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39学时,为理论课。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护理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生物化学》是学习护理学及相关课程的基础,是护理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学科通识课程。本课程分十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绍了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分子与医学的关系;第七章介绍了细胞之间的信息转导以及细胞化学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关系;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介绍了营养物质的体内代谢、代谢平衡与调节以及代谢紊乱与医学的关系;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介绍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第十五章简单介绍了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介绍了器官的正常代谢以及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维生素和无机物 第五章 酶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八章 糖代谢 第九章 脂类代谢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十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三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五章 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肿瘤基因 第十六章 肝脏的生物化学 第十七章 红细胞的生物化学
护理学专业的预修课程为《医用化学》、《医用生物学》 等,修完本门课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及相关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
(一)准确把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设计兼顾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对于护理学专业,引导学生注意将护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需要密切联系。
(二)在学习内容上,采取“轻结构、重功能”、“讲理论、重应用”的基本思路。所谓“轻结构、重功能”,是指学习时淡化学科复杂的知识理论体系,注重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的联系及意义。所谓“讲理论、重应用”,是指在准确把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它们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运用,以及它们对于开发新技术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和交流学习经验,深入浅出地理解书本知识,寓学于乐,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五、课程设计思路
生物化学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四年制护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相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采取“轻结构、重功能”、“讲理论、重应用”的基本思路,运用“深入浅出、寓学于乐”的学习策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 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
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54学时,包括讲授、自学、辅导等形式。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39学时,实验课15学时。
(二) 教学实施
各部分都按照先总体阐述,再详细介绍的逻辑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侧重思考它们在护理学中的实际运用。然后安排复习和理论考试。为同时满足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注意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疾病治疗、临床护理的紧密关系。学生可通过浏览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加深对课程的理解。通过视频录像,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看到教师讲解。在发挥电子信息化教学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也要适当应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
(三)课程评价
生物化学课程评价采用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核心的多种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理论课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根据课程标准命题,设A、B卷,进行学生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报告,并按学校要求进行教学档案管理。
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
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发展较快,信息量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首先把握整体框架知识结构,掌握关键知识点;巧妙运用联想、比较、类比等多种学习方法,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疾病或生活实际,灵活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从分子水平解释与 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基本知识 2. 基本技能
本课程包含实验课,相关技能的培养统一安排在《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实现。参见《生物化学》课程(实验课)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生物化学对护理学专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的临床护理或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养成获取、整理信息及总结规律的良好习惯。
3.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自觉收集整理信息、综合运用知识、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生物化学教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生命奇妙,增强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2.在教学中注意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感受我国在生物化学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强调生物化学的发展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定学好生物化学、将来建设祖国的信念。
3.教学实施过程中,认同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充分认识生物化学在医药卫生各学科中的渗透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感受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在科研和医疗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的总体安排
