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丝竹和鸣 雅俗共赏--古乐器中的天籁清音

丝竹和鸣 雅俗共赏--古乐器中的天籁清音

来源:爱站旅游
唯物 MATERIALISM* •/四虎灣,西周,铜,

—«.通高44.3厘米,铳

距27厘米,现藏故 宫博物院异專是一种 形制似钟的击奏体

呜器,常在贵族宴饮 或祭祀时,同编钟、

—?编磬配合使用丝竹和鸣雅俗共赏 古乐器中的天籁清音文I周冉图丨中国国家博物馆〃世说新语》中有“丝不如竹,竹 《 不如肉”的说法,被后世引为名 乂言,认为弹弦乐器的感染力不如

互答,人便是天地万物主宰。祭祀神灵时,笛的作用至关重要, 展厅中另一件竹红漆描金朵莲纹龙形

革性胜利,从而使陶器出现,陶质乐

器堀也出现了。《乐书》中认为:“坝 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唐人郑希稷在

吹管,吹管却不如人声。然而,人声受 限于声带,有音域、音色、和声等无

笛,是清代皇家御用祭天之物。它周 身竹质,两端龙首尾为木质,并饰以 花草纹,旁孔可坠五彩流苏,极尽奢

《坝赋》中称赞其声音纯洁自然,有如 天籁且音韵高雅而非深不可测。甘肃

法达到的领域,器乐却远远冲破了这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夏商时期的20 多件坍,敦煌北魏、北周、隋、唐壁画 上都有坝的图像。个极限,其声可瞭若天际,可深沉入 海,远播八方,又沁人心脾。中国国家

华。在清代宫廷中,笛子的使用范围 很广,朝会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祭祀 乐、采桑乐、凯旋乐等都会有笛子,宫

博物馆举办的“天地同和——中国古

堀是古老的吹奏乐器,《世本》中 说:“坝,暴辛公所造。”暴辛公是周平

代乐器展”,以200余件的乐器文物规 模,呈现了一场来自遥远历史的丝竹 盛宴,往日只闻其声的古乐,现在可

廷中还会备两把不同调式的笛子,在 阳月和阴月循环使用。人们期望借助

王时期的卿公,据说善于吹陶坝。不 过研究者认为,坝原本应该是拴着绳

笛与神交流,听懂神的智慧。以一睹这些美妙音符载体的风采了。简单乐器出现后,人类日常生活 子抛出去打鸟的狩猎工具,有些球体

越来越离不幵这种带有节奏感的律

中空,投出去时会在风中鸣叫,人们 偶然发现它的吹奏功能。《诗经》里有

飘袅高飞,天人互答“酒酣把笛吹村曲,声曳兰风入 山腹。”这句描写笛的诗句来自宋朝诗

动,制作的乐器更复杂。在与自然界 战斗的初期,认识和掌握火是一次变

“伯氏吹坝,仲氏吹競”的描述,意思人赵汝鎚的《渔父四时曲•秋》。传统 乐器中,笛的悠扬远播无人可以比拟,

唐代赵嘏也写“谁家吹笛画楼中,断 续声随断续风”,笛声随风飘散,可见 山气氤氤、泉流清冽,秋湖江天,无处

不到。展览中第一件文物,就是来自河

南省贾湖遗址的骨笛。这件骨笛以鹰 的翅骨为原料,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

音阶的发音器。它的材质来自时人无 法企及的天空,被先人赋予了特殊含

义一人立天地间自觉渺小,希望感 通天地,引召万灵,笛声响起时,天人

MAR 2021 | 127唯物3M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坝,一个吹廣,表 同样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 楚地的编磬雕龙立凤,以金色装饰其 线条,石磬上刻大量铭文,以记录其 制作情况和乐律。要敲击必定离不开

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会,人类始终疲于生存,他们狩猎采 摘时,发现了敲击的力量可以驱赶野

根据考古发现,坝的发展经历

了单音孔、两音孔、三音孔直到五音 孔、六音孔的历史流变,时间跨度长 达3000多年,现代工艺的堀已经有八 孔和九孔了。展览中呈现了 1950年一

兽,而带有节奏感的敲击生动悦耳, 可以激发内心的愉悦,“以节为拍,呼 之为歌,舞之为蹈,伴以敲击”,古老

工具,磬槌的材质选择更为挑剔,要 抗冲击力强,不劈不裂,成型后也不 能太粗影响拿取,材质还要便于车旋

的磬随之诞生。加工。1951年时,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号墓 出土的三件陶坝,它们大小不同,皆 为平底卵形,除了顶部1吹孔外,腹部

