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
一、编制依据
1、《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
2、《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3、《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
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
5、铁一院下发的汉江特大桥施工图纸
6、武康二线汉江特大桥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7、《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B10401.1-2003、TB10401.2-2003)
二、工程概况
汉江特大桥是改建铁路沪汉蓉通道襄樊至胡家营段增建第二线上重点控制工程之一,位于既有汉江铁路桥上游1200m处,距襄十高速仙人渡公路大桥下游4000m,跨越汉江和S303省道,东岸为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杜河村,西岸为谷城县格垒嘴村、茶庵新村。标段起讫里程为DyK4+153.52~DyK7+441.44,全长3287.92m。全桥位于直线段和R=1600m的曲线上,桥轴线与水流流向的夹角为20°。
汉江属常年流水,水量大,季节性变化明显,水质良好,对圬工无浸蚀性;地下水为汉江河床及漫滩第四系潜水,水位埋深一般1~12m,水量较丰富,主要受河水补给。
流域所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有严寒、夏有酷热,气候变化显著,四季分明。据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18.6mm,年最大降水量1369.7mm。全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风速1.7m/s,瞬时最大风速27m/s。年平均绝对湿度15.5mb,相对湿度77%,年最大积雪厚度32cm,最大季节冻土深度为5cm,雪冻多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
根据设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现场调查显示,在汉江桥位处河道较为顺直,主河槽靠近西岸,属常年流水,主河面常水位时宽约1公里左右,老河口汉江特大桥位于丹江口水库和王甫州水库下游,丹江口水库距桥址约50km。王甫洲水库是丹江口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为低水头径流式水库,不承担防洪任务,因此桥址处流量受南河、北河及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影响,汉江洪峰主要受汉江流域中、上游降水影响,而桥址处流量及水位主要取决于丹江口水库的下泄洪水量,考虑到本桥的实际情况,施工水位按90%的保证率,即十年一遇水位为施工水位,计算频率为10%,按一个枯水期完成主河槽内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水位定为74.6米,水深4~6 米。根据设计资料,桥址处流速Vmax=3.53m/s,桥下最大一般冲刷深1.6m,桥墩最大局部冲刷深5.06m,1~80#墩均受洪水冲刷影响。根据多年资料统计,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夏汛,雨量大、面广,为全流域性的第一主汛期,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秋汛,为第二主汛期。汉江干流为Ⅲ级航道,通航净空10m,净宽80.64m,最低通航水位72.62m。
三、地质条件
本标段工点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粘土、中砂、圆砾土、卵石土,下伏
第三系泥岩、砂岩及中元古界云母片石。岩性详细如下:
1、粉质黏土(Q4a11):分布于两岸冲积平原地表,厚3~10m。灰黄色,土质较均一,表层1m为腐植土,硬塑-软塑,Ⅱ,σ○0=100KPa。
2、淤泥质粉质黏土(Q4a11):分布于右岸粉质黏土与卵石土之间,厚2~3m。灰黑色,土质不纯,含较多有机质,具有臭味,流塑,Ⅱ,σ○0=60KPa。
3、中砂(Q4a15):分布于左岸河漫滩地表及局部粉质黏土以下,厚4~5m。浅灰色,颗粒均匀,砂质纯净,潮湿-饱和,稍松,Ⅰ,σ○0=150KPa。
4、圆砾土(Q4a16):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土之间,厚1~2m。灰褐色,浑圆状,颗粒较均匀,成分以砂岩、辉绿岩为主,粒径大于20mm占40%,2~20占30%,余为粉粘粒及杂粒砂填充,饱和-中密, Ⅱ,σ○0=400KPa。
5、卵石土(Q4a17):分布于河床地表及粉质粘土、中沙之下,厚2~3m。灰褐色~灰黄色,浑圆状,颗粒较均匀,成分以砂岩、辉绿岩为主,粒径大于60mm占5%~20%,20~60mm占50%~60%,2~20mm占10%~20%,余为粉粘粒及杂粒砂填充,潮湿-饱和,稍密,Ⅲ,σ○0=600KPa。
6、砂岩、泥岩(E1Ss+Ms):主要下伏于河床及东岸卵石土之间,呈互层状,为一套褐红色、棕黄、砖红色地层。
泥岩:中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岩体较完整,岩心呈长柱状,锤击不易碎,Ⅳ○
σ0=500KPa。
砂岩: 中厚层状构造,细粒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成岩很差,岩心呈散沙状或短柱状,锤击易碎,手捏呈散沙状。淤泥质粉质黏土:分布于右岸粉质黏土与卵石土之间,厚2~3m。灰黑色,土质不纯,含较多有机质,具有臭味,流塑,Ⅳ,σ○0=500KPa。
7、云母片岩(Pt2Sc): 下伏于汉江西岸卵石土或泥岩,砂岩之下,与第三系泥岩、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浅褐色-深灰色,片状构造,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以云母为主,片理发育。风化层厚5~10m,风化层岩质破碎,岩心呈屑状或散砂状,可用手捏碎,Ⅳ,○σ0=400KPa。风化层以下岩心呈柱状,岩质新鲜完整,锤击不易碎,Ⅳ,σ○0=600KPa。
四、桥型桥式及基础形式
1、桥式布置(自襄樊至胡家营方向)
本桥为33×32.0m简支梁+(68m+2×112m+68m)连续梁+18×32.0m+5×24.0m简支梁桥+34×32.0m,主桥为一联68m+2×112m+68m变高度、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一联总长362.1m,桥梁全长3288.02m。桥梁横截面采用单箱单室,中支点处梁高8.502m,跨中合拢段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902m,梁底下缘采用1.8次抛物线。箱梁顶宽6.8m,底宽5.2m,顶板厚40cm,底板厚45~90cm,腹板厚40~70cm,按折线变化;全联在端支点及中支点处共设5个横隔板,横隔板设有过人洞,以便检查人员通过。梁体内顶板处设100×40.2cm梗胁,底板处设30×30cm梗胁;根据梁体受力及钢丝束张拉锚固布置的要求,梁体内底、顶板相应位置处设有锯齿板。箱梁腹板每隔300cm 左右设内径φ10cm通风孔。在边跨梁端头设置长45cm悬臂,便于检修人员进入箱梁内。
2、桥墩台及基础
全桥基础工程包括钻孔灌注桩411根、桥墩93个、桥墩为圆端型,主桥墩高13~17m(不含顶帽),钻孔桩为1.5m直径,桩长37.0~54.0m,每墩6~13根桩。承台为矩形,高3m、4m加1.8m加台。引桥墩高6.5m~21.0m(不含顶帽),钻孔桩除两端8个墩直径为1.0m之外,其余均为直径1.25m。桩长18m~33m,每墩4根桩,承台为矩形,高2m。桥台2个,桥台为T型台。每台6根直径1.25m钻孔桩,桩长21m~25m。
主桥桥型桥式详见“附图(表)一汉江特大桥桥型桥式布置图”
五、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Ⅰ级
2、设计行车速度:160公里/小时
3、正线数目:单线(增建二线)
4、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桥梁1/100,检算1/300
5、设计活载:中—活载
6、通航标准:Ⅲ级
7、牵引种类:电力
8、地震烈度:6度
9、人行道宽度:1.30m
六、主要工程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