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蛮.横(hèng) 缅怀 强.
词夺理(qiáng) 消声匿迹 B.拙.劣(zhuó) 演译 草长莺.
飞(yīng) 名副其实 C.旷.野(kuàng) 漩涡 挑拨.
离间(bō) 漫不经心D.矗.立(zhù) 喧腾 暴风骤.
雨(zhòu) 振耳欲聋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竟折腰 风骚 觥筹交错 成吉思汉
B.驰骋 宽宥 泉香酒洌 相得益彰
C.恪守 惊骇 自惭形秽 彬彬有理
D.脏物 灰烬 伛偻提携 理至易明
1 / 16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与亚洲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前行。
B.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可能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C.走进温宿大峡谷,奇峰林立,如千年古堡,像巨轮飞渡……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 .
D.贝聿铭留给了世人一幢幢栩栩如生的精美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网络的轮番炒作下,使“蓝瘦香菇”这个词语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了2016年的网络热门词汇。
B.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C.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是因为其跟风严重、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造成的。
2 / 16
D.互联网浅阅读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但无法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B.猎人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D.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地向外走去……
6、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为什么说“拿破仑的归拿破仑”呢?当年拿破仑不但将法国的蓝白红旗带到了各个国家,还创造了别的颜色的旗帜。
②关于欧洲国家的国旗,可以用两句话总结:上帝的归上帝,拿破仑的归拿破仑。
③从国旗来看这个世界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④欧洲的三色旗基本分成了蓝红白、绿白红、黑红黄这三个系列。
⑤凡是跟十字架有关的都叫作“上帝的”系列。欧洲十字旗分为三种:正十字、斜叉
3 / 16
十字、左偏十字。
⑥大家以后看到这几种旗,尤其是这几种颜色搭配的旗,基本就可以断定是欧洲国家的旗帜。
A.②⑤④①⑥③ B.③②⑤①④⑥
C.③②①④⑤⑥ D.③④②⑤①⑥
7、古诗词默写。
(1)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一诗中表达诗人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黄州安国寺记
4 / 16
(宋)苏 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①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5 / 16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B.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
C.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
D.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
6 / 16
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2)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3)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4)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5)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
7 / 16
(6)“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7)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8)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8 / 16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
1.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_)——(___________)——父子骑车看病
2.请赏析第(3)小节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9)段与第(7)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 16
4.结合全文,谈谈对“一串清脆的车铃声”的理解。
2、阅读下列文本,完成问题。
陪我一起心疼这个人间
①门前矮矮的土墙上爬满了阳光,细细的风轻抚着墙头上那些碎碎的花朵。一群蹒跚的鸭子正快乐地经过,鸭群后面跟着一个小小的女孩。她停下来,坐在墙上,身畔簇拥着花儿,鸭子们也停下来,在墙角下三三两两地低语。夏天扑落下来,拥抱着这个宁静的村落。
②这是我在看一个大学生发来的文章时,心里勾勒出来的一幅画面。遥远而亲切的场景,一个赶着鸭群的小女孩在时光深处走来,带着她身边那些盛开的花儿。仿佛只是刹那间,她便走过了那么长的岁月,走进了大学的校园。可是在她的心里,那堵开满阳光的土墙,一直温暖地站在那儿,站成永不褪色的回忆。
③那个时候的她,其实是孤单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守着成长的光阴。每天除了上学,她都会坐在门前的矮墙上,并没有一遍遍地幻想,而是真实地想念着爸爸妈妈。闲暇的时候,她都会赶着院里的那群鸭,去村外的河边,她带着一个厚厚的本子,坐在草地上看。回来的时候,鸭子们在墙下聊天,她坐在墙头上,笔尖蘸着阳光,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字。
④我问她:“你那时都写的什么呢?日记吗?”