打击乐器磬,传说在三皇五帝时 由高辛氏发明制作,一直延续使用到

20世纪70年代,山西省夏县东 下冯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物 磬,展览中的这件商代前期的东下冯 石磬就来自这里。东下冯遗址位于山

清代。它取材于片状的石材,被加工 成曲尺一样的形状,钻孔悬挂并敲击。

还有5个音孔,前3后2。唐代出土的 陶堀,样式多样,不再是单一的椭圆 水滴形,展览中有一组人脸和鬼首的

《尚书》里说,古人“击石拊石,百兽率 西南部夏县东下冯村北青龙河两岸台 地上,正处在传说中的“夏墟”范围内。

舞。”这种石器原本可能是一种劳动工 具,先民们发现不同大小的石头可以

三彩坝,圆圆小小,面部刻画却非常 生动,有些面目狰狞,有些沮丧哀婉,

这件石磬出土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 类型文化层,时间是夏末商初。石磬 的表面用细质沙岩打制,但未经打磨,

敲击出不同的高音,后来又把这些石

表达不同的情绪,很像一件可把玩的 物件。头连在一起,成为编磬。磬的声音清脆

悦耳,与击铜类似。商代出土的磬文 物,一般都是三角形,夕卜形也很美观。表面还有些粗糙,且凹凸不平。中间

偏上有一个悬挂所用的孔,两面钻透。钟鼓隍隍,金石之音祭天庆典这样的隆重场面,需要

单独的磬被作为“鸣以总众聚”的 信号,而在古代宗庙祭祀或宗族大典

时,编磬与编钟合奏,作为雅乐中的 重要篇章。商代编磬三枚一组,殷墟

9/绿釉、三彩人首陶垠,唐,高4厘米一4.5厘

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除左一为绿釉外,其 余为三彩。唐代岀土的陶埃,样式多样,不再是

更加宏大的乐器组合与之匹配,首推 编磬和编钟。也出土过五枚一组的编磬,战国时期,

单一的椭圆水滴形128 |国家人文历史

《/妇好墓鹑纹特

磬,商,石,通长

26.5厘米,现藏中

国国家博物馆。磬的

声音清脆悦耳,与击

铜类似。单独的磬被 作为“鸣以总众聚”

的信号,而在古代宗 庙祭祀或宗族大典

时,编磬与编钟合 奏,作为雅乐中的重 要篇章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更像是一块 取自天然的大石片,而不是一件精心

始音色难以还原。考古学中通过测定 律”。圆形的钟多用于寺庙里,因为身 体浑圆,发出的共鸣持久,但这不利 于演奏,钟体扁了回响自然就变了,

乐器类文物的音响、音色等性能,以 指导修复、复制和复原工作。一般情

制作的乐器。与东下冯石磬相比,另一件展

况下,多数文物都修复到可发声状态, 再结合音响测试的数据和文献资料 等,让这件乐器恢复原器的声音。这

才能更好地彼此合作演乐。品一出土自商代妇好墓的鹘纹特 磬,则显得精致许多。这件石磬取材

制作玉编磬后,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皇帝又下令制作了一套金质 编钟。金编钟以四成金铸造,双龙纽, 表面镀金,共用四成金一万余两,表 面五次镀金又用赤金叶数十两,耗费 惊人,是货真价实的“金钟”而非铜材

自黑色含炭质石灰岩,不仅被塑造为 些测定还原出的音乐成为多角度展示

较为规整的长方形且打磨光滑,更刻 有流畅的细阴线鸦鹘纹。石磬悬挂时

乐器文物的一种方式。编钟可以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 唱、舞蹈伴奏,这种规模庞大的乐器

呈70度倾斜,经过研究者测定,它的

音高相当于B,发音清脆。既然是大型祭祀乐器,编磬的奢 华感必然要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乐器。

