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货币理论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货币理论
(三)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在“现金的交易需求:存货的理性分析”一文中,运用“存货理论”说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并不是如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说的只取决于收入,它还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所以,鲍莫尔发展了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他指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函数,同时也是利率的函数。鲍莫尔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为了在交易时进行支付。如果持有的货币过少,就会在有交易需求时陷入困境,使交易无法正常进行。但是,持有货币会发生利息损失。因此,人们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持有量既要满足交易的需要,又要使持有货币所发生的利息损失为最小。这样,交易性货币的持有量就成为一种最优化行为。

人们在确定交易所需保存的货币时不仅要考虑到持有货币对便利交易的好处,也要考虑到持有货币会损失的利息。我们知道,家庭或者个人之所以为了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现金,是因为收入和支出不是同时进行的,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收入和支出的间隔期间,人们手持现金虽然有方便交易的好处,但是牺牲了以其用于投资(买进证券或者存入银行)会有的利息,即所谓的持有货币必须承担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不持有货币,而是把货币存入银行,当需要现金时再去银行支取。这样利息成本降到了最小,但是到银行存款和取款需要付出交通邮电费还有时间、精力等,甚至包括个人皮鞋的磨损。正因为如此,也有人把这种取款的成本称为“磨鞋底的成本”。所以理性的个人或者家庭应该确定一个最优的取款次数或者说是确定一个最优的取款量,以使得在这一时期中,他们为了交易需要持有货币所付出的取款成本和利息损失成本之和最小。

假设某君每月的收入为Y,他每次取款数量为Q,每次的取款成本是b。(,)每一单位时间,如每天的利率为r。(,)根据上述假设,他取款的次数是Y/Q。还假设当他把所提出的款项均匀地用完后再去取款。某君每次取款数量为Q,所以在整个收入间隔期中,该君在其间各时段(如每周或者每旬)开始时的手持现金为Q,这样他每天的平均货币持有量为Q/2,利息率为r,则手持现金损失的利息收入为rQ/2。该君在收入间隔期内(一个月)的交易总额(也就是收入或支出总额)为Y,因每时段开始时的手持现金数为Q,故存款取款的次数为Y/Q,取款的费用为b,那么在收入间隔期(一个月)该君为了取款所支付的费用为bY/Q。于是,有:

bYrQQ2 总成本=取款成本+利息成本=

根据一阶导数为零求解成本极小的原理,使每段时间开始时手持现金Q所费的上述两种

成本最小化的条件是:

d(bY/QrQ/2)bYr02dQ2Q

2bYQr 移项得: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家庭和厂商平均经常留在手中的货币数量是:

MdQ2bY2r。

这就是鲍莫尔最早提出来的所谓“平方根公式”。它表明,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国民收入水平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也越多;反之,国民收入水平越低,交易性货币需求也越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天的利率水平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就越少。根据上述平方根公式,我们可以认为,按照理性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决策,人们为了交易的需要平均在身边保持的货币量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市场上的利息率。具体来说,人们出于交易动机而持有的货币的利率弹性是-0.5,即利率提高1%,货币需求减少0.5%;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0.5,即收入提高1%,货币需求增加0.5%。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倡导者弗里德曼指出,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对货

币的需求,即人们为什么愿意以现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货币。这里所说的货币是指实际货币量即经过价格调整的名义货币量。以M表示名义货币量, P为价格指数,那么实际货币量为M/P。在弗里德曼看来,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使人们有安全感,人们拥有货币就可以随意购买而不需要事先到银行去把存款兑换成现金。对企业而言,货币是一种生产要素或资产,企业手中拥有现金才能支付工资和其他开支,从而生产才能得以继续。整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dp1m=M/P=f(y,w;rm,rb,re;dtp;u)

式中y为持久性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在总社会财富中所占的比重;rm为预期的货币收

dp1益率;rb为预期的债券利率;re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dtp为预期的价格变动率,即通

