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中的货币理论及其争论
王 璐
摘要: 在经济思想史上, 货币问题的讨论经历了各种复杂争论。根据货币的性质及 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分析线索, 可以将西方货币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中的争论划 分为货币自然观、货币财富观( 重商主义) 、货币面纱观( 古典与新古典的货币理论) 、货币
经济观( 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等) 以及货币的宏微观结合( 货币理论的 新发展) 等阶段。从根本上讲, 这些争论囿于经济学一贯强调实物经济的两分法传统而无 法触及货币问题的核心。相反,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经济学则展示了一个 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为分析基础的货币理论, 表明现代货币经济的本质 是基于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冲突之上的资本主义竞争与积累, 这正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 究目的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经济思想史 货币理论 争论 马克思经济学 一直以来, 货币理论都是经济学最富争议的领 域之一。从货币的本质与作用到货币政策的性质与 目标, 从货币领域的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到货币 经济学发展中的每一个分支, 几乎任何一个基本思 想观念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 货币 理论正是以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及其 在现实经济中的无形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 学者。那么, 到底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理论的各种流派自始至终在争论什么、或者说 货币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包含了哪些问题? 以此为 据, 本文试图把经济思想史上有关货币问题的各种 争论悉数展现于读者面前, 以求给出一个较为完整 的货币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轮廓。同时也表明, 以劳 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 作 为一个关于现代货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真正的货币 理论, 不但描述了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之发生发展及 周期与危机的运行规律, 也道出了货币经济的本质 是基于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冲突之上的资本主义竞争 与积累。
一、经济思想史中的货币理论
在经济思想史上, 各种主流和非主流思想对货
币问题的讨论经历了很多复杂的争论。这里可以将 其按照两条线索展开, 第一, 围绕货币的性质, 即什 么是货币、为什么要用货币; 第二, 围绕货币理论与
价值理论的结合问题。其中, 关于第一条线索早在 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就存在争论, 主要的货币分析 从资本主义早期代言人 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观 开始, 包含了古典与早期新古典的货币理论、马克思 的货币经济分析、凯恩斯的生产的货币理论以及围 绕凯恩斯经济学而展开的各种争论, 如新古典凯恩 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 义及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倾向持批判态度的后凯 恩斯主义等。关于第二条线索, 主要是1936 年凯恩 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 一书 出版以后面对凯恩斯经济学开辟的宏观领域缺少微 观基础现象, 主流经济学家们不断尝试将货币理论 与相应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各种努力。比如, 或者为 凯恩斯经济学寻找一个微观基础( 如新古典综合派 和新凯恩斯主义) , 或者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上建立宏 观经济学( 如新古典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真实经济 周期理论) 。但是, 主流学者对货币问题的认识并没 有按照历史的逻辑形成一个 进步的研究纲领。相 反马克思从历史的逻辑出发, 认为货币是 一般等价 物形式的发展, 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 从而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了货币的性质。因 此, 主流经济学的各种努力似乎总是收效甚微, 以至 各种货币理论的争论存留至今。这里可以根据以上 分析线索, 将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
( 一) 货币自然观阶段
第一阶段是货币自然观( 公元前5 世纪- 公元
14 世纪) 。这种观点以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交换关 系为基础, 认为人们可以根据货币的自然属性特征 141
或区别去消除和减少相互之间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与 冲突。因此, 常常把货币起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作 用的形式看作是违反自然的和不合理的, 过多强调 的是货币作为 虚构的财富的特性, 比如数量的多 寡。
( 二) 货币财富观阶段
第二阶段是货币财富观即重商主义( 15 世纪-
17 世纪中叶) 。这种观点把货币看作是一国的唯一
财富, 强调衡量一国实力的尺度即是该国所拥有的 金银量。通常认为, 重商主义是经济思想史上最早 以货币为核心的经济学说, 它对立于中世纪及以前 的实物学派。如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公平价格学 说, 其思想主要来自于资本主义不发达时期的法国 重农学派, 并阐述了一种实物的劳动价值论和古典 剩余理论。相反, 重商主义者一开始就强调了货币, 认为金属货币即金银就是财富,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 的都是为了攫取金银, 并把货币与资本联系起来( 如 15 世纪- 16 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为 法国的蒙克莱田) ; 从这一基本观念出发, 继而认为 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 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 真正源泉( 如16 世纪下半叶- 17 世纪中叶的晚期 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马斯孟) 。到了17 世纪, 商业资本开始发展并逐渐被工业资本主义所 替代, 因而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非 金属形式货币的广泛使用, 而这些货币一般已具有 某种信用关系, 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也强调信用货 币的创造, 从而扩大了其货币财富观的范围。 在这一期间, 货币理论的争论大致有两种对立
观点, 货币金属观( 即金属主义的货币学说, 也即重 商主义者的货币财富观) 和货币名目观( 即早期的名 目主义货币学说, 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斯图亚特; 同时 也包括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 代表人物如17 世纪的 洛克) 。这两个派别在观点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前 者认为, 货币的本质是财富、必须具有实质价值, 而 货币天然就是金属如金银, 所以货币的职能是贮藏 财富, 交换的目的即是增加财富的贮藏。
后者认
为, 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只是名目上的存在, 其流 通由国家的权威规定, 由此货币的职能是充当交换 手段, 因而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 其数量增加价值即被低估, 而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 则要上涨, 从而反对金银即货币财富的观点。当然, 到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后, 西方学者就不再这 样简单地看待货币。因为一方面, 他们认识到生产 的扩大和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 而货币不必限 于具有实体价值的贵金属, 于是就有了银行券和纸 币的流通; 另一方面, 他们认识到银行券和纸币的流 通也不能是无限制的, 而要有一定的价值储备作基 础, 由此货币职能也就逐步扩展到流通手段、计价手 段和财富贮藏等方面。