组合,制作复杂,造价昂贵,不仅需要 精湛的铸造技术,还要精通乐理,其

质。不同于先秦时期大小成列的编甬 钟或编钮钟,清宫编钟一套十六件外 形尺寸完全相同,而以钟体厚薄为次

优质音效来自其中铅、锡、铜含量的

乾隆二十九年(1764 ),皇帝下令制作 过一套碧玉描金编磬,采用新疆和田 玉琢磨而成,两面饰以描金双龙戏珠

合理配比,锡的含量控制最关键。曾 侯乙编钟中的锡含量被严格控制在

区分音程,钟体愈薄发音愈低,依次 对应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

13%左右,是其音色和音高都趋近完 美的重要因素。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

和流云纹,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 绿色相映生辉。十六枚编磬共用一套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等清代乐律的四倍律、十二正律。演

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共65件,总重

架座,分别悬挂于上、下层梁上,自低 音至高音依次排列。达到5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 个半音,包括甬钟、钮钟、鱒钟三个类

奏时,十六圜编钟悬挂在一套架座上, 并区分音律的阴阳分别悬挂于上下两 层梁上,即上层八阳律、下层八阴吕,

西周早期编钟诞生时,一套只有 大小三枚,战国时达到了六十多枚。 编钟因钟体大小不同,敲击时而发出 不同的音高和音色,钟越小音调越高,

型。如果同时演奏曾侯乙墓里出土的 所有乐器,大约需要41人。编钟上的 大量铭文都和乐理相关,如音高、律 名、调式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在

均按低音至高音的顺序悬挂。直至雍正时期,金编钟、玉编磬 只用来祭天,即圜丘坛和祈谷坛特用 金钟玉磬,其他坛庙和殿陛典礼,只能

音量也小,钟体越大,音调越低,音量 越大。展览中不仅展示了一件来自郑 国祭祀遗址的郑閘叔钟,还用科技手

律名和音阶名上的对应关系,而在墓 主人的寝宫里,一支妙龄女子组成的

使用灵璧石编磬,以突显对皇天上帝

殉葬队伍,很可能是歌舞乐人。的尊崇。乾隆时期,国家彻底平定了准 部,和田玉料源源不断贡入京师,才逐 渐突破这一礼制,大量制作玉磬,地

段再现了一段曾侯乙编钟演奏时的音 频资料。考古发掘中的古乐器,由于

编钟都是扁圆形的,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解释说“古乐钟皆扁,如合

长期埋藏在地下或是辗转流离,会多 少遭到损害,甚至发生化学变化,原

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 节,声长则曲。节短处皆相乱,不成音

坛、太庙等坛庙和太和殿、乾清宫等重 要宫殿均更换了玉编磬。编磬和编钟MAR 2021 | 129唯物MATERIALISM是先秦以来历代宫廷雅乐中的重器, 曲,随旅行者号飞船一起进入茫茫宇 宙,这些曲目用以同可能存在的外太

赠给梁王,辞藻之华丽,气势之恢宏 令梁王欣喜不已,便赠给司马相如一

且具有旋律功能,合称“金石之音”, 构成中和韶乐整个乐队中的骨干音。空生命进行生命信息交流,其中有一 张“绿绮琴”。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

首来自中国,即古琴曲《流水》。即为桐木与梓木结合之精华。古人制

琴瑟和鸣,丝竹不凡周朝的音乐文化空前发展,周礼 体系中有专门的音乐机构,演奏场面

据传《流水》为伯牙所作琴曲《高 琴以泡桐属的木材作面板,梓树树的 木作背板,称为桐天梓地。西方木质

山流水》中章节,此曲流传至唐代被 分为《高山》《流水》两部。现在我们听 到的《流水》基本上都是晚清青城山道

乐器采用硬木薄板作材,以求导音共

振,制作古琴选取的却是软木厚板,

恢宏庞大,王者四面六十四人、公三 面三十六人、侯三面十六人。周朝时

人张孔山“七十二滚拂”的版本。求的是直取木质本音,乐器音质更沉

传说伏羲氏发明琴,并把它视为 稳而中和醇厚,这一特质也造就了古 琴沉稳淡泊的性格。琴的种种特质,

见于记载的乐器已经多达70多种了, 依照其材料不同分为“八音”。八音指

象征道德的名器,所谓“八音广播,琴 德最优。” 2003年,中国古琴被列入世

使其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有着天然 无法割裂的联系,如果以物比人,那

分别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 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金、石、土、 木、竹、丝、匏、革八类乐器。现代人 熟知的八音盒,名称即由此而来。随

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 录。古琴演奏时优雅娴静,有与世隔

么琴就是文人。名琴都有自己极为风雅的名字:

