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基础知识与古诗文专项特训(五十四)

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基础知识与古诗文专项特训(五十四)

来源:爱站旅游
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基础知识与古诗文专项特训(五十四)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8分)

1. (4分) (2017九上·乐清月考)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那些从容流淌的文字中,常常涌动着令我们感动、深思的激流: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在那huī________宏的气势里,我们能感知壮美的北国风光;一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震hàn________着我们的心灵;一百年前,一颗巨星yǔn________落了,但他却得到了永生!封建科举制度掌控着读书人的命运,导演着一出出令人tí________笑皆非的悲喜剧,让人深思!

2. (8分) (2012·江西)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2)

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3)

会当临绝顶,________。 (4)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 (5)

《雁门太守行》能表现将士高昂气势和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

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 (12分)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卷石底以出:________ ②为坻,为屿:________ ③怡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⑦犬牙差互:________ ⑧凄神寒骨:________ ⑨悄怆幽邃:________ ⑩不可久居:________ ⑪乃记之而去:________ ⑫崔氏二小生:________

4. (4分) 绰号豹子头的________,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________设计误入________,刺配沧州,后雪夜上________。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43分)

第 1 页 共 6 页

5. (10分) (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塞外杂咏②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金陵渡:从镇江过长江的渡口。②此诗作于作者因禁烟事被贬之时。③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1)

《题金陵渡》中的“两三”与《塞外杂咏》中的“万笏”分别突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

两首诗都是写“愁”,但情感内涵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简要分析。 6. (11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敌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 . 朕当去奢省费 去国怀乡 C . 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 . 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 . 犹割肉以充腹 能以径寸之木 C . 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第 2 页 共 6 页

D . 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 . 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法禁止百姓偷盗。 C . 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 .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了。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则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7. (22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菊圃记 元结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 , 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③ , 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④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

(1)

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 ②菊 非 可 恶 之 草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①前时自远致之( ) ②及再来也( ) ③君子自植其身( ) ④而忍蹂践至尽( ) (3)

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于是更为之圃 贤于材人远矣 B . 近登望之亭 无丝竹之乱耳 C . 菊为助兴之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 而忍蹂践至尽 温故而知新

第 3 页 共 6 页

(4) 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5)

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 4 页 共 6 页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8分)

1-1、2-1、2-2、2-3、2-4、

2-5、

2-6、

3-1、

4-1、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43分)

5-1

5-2

第 5 页 共 6 页

6-1、 6-2、 6-3、 6-4

7-1、7-2、7-3、 7-4、7-5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