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处陕甘蒙交界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米—1823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雨量为443.5mm。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县辖11个镇、6个乡、1个国营农场,214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人口34.3万,其中农业人口29.5万。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28亿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205元、13086元。
靖边历来属于农牧交错地带,牧业草地、林草地、农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农耕地面积16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320万亩,牧业用地面积达260万亩,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强有力的饲草保障。靖边羊肉是一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自古就享有盛名,它具有肉质细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香味浓郁、风味独特等特点,在羊肉中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近年来,以羊产业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县羊子饲养量达到231.7万只,奶牛存栏2048头,肉牛饲养量4000头,实现
畜牧业产值1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同时,我县被省政府列为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的主要育种基地县、陕西省肉羊生产基地。
(一)羊子养殖数量迅速增长。在2000年时全县羊子饲养量仅为49.8万只,到2006年突破了百万只大关,到2014年全县羊子饲养量达到231.7万只,年均增长11%,是陕西省养羊大县之一。其养殖的羊子品种主要有陕北白绒山羊、小尾寒羊、萨福克肉羊、杜泊羊、无角道赛特羊等,其中陕北白绒山羊为主导品种。2014年,全县人均养羊7只,户均养羊21只,实现养羊产值9.06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2.7%,约占农业总量的30%,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23%,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达到23%,在部分乡镇养羊收入可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羊子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二)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推进。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目前全县已建成10万只养羊大镇9个、万只养羊行政村56个,建成万只以上标准化养羊场1个、千只以上标准化养羊场30个、500只以上标准化养羊场150个、百只以上养羊户2400户,建成标准化圈舍1.3万个、青贮窑4000多个,重点扶持发展养羊专业合作社10个,奶牛养殖小区5个,培育丰程实业、天夏养殖、神华奶牛养殖小区、蒙靖奶牛养殖小区等标准化农牧养殖示范场11个,全县羊子养殖
标准化程度达50%以上。
(三)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畜禽良种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关键。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羊子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全县建成陕北白绒山羊良种扩繁场1个。鉴定登记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羊4万多只,组建育种核心群200多个,推广优良种公羊2万多只,年供种1万多只。白绒山羊个体平均产绒量由250克提高到了450克,产羔由过去一年一产已逐步提升到两年三产,产羔率由85%提高到140%。同时,积极开展肉羊胚胎移植、人工授精和杂交改良,经过多年扩繁,肉羊良种繁育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全县羊子良种率达到72%。奶牛主要通过人工授精,积极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全面提高草食家畜良种程度。
(四)饲草饲料得到强力保障。自2001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以来,全县不断加大人工草地建设力度,平均更新种草15万亩,到2014年全县林草地保留面积达345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4%,草地植被覆盖率达65%。同时,推广了饲草饲料加工机具10000多台,新建青贮窑2万多立方米。积极推广草粉加工、颗粒饲草制作和农作物秸秆打捆、粉碎、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等先进技术,饲草加工利用率达到55%。全县年产玉米秸秆50万吨,人工草30万吨,天然草20万吨,可利用树枝树叶及灌木草60万吨,合计160万吨,可满足300万只
羊子的饲草需求。
(五)畜牧实用新技术推广普及。2012年以来,我县在镇靖、小河、席麻湾、王渠则、杨桥畔、东坑、宁条梁、海则摊开展秸秆打捆、揉丝、粉碎、青贮、氨化和羊子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示范推广,建成了饲草加工示范点6个、人工授精配种点10个,每年开展肉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配种3000例、白绒山羊1000例,奶牛性控人工授精500例,加工草粉50多万吨,畜牧实用技术不断普及,进一步提高了草食家畜养殖科技水平。
(六)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以草食家畜口蹄疫、布病和小反刍兽疫等强制免疫病种为重点,紧抓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认真开展布病抽检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不断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将冷链延伸到村一级,为乡村防疫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配备了必要的防护设施、设备等,加强人员防护,提高了防疫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稳定了基层防疫队伍,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常年保持在70%以上。特别是2014年小反刍兽疫疫情波及省内外及周边多个地区,与我们接壤的定边、盐池、内蒙等地区零星发生疫情,对我县畜牧产业特别是羊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县严格落实隔离、封锁、强免、牛羊贩运人监管等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强化监测工作,加强防疫队伍专项培训,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现安全无疫。
二、主要做法