( 三) 货币面纱观阶段
第三阶段是货币面纱观, 包括古典货币理论与 主流新古典理论的货币观( 17 世纪末- 20 世纪30 年代初) 。主要是把市场经济视为物物交换的实物 经济, 认为货币是一种交换手段, 好像不对经济发生 实质性影响, 即笼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实 际上, 这种面纱观也就是货币中性论, 即认为 货币 量增加所引起的正常影响就是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 完全同比例上升, 而不构成真实经济的组成部分。 显然, 这种观点强调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 却忽视 了货币的其他重要功能如价值贮藏和信用支付等, 由此形成了经济学中货币与实物的 两分法。但在 具体观点的陈述上, 古典理论与早期新古典理论之 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及各自的争论。
首先是古典的货币理论及其争论。比如在货币 与实物两方面严格分离的古典传统中, 相对价格被 认为是在所谓实际或非货币领域内由商品中包含的 劳动量决定; 货币的介入只是为了确定价格的绝对 水平, 即作为一种面纱仅仅是系统中的润滑剂和交 易媒介。这就是典型的 两分法, 该方法源于古典 学者萨伊 产品以产品来购买 的论断。
不过, 与古
典学派之前有关货币性质的认识不同, 古典学者
更愿把货币看作 真正的商品, 如斯密把货币界定 为一种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人人都愿意接受的 商品。这种商品不但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并克服 物物交换的不便, 而且重要的是其价值像其他商品 一样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这 样, 货币同时也就成为一种价值尺度, 而商品的名义 价格正是其交换能力的尺度, 即 含有一定劳动量的 价值, 从而奠定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此基 础上, 古典经济学探讨了货币供应量变化与价格水 平变化之间的关系。如被誉为19 世纪初货币数量 论代表人物的李嘉图( 1810) 提出把所有各种商品放
在等式一边, 而把货币数量乘以它们的流通速度放 在等式另一边。这也是交易方程式MV = PT 的雏 形, 其中M 代表货币供应量, V 是流通速度, P 是物 价水平,T 是商品交易量。后来, 面对18 世纪新发 现的美洲金银矿导致金银不断流入欧洲, 休漠的货 币数量论曾把由此遍及欧洲的价格水平上涨归因于 货币扩张。但古典学者没有把这一价格革命的起因 追溯为货币现象, 而是归结为金矿生产成本的降低, 从而认为在经济活动受长期因素制约的情况下, 交 易方程式中P 的波动幅度将在价值理论基础上确 定。由于假定Y 和V 固定不变, 因此P 是方程中的 自变量,M 是因变量, 由此商品( 或货币) 生产成本的 变化所引起的P 的任何波动都将对M 具有相应比 例的影响。这即是以 古典两分法著称的真实经济 部门中的货币总需求的决定, 并构成了基本的古典 流通法则, 其中, 因果关系是从价格影响到货币, 而 142
不是后来货币主义中的相反关系。
不过, 基于斯密和李嘉图两位古典学者在理论 上的差异, 在古典的货币和信用领域也可区分为两 个不同学派: 一派以李嘉图为首, 包括金块论者( 又 称 金银本位主义者, 即1810 年金块通货报告 的 支持者) 及后来的通货学派( 代表人物为劳埃德) ; 另 一派包括反金块论者及银行学派( 代表人物为图克, 倡议回归斯密的真实票据说
) , 马克思曾有保留地
赞成这个学派的观点。其中, 李嘉图和通货学派强 调商品的产出总量和商品货币总量的和谐均衡, 并 论证了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均不需要政 府干预。按照这一观点, 货币在资本主义交换中的 作用是次要的从而成为实际经济活动的 面纱; 同 时认为, 银行创造的信用会扰乱可能存在的和谐并 导致商品价格的波动, 因而遭到反对。但反金块论 者和银行学派则强调, 只要银行贷款的支付以非投 机性为原则, 那么在商品产出与信用货币关系之间 的和谐同样具有很大可能性, 因而赞成银行信用货 币创造的一系列机制。比如其基于斯密真实票据说 而发展的 回流法则, 认为银行券可以很快回到发 行者手中以偿还贷款, 因而长期中不会发生银行券 发行过度的问题而保持货币均衡。当然, 两个派别
之间最大争论来自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金块争论 ( 即金本位论战) 。简单地说, 该论战是在1797 - 1821 年间英国发生的一系列关于货币理论与政策 的争论。成立于1694 年的英格兰银行, 为满足资本 主义生产和流通需要曾大量发行可兑换现金的银行 券, 由于连年对法作战造成国库空虚又在1797 年宣 布停止银行券兑现, 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飞涨、 金块价格提高等一系列现象。由此, 英国议会内部 形成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原因是纸币发行过量而纸 币停止兑现又助长了这种过量发行, 因而必须恢复 战前的纸币兑现制, 这就是对英格兰银行持批评态 度的 金本位主义者, 以李嘉图发表于1809 年的 黄金价格论为代表。与之对立的是反金本位主义 者即为英格兰银行辩护的人, 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 战时向国外额外大量汇款产生的压力造成而与英格 兰银行的国内政策无关, 其理论依据是斯密的真实 票据说。1821 年, 英国恢复英格兰银行纸币与黄金 的完全兑换, 标志着金本位争论的结束。 其次是新古典的货币理论及其争论。从19 世
纪70 年代的 边际革命到20 世纪30 年代的 凯恩 斯革命这一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的典型特征是货币 理论与价值理论的 两分法。在这种两分法传统 中, 经济主体( 企业家和工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 是获得物质产品而不是货币或货币利润, 即抽象掉 了资本主义货币关系, 这也是货币中性的根源。比 如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 经济中货币数量增加的 后果是使价格、工资等同比例上升, 而对实际经济变 量( 如产量、实际工资、就业人数等) 不会发生实质作 用。换言之, 货币引入不会影响经济的运行, 即货币 是不重要的。但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 货币当然 是至关重要和不可否认的; 因此在进一步发展的新 古典经济学那里, 不得不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中加入货币。对此, 主流经济学家帕廷金认为, 根据 两分法划分实物和货币的出发点来自纯粹的外生货 币经济。其中, 由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说明实物部 分, 而由货币超额需求函数说明货币部分。前一函 数被假设取决于相对价格, 后一函数除决定于这些 变量外还取决于绝对价格水平。基于此, 新古典学 者创造了分别用于解释货币总量问题和商品交换相
对价格问题的货币理论( 总量理论) 与价值理论( 相 对价格理论) 。其中, 前者以费雪的货币数量论和剑 桥方程式为基础, 现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 数量论。而后者则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一 般均衡的价值理论为核心, 其现代版是阿罗- 德布 鲁模型。但无疑, 这里的货币论和价值论仍然是经 济学说的 两张皮。比如在货币论方面, 从货币数 量的变动去看价格的变动, 即所谓的 货币面。而 在价值论方面, 或者从生产方面的实物经济出发, 或 者从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出发, 去探讨价格、产量、 分配, 进而是最佳资源配置和相对价格结构等问题, 即所谓的 实物面。可以说, 这种两分法的不全面 分析是所有新古典货币理论的一个通病。 一般认为, 费雪( 1911) 第一个系统阐述了新古 典货币数量论, 即现金交易方程式M V = P T。在 这个恒等式中, M 代表货币存量, V 为货币流通速 度、即单位美元存量每年转手次数的平均数, P 为货 币交易中的平均价格水平, T 代表这些交易的每一 年物质流量。费雪认为, 通过货币进行交易的实际 量T 是外生的, 流通速度V 取决于制度和习惯, 也 不依赖于方程其他变量, 因而外生货币供给M 的变 化在上述因素既定下能使价格水平P 发生同比例变 动。显然, 这一分析复活了古典学派的假设, 即货币 因素至少在长期内不会影响经济活动, 也就是新古 典两分法的含义。这里, 新古典理论对货币媒介商 品交换作用的分析有两个角度: 一是代表一般购买 力, 二是作为购买力的暂时栖身。其中, 货币的前一 作用在交易说中得到了强调, 货币的后一作用则在 现金余额说中得到了强调, 这就是由剑桥经济学家 马歇尔( 1923) 、庇古( 1917) 等发展起来的现金余额 说。若用k 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占名义国民收入 的比重, 则剑桥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Md =