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绪论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维生素和无机物 酶 生物氧化 细胞信号转导 糖代谢 脂类代谢 含氮化合物代谢 物质代谢的调节 DNA的生物合成 RNA的生物合成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肿瘤基因 肝的生物化学 红细胞的生物化学 合 计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建议 理论 实验 小计 1 5 3 2 4 3 4 4 5 3 4 3 41 3 3 3 3 3 15 第四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要求:能够概述生物化学的概念;能够说出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生物化学的概念;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能够说出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及其应用;能够概括20种氨基酸的名称、分类;能够说出氨基酸的理化性质;能够概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概念、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能够阐述蛋白质的变性的概念、变性的实质、引起变性的因素。
重点:20种氨基酸的分类、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概念,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引起变性的因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能够说出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内容 二、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及其应用;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特点;能够阐述氨基酸的分类 能够说出氨基酸两性电离的性质、氨基酸的等电点概念、紫外吸收性质和呈色反应 能够阐述肽键、肽的概念、多肽链具有两端;概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概念和维系键 能够概述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二级结构四种形式、α-螺旋结构要点;能够说出肽键平面、超二级结构 能够概述三级结构的概念和维系键的种类 能够概述四级结构和亚基的概念、维系键的种类 能够说出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氨基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是深刻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基础 1.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五、蛋白质的分类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相似的一级结构具有相似的功能 一级结构的改变与分子病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构象病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征、层次关系 能够举例解释 能够举例解释 能够举例解释 能够举例说出 能够举例说出 能够阐述等电点的概念,区别不同pH条件下蛋白质带电荷情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强调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析技术 一、两性解离性质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能够阐述维持蛋白质胶体溶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液的两个稳定因素;能够说出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蛋白透析、凝胶过滤层析、盐析的质理化性质;帮助学生理解蛋概念 白质的变性的概念、变性的实能够阐述蛋白质变性的概念、质、引起变性的因素;加深学引起变性的因素;能够说出蛋生对蛋白质的紫外吸收、蛋白白质复性、蛋白质凝固的概质的呈色反应原理的理解 念;说出蛋白质变性在临床医 学中的应用 能够说出原理和应用 二、胶体的性质 三、变性、沉淀和凝固的性质 四、紫外吸收性质和呈色反应
主要内容 第五节 蛋白质与医学 一、蛋白质与疾病的发生 二、蛋白质与疾病的诊断 三、蛋白质与疾病的治疗 四、蛋白质与医学研究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能够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特点;能够说出核苷酸分子组成;能够概括两类核酸(DNA和RNA)分子组成的异同;说出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能够概述DNA一级结构的概念;能够归纳DNA二级结构要点;说出碱基配对规律;能够概括mRNA、tRNA、r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能够概述DNA变性和Tm的概念;说出(G+C)与Tm之间的联系。
重点:核苷酸的分子组成及其在DNA、RNA中组成上的异同、DNA的一级结构概念、连接键;双螺旋结构模型、三种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DNA变性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能够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特点 能够说出核苷酸分子组成;能够概括两类核酸(DNA和RNA)分子组成的异同 能够说出3′,5′-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多核苷酸链的两个末端 能够概述核酸一级结构的概念;说出核酸一级结构的书写表达方式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核酸的元素组成与核苷酸分子的组成;课堂讲授DNA二级结构,重点强调DNA二级结构要点,帮助学生理解DNA的三级结构 二、核酸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核酸的一级结构 一、3′,5′-磷酸二酯键与多核苷酸链 二、核酸的碱基序列 第三节 DNA的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二级结构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二)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二、DNA的三级结构 (一)DNA的超螺旋结构 (二)原核DNA的环状超螺旋结构 (三)真核生物线状DNA多次盘曲形成染色质或染色体结构 三、DNA的功能 第四节 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信使RNA 能够归纳DNA二级结构要点;说出碱基配对规律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真核DNA超螺旋结构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形成 能够说出 能够概括m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
主要内容 二、转运RNA 三、核糖体RNA 四、生物体内小分子RNA及其功能 一、大分子性质 二、两性解离性质 三、紫外吸收性质 四、变性与复性的性质 1. 核酸的变性 目标要求 能够概括t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能够概括r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能够说出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通过比较三种R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加深学生对核酸分子结构的理解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分析技术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 能够阐述DNA变性和Tm的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概念;说出增色效应的概念、具体实施:引导学生理解DNA变性和Tm的概念;说(G+C)与Tm之间的联系 出(G+C)与Tm之间的联系;能够说出核酸复性概念和核加深学生对DNA变性、复性酸分子杂交技术的理论基础 和分子杂交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2. 核酸的复性 第六节 核酸与医学的关系 一、核酸与疾病的发生 二、核酸与疾病的诊断 三、核酸与疾病的治疗 四、核酸与医学的研究