(一)紧抓扶持奖励,强力提供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历来就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把羊产业确定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柱产业。201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羊产业的决定》,全面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2004年设立了富民工程,累计投资8000万元,加强了羊子圈舍改造,饲草加工利用技术推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羊产业发展的决定》,每年单独列支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羊产业建设;2014年县委、县政府将“羊、薯、菜”确定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来抓,仅县本级财政用于畜牧产业建设资金高达1200万元。同时,省政府将我县列为全省陕北白绒山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和肉羊养殖基地县,榆林市“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我县列为全市白绒山羊和肉羊生产重点县,靖边畜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紧抓标准化养殖,合理优化畜牧产业。有效整合中省市项目资金,积极开展羊子、奶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采取政府补贴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将标准化圈舍改造、现代化养殖设施配套、提高饲草利用率和提高养殖效益,作为鼓励农民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以规模化促进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每年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羊示范场8个,发展适度规
模养羊示范场20多个、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村10多个、示范户150多户,同时逐步实施奶牛、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创建,鼓励群众发展肉牛养殖,有力促进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了家庭零星养殖向区域性专业养殖转变,提高了产业聚集度,增加了养殖的技术含量。
(三)紧抓良种繁育,全面提高养殖效益。为切实解决羊产业发展中良种不足的问题,我县按照“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的模式,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良种羊的推广力度。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良种羊扩繁场和育种示范村。二是以黄蒿界乡育种基地为核心每年鉴定登记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羊1500只,组建多绒型、细长绒型、多胎型品系繁育核心群80多群,选育良种羊种羊300多只,投放到中南部乡镇,提高良种羊覆盖率,确保羊产业发展良种源充足。三是积极开展肉羊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加快肉羊良种繁育。每年开展萨福克肉羊胚胎移植500多例,全面提高了良种肉羊供种能力。
(四)紧抓饲草饲料,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2000年以前,我县养殖户沿袭落后的放牧方式,重牧轻管,粗放经营,造成草地“三化”(沙化、碱化、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日趋尖锐,养畜总量徘徊不前,突破难度很大。2011年,靖边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的决定》。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全面实施舍饲养畜,封育草场使之得到自然修
复;二是坚持每年人工更新改良种草15万亩;三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每年青贮、氨化秸秆15万吨,积极争取资金推广饲草加工机具;四是狠抓野草收割,补充养畜的饲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植被和养畜数量同步增长,草地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2000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65%,每年可生产各类干饲草合计160万吨,可满足300万只羊子的饲草需求。
(五)紧抓养殖培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科技下乡等活动,不断加强人工授精技术、饲养管理、饲草加工利用和疫病防控等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养殖户经营理念,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自2012年以来,累计培训养羊职业农民500人,举办羊子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专业人工授精技术员100人,举办标准化养殖培训班10期,培训养殖专业人员500人次。
(六)紧抓组织建设,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先后成立了黄蒿界、镇靖、席麻湾等10个养羊专业合作社、5个奶牛养殖小区,对协调企业与农户、争取投资、农民培训、产业宣传等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县积极开展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工作,“靖边羊肉”已被国家质检总局在网上进行了公示,即将申报成功,丰程养殖有限公司、聚源养殖场顺利通过国家有机肉羊生产基地认
证,全面提高靖边羊肉的知名度,进一步推进全县羊子产业化经营。
虽然,我县畜牧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养殖效益也逐年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生产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靖边北部自然条件较好,基本实现了舍饲科学养殖,中部为半放牧半舍饲养殖,南部基本为粗放式养殖,南北区域差异明显,科学养殖发展不平衡;全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共50多家,但上规模的仅有3家,畜产品初加工的3家,饲料加工企业只有1家,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当前动物疫病逐年增多,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畜牧业安全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等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总要求,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殖示范村建设,积极搞好实用技术推广和新型养殖主体技术培训,坚持从求数量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努力打造产业龙头和知名品牌,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