kPQ, 这也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其中,Md 是持有名 义货币余额的需求, 即货币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 也称现金余额; P Q 是名义国民收入。剑桥经济学 家认为, 货币( 即有形货币加上支票户存款) 的供应 由货币当局决定是外生的, 由于k 可以视为常数, 产 143
量或实际国民收入Q 由生产技术和消费或家庭偏 好决定也可视为常数, 因此一般价格水平P 只能由 M 决定。这表明, 货币数量的变化可以决定物价水
平, 但长期内不会产生真实效应。通过以上两个方 程式的推理, 也就得到了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简单 表述, 即货币供给的外生变动只会引起一般价格水 平的同比例变动, 因而货币的职能不过是一种交换 媒介。然而, 早期新古典的货币方程式并不能表明 货币量变动与利率的关系, 因而也称为传统的新古 典货币数量论。后来, 又出现了从收入- 支出分析 介入的收入说货币数量论, 其特点是从流通领域深 入到生产领域经由利率因素作为投资和储蓄关系的 杠杆, 以此探讨货币对价格水平波动的影响。这样, 就将货币量的间接作用深入到生产领域, 从而引出 货币量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其中, 威克塞尔是 由传统货币数量论向收入、储蓄和投资分析的转折 点; 而20 世纪20 年代信用周期理论的出现更使收 入说得到充分发展, 其代表是罗伯特森。此后, 货币 经济学家都倾向于按照收入交易而不是总交易来表 示货币数量方程, 即MV = PY, 其中的Y 代表实际 收入。因此, 新古典有关货币问题的各种理论争论, 不仅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马歇尔 的现金余额说, 也包含了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说、霍 特里的信用周期理论、哈耶克的中性货币说以及罗 伯特森的强制储蓄说等。但这些理论表达的主要含 义, 仍然是货币并不对经济活动发生任何实质性的 影响。
( 四) 货币经济观阶段
第四阶段是货币经济观, 主要指通论出版以 后的凯恩斯经济学及后凯恩斯主义学派( 20 世纪30 年代至五六十年代) , 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活动均 通过货币来实现, 货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 用。另外, 由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即货币主义, 也强调了货币在短期内对经济变动的 重要作用, 但因其坚持长期均衡时的经济仍然遵循 两分法而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观有着本质不同, 从 而出现了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各种争论。 首先是凯恩斯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面对20 世 纪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1929- 1933) , 1936 年通 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经济学与信奉充分就业信 条的新古典理论的决裂。凯恩斯极力反对新古典将 资本主义经济分割为实物与货币两方面的做法, 他 致力于重新塑造的 生产的货币理论正是要冲破传
统的货币数量论, 即 经济学一方面分为价值论和分 配论, 而另一方面分为货币论, 这种分法我认为不正 确 。因此在通论中, 凯恩斯首先否定了萨伊定 律, 认为该定律只适用于物物交换经济而不适合于 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用凯恩斯的话说, 在这个世界 上, 除了在最后比开始赚取更多的货币, 企业没有别 的目标。这是企业( 货币) 经济的本质特征 。显 然货币在这里起到关键作用, 即宏观经济中所有的 变量均为货币量值或名义变量, 这就是与总就业和 总产量相联系的货币经济理论( 或有效需求的货币 利息理论) 。其中的货币不仅具有交换媒介和价值 贮藏作用, 同时也是组织生产的手段, 即货币连接着 生产和交换。通过这种新的货币经济观, 凯恩斯把 货币以一种实质性的方式融入真实经济过程。凯恩 斯认为, 这里存在着一个与新古典实物利息率( 资本 的边际生产率) 完全不同的利息率, 即把 货币的自 己的利息率作为一般利息率来实现加总问题。在 通论著名的第17 章, 凯恩斯以这个 货币的自己 的利息率作为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基础, 从而 把货币的信用关系和货币的自己的利息率归之于资 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此, 利息率不是调节资本的供 给与需求或储蓄与投资, 而是调节货币的供给与需 求; 虽然投资或资本边际效率依赖于利息率, 但利息 率并不是货币数量论中的资本价格或取决于资本的 边际生产力, 而是来自于货币的灵活偏好, 即利息是 人们放弃货币灵活偏好的报酬。因此, 投资总是以 获取利润为目的, 即资本效率不可能低于货币的边 际效率 利率。这样, 货币资产及其利率在经济 体系中将具有限定社会总资本存量的特殊作用, 由 此货币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就是非中性的。由此, 凯 恩斯不仅驳斥了传统货币数量论 价格上升仅仅是 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的说法, 而且强调了宏观经济 分配中利润的决定只取决于对货币利息率的依赖。
因而在凯恩斯的理论中, 货币不再是所谓的 面纱, 它通过利率对生产发生了实质性影响。
在此基础上, 凯恩斯表明了货币理论的重要一
点, 即货币联系着过去( 现在) 与未来, 其原因是持久 性资产的存在。比如, 货币联系到过去( 现在) 是因 为资本存量的价值是变动的, 货币联系到未来是因 为投资和过去的资本存量的价值取决于对未来利润 流量的预期。他认为, 如果把货币供给和货币的 自 身利息率依赖于资产抵押, 从而使货币根植于 过 去( 现在) 与未来或持久性资产存量与未来的收入 流量, 即可以把货币和利息理论发展为一种完全不 同于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价值理论或货币经济的新的 一般均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 凯恩斯使用工资单 位作为价值的计量标准, 以根据特殊劳动者的报酬 来换算它的劳动时间。这样, 如果M 代表工资( 和 薪金) 总额, W 代表工资单位, 而N 代表就业量, 即: M= NW。 这里的M 是用货币数值表示的国民收 入; 这里的工资单位则联系到货币对劳动的支配力, 所以是劳动货币化的一个表示。通过把货币价值的 量与就业量这两个基本数量单位联系在一起, 凯恩 斯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货币性质, 其中, 正是 由资本主义的货币金融关系而不是技术关系决定着 144
整个社会的产出和就业水平。总的来说, 凯恩斯反 对两分法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构筑一种能够将价值、 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联系在一起的生产的货币经济 理论。按照这一思路, 凯恩斯理论中使用的与现实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相一致的所有宏观变量( 包括经
济增长率、储蓄、投资、工资率、资本存量价值和收入 流量等所有按货币价格计算和加总的统计资料) 都 将只是名义变量, 而不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和效用 偏好所决定的实际变量相同。然而, 凯恩斯没有表 明这一命题的逻辑基础, 即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分 配理论来表明其货币理论, 或者说无法回答市场经 济中相对价格和分配是如何决定及与宏观变量之间 的联系。比如凯恩斯表述的是, 一旦实现了充分就 业则新古典的资源配置理论仍然有效, 从而使得长 期支配人们思想的新古典实物分析又在此后的经济 学发展中逐渐淹没了 凯恩斯革命。