第四章 维生素和无机物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维生素的概念、分类;能够说出维生素A、D、E、K的生理功能、缺乏病;能够阐述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能够说出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重点:维生素概念、分类;维生素A、D、E、K的生理功能、缺乏病;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维生素的分类 二、维生素缺乏症的原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二、维生素B2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能够说出生理功能、缺乏病 能够说出生理功能、缺乏病 能够说出生理功能、缺乏病 能够说出生理功能、缺乏病 能够阐述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能够说出原因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重点强调维生素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缺乏病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主要内容 三、维生素PP 四、维生素B6 五、泛酸 六、生物素 七、叶 酸 八、维生素B12 九、维生素C 第四节 常量元素 第五节 微量元素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及生理功能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及生理功能 能够阐述生理功能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能够阐述其活性形式、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能够阐述生理功能及缺乏病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及活性形式,以及相应的缺乏症 能够说出钙、磷、镁在体内的含量、学生自主学习 分布和生理功能 能够说出微量元素的概念;铁、碘、学生自主学习 铜、锌和硒在体内的生理功能 第五章 酶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酶的分子组成、化学本质并解释酶促反应的特点;能够归纳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能够阐述底物浓度、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比较各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能够说出米氏方程及其意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说出变构调节的意义、共价修饰的方式;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重点:酶的分子组成、酶促反应特点、底物浓度、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酶的概念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三、酶的命名 四、酶的分类 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能够阐述酶的概念 能够阐述酶促反应的特点及特异性分类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酶的分子组成的分类(全酶、辅助因子的概念)、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在全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辅助因子中金属离子的作用和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及所其与B族维生素的关系 能够阐述必需基团、酶活性中心的概念;说出酶活性中心内外必需基团的各自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够阐述概念并举例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比较酶与一般化学催化剂在催化特性上的主要区别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酶的分子组成 二、酶的结构与功能 1.酶的活性中心 2.同工酶
主要内容 第三节 酶促反应机制 一、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二、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诱导契合假说 三、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四、多元催化 五、表面效应 第四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活化能的概念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的含义;能够描述米氏常数(Km)含义及意义 能够阐述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双重影响机制;能够说出最适温度的概念、温度对反应速度影响的使用价值 能够阐述 能够阐述不同类型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够阐述其概念并举例 能够阐述不同类型的可逆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够说出相应的表示方法 能够说出酶活性的重要性 能够解释概念及激活机制 能够说出概念;说出变构调节的意义 能够解释概念;说出共价修饰的方式 能够说出调节的方式 能够说出并举例 能够说出并举例 能够说出并举例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够说出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二)可逆性抑制作用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重点强调机理,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够说出 七、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 第五节 酶的调节 一、酶活性的调节 1.酶原与酶原激活 2.变构调节 3.共价修饰调节 二、酶含量的调节 第六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 酶与疾病的发生 二、 酶与疾病的诊断 三、 酶与疾病的治疗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理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活性可以受到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是酶功能发挥的重要过程 第六章 生物氧化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生物氧化的概念;能够说出生物氧化方式、生物氧化的特点、生物氧化的酶类。能够阐述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概念及偶联部位;能够说出胞质中NADH通过两个穿梭系统产生ATP数的机制;能够阐述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能够阐述ATP的生成方式;能够说出P/O比值的概念;能够阐
述呼吸链抑制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能够阐述ATP的生成与利用方式、磷酸肌酸的生成及作用。
