段梁,从国外引进,在国内处 于起步阶段.部是采用体内外结合受力体系,芜湖 如果架设顺序与设计的顺序一致,则采用先张 拉腹板钢束,后张拉中央钢束的原则进行张拉。具 体张拉顺序如下:中跨结构按照w7钢束、w8钢束、 w6钢束、w5钢束的顺序进行张拉。边跨结构按照 w3、w4、w2、w1的顺序进行张拉 各钢束在箱粱上 的断面位置如图4,图5所示。 长江公路二桥采用全体外预应力体系尚属首次,预 应力张拉工艺技术更值得研究.也为同类工程提供 参考。 一、工程概况 本文研究对象依托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节段梁c2 标无为堤北引桥贵山段30m跨径,由11榀节段梁组 成,其中标准段9榀,横梁段2榀,为等高度梁2.0m. 顶板宽16.25m,底板宽度6.478m,内顶板厚度22cm. 底扳厚度20cm。如图1所示。 图2油表标 2.限位板确定 最初考虑夹片受限位板刮伤钢绞线,导致钢绞 线滑丝、极限承载力下降等原因,设计工装如图3 所示,采用人工敲击夹片,即避免滑丝,又克服钢 绞线回缩。采用此种方法T效太低,显然不适用连 图l节段粱纵断面 鞫4中跨断面示意图 续多跨施工,为了避免刮丝现象,弥补回缩产生预 应力损失,又能提高工效,拟选择:顶锚器:限位 板。 体外预应力体系由体外索、转向器、锚固系统、 减振器及保护罩组成,体外索采用无粘结镀锌钢绞 线组成,本文研究的项目使用的0VM预应力体系。 体外预应力体系是由钢绞线与夹片咬合提供锚 固,别于体内后张拉浆体提供防止夹片失效锚固措 施。体外张拉时要求必须减少对夹片扰动,张拉分 级尽量少,控制锚下应力严禁超过0.7 f 二、工艺研究 图5边跨断面示意图 (2)逆桩号架设张拉 如果架设顺序要设计的顺序相反,则采用分批 张拉的顺序完成体外束。具体张拉顺序如下:中跨 本文预应力施工工艺选取单根锚固,分级对称 张拉,从设备选择、限位扳确定、张拉顺序、持荷 时间来研究此工艺可行性。 结构先按照w7钢束、w8钢束、w6钢束的顺序张拉 3束体外预应力,边跨结构按照w3钢束、w4钢束、 1.张拉设备选择 设计参数:锚下设计控制应力0 con=0.68 f 钢束规格分为 15.2-25, 15.2-26、 15.2-28 图3 1:人张拉 w2钢束的顺序张拉3束体外预应力。待全联施工架 设完成后由小桩号向大桩号依次张拉w5钢束(或 w1钢束)。各钢束在箱梁上的断面位置如图6,图7 所示。 共三种,钢绞线 =1 860 MPa。 在未考虑张拉锚口刚性、孔道摩檫阻力情况下, 单根钢绞线最小的张拉力F O.68×1 860 MPaX I40 mm:=l77 kN。 由于市场上顶锚器的设计缺乏相关标准,与千 斤顶不能配套使用,何时顶、顶力无法控制,可操 作性差,会出现刮丝现象:经过现场实践最终还是 选择限位板,并从以下两方面解决限位板缺点: 根据规范要求,选择千斤顶吨位范围1.2~ 1.5倍张拉力,计算范围600~720 t,千斤顶缸径 范围600mm左右,最小工作空间l 700×400mm,节 段梁内箱空间及横梁锚固交叉处无法提供有效空 间。 (1)精确选择限位槽深,避免刮丝现象,现场 分别选择了6.4mm、6.8mm、7.2mill、7.6mm、8.0mm、 8.4 mm、8.8 mm七种槽深,分别对两批钢绞线试验, 得出28组试验试件,从结果来看8.4 mm级后,刮 丝现象就未出现,所以选择了8.4 mⅢ级。 (2)锚固后,测量夹片外露长度为2mm,回缩 为8.4 mm一2 mm=6.4 mm,调整张拉力弥补回缩损失, 图6中跨断面示意罔 因此,只能采用单根张拉千斤顶,本文选择 YDCS240,公称压力240 kN。如何解决单根张拉偏差、 均匀性问题,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研究解决。 (1)选择0.4级高精度抗震油压表,量程为 损失值采用精确计算法,如下公式: 294 城市建筑l道路桥梁l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l ROAD AND BRIDGE 在张拉过程中采用分批张拉等级,以消除分批 张拉对钢束带来的应力损失,采用20%、60%、100% 进行分级,张拉过程箱梁两侧同编号钢束对称张拉。 4.持荷时间 规范要求100%级持荷时问为5 min,每断面持 外露长度差,选择两种试验方法,一种持荷中不补 压,5 min后回缩达到ll mm,证明此种方法不可行, 选择另一种随时补压,抽取两跨粱,120根钢绞线, 每种持荷时问测量3O根,回缩量见下图。 荷时问累计达到8 h,整个张拉时间达到16 h,严 重影响工期,本文从持荷为减少钢绞线松弛目的出 发,选择了1 mi13、2 min、3 min、5 mi n四种持荷 圈7边跨断面示意图 1O 时间,回缩量通过测量千斤顶张拉时与泄压完成时 10 10 ・10 8 6 d 一 8 8 6 一I一^^^ T V^ 、 、 8 6 一 IIII6 ̄ 一缩量 平均值 6 4 回缩量 平均值 d 2 0 回缩量 4 回缩量 ■平均值 2 0 一2 O T Tn丌T nT nT ” ■一平均值 2 0 TnT T1T 1 6 11 16 21 26 TnTnT ”Tm 1 6 11 16 21 26 1 6 1i 16 21 26 1 6 11 16 21 26 图8持荷1 min 图9持荷2 min 图10持荷3 m1n 图ll持荷5 min 由上图可得,持荷i min与5 min回缩量偏差 不足1 mm,钢绞线产生回缩:7.5—6.4 0.9 mm,符 合设 ‘1 mm要求,可以采用1 min持荷时间。 