其次是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通论发表以后, 货币理论的研究被极大拓展, 很多 学者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凯恩斯的灵活偏好理论, 并把货币分析扩展到各个领域,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一般认为, 后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奠基者是罗宾逊、卡尔多和卡 莱茨基, 而第二代后凯恩斯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主要 有明斯基、戴维森、克雷格尔和哈考特等。在这些后 凯恩斯主义者看来,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凯恩斯所 强调的 历史时间中的不确定性, 即认为在一个不 确定的历史时间中决策是事先作出的, 结果是事后 得到的。比如, 货币作为财富或价值贮藏手段的特 殊作用就是来自于利息率关于未来趋势的不确定 性。与此相对照, 新古典研究的是在确定性条件下 的物物交换经济, 由于没有一个与经济真实部门相 互作用的货币体系, 从而货币的引入都是以货币数 量论的形式出现。其中存在着货币商品的生产函 数, 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 所以从长期看 货币供应量仅仅能够影响物价水平, 而对实际产出 和就业并不能产生持久作用。相反, 在后凯恩斯主 义的货币- 信用经济中, 货币并不具有生产意义上 的供给函数, 其存在于某一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主 要取决于银行贷款的净额。这样, 在不确定条件下 的货币就不再是中性的。同时在货币传递机制上, 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可以被视为其他金融资产 的相近替代物, 因为这些资产可以像货币余额一样 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由此, 就把货币对真实经济 作用的起点放在家庭及企业资产选择的账目上, 即 企业家和家庭可以根据以货币标名的契约承担义 务, 从而货币制度在信用经济的运行中将起到关键 作用。
因此, 温特劳布等人以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取代 了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并进一步加强了货币对实物 经济活动影响的非中性观点。 第一, 拒绝资本主义 经济自然趋向长期、充分就业均衡的理念; 第二, 拒 绝关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并且独立于利 息率的观点; 第三, 拒绝货币数量说中的由货币供给 到名义收入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因果分析结论。 而 且卡尔多( 1982) 认为, 在货币- 信用经济中任何时 候的货币供给量都由货币需求决定, 即货币供给直
接随着公众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而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函数, 即货币需求的变化 是利息率变化所导致的生产和收入水平变化的结 果, 换言之利息率对 持有货币的愿望 没有直接影 响, 只会有因收入水平的变化引致的间接影响。因 此,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确定利息率而不是货币存量。 中央银行对货币存量没有控制能力, 货币需求的任 何增加都将由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予以满 足。因而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 货币供给曲线的弹
性是无限大或水平的。 这样, 后凯恩斯主义对主流 货币理论的反对也就表现为货币数量论中因果关系 的颠倒, 即货币供应被看作是名义收入的函数而不 是相反。由此在后凯恩斯主义那里, 现代信用经济 中的货币供给必然是内生的, 而货币信用经济的运 转对于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则是必不可少的。然 而, 作为一个长期组织松散的学派, 后凯恩斯主义在 不断的演化和发展中、特别是在与主流经济学的持 续争论中, 并没有显示出观点的内在一致性、综合性 和强劲性, 所以其对货币理论的基础也没有得到很 好的说明而导致争论不断。
再次是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20 世纪50 年代
至60 年代中期, 经济学界对货币数量论的兴趣开始 复兴并逐渐占据经济政策的主导地位, 其中主要是 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思想即货币主 义, 与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形成对照。比如正统凯恩 斯主义强调真实扰动( 如投资和自主消费) 是货币收 入波动的主因, 而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存量变 化则被视为解释货币收入或名义收入变化的主要因 素。弗里德曼( 1956) 认为, 对于经济中最终的财富 持有者来说, 货币是一种资产, 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 式。 利率反映了财富这一存量与收入这一流 量的相互关系, 所以, 如果以Y 代表收入的总流量, 且以r 代表利率的话, 那么, 总财富则为W= Y/ r。 由此, 弗里德曼假设对货币的需求像对任何其他特 定资产的需求一样会给持有者带来服务流, 而全部 财富在资产间的分配情况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 益率。假定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形式为: Md/ P= f( Yp, r, Pe ; u) , 其中, Md 代表名义货币余额需求, P 代表一般价格水平, Yp 代表持久收入, r 代表金融资 产收益率, Pe 代表预期通货膨胀率, u 代表个人偏
好。该式表明,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财富水平越高、 145
其他资产收益率越低、预期通货膨胀率越低, 货币需 求就越大。这样, 在均衡情况下, 财富在各种资产之 间的分配遵循新古典边际收益率均等原则。当边际 收益率不等时, 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会在不同资产 之间重新分配财富, 因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也即新古典主义的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但与凯恩 斯不同, 这里的资产组合不仅包括货币和债券, 也包 括其他金融资产乃至实物资本。这样, 资产组合的 调整过程对货币主义传导机制来说是重要的, 它可 以通过资产收益结构的改变直接对就业、产出和收 入产生影响, 而无须通过凯恩斯强调的利率传导。 另外, 弗里德曼强调了名义货币数量变化与实 际货币数量变化在长期与短期的区分, 从而没有将 货币影响真实经济的大门完全闭合。 货币的名义 数量就是以任何一种被用来代表货币的单位所表示 的货币数量。货币的实际数量就是以货币所能购买 到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来表示的货币数量。 通过 这种区分, 货币存量的变化会在一定时期对真实部 门产生影响, 如短期中实际部分可以看成是一种稳 定状态而货币部分则是不稳定的, 正是这种差异产 生了短期经济波动。不过长期均衡时的经济仍然遵 循两分法, 其中所有名义量值都决定于货币关系, 而 所有实际量值都决定于相对价格反映的技术关系。 从长期来看, 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 响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过去几十年中实际国民 收入的变化来说, 非货币因素的作用是唯一重要的, 而货币却无关紧要。 而且在弗里德曼看来, 这种 影响也反映在货币供给方面。他强调货币当局控制 的货币供给只是通常的M2, 即只包括公众手中通货 量和商业银行存款总额而不涉及其他流动性资产。 既然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体制而是稳定的, 那么货 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就是各自独立决定的, 影响 货币供给的因素并不能影响实际货币需求函数的稳 定性。这样, 名义货币需求可随时适应货币供给的 变动而作充分调整, 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弗里德曼关 于短期内货币影响名义产出水平而长期内货币只影
响物价水平的观点。但是, 正像凯恩斯经济学缺少 一个价值、分配理论基础一样,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也缺少一个相对价格理论。同时, 为解释货币存量 和名义收入与价格的关系, 弗里德曼在稳定的货币 需求函数基础上又加入一个外生货币供给假定。因 此, 弗里德曼要说明的是从货币的变化如何到价格 和收入的变化而不是相反。这样, 标榜货币重要的 弗里德曼实际上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货币金融关 系, 而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意两分法世界的实物一 面, 同时也要注意货币方面。显然, 在长期经济中重 新回到两分法的分析使弗里德曼的货币因素在经济 政策中仍然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 从而成 为后凯恩斯主义批评指责的对象。正如经济学家布 劳格所说, 最近二十年中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 者之间的辩论, 应该是整个经济思想史上最动肝火 而又没有意义的论战之一, 常常与最黑暗的中世纪 时期的争论差不多。
( 五) 货币理论的宏微观结合阶段
