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来源:爱站旅游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 1.发明

最新考古表明中国可能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同时证明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同时存在。

2.改进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3.传播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掌握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之后传往欧洲。 4.影响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原理

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 2.功能 方向测定。 3.过程

时期 战国 北宋 文献 《韩非子》 《武经总要》 《梦溪笔谈》 成就 天然磁石经人工琢磨制成“司南” 用地磁场磁化法制成的指南鱼 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 4.传播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5.意义

(1)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

(1)商周时期,中国人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2)春秋时期,中国人掌握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3)东晋时期,火药开始出现。 2.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的火器制作工匠创造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传播

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雕版印刷术

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

(1)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

(3)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清代用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 3.传播

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印刷品。 4.影响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思想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特点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影响

使中国在传统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不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北宋时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未发展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相应动力。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科技发展缺少社会基础。

(3)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及科举考试影响了人们心理,重人文而轻科技。 (4)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

[史料探究]

材料 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方造成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提示:不同:四大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在西方则成为资产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封建制度。

[归纳总结]

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其深远影响

(1)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2)影响: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条件,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

[对点训练]

1.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这句话说明了( )

A.古代中国的科技文明孕育了西方科技文明 B.资产阶级将利用三项科技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三项科技发明蕴含了近代资本主义科技因素 D.三项科技发明在历史转型时期的重大意义

解析:选D 题干材料中“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说明这三项科技发明对历史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历 类别 数量 数学 法气象 22 25 25 9 35 7 17 8 8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材料二 中国与西方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牛郎、织女星。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为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

(3)据材料二及所学回答,中国古代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研究有何差异? 提示:(1)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了发展;传统科技重视应用科学等。

(2)满足农业生产“授民以时”和王朝统一天下“受命于天”的理论需要,即天文学成果适应了农业生产和加强大一统的需要。

(3)中国古代天文学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

[拓展升华]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比较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倾向于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与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注重理论的研究和整理、总结。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用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述,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

[对点训练]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理论依据不科学,缺乏理性精神。

命题角度:1.造纸术发明与应用。2.指南针发明与应用。3.活字印刷术发明与应用。4.火药发明与应用。

[典题例析]

[例1]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引发了社会转型

[解题思路]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材料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

由以上示意图可知,材料说明的是指南针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这一发明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故选C。

[答案] C

[题组冲关]

1.“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材料中的“其”应为( )

A.蔡伦 B.张衡 C.王祯 D.毕升

解析:选A 由材料中“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当时帛书太贵不易推广,竹简太重不便携带,于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利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等造纸。故答案为A。

2.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炼丹示意图。这种以炼出“神丹妙药”为目的的做法却导致了一项伟大的发明,这项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选D 火药是在古代炼丹家的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命题角度:1.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典题例析]

[例2]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

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题思路]

选项 A B C D [答案] B

[题组冲关]

3.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名称 传统桑蚕织技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中医针灸 中国珠算 二十四节气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从它涉及的领域可知门类齐全,没有体现出技术先进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科技特点是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门类众多,不能体现出某一领域科技体系完整的特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不具有注重实验的特点,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

批准时间 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 2010年11月 2013年12月 2016年11月 分析 “全面接受”说法不对 由康熙谨慎的态度可知本项正确 本项材料没有涉及 判断 × √ × × “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不对 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解析:选A 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与古代科技发展的目的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是儒学影响科技著作的编纂,而不是儒学推动科技发展,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之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政治上]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备和成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汉代、唐朝、宋代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教育、科技,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明创造。明清时期,没落的专制制度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

[文化上]

(1)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汉已发明书写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北宋时指南针主要应用于航海和军事。

[经济上]

(1)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发达,国家的赋税有相对保证,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古代农业讲究精耕细作,中国古代的科技多与农业生产有关,重视实践经验,而忽视理论概括。

(3)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技术交流,导致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课下能力提升(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如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直接说明了( )

A.当时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 B.当时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 C.当时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 D.当时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的纸最晚出现于西汉初年,即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故选B。其他三项说法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2.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一项发明被人们称为“水手之友”,它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解析:选D “水手之友”,说明这项发明对水手远洋航行的作用很大。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指南针可以为水手远航测定方向。

3.火药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代葛洪的《抱朴子》中已经提到了“火药” B.《武经总要》成书于1044年,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C.火药经由波斯传至欧洲

D.清代出现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解析:选B 葛洪是东晋而非唐代的炼丹家和医药家,故A项错误;《武经总要》是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官修军事著作,其中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的火

药是经由阿拉伯人而非波斯人传至欧洲的,故C项错误;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出现于明朝而非清朝,故D项错误。

4.《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解析:选D 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5.《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解析:选B 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6.元代《王祯农书》中,专门写了一节“造活字印书法”。其介绍当时创制的活字应该是( )

A.泥活字 B.木活字 C.铜活字 D.铅活字

解析:选B 泥活字始于宋代毕升,故A项错误;元王祯创制木活字,并在其农书中作了记载,故B项正确;铜活字最早见于明代,故C项错误;铅活字最早始于明代,故D项错误。

7.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根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物理成就不多,生物学理论薄弱和化学不突出的例子说明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

8.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8分)

9.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科技发明统计资料(部分)

世界其他国家 科技发明 年代 (件) 件数 公元 45 1~400年 公元 45 401~1000年 公元 67 1001~1500年 公元 472 19 4% 453 96% 38 57% 29 43% 32 71% 13 29% 28 62% 17 38%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中国科技发明 科技发明 1501~1840年 材料二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

(2)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它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8分)

(3)材料三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分)

解析:第(1)问,据表中中国科技发明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所占科技总发明比重的变化解答。第(2)问,结合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这一角度予以说明。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2)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火药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3)认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1500年以前一直领先于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公元1500年前后)开始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也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衰落的年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