绝的超俗气质。它的音量很小,只弹 给三两知己听,本就无需大鸣,正因

南北朝时的谢庄有一把琴名为“怡

着制丝技艺的成熟,中国古乐器史上 为音量小,听者更要平心静气,端坐 聆听,营造出极为独特的音乐和心理

神”;宋代宣和殿万琴堂藏有名琴“春

的明星一琴出现了。展览中最受瞩 目的乐器,是以九霄环佩琴为代表的 几张古琴,它们被单独陈列于一个区

雷”;楚庄王得到一张好琴,名为“绕 梁”,琴声袅袅萦绕,似有勾人魂魄之 功;东汉文学家蔡邕曾亲手制作过一 张“焦尾”,琴材自烈火中抢救出来,

氛围。这种乐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 赋予了高于乐器本身的意义,代表着 演奏者的品行和操守。据说孔子本人

域,其上空间装饰了屋顶架构,灯光

幽暗,步入其中如雨夜听琴,体味一 份自然而然的宁静。197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非常喜爱弹奏古琴,还能亲自谱曲。 这张琴依据木头原有的长短、形状随

琴曲遗留至今的远高于其他乐器,现 存的古琴曲约有650多首,琴谱的传

形而制成,音色独特。琴的表面由生漆包覆,使它可以 长久流传。天长曰久,琴身就会出现

(NASA )灌制了一张名为《地球之音》 的纯铜镀金激光唱片,唱片中选取了

抄印刻也远多于其他乐器,见于记载 的有100多种。龟裂断纹,成为藏琴者鉴赏品评的话

27首体现地球人类文明艺术成就的名 据说司马相如写了一首《如玉赋》 题。展厅出现的几张名琴,不仅可追 溯几百年历史,且还可弹奏,如九霄 环佩琴,经宋人周必大判定制造者为

唐代名家雷氏,琴身通体发小蛇腹间 牛毛断纹。周必大评价此琴音质“故

声和可以仰马,意杀形之扑蝉”。“大 则歌南风,小即治单父,举不出斯焉。”

关于琴的诗非常多,“为我一挥 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浚弹 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

维《竹里馆》)“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 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 卿《听弹琴》)以琴入画更是十分常见,

如东晋顾恺之的《斫琴图》、北宋徽宗

金/九霄环佩琴,中唐,漆木,通长123.5厘米,肩宽24厘米,尾宽45厘米,伏羲式,现藏中国国家博 物馆。此琴经宋人周必大鉴定为唐代名家雷氏斫。古琴的种种特质,使其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有着天 然无法割裂的联系,如果以物比人,那么琴就是文人的《听琴图》。琴与名士的故事皆为经

典流传,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

130 |国家人文历史音;嵇康善于弹奏神秘的名曲《广陵

散》,后获罪临刑前亲抚此一曲,叹道 \"从此广陵绝矣! ”白居易《和顺之琴

者》诗有云:“清泠石泉引,澹泞风松 曲。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文人

生活中若有了琴,又怎是一般“凡丝

竹”可以替代。《诗经》中有“琴瑟击鼓,以御田

祖,以祈甘雨”。琴瑟如一对姐妹,总 被同时提及。乐器瑟出现得很早,其 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展览中有一件

西汉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瑟,瑟体用

整木斫成,两端糅黑漆,瑟面稍稍拱 起,25根丝弦虽然已经变质,却难得

地完整保留下来,未经拆卸。25个拱

桥式木柱亦被完整保留。音质上,瑟 是施柱弹弦乐器,只能演奏散音,音 质圆实明快、遒劲有力,发音短而干

脆,善于营造悲愤情绪。制作瑟的必要原料是琴弦,古时

琴弦以蚕丝制作。不过也有人认为, 这个弦可能与动物筋有关,1978年,

考古人员复制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时, 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

® /彩绘弹琵琶俑,4匕齐,陶,高28.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1977年山西寿阳库狄廻洛墓出土。 琵琶最早岀现于汉魏,发展于南北朝,早期分布在古代西域地区,后流传到中原。此件文物中横抱琵琶 演奏的姿勢,是为了方便骑在马背上演奏,提高重心避免颠簸,是游牧民族的音乐特色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瑟所占的比重 最大,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 河南三省,绝大部分来自东周墓,而

鼎盛时期,乐府细分为大乐署、鼓吹 之美的乐器,琵琶却具有独一无二的

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省只有一些 零星发现,且年代较晚。瑟还有一位近亲——筝,它最初 与琴瑟的差别很小,同属琴系列,更