第五阶段是货币理论的宏微观结合, 主要指通 论出版以后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而试 图融合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观点, 如新古典凯恩 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等(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 。通论 发表以后, 经济学领域 被区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 居于微 观领域统治地位的是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为基 础但缺少货币分析的价值理论, 而建立在IS- LM 模 型基础上的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则被认为缺乏微观 基础, 在货币理论上也是如此。从20 世纪70 年代 开始, 经济学理论对微观基础的需要导致宏观经济 研究中的新古典倾向日渐显现, 出现了新古典主义 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对立。前者认为, 通过放弃凯恩 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可 使宏观理论适合微观理论, 即在新古典基础上建立宏观经济学( 如新古典的货 币经济周期理论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后者认为, 通过重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可 使微观 理论适合宏观理论, 即为凯恩斯经济学寻找一个微
观基础( 如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 。关于这 里的宏观经济学之微观基础问题, 关键在于货币理 论与价值理论的融合。在这方面, 主流经济学的发 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
比如第一种思路, 是在凯恩斯主义框架内为凯 恩斯的有效需求和货币理论即IS- LM 分析框架寻 找微观基础, 如萨缪尔森、莫迪利亚尼的消费需求函 数, 托宾、鲍莫尔的现金交易需求模型, 托宾的资产 组合选择理论等, 这些发展即新古典综合凯恩斯主 义。与之相竞争的, 是弗里德曼后期关于持久收入 的消费函数假说, 即包含全部财富存量和名义收入 流量的货币需求函数。但正如大多数学者认为的, 货币主义分析框架的实质仍然是将重新表述的新古 典货币理论融合进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第二种思 路, 是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框架内为货币理论寻找 微观基础, 即将新古典价值理论与新古典货币数量 论融合在一起的 瓦尔拉斯- 希克斯- 帕廷金分析 传统, 该传统吸收了凯恩斯灵活偏好理论的存量分 析方法。20 世纪60 年代后期, 阿罗、德布鲁等新古 典学者对该传统提出批评, 并通过交易费用、信息和 不确定性等因素将货币引入其中, 强调了货币作为 交换媒介的职能。同时, 萨金特、华莱士等另一些新 古典学者则在迭代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中力求实 现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融合。由于迭代模型中的 货币是一种资产, 主要用于资源的跨时转移, 因而强 146
调了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可见不论形式如何, 以 上这些模型都是从货币职能的某一个方面试图将货 币引入瓦尔拉斯均衡框架, 但作为瓦尔拉斯经济的 各种变形模式, 这些模型并没有改变其实物经济的 本质。另外, 与上述使宏观理论适应微观理论的新 古典方法不同的思路, 是使微观理论适合宏观理论 的新凯恩斯主义方法, 即包含某种成分名义刚性的 粘性价格预期模型, 这一方法主要由20 世纪七八十 年代的费希尔、萨默斯等人发展起来。与新古典经 济学家一样, 新凯恩斯主义具有理性预期、个体最优 化行为假设, 但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各种不完全性或 刚性会使价格调整相对缓慢或粘性, 因而市场不能 如新古典模型那样迅速瞬时出清, 即短期内的货币 冲击能够对经济产生真实效应, 但经过一段时间以 后的经济最终会实现供求均衡, 即长期中的货币仍 然是中性的。由此, 主流经济学在新古典基础上进
一步融合, 宏观经济学中的 新古典研究传统 开始 替代 凯恩斯研究传统, 即由新古典实物的相对价 格分析替代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总量货币经济分析。 这样,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之后, 主流经济学的争 论主要是在新古典真实均衡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之间展开。如前者秉承新古典研究传统, 强调自由市场体系各经济行为人的最优化力量, 把 作为凯恩斯经济学核心的货币特性彻底摒弃于新古 典一般均衡分析体系之外, 认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已经死亡。后者则试图通过发展从最优化行为中 产生的具有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粘性价格预期模型来 复兴凯恩斯主义。这种 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与70 年代吸收了弗里德曼 货币幻觉、 自然率假说 和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以及卢卡斯 理性预期 假说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做法一脉相承, 从而表明 失业来自于刚性工资和价格、不完全或不完整信息 及不完全合同和各种不确定性。目前, 在西方流行 的新凯恩斯主义教科书中, 往往是将上述主流经济 学的各个流派及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 即所谓经验 证据) 综合起来, 并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 起宏观经济学体系。不过, 这一体系中有关凯恩斯 最初强调的货币经济的特征和有效需求原理都被彻 底抛弃了。
总的来说, 以上讨论实际上都涉及凯恩斯经济 学的货币理论。从根本上讲, 凯恩斯货币理论与主 流经济学货币理论对立的关键不在于内生还是外生 货币供给的假设, 而是 货币数量论与 货币的价值 理论的对立。即这里是否存在一种实物的总量生 产函数, 一旦不存在这种总量生产函数、从而不存在 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的划分, 则所有以货币量值计 量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变量都将独立于技术关 系而由货币金融体系决定。由此, 如果所有名义变 量的决定都取决于货币供应量, 则内生货币供给将 是决定这些变量的基础。但是, 目前各种争论在本 质上依然被货币数量论所支配, 从而货币数量的变
动只影响价格水平。显然, 只要争论建立在两分法 的基础上, 那么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命题就会 一直持续下去, 而这种新古典实物两分法的主要原 因, 正是在于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完全建立在 由技术关系决定的生产函数基础上, 由此导致其对 经济事实解释力的匮乏而成为 剑桥资本争论逻辑 批判的对象。当然, 我们在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同时 也可以找到一个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之 社会关系分析为基础的新的货币理论, 即马克思经 济学中的货币理论。
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
如上所述, 经济思想史中有关货币问题的讨论 经历了很多争论。但是, 这些主流和非主流学者对 货币问题的认识往往根植于实物经济的两分法传统 而无法触及货币问题的核心。相反, 建立在劳动价 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 不但系 统描述了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之发生发展及周期与危 机的运行规律, 也道出了现代货币经济的本质正是 基于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冲突之上的资本主义竞争与 积累。
在马克思那里, 货币理论与其价值理论即劳动
价值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 货币源 于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 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资 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 价值两个因素。同时, 这两者又同生产商品的劳动 所具有的两重性, 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创 造价值的抽象劳动相对应。其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生来具有的, 就是它本身的自然形态; 但其价值形 态则只有通过迂回的道路、在和别种商品的交换中 才能获得, 也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由此, 通过简单 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论证了货币的产