⑤她说:“写信。写给爸爸妈妈的,却从没寄出过的信。”
10 / 16
⑥她每天都要在本子上,和爸爸妈妈说上几句话。有一次,一只鸭子第一次生蛋,她很高兴,便在信里说,她把那个蛋画上了记号,以后腌了,等爸爸妈妈回来吃。后来,鸭子下蛋的越来越多,她便把所有的第一只蛋都留了起来,然后和奶奶学着腌在坛子里。她说很心疼父母在外干活,那种心疼是一种真实的疼痛,所以她把最好的鸭蛋留了下来。可是时间久了,看着那些鸭子生蛋生得勤,她竟是又开始心疼起鸭子来了。
⑦她告诉我:“那时候真是很矛盾的心疼呢!想着鸭子多下蛋就可以多卖钱,然后父母在外面就可以少干点儿活了。可是却又心疼那些鸭子,怕它们累到,想想那时,我心疼的事还真多!”
⑧那该是怎样一颗柔软的心,能在心疼与心疼之间有了最初的迷茫。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她看许多东西许多事物,总能找出可以心疼的地方。所以一直以来,她的心都带着悲悯。在县里读高中时,她竟是觉得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因为一直为心疼的情绪侵扰着,她怕看不到人间的美好。后来,她和班上的语文老师倾述,老师听完她的困惑,想了想,说:“别怕看不到人间的美好,因为心疼本身就是一种美好!你可以去关心去改变你心疼的东西,想法加上行动,就不会觉得是困扰了!”
⑨心疼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多美好的话!她开始行动,在一颗柔软的心的支撑下,心疼着,关心着,改变着。上了大学以后,她还因此闹出过尴尬的事。有个男生,似乎很不开心,眼中那抹淡淡的怅惘让她很是心疼。于是她便去改变,改变的结果,就是那个男生爱上了她。这是她始料未及的,而且开始时竟是没看出来,直到她觉得男生已经快乐了,在她想离开的时候,男生便表白了。她有些懵懂,怎么就会爱呢?她便说:“我是因为心疼你,才和你一起,让你变得快乐。”男生问:“你不爱我,怎么会心疼我呢?”她想了想,说:“心疼就是一种爱啊,不过和你想的爱不一样!”
11 / 16
⑩心疼就是一种爱。心疼这个世界,就是爱这个人间。她让我批改的文章就是《陪我一起心疼这个人间》,她多想让人陪她一起心疼这个人间啊!只有心还知道疼的时候,才会有着最美好的感受。当心上起了茧,不疼,便也不美好了。
她希望有人陪着一起心疼这个人间。
那么,我也是。
(选自2018年1月2日“江山文学网”)
1.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女孩心疼了人间的哪些事。
2.第①段开头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她坐在墙头上,笔尖蘸着阳光,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写字。(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可是在她的心里,那堵开满阳光的土墙,一直温暖地站在那儿,站成永不褪色的回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12 / 1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声的眼泪,却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也许是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之泪,也许是阅读一本书时的感动之泪,也许是分别时的不舍之泪,也许是做错事时的懊悔之泪……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吧。
请以“那一刻,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作品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4)表达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3 / 16
参考答案:
一
C
B
D
D
B
B
干戈寥落四周星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不尽长江滚滚流际看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二
(1)B
(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14 / 16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三
1. 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2.拟人、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看到单车就像看到倔强与叛逆的儿子时的反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不认同(或“表现出父子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3.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
15 / 16
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4.①“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寓意着父子和好的结局)②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1.①心疼父母在外干活累;②心疼鸭子下蛋勤会累;③上大学时,心疼一个男生生活得不开心。
2.这是一处景物描写,描写了小村庄的美丽、祥和、宁静,烘托了小女孩的自由快乐的心情,为下文写她内心善良作铺垫。
3.(1)蘸着”本是“用物沾染液体”的意思,这里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宁静美好。(2)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土墙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对那堵土墙印象深刻。
4.只有心还知道疼的时候,才会有着最美好的感受。当心上起了茧,不疼,便也不美好了。
一个人,只有在保持心地善良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果他的心变硬了,不再善良了,就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了。
四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