5.伸长量标记 (4)伸长量的标识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 三、预应力检测结果 外预应力束的均匀性应控制在±3%。 四、结语 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对120跨20%抽检,每断 面8束全检,每束抽取6根,共计1 l52根钢绞线。 得出: 本文对全体外预应力张拉T=艺研究.得出采用 单根张拉,缩短持荷时间,不仅能使预应力偏差、 均匀性满足规范要求,还对同类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在张拉前,把索断面进行油漆标记,防止张拉 过程中油漆脱落,最好喷涂提前l小时以上。伸长 最标记的目的:一种防止张拉过程中漏拉;另一种 判断张拉力值均匀性。 6.工艺确定 (1)单根钢绞线应力o,的允许值偏差为一5%< (o 一。 )/o <5%,同时需要满足单根应力不 大于O 40.7 f 。 为更新施工规范提供样本。 参考文献 [1]申兆繁.广州地铁4号线节段拼装粱设计[J].铁 道标准设计,2008(8):46—49. [2]DG/TJ08 235—2O12,后张应力施工规程[S]. 2Ol2. (2)整束钢绞线锚下平均应力满足: 2%< (0 均一。理论)/O 沧<2%。 通过以上分析,对全体外预应力体系节段拼装 粱张拉工艺总结如下: (1)采用单根张拉,使用空间小,方便快捷。 (2)通过合理性试验,并进行回缩量精确计算 (3)预应力束均匀性是指每束钢绞线之间的均 匀性,钢绞线的最大应力偏差是一束钢绞线内应力 最大钢绞线的应力与本束钢绞线平均应力的偏差, 6 =(o 一。 )/0 ,钢绞线的最小应力偏差 [3]刘绪明.后张法预应力筋理论伸长量精确计算方 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4(14):37—38. 弥补损失.选择合适的限位板。 (3)钢绞线松弛率越低,持荷时间可调整为 1 min,过程中必须随时补压 (作者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 230011 l 是一束钢绞线内应力最小钢绞线的应力与本束钢绞 线平均应力的偏差,6…=(0 mjti ̄0 )/o ,体 (上接第293页) 五、结语 推荐临界距离取50m,特征选择RQI、PCI和RD j 个指标。 Kl+490与上一个路段距离>50 m,因此不与上一个 综上所述,本文将系统聚类分析运用于沥青路 路段合并:从K1+400 ̄Kl+490路段开始,按照同样 的方法向右聚类,由于K1+510~K1+520与这个路段 距离仅有2O m, 此合并成为同一个路段,那么这 面养护路段的动态划分,首先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 的原理,然后对动态划分的步骤作了介绍,最后用 养护工程项目实践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到了 参考文献 [1]武建民.路面养护管理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2Ol4. 个路段扩展成为Kl+400 ̄KI+520;用这个方法对所 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1)采用定长法进行静态路段划分的方法无法 [2]自日华.沥青路面病害检测与养护决策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叭3 有的路段聚类分析。最终将整个3.72 km动态划分 成如下5个段落:K0+880 ̄KO+900,KI+400 ̄Kl+ 520,K2+l60~K2+210,K2+430~K2+470,K3+1OO~ K3+15O。 胜任当下养护重任的需求,应该进行路段的动态划 分。 [3]张争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技术[ ̄I].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OIO.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上海201804) (2)系统聚类分析运用于沥青路面养护路段的 动态划分,关键在于临界距离和特征的选择,本文 2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