货膨胀率;u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货币、债券、股票和不动产这四种资产的总和即为人们所持有的财富总额。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供给大于需求,这时人们会发现,他们实际持有的货币量大于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dp1dtp来调整自己的财富的组成,调整的方式则是把多余的货币用从而会根据rm、rb、re和

dp1来购买债券、股票和不动产。购买的结果又会改变rm、rb、re和dtp的数值,而这四个变

量的数值的改变又会造成新的买与卖。这样的过程会反复进行下去,一直到在四个变量的新的数值下,人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与货币供给量相等的均衡状态为止。如果货币的供给量减少,调整的过程会以相反的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可以看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总收入,这里的收入是指持久性收入。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等也影响货币需求,但远没有收入重要。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是由持久性收入所决定的。在短期中持久性收入虽有变动,但波动不大;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增加的,货币需求也稳定增加。因此,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价格水平对实际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当其他变量的实际值没变而仅仅只是价格水平变动时,名义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比率变动,而实际货币需求不变。弗里德曼还通过经济史上的事例和统计数据证明了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大致稳定的常数,从而也得出了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结论。现代货币数量论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一样,都是把货币数量的变化看成是价格变化的原因,把物价水平的变动看成是货币数量变动的结果。至于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只不过是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变量来表示货币、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货币流通本身同货币需求的关系,实质并没有改变。

现代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与价格水平变动率以及利率的关系的论述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并不在于这两种因素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在于影响的大小。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利率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货币需求,但是这种影响是非常微小的,因而决定货币需求的关键因素是持久性收入。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需求是相当稳定的。弗里德曼由此得出了与早期货币数量论相似的政策结论:财政政策的作用非常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重要的。因此,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反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这正是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重大分歧之一。

(1) 费雪 方程式

20 世纪初 ,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 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为 : MV=PT

M 一一货币的数量 ; V 一一货币流通速度 ; P 一一物价水平 ;

T 一一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根据这一方程式 ,P 的值取决于 M,V,T3 个变量。费雪分析 , 在这 3 个经济变量中 ,M 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 ;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 , 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 , 因而可视为常数 ;T 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 , 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 , 只有 P 和 M 的关系最重要 , 所以 P 的值特别是取决于 M 数量的变化。

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 M 决定 P, 但当把 P 视为既定的价格水平时 , 则 : M=PT/V

这说明 ,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 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 这个比例就是 1/V 。换言之,要使价格保持既定水平 , 只有当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实现。

2) 剑桥方程式

在费雪发展他的货币数量论观点的同时 ,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也在研究同样的问题 , 并提出了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 , 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 , 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的资产问题二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 , 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 , 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困素。但是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 , 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 , 也是如此。因此 , 剑桥学派提出的货币需求方程是 : Md=KPY

Md ——货币需求量; P ——价格水平; Y ——总收入; PY ——名义总收入; K —— Md 与 PY 的比例。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主要区别:①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 强调货币的支出 ; 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

功能 , 强调货币的持有。②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 ; 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③交易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 而剑桥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1.古典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只取决于名义收入(名义GDP)

货币数量 * 货币流通速度 = 物价水平 * 总产出

古典理论认为

a.货币流通速度应该是常量,因此货币数量只跟名义收入有关 b.总产出也应该是常量,因此物价水平由货币数量决定

缺陷:货币流通速度 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一般都不是常量

2.凯恩斯理论:货币需求量只与货币的相对预期回报率有关,而货币的相对预期回报率由债券或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决定,而后者又由利率决定。总之,利率 对 货币需求 的影响很大。

利率上升 => 资产市场预期回报率相对上升 => 货币预期回报率相对下降=> 货币需求下降,流通速度加快

3.费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与财富成正比,与(资产预期回报率-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差值成反比,与(预期通货膨胀率-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差值成反比 特点:

a.货币/商品 互为替代品,因此货币数量变动对总支出会产生影响 b.资产利率上升 => 银行贷款收益更多 => 银行利润更多=>银行会吸收更多存款 =>由于竞争,存款利率上升 => 货币预期回报率上升=> 资产回报率和货币回报率相互抵销=>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没什么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