重点: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概念、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能够阐述呼吸链的概念;说出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说出呼吸链的类型及排列顺序 能够阐述概念 能够阐述P/O比值及三个偶联部位 能够说出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之化学渗透学说的要点、ATP合酶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能够阐述呼吸链抑制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抑制点);说出ADP的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线粒体DNA突变的影响 能够阐述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键的概念 能够阐述 能够说出能量的储存形式 能够阐述 能够阐述细胞质中NADH通过两个穿梭系统产生ATP数的机制 能够说出 学生自主学习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生物氧化的概念;能够说出生物氧化的特点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呼吸链 二、氧化磷酸化 1.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2.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四、ATP在能量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1.ATP与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能量的转移 3.磷酸肌酸 4.ATP生成、储存和利用 五、细胞质中NADH的氧化 六、ATP与ADP的转运 第三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反应活性氧类的产生与消除 能够说出 二、微粒体加单氧酶
能够说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通过线粒体内膜对胞质中NADH的转运,引导学生认识糖的有氧氧化产生ATP数为30或32的原因;以图表归纳总结呼吸链的类型及排列顺序,认识呼吸链抑制剂对呼吸链的抑制作用点;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氧化的意义与ATP生成、利用、储存的关系 第七章 细胞信息转导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信号转导的相关基本概念;能够阐述受体的概念、受体的作用特点及受体的分类;能够阐述G蛋白的结构及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能够阐述cAMP、PKA的作用机制;能够说出脂类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能够说出与胞内受体结合的信息分子;能够说出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重点:信号转导的相关概念;信号转导的受体;环核苷酸依赖蛋白激酶的信号转导途径;胞内受体的信息分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信号分子与受体 一、信号分子 能够说出分类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内容 1. 细胞外信号分子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细胞外信号分子的概念、分类 能够阐述细胞内信号分子、第二信使的概念;能够说出细胞内信号分子、第二信使的种类 能够阐述受体的概念、受体的作用特点及受体的分类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G蛋白的结构及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 能够说出结构特点 能够说出结构特点 能够说出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2.细胞内信号分子 二、受体 1.配体门控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3.酶受体 4.酶偶联型受体 5.细胞内受体 一、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1.cAMP-PKA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2. 肌醇磷脂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3. PTK-Ras-MAPK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4.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 5.cGMP-PKG能够说出 6.TGF-β信号转导途径 7.NF-B途径 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一、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发生 二、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与治疗药物
第二节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能够说出该途径的转导过程、cAMP的生成与分解、PKA的激活;能够阐述PKA的作用机制 能够说出DAG和IP3的生成、PKC的作用机制; CaM的结构、CaM依赖性蛋白激酶的作用 能够说出PTK的种类、转导过程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cGMP的生成与分解、cGMP、PKG的作用机制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与胞内受体结合的激素、转导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与医学的关系 能够举例说明 能够举例说明
第八章 糖代谢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糖的生理功能、糖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的概念、代谢定位、起始物、重要的中间产物、终产物、关键酶、能量代谢和生理意义;能够阐述三
羧酸循环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能够阐述血糖的概念、血糖来源与去路、主要激素的调节。能够说出糖的消化与吸收、糖向细胞内转运、糖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和分解代谢的调节。
重点:糖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的概念、各条糖代谢途径的主要步骤、关键酶和关键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的概念、特点和意义;血糖的概念、血糖来源与去路、主要激素对血糖的调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糖的消化与吸收 能够说出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理解葡萄糖转运载体对葡萄糖转入细胞的机理 二、糖代谢概况 能够说出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二)糖酵解反应的调节 (三)糖酵解反应的生理意义 二、 糖的有氧氧化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二)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三)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三、磷酸戊糖途径 (一)磷酸戊糖途径反应过程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的合成代谢 二、糖原的分解代谢 三、糖原代谢的调节 第四节 糖异生 一、糖异生的途径 二、糖异生的调节 三、乳酸循环 四、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第五节 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能够说出糖异生概念、非糖物质、异生部位(器官);说出逆糖酵解的三个逆反应过程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能够说出关键酶、葡萄糖基供体 能够阐述关键酶、说出肌糖原分解特点 能够说出对关键酶的调节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将糖原合成与分解、糖酵解与糖异生过程进行比较讲述,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能够说出产生两个重要物质 能够阐述 能够阐述概念、反应部位 能够阐述反应过程的关键酶、产生ATP数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能够说出3个关键酶催化的启发式教学 不可逆反应及调节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能够阐述 及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联系生活常识,使学能够阐述糖有氧氧化的概念生明确无氧分解和有氧氧化的概念、反应部位,说出三羧酸意义,无氧氧化与有氧氧化的异循环概念、特点、意义 同;引导学生思考磷酸戊糖途径能够说出ATP生成数 与蚕豆病的关系 能够说出