署、乐坊和梨园。乐器种类之繁荣是 最好的例证,据唐代段安节的《乐府

阳刚气质。以表现战争的曲调论,琵琶

可傲视群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曲中的紧张惨烈与杀伐气概,令人汗 毛竖立,寺院中怒目圆睁的四大天王 手持的也不是寻常武器,却是琵琶。杂录》中记载,此时的乐器已经超过

了 300种。唐代出土的骑马乐俑很多,

有传说古筝是由瑟一分为二而来。这

展厅中可见1972年陕西西安礼泉李贞

种的乐器“施弦高急”,“歌呼呜呜,快 耳目者”。秦时在中原地区就十分流

墓出土的多件。他们手持不同的乐器, 有排箫、铜镀、鼓吹、笛子等,如一支

展览中的一把琵琶,被放置在圆 柱形的玻璃展柜中,人们可以360度

行,被称为是真秦声也。唐代古筝被 行进中合奏的乐队,带着异域奔腾的 观看它的结构工艺。琵琶的面板由桐

分别用于雅乐和俗乐。展厅中展示了 一件清代的十三弦筝,是京剧大师程 砚秋的旧藏。色彩,奔赴中原。唐的幵阔使华夷一 家,万国来朝,造就了气象恢宏、辉映 千古的灿烂图景。木制成,背板却通常会用紫檀之类的 硬木,比一般的乐器更厚,共鸣箱呈 现扁浅的瓢形,并不利于共鸣。故琵

唐代大量外来乐器融入中原,流 琶弹奏时主音厚实,余韵却不足,声

嘈嘈切切,雅俗共赏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行的燕乐中,外来乐曲竟占到了十之 音颗粒碰撞感十足,干脆利落,节奏

七八。唐诗中的乐器太多了,最著名的 曲子莫过于《琵琶行》。作为传递音乐

明快,如同白居易所说“大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MAR 2021131唯物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曲终时,又 “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 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拨片扫动之中,

较大改革后定型,改拨子弹奏为手弹 奏。《琵琶行》中的得阳歌女还在用拨

弦琵琶,并东传曰本。在日本正仓院,

保存着世界上唯一一面唐代五弦琵

片弹奏,已如此出神入化,后世以五 琶。这把琵琶采用了唐代具有代表性 的螺钿镶嵌技艺,背板上镶嵌有大量

似乎可以随意操纵人心,听者神思始 终被揪紧在几根丝弦之上。指手弹,变化更多,例如令人眼花缭 乱的轮指技巧。琵琶的音量大,穿透

人物、动物和花卉形象,尽显大唐的 繁缚奢华。魏晋时代文人辈出,关于乐器的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是弹拨乐 器之首,在封建时代,上至帝王下至

力强,泛音传播延续力量强,据说在

空旷地演奏时,琴声可传播二三里之 外。多数琵琶曲并不可歌,曲调音色

平民,都对它喜爱有加,它还是敦煌 壁画的历代洞窟中被运用最多的一种

诗文十分常见,如今已经不存的古乐

“多骨少肉”,将点状音推入极致,再 器箜篌,今人有幸通过文字追忆。王 维写:“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阮

乐器,约有700件,分为两种样式,一 种是直颈琵琶,一种曲颈琵琶。出色的歌者也唱不来。琵琶由六个相、

二十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 籍也写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箜篌,

直颈琵琶最早出现在嘉峪关魏晋 墓,属于敦煌本土乐器,四弦四柱,音

律,现代制作的琵琶,一弦为钢丝, 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与琵琶的雅俗共赏不同,汉唐时

箱多为半梨型;曲颈琵琶则来自西域, 四弦四柱曲颈。唐代,直颈琵琶吸取

琵琶弹奏一般竖弹,反弹琵琶是 敦煌壁画中的独特的艺术样式,约有 40多个,反弹有的是用直颈,有的是 曲颈,研究人员曾复制过一把反弹琵

期,箜篌是皇家乐器,宫廷演乐必备。

唐代梨园乐工李凭擅长弹奏此乐器,

了曲颈琵琶形制和发音的特点,经过天子曰日都要召见,名气远超歌手李 龟年。李贺在诗中写道“吴丝蜀桐张

® /四弦琵琶,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是弹拨乐

琶的乐器,并镶嵌了贝壳,将一组乐 伎形象绘在上面。琵琶一般是四弦,盛唐时流行五

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 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