生。这个货币与实物存在根本区别, 它联系到与使 用价值或技术无关的价值形式。马克思指出, 变成 货币的商品在进入流通之前已具有价值, 这个价值 由生产货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货币一旦形 成, 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成为商品流通公式W- GW ; 在这里, 商品是单纯作为商品而出现, 货币则是 单纯作为货币而出现, 即简单的商品经济形式。但
是, 当出现了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后, 即 当资本家用一笔预付的货币雇用劳动和购买生产资 料时, 他所支付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 值, 目的就是要获取剩余价值( 货币的增殖) , 这时商 品交换公式就成为 G- W- G的流通公式, 这种流 通形态随即成为资本流通的一般形态。这样, 作为 147
生产的目的, 使用价值的转化在这里就为交换价值 的量的扩大所代替。换句话说, 只有当资本家从中 得到一笔数目更大的货币时, 他才有理由投资于劳 动力和生产资料。而这个增加的货币即G 与G的 差额, 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 其货币表现即为 利润, 它为资本家提供了 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 机。同时, 也正因为货币增殖的出现( G> G) , 使 得这个形态中的货币不再是单纯的货币, 而是成为 了资本形态的货币, 即货币资本。在这里, 货币的增 殖即利润的获得成为资本流通的推动力, 它也是整 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以运转的动力。
显然在马克思的理论中,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用于表示商品的价值是产生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的矛盾。通过货币流通公式, 马克思区分了简单商 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特征在于货币的增殖, 而资本家也是使用货币购 买资本品和支付工资并通过出售商品来得到这个增 加的货币。这样, 经由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发展 以及商品流通公式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不同表 现, 马克思强调了货币对商品生产尤其是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认为, 货币不仅是财 富的一般的物质代表,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中所进行 的各种劳动活动的一切产品的形式。换句话说, 货 币的普遍性使得一切不同的劳动活动彼此发生联 系。比如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所有的统 计资料都是厂商按照以货币为基础的成本收益得到 的, 由此厂商的行为目标和行为基础都是以货币为 导向的, 即为了追求货币利润的最大化。其实, 当货 币成为对劳动的支配权和企业成本- 收益计算的价 值尺度, 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在于获取按货币 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值时, 这种总量货币价值 的决定将联系到货币经济背景下由货币引起的市场 竞争博弈规则。比如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
析中, 货币不仅是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起点, 而且也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 资本主义的 生产并不是追求以使用价值表现的财富, 而是追求 以货币价值所表现的社会权力。如果商品的价值和 剩余价值不能实现为货币, 那么它对资本来讲就一 文不值, 从而追求不断增加的货币量也就成为资本 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
当然从一般意义上讲, 任何具有价值的商品都
可以用来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交换媒介) , 因 而在纯粹的经济分析中, 也可以抽象掉货币来分析 商品间的交换价值并得出一般均衡条件, 但这种分 析与资本主义追求货币价值的货币经济本质并不相 容。马克思认为, 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最主要的 功能在于它的贮藏功能和支付功能( 及其所延伸的 信用功能) 。其中, 前者不仅产生了人们对作为一般 财富代表的货币的追求和凯恩斯由灵活偏好决定的 利息, 而且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买与卖之间不 能同时完成, 从而形式上的财富分配与实际财富分 配的不一致。后者则产生了资本主义的信用关系, 它同样会导致价值分配、价值交换与价值实现之间 的不一致。这两种功能在马克思货币理论中具有核 心作用, 也是其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凯恩 斯之前却一直被忽视。虽然凯恩斯在通论中重新 发掘了货币的这两种功能并引起了 凯恩斯革命, 但在此后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所谓 理论发展 中, 货币的这两种功能却又基本被抛弃了。实际上, 正是货币的这两种功能使资本主义经济不同于其他 经济。抽象或抛弃了货币的这两种功能, 自然也就 无法正确地认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源头 商品交换 的研究开始, 通过货币形式的出现及其代表的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揭示出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本 质。他认为, 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商品交换, 是因为 商品中凝结着人类的抽象劳动这种共同的东西, 它 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是, 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和交 换的发动机并不是在生产中合理的分配劳动资源, 而是使社会产出价值最大化的动机即资本家对货币 利润的追求, 其来源正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因此对资本主义来讲, 货币不仅是资本的前提条件, 而且是资本追逐的唯一目标。显然, 这里对市场经
济竞争博弈的分析联系到一个重要的游戏规则, 即 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消 费, 而是为了利润和资本积累, 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 所表明的资本主义经济性质的核心命题。不过, 这 里的资本积累并不是新古典理论的技术和实物, 而
是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的增加, 即__________竞争的目的是为 了纯粹的价值符号 货币, 它构成了整个市场经 济竞争的核心。无疑, 许多传统货币理论都没有从 这种资本主义的货币经济特征中认识货币。比如, 为什么是货币而不是其他别的物质可以承担价值尺 度和流通手段的一般功能呢? 这只有在货币对人与 社会关系的作用中得到合理解释。就像马克思指出 的, 西方学者总是习惯于从扩展了的物物交换过程 所遇到的外部困难中寻求货币的起源, 却忘记这些 困难是从交换价值的发展、因而是从作为一般劳动 的社会实践发展中产生的。因而只是把货币产生的 根源归结为纯粹意识的作用, 即为了消除物物交换 行为在技术上的不便而 被巧妙地设计出来, 并认 定货币的本质 实际上只是买卖活动的工具 。但 事实上, 货币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和一般劳动 时间的对象化, 其本质正是以物的形式所表现的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在马克思列举的简单交换 形式 20 码麻布= 1 件上衣中, 一旦劳动产品麻布 通过了货币的买卖就表现为: 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 价值形式, 不再是只同另一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 而 148