主要内容 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二、血糖水平的调节 三、血糖水平异常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血糖的概念、血糖来源与去路 能够说出调节血糖的两类激素名称;阐述胰岛素的作用 能够说出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思考血糖浓度的恒定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第九章 脂类代谢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必需脂肪酸的概念;能够说出脂类的分类、功能及分布。能够阐述脂肪动员的概念及关键酶;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部位、转运载体及关键酶;能够阐述酮体生成的部位、原料、关键酶及生理意义,比较脂肪酸和酮体两种脂类能源的利用;说出脂肪酸合成的原料、关键酶及脂酰基载体,阐述合成脂肪的两条途径;阐述磷脂的分类、组成及生理功能;阐述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说出胆固醇的代谢转化;说出血脂的来源与去路;比较四种血浆脂蛋白在组成上的异同及功能。
重点:脂肪动员、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主要步骤、关键酶和产物的去路;脂肪酸和脂肪合成的原料及部位;胆固醇代谢转化;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功能。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脂类的分布和生理功能 二、脂类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三酰甘油的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1.活化甘油的来源 2. 三酰甘油的合成 二、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动员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概念、关键酶 能够阐述主要步骤、部位、关键酶及载体、β-氧化的概念、β-氧化的四步反应步骤及终产物(乙酰CoA)的代谢去向;能够说出产能总数 能够阐述概念、生理意义;说出生成原料,生成和利用部位 能够说出代谢去路 能够说出原料、部位及原料的转运;说出必需脂肪酸概念、种类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能够说出合成部位、原料及辅助教学 因子;说出参与分解的磷脂酶类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多媒体技术,课堂练习 具体实施:注重阐述脂肪分解代谢脉络,重点强调脂肪动员、脂肪酸氧化分解、酮体生成与利用的生理意义;分清脂肪酸、脂肪的合成部位及原料 能够说出脂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必需脂肪酸概念、种类 能够说出消化酶类、吸收特点及途径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归纳法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分清脂类的分类与功能 (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四)甘油的分解代谢 三、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第三节 磷脂的代谢 一、甘油磷脂的代谢
主要内容 二、鞘磷脂的代谢 第四节 胆固醇代谢 一、胆固醇的合成 二、胆固醇酯的合成 三、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 第五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血脂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合成原料、部位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理解磷脂的重要生理功能;以胆固醇的三个代谢转化引导学生理解胆固醇的生理功能及胆固醇过高的危害 能够说出合成部位、原料、基本过程及关键酶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胆固醇的三个转变 能够说出概念、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能够阐述血浆脂蛋白、载脂蛋白的概念;归纳血浆脂蛋白分类方法、四种脂蛋白组成特点和生理功能;说出载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能够说出概念、形成原因 能说出高脂血症概念、高脂血症标准、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形成原因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二、血浆脂蛋白 第六节 脂类代谢与临床 一、脂肪肝 二、高脂蛋白血症 三、动脉粥样硬化 四、肥胖症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归纳总结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高脂血症的危害。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蛋白质消化的部位、酶类;能够阐述转氨基作用的概念、体内重要的转氨酶及临床测定的意义;阐述氧化脱氨基作用概念及酶;阐述联合脱氨基作用概念、酶及意义;阐述体内氨的去路、尿素的生成部位、原料及限速酶、高氨血症与氨中毒机制、α-酮酸的代谢去路;阐述一碳单位概念、种类及其载体,FH4与一碳单位的结合位点、一碳单位的生理功用;阐述SAM的生成与作用;能够说出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体内蛋白质的降解途径;说出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组胺、牛磺酸、多胺的生成及生理作用。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原料及特点;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与痛风的关系;痛风症的概念、发病原因和治疗机制;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重点:氨基酸脱氨基方式、尿素的生成、α-酮酸的代谢去路、一碳单位代谢。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的两种途径,嘌呤、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代谢特点;嘌呤、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蛋白质的消化 2.氨基酸的吸收 3.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能够说出消化酶类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腐败作用概念、腐败产物的产生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氮平衡、营养必需氨基酸的重要
主要内容 二、核酸的消化吸收 能够说出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性;认识腐败产物(氨、胺类)的产生与肝性脑病的关系