器之首,在封建时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对 它喜爱有加,它还是敦煌壁画的历代洞窟中被描

绘最多的一种乐器

132 |国家人文历史篌三种,用于独奏、重奏或伴舞,弦数

因器型大小而不同,小的有5弦,大的 可以达到25弦,以手指弹拨。唐代,箜 篌无论在制作技艺还是弹奏水平上都

达到过很高的水平,也传入邻国曰本、 朝鲜等地。宋代以后,市民音乐成为文

化主流,宫廷雅乐没落,演奏箜篌的人

越来越少,逐渐被古筝、古琴取代,13 世纪后,箜篌已经消失了。展厅中我们

可以看到几件复制的箜篌,其形制来

自敦煌壁画中的信息。敦煌壁画中箜 篌分为无尾箜篌和有尾箜篌,大小不 一,弦数不等,但大部为三角弓形,如

今已经失传的乐器,被研究者按照壁

画中的样子进行了完美复制。民族乐器,国粹风华宋元时期市民生活丰富,乐器的

❻/京胡,史善朋竹琴社制作。京胡为京剧而生,它伴随着京剧兴起,见证了国粹的风华绝代制作更加精良。勾栏瓦舍中杂剧表演 很受大众欢迎,乐器的伴奏需求被进

足了戏曲伴奏的需求,二胡得以迅速 次之,这些乐器大都来自异域,经过 长期的本土化,最终成为与京剧演唱

一步放大,二胡、板胡、笛、琵琶、三 弦、锣鼓等成为流行乐器,在市民生 活娱乐中普及。乐器不再是贵族独享,

发展。京胡是专门为京剧伴奏的拉弦乐 器,它的发展时间虽短却自带光环。清 末,京剧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垂青,一跃

最为契合的民族乐器。文人雅士闻香论画,往往会弹奏

音乐也不再专属于文人雅士。古琴,但绝不会拉胡琴助兴,胡琴似 乎自诞生就被自动归为民间俗乐,其

拉弦乐器近于人声,胡琴与戏曲 成为全国最有声望的戏曲剧种。琴师

演唱紧密相连。胡琴家族的成员有很 多,二胡、板胡、中胡、高胡、坠胡、

不仅仅要伴奏演员的唱腔,还要参与 唱腔创作。京剧以唱西皮腔和二簧腔 为主,京胡的伴奏也为适应不同的声

实胡琴也有如《二泉映月》《汉宫秋月》

《草原上》这样意境深远、格调幵阔的

京胡均有一席之位。它们的共性在于

艺术呈现。音乐之雅俗,随时代发展 而变化,古人曾视为俗乐的古筝,今 天不是也登入雅乐殿堂了么。剧(参考资料:金开诚《中国古代乐器》;林谷芳《宛

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白雪主编《鼓瑟

都是两根弦的拉弦乐器,主要区别在 腔而随时改变它的定弦音高。为切换 方便,通常琴师都会准备三至四把琴 放在身边,每一把的定调都不同。京胡 为京剧而生,它伴随着京剧的兴起,也

于乐器制作的材质、乐器的音色音域

以及演奏技巧方法。展览中,这些近 代乐器被排列在一处,用独特的射灯

照亮,仿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二胡,顾名思义为二弦胡琴的意 思,始现于唐朝,它并非中原乐器,最

见证了国粹的风华绝代。吹笙:中国乐器寻珍》;《试论乐器文物的声音展

明代末期,扬琴由波斯传入中原,

示》等)吹奏类乐器中出现了喷呐,而击打乐 器中,云锣是新成员。直至清代,宫廷

题酷答案TA是:约瑟夫•拜登选择题:1、( D )2、( B )3、( C )4、( B )5、( B )早出现在隋唐时代的北方部落“奚”,

也名奚琴。二胡琴筒以六边形居多, 琴筒侧面是一层薄薄的蟒蛇皮,皮面

音乐逐渐萧条,民间呈现出乐器蓬勃 大发展的时代。戏曲乐师伴奏分为文 场和武场。文场以京胡为主奏乐器,

中心是琴码,琴码固定两根琴弦。明 代以后,戏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

6、(B)7、(D)8、( A)伴以弹拨弦乐、吹管乐器,拉、弹、吹 兼有;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

连线题:1( B )、2( D )、3( A \\ 4(0艺术文化,而拉弦乐器的音质恰好满MAR 2021 | 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