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 一 旦货币作为商品价值量的符号, 就成为社会经济关 系的量度单位和进行抽象劳动的时间单位。由此, 作为商品交换尺度的价值量即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度 量, 而不是对商品自身或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性质 的度量。显然, 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论而反 对把商品价值理解为新古典的效用价值或使用价 值, 其基本立足点也在于此。在马克思看来, 货币的 本质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脱离了社会关 系的独立事物, 在货币与人和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 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就像哈里斯在货币
理论中总结的, 货币的最基本特征: 事实上货币是 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说, 货币之所以存在不仅是 因为人是社会生物以及人的一切活动( 包括经济活 动) 都在一个社会框架中进行, 更重要的是因为货币 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社会与经济框架之中。 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把货币的本质联系到社会 关系。他强调只有货币才能表示劳动时间的价值, 即货币是具体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衡量标准, 而当 只有货币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计量价值总量时, 将 与只有相对价格意义的一般商品相区别。由此, 马 克思抽象掉所有其他因素( 如使用价值和劳动生产 率) 而把价值和剩余价值归之于抽象劳动时间, 以此 表明资本家雇用工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即剩余价值来源于剩余劳动的资本主义关系。而 且, 在马克思剖析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本家以此进 行的资本主义积累也是源于这种对纯粹货币价值符 号的追加, 即资本主义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货币的增 殖。这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所说 货币拜物教的真 正意义, 即在于竞争和支配他人的权力与金钱所带 来的社会地位。比如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资本家 追求金钱所带来的货币拜物教和对人的异化以及资 本对劳动者的支配是极端残酷和不人道的, 特别是 1825 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与贫 困化, 收入分配的严重两极分化更是激发出大量的 社会矛盾。因此, 当时的资本主义并不是市场经济 中平等竞争的游戏规则而是真正的阶级斗争, 即由 剩余价值即增殖的货币利润所代表的资本家与雇佣 劳动者之间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推动 这一生产目的或不断加剧这种对立关系的, 正是资 本主义积累。由此推论出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 的一个重要性质, 即资本家获取利润和进行积累的 目的是表明成就和社会地位。一方面财富或资本积 累成为资本主义竞争的目的和标准, 另一方面资本 也是竞争的手段, 即可以支配他人的劳动。比如在 资本主义经济中, 商品交换是获取货币增殖的手段, 但这种货币的增殖并不联系到使用价值或实物, 而 是联系到基于资本积累与社会竞争之上的价值或货 币价值。显然, 这一点恰恰来自于人类的社会性质, 或者用马克思的话讲, 人的本质即在于他的社会性, 而货币亦然。
三、结语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似乎有很 大差异, 这里的关键在于经济学从来不是一门 纯 粹的科学, 经济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尤其 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其中, 社会 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制度的更替演变是影响经济理论 变迁最重要的因素, 尤其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 治制度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冲 突, 更使得经济学不可能脱离 辩护 的轨道而成为 一门 纯粹的科学。回顾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理论 的发展历程, 其有关货币问题与货币理论的讨论经 历了多种流派及其分析方法的更迭与交替。从根本 上讲, 这些争论都与经济学一贯强调实物经济的两 分法传统有关, 但主流学者往往不能抛却这种狭隘 的两分法认识而无法触及货币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相反马克思从历史的逻辑出发, 认为货币是一般等 价物形式的发展, 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 从而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展示了一个以现实资本主义 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为分析基础的货币理论。马克 思认为, 在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 资本主义的 生产目的即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 增殖, 而这种按货币价值计量的总量恰恰来自于资 本作为一种预付、是对劳动的支配这种特殊的资本 性质。比如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 货币不仅作为 面纱停留在流通领域, 而是必须通过资本家预付货 币资本和雇用劳动而进入生产领域并最终生产出能 够增殖货币利润的剩余价值, 由此联系到建立在资 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其利益冲突之上的资本主义竞争 与积累, 这正是马克思强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 货币经济的本性所在。而且在现实中, 也正是这种 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使得各种异质的资本品或消 费品可以加总为总的价值量, 即目前国民收入核算 体系中的总量关系, 而这些以货币量值表示的总量 如国内生产总值、总资本、工资与利润等, 作为一种 价值形式也就构成了现实资本主义竞争和积累的形 式或工具。
相比之下, 建立在表明技术关系生产函数基础 上的新古典理论, 由于外生货币供给的假设只能将 货币作为面纱加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从而降 低了货币对现实经济的重要性。同时, 作为一种与 土地、劳动并列的生产要素, 新古典理论中的资本不
但脱离了历史和现实, 而且作为异质的资本品也不 能实现加总, 这更使得作为新古典理论基础的总量 生产函数失去根基。与新古典理论不同, 凯恩斯强 调了货币的重要性, 而且试图把价值、分配理论与货 币理论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新的货币经济理论, 如通 149
过货币自己的利息率, 凯恩斯把货币的信用关系归 之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凯恩斯没有提出一种新 的价值和分配理论基础来表明其货币理论, 使得长 期支配人们思想的新古典实物分析又淹没了凯恩斯 革命。20 世纪50- 60 年代的 剑桥资本争论 将新 古典逻辑悖论公布于众, 由此复兴了古典和马克思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即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联系到 货币量值的国民收入核算。其实, 当我们要讨论的 问题是现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均衡和效率时, 必 须把货币经济的性质或资本主义经济性质作为理论 的基本假设。因此可以说, 经济学不是研究生产的 技术关系, 而是研究特定的以货币竞争为核心的市 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由此产生市场经济中货币价值 形态的成本- 收益计算和以货币量值为基础的国民 收入核算体系的宏观变量, 从而表明现实资本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 正是马克思货 币理论的研究目的区别于其他货币理论的根本所在。 注释: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指出货币金属论的错误在于, 它把 货币的历史起源同货币的性质混淆在一起。比如就货币的 历史起源来说, 虽然一些商品由于特别好卖而被当作交换的 媒介, 但货币的性质却与其材料的商品性质毫无关系。参见 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 , 中文版, 第1 卷, 433 页,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1996。
