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杜甫诗歌的内容

杜甫诗歌的内容

来源:爱站旅游
杜 甫 詩

杜甫詩歌的內容

杜甫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付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紛亂的社會局勢, 具

有高度的現實主義和強烈的政治色彩。

1. 描寫人民疾苦

杜甫以深刻的筆調和高度的同情心來描寫當時人民的疾苦, 其筆下出現

了老農、士兵、老婦和窮苦寡婦等許多平民的生動形象。其中《三吏》

(《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反映了殘酷兵役給人帶來的痛苦。或寫母送弱子入軍之痛, 或寫官吏抓兵之凶, 或寫新婦別夫之悲, 或寫無家可別之哀, 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及對社會造成的破壞。此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也是描寫人民疾苦的詩篇。

2. 抒發愛國熱情

杜甫還有許多詩篇表現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無比熱愛, 字裡行間滲

透著愛國的熱誠, 如《春望》:「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描寫了淪陷後的長安城池殘破、雜草叢生的荒涼景象, 以及因戰亂不休、家人音訊隔絕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寫了亡國的哀痛。此外,《登高》、《旅夜抒懷》等詩篇, 也充滿著悲壯的愛國激情。

3. 揭露政治黑暗

杜甫有不少詩歌對統治者禍國殃民的暴行加以討伐。如《兵車行》反對統治者在開邊政策下所進行的長期的黷武戰爭, 通過征人的口述, 控訴了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發動不義戰爭的罪行, 嚴重地破壞生產, 為人民帶來極痛苦的生活。《麗人行》則揭露、諷刺了楊貴妃姊妹的荒淫, 寫出楊國忠的驕橫和炙手可熱的權勢。《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面貌, 同時揭露了社會貧富懸殊的現象:「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4. 寫景詠物

杜甫還有不少寫景詠物詩。如《秋興八首》、《春夜喜雨》等, 都

滲透著詩人熱愛國家人民、熱愛生活的激情。

1

杜甫詩歌的藝術特色

1. 現實主義的精神

杜甫把從《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推向高峰。他一生經歷了唐

朝由繁榮昌盛到分崩離析的時期, 在戰亂中流離失所, 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思想感情也起了變化, 作品充份表現了現實主義精神。他的《三吏》、《三別》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對社會造成的破壞。他的詩歌不僅客觀地反映現實, 更以年月入詩, 以增加寫實氣氛。他的詩歌是時付的一面鏡子, 因此, 後人稱他的詩篇為「詩史」。

2. 高度全面的概括

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作藝術概括, 如《兵車行》記一個行人的說話,

同時道出了千萬征夫的心聲;《石壕吏》中老婦一家悲慘遭遇, 是無數貧苦家庭的寫照。

3. 悲天憫人的情懷

杜甫是一位充滿人道精神的作家, 他無論對國家、對人民、對家

人、對草木蟲鳥以至房屋, 都充滿熱愛之情。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 充分體現了他的博愛精神。詩人處於屋漏兼逢連夜雨的惡劣環境, 卻沒有想到自身的痛苦, 反而抒發了這樣的願望:「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得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見他偉大的犧牲精神。

4. 沉鬱頓挫的風格

杜甫深沉蘊藉的表現手法, 形成了沉鬱頓挫的詩風, 而且呈現多種

多樣的風采, 或雄渾豪放, 或悲涼頓挫, 或平實樸素, 或富麗精工, 無不達於勝景。胡應麟曾稱讚道:「杜詩正而能變, 大而能化, 付而不失本調, 不失本調而兼得眾調, 故絕不可及。」

5. 千錘百煉的語言

杜詩遣詞用字之工, 堪稱絕妙。如《登高》一詩中「無邊落葉蕭蕭

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工整, 語言凝煉。

6. 方言俗語的運用

2

杜甫還善於運用民間口語和方言俚語。如《兵車行》中「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 都是民間口語。又如《前出塞》中「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引用童謠諺語, 使詩句更顯得活潑生動。

7. 各體兼善的才華

杜甫對各詩體的運用都極精工熟練, 古體近體皆能運用自如, 得心

應 手。元稹稱讚杜甫:「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尊。」杜甫各體兼善, 才華卓著, 對後世影響甚大, 研究杜詩亦成為專門學問。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