第二节 氨基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能够阐述氨基酸代谢库概念;能够说出氨基酸代谢库中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能够说出脱氨基的方式、氧化脱氨基作用的酶类及分布特点、转氨酶的辅酶、能够阐述转氨基作用概念、体内两种重要的转氨酶及临床意义;能够阐述联合脱氨基作用概念、联合方式及意义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α-酮酸的代谢 二、氨的代谢 1.氨的来源 2.氨的转运 3.氨的去路 三、个别氨基酸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一碳单位的代谢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能够阐述三个代谢去路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 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能够阐述体内氨的来源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分清氨基能够说出两种转运形式 酸分解代谢各条途径特点,联能够阐述体内氨的去路;阐述尿系氨中毒与肝昏迷临床疾病素生成部位、原料、详细步骤及的关系,加深认识氨的来源与去路;重点阐述一碳单位代限速酶;说出氨中毒机制 谢,引导学生理解一碳单位代 能够阐述概念;说出γ-氨基丁谢和甲硫氨酸循环与巨幼红酸、5-羟色胺、组胺、多胺、牛细胞性贫血的关联;帕金森病、白化病与芳香族氨基酸代磺酸的生理作用 能够阐述概念、种类及生理功用;谢的关联 说出FH4与一碳单位的结合位点 能够说出活性甲硫氨酸(SAM)的生成与作用;说出甲硫氨酸循环的关键酶及意义;说出活性硫酸根(PAPS)的生成与作用 能够说出儿茶酚胺、黑色素的生成及作用 能够说出代谢部位、代谢特点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运用PPT课件能说出从头合成的部位、原料、主要教学手段:大致过程及特点;能说出补救合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分清嘌成的部位、酶和意义 能够说出从头合成的部位、原料、呤、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原大致过程及特点;能说出补救合料、合成特点的区别;加深理解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意成的反应 义及分解代谢终产物与痛风能够说出 症的关系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从头合成和补救合成的概念、合成部位 3.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4.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5.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第三节 核苷酸代谢 一、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三)三磷酸核苷的生成 (四)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主要内容 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四节 含氮化合物代谢与临床 一、氨基酸代谢异常 二、核苷酸代谢异常 三、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尿酸与痛风症的关系 能够说出代谢产物 能够说出并举例 能够说出并举例 能够说出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调节
基本要求:能够归纳物质代谢的特点;能够阐述变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和常见形式;能够说出激素调节的种类;能够说出细胞内酶的区域性分布,酶含量的调节;能够说出肝、心、成熟红细胞、脑、肌肉组织、脂肪组织、肾组织等物质代谢特点。
重点:物质代谢的特点;限速酶(关键酶)的概念、特点;变构调节的概念、共价修饰调节概念和常见形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特点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 1.代谢酶系的细胞及亚细胞区域性分布的差异性 2.关键酶活性的调节 3. 酶含量的调节 二、激素水平的调节 三、整体水平调节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限速酶(关键酶)的概念、特点;能够阐述变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概念和常见形式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归纳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十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半保留复制与遗传相对保守性之间的关系;能够阐述DNA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复制的相关概念;能够阐述参与DNA复制的酶和有关蛋白质因子,能够说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种类和功能,能够阐述其他酶和蛋白质因子的功能;能够描述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过程;能够说出逆转录酶和逆转录过程;能够说出DNA损伤(突变)的概念、引起DNA损伤的因素、损伤的分子改变类型、DNA损伤的修复类型。
重点: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参与DNA复制的酶和有关蛋白质因子,DNA的损伤与修复。 主要内容 DNA复制 第一节 DNA的复制 一、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1.半保留复制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DNA复制的概念及三种方式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PBL教学法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能够阐述 具体实施:重点强调半保留能够阐述半保留复制的概念、意义 复制和半不连续复制,引导
主要内容 2.从固定的起始点开始复制 3. 双向复制 4. 半不连续性复制 5. 高保真性复制 二、参与DNA复制的物质 1.模板 2.底物 3.引物 4.酶和蛋白因子 (1)解螺旋酶 (2)DNA拓扑异构酶 (3)单链DNA结合蛋白 (4)引物酶 (5) DNA聚合酶 (6)DNA连接酶 三、 原核生物的复制过程 1.复制的起始 2.复制的延长 3.复制的终止 1.复制的起始 2.复制的延长 3.复制的终止 第二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DNA损伤 一、DNA损伤的后果 二、引发DNA损伤的因素 三、DNA损伤的类型 四、DNA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反转录 一、反转录酶 二、反转录过程 三、反转录的意义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描述 能够描述 能够描述 能够描述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复制起始点、复制子、复制子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思考DNA分子在复制过程中具有保真性的机制;引导能够说出复制叉、双向复制的概念 阐述DNA复制的酶学,学生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能够概述半不连续性复制、领头物DNA聚合酶的种类,加深链、随从链、冈崎片段的概念;能认识参与DNA复制的酶和有够说出复制时新链合成方向 关蛋白质因子的作用 能够概括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概括其分类和功能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 能够概括其分类和功能 能够阐述 四、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能够描述过程和特点 能够说出端粒的结构和端粒酶的功能 能够说出概念 能够说出 能够描述 能够说出损伤的类型并举例 能说出DNA损伤的修复类型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启发学生思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复制过程中的主要区别;启发思考逆转录现象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认识DNA损伤原因、后果及修复类型,通过列举与医学相关的突变实例介绍相关知识内容 第十三章 RNA的生物合成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转录的概念,归纳转录和复制的相同点和区别点;能够阐述结构基因、模板链和编码链的概念,描述不对称转录的含义;能够阐述原核物RNA聚合酶的组成和各亚基的功能、真核生物的
RNA聚合酶的分类及功能;能够描述操纵子、启动子,能说出酶与模板的辨认结合;能够说出顺式作用元件概念及种类、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及种类;能够说出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过程。