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 , 中文版, 144 页,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1982。
如18 世纪早期货币数量论代表人物休漠认为, 货币 并无内在价值, 只是一种流通手段, 同时充当计算单位; 一旦 进入流通, 货币也仅获得一种 想象的价值, 其价值量大小 由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
李嘉图著作与通信集 , 中文版, 第3 卷(论货币问 题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1776) 中, 斯密提 出基于流通渠道的真实票据说。如将必要的货币流通量喻 为 流通渠道 , 认为一国流通货币有限而非任何数量货币都 可进入流通, 因而多余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由此, 按照真 实汇票预付银行券( 可兑现纸币) , 银行券就不会出现过度发
行现象。该学说反映了18 世纪苏格兰自由银行制度下各商 业银行的活动规律。后被李嘉图和通货学派否定, 继而又被 银行学派更新为 回流法则 复出。
帕廷金: 货币、利息与价格 , 中文版, 187、188 页, 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中文版, 305 页,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Keynes,M. , 1973. The Collected Working of John Maynard Keynes, London: Macmillan, p. 89.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文版, 47 页,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罗西斯: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 , 中文版, 82 页,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Kaldor, N. , 1982 The Scourge of Monetar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4.
弗里德曼文萃 , 中文版, 361~ 386 页, 北京, 北京经 济学院出版社, 1991。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 与批评者 商榷 , 中文版, 13、54 页,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论 , 中文版, 239 页,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90。
在早期的阿罗- 德布鲁跨时期一般均衡模型中, 货币 完全不起作用。由此, 如何将货币的作用引入一般均衡的微 观经济模型以回答货币是否是和为什么是有用的商品, 便成 为建立货币理论微观基础的首要问题, 即著名的 哈恩难题。 当时的西方文献中曾经存在两种引入办法: 其一是利用拉姆 齐无限期模型将货币直接置入效用函数即扩展拉姆齐模型, 允许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进入效用函数; 其二是将货币理论 发展置于迭代分析框架内的迭代模型, 该模型始于萨缪尔森 的消费信贷模型, 后被其他学者加以发展和系统化。 美国学者莫斯利评论说,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优于新 古典货币理论的主要原因在于: 马克思是在价值理论的基础 上解释了货币的必要性, 并由此得到一个能够将价值理论与 货币理论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整体。Moseley, Fred,
2005 Marx s Theory of Money : Modern Appraisal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 p. 2.
恩格斯曾就此指出, 他( 马克思)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的货币理论是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 资本 论 , 中文版, 第2 卷, 22 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马克思: 资本论 , 中文版, 第1 卷第4 章( 货币转化 为资本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文版, 34 页,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976。
马克思: 资本论 , 中文版, 第1 卷, 78 页,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75。
哈里斯: 货币理论 , 中文版, 2 页, 北京, 中国金融出 版社, 1989。
参考文献:
1. Blaug , M. , 1997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Moseley, Fred, 2005 Marx s Theory of Money: Modern Appraisal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 3. Wood, J. C. , 1988 Karl Marx s Economics: Critical Assessments New York: Croom Helm Inc. .
4. Kaldor, N. , 1982 The Scourge of Monetar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Barro, R. and Fisher, S. , 1976. Recent Development in
Monetary Theor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 pp.133- 167. 6. King, R. G. , 1983. On the Economics of Private Mone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l12, pp. 127- 158. 7. 马克思: 资本论 , 中文版, 第1、2 、3
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75。
8. 斯密: 国民财富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 中文版, 上下 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9. 伊特韦尔等编: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 中文 版, 第1- 4 卷,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10.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文版,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99。
11. 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 与批评者 商榷 , 中文版,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12. 瓦尔拉斯: 纯粹经济学要义 , 中文版,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1997。
13. 哈里斯: 货币理论, 中文版,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 社, 1989。
14. 帕廷金: 货币、利息与价格 , 中文版, 北京,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6。
15. 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 中文版, 第1、2 、3 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6. 史密斯: 货币经济学前沿: 论争与反思 , 中文版, 上 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17. 罗西斯: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 , 中文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18. 樊苗江、柳欣: 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 ,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2006。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0071) ( 责任编辑: S) 150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