重点:转录和复制的区别;转录的模板和酶;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真核生物mRNA的加工。 主要内容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转录概念、转录和复制两者的区别 能够阐述结构基因的概念;能够说出链延长方向 能够阐述模板链和编码链的概念;能够说出不对称转录的含义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概括其分类和功能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注意与DNA的复制进行比较性学习,归纳复制与转录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引导学生弄清酶与模板的辨认结合特点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 转录的基本规律与体系 一、转录的基本规律 1.有起始点和终止点、单向连续进行 2. 不对称转录 二、转录的体系 1.模板 2.底物 3. RNA聚合酶 能够阐述酶分子的组成和各亚基(1)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的功能;能够说出全酶和核心酶的区别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能够说出种类及功能 4.蛋白因子 第二节 转录的过程 一、原核生物转录过程 1.转录起始 2.转录延长 3.转录终止 二、真核生物转录过程 1.转录起始 2.转录延长 3.转录终止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一、mRNA的加工修饰 二、tRNA的加工修饰 三、rRNA的加工修饰 第四节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能够阐述基因表达的概念;能够说出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 能够说出乳糖操纵子的结构、CAP的作用 能够说出首、尾修饰特点;能够阐述断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的概念 能够说出tRNA三叶草型的形成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酶与模板的辨认结合、起始前复合物的形成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启动子概念;能说出酶与模板的辨认结合;能够阐述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能够说出转录延长的机制和特点 能够说出两类终止方式 能够说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真核生物三种RNA加工特点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原核
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启动子、增强子的概念;能够说出反式作用因子的类型及功能、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的相互作用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机制;加深学生对操纵子、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的理解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基本要求:能够概括参与翻译过程的重要分子;能够阐述密码子的概念、特点,说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能够说出核蛋白体的组成和功能、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酶类及其他因子;能够说出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要点;能够阐述核糖体循环过程要点;能够说出肽链合成的终止方式;能够说出翻译后不同形式的修饰及意义;能够说出病毒、抗生素、干扰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
重点:参与翻译过程的重要分子;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核蛋白体循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参与翻译过程的重要分子 参与翻译过程的重要分子 一、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二、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三、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四、蛋白质生物合成需要的酶类及蛋白因子 能够概况说出 能够阐述密码子的概念、特点;能够说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能够说出核蛋白体的组成和功能 能够描述 能够说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利用多媒体动画观察并总结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归纳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蛋白质生物合成所需的基本条件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一、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能够阐述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特点;能够说出氨基酸的活化反应(氨基酰-tRNA的生成) 能够说出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要点 能够阐述核糖体循环过程要点 能够说出终止方式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真核生物mRNA结构特点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二、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 1.肽链合成的起始 2.肽链延长 3.肽链合成的终止 1.翻译相关的蛋白质因子 2. mRNA 3. 核糖体 4. tRNA 5.合成过程 三、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
主要内容 第三节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修饰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修饰类型和加工方式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主要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体实施:引导学生认识翻译后的加工和修饰对蛋白质功能实现的意义;通过实例,介绍医学中针对蛋白质生物合成靶点的应用 第四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与临床 能够说出抗生素、干扰素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影响
第十五章 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肿瘤基因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能够说出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原位杂交的概念;能够说出探针的特性、探针的种类和制备、探针的标记物和标记方法;能够说出基因诊断的概念、基因诊断的优势、基因诊断的基本方法;能够说出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能够阐述癌基因、抑癌基因概念;能够解释癌基因活化的机制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重点:分子杂交方法;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方法;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癌基因、抑癌基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一、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能够说出 二、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方法 能够说出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原位杂交的概念 三、探针的标记 第二节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能够说出探针的特性、探针的种类和制备、探针的标记物和标记方法 能够说出基因诊断的概念、基因诊断的优势、基因诊断的基本方法 能够说出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能够阐述概念 能够阐述概念 能够阐述概念;能够说出功能上相关的癌基因家族和细胞癌基因的分类及功能 能够解释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二、基因治疗 第三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一、癌基因 1.病毒癌基因 2.细胞癌基因 3.癌基因活化的机制 4. 癌基因的产物与功能 二、抑癌基因
主要内容 1.抑癌基因的基本概念 2.常见的抑癌基因 3.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能够举例说出两种抑癌基因 第十六章 肝脏的生物化学
基本要求:能够说出肝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能够阐述生物转化的概念、特点、反应类型和意义;能够说出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能够说出胆汁酸的分类及功能;能够阐述胆红素的生成、运输及转化,能够说出未结合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的区别;能够说出黄疸概念及三种黄疸的鉴别。
重点: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胆汁酸的种类及功能;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目标要求 能够说出肝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能够阐述生物转化概念;能够说出非营养物质的来源 能够阐述 能够说出 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 能够阐述生物转化的两相反应类型 三、生物转化的特点 四、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胆汁 二、胆汁酸的种类 三、胆汁酸的代谢 四、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一、胆红素的生成 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三、胆红素在肝内的转变 四、胆红素在肠腔内的变化 五、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第三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能够说出胆汁的主要成分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其生成过程、肠肝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 能够阐述 能够阐述胆色素的概念;说出其组成成分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 能够阐述过程 能够说出转变过程及肠肝循环 能够说出黄疸概念及分类 学生自主学习 第十七章 红细胞的生物化学
基本要求:能够阐述红细胞中糖代谢特点、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意义、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红细胞中糖代谢的生理意义;能够说出脂代谢特点;能够说出血红素合成部位、原料、基本过程及相关因素对其合成的影响;说出血红蛋白合成与临床的关系。
重点: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素的合成部位、原料、基本过程及相关因素对其合成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红细胞代谢特点 目标要求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能够阐述红细胞中糖代谢特点、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意义、红细胞中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红细胞中糖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够说出 能够说出血红素合成部位、原料、基本过程及相关因素对其合成的影响 能够说出 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糖代谢 二、脂代谢 第二节 血红蛋白的合成 一、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 二、血红蛋白合成与临床 第五部分 实施建议
一、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科)室主任总负责,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教学组;②教学准备;③ 集体备课;④课程教学;⑤辅导答疑;⑥课程考核;⑦ 总结反馈。教学组实施备课、大课讲授、辅导答疑、考试与考察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启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医学临床意义。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尽量使用图片或图示,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二、课程考核评价 (一)考核性质:考试
(二)考试方式、分制与解释
以形成性评价核心,适当进行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三)闭卷笔试的试题类型及权重 选择题60%(选择题A型)、简答题30%、综合分析题10%。 样题与目标定位示例
① 选择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
例:生物体内ATP主要来源(着重考查学生对ATP生成方式的理解) A. 糖异生 B. 糖酵解 C. TCA循环
D. 磷酸戊糖途径 E. 氧化磷酸化作用
② 名词解释(着重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三羧酸循环
③ 简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例:血浆清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④ 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 例: 阐述糖、脂、氨基酸三大物质代谢的联系。 三、教材选编的原则和建议
(一)授课教材依据实用性和先进性结合的原则,考虑当前学科发展和四年制护理学专业毕业生未来临床和科研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了冯明功、李保存主编的《生物化学》,该教材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护
理学本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具有语言通俗、行文流畅的特点;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释清晰,利于学生学习、阅读、理解。该教材增加了对科学史的简短介绍,收录了近年来基础医学的新观点、新理论,图表多,非常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参考教材可选择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以及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计划和建议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的素材库分为图片库、文本库、视频库、动画库和音频库等,在校园网中可供学生自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今后应该不断的加强网络资源和素材库的更新、建设和管理。
五、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及建议
阶梯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校园网络连接。
第六部分 附录
一、课程教材 (一)使用教材 《生物化学》,冯明功、李保存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参考资料 1. 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刘新光、罗德生主编:《生物化学》(第1版),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课程标准主要编写人与审核人 (一)主要编写人
李朝敢、李根亮、李曙波、肖 娟、农 嵩、黄晓敏、胡红柳 (二)主要审核人 肖 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