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8期(总第484期)
基于中医药产业的
广西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及实现路径探讨
柏文婕1,石清兰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缓慢。依托广西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抓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广西中医药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国家中医药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的实施,将广西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扎根于农村,探索建立起基于中医药产业的广西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带动广西农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化;广西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村级经济的产业形式单一且发展相对缓慢。研究广西村级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广西村级经济发展新的产业支撑,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切实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村级经济加快发展以融入区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轨道,是当前广西村级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重大问题。广西中医药资源丰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广西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家中医药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的实施,倡导“文化先行、医疗贴近、融入体系”三步走来实现,给中医药产业参与“一带一路”找到了方向。广西如何抓住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扎根于农村地区,带动广西村级经济的发展,建立起基于中医药产业的广西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是本文探讨的现实意义所在。
据。如以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原动力作为划分标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3.1 市场先导型:以市场作为发展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以市场作为生产、经营、销售的导向,以能否满足市场需要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向外开拓和发展,政府再适时给以扶持、鼓励和引导,逐步改善经济环境,发挥他们对市场信息敏锐的反映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使之成为发展自身经济从而带动整个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如有些民族地区逐步形成的粮油专业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小件轻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土特产专业市场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1.3.2 特殊资源开发型:是以开发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村级经济发展模式。
(1)开发特殊自然资源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有了更清醒更充分的认识并开始对当地的特殊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成功。抓住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开发利用当地的特殊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2)开发特殊经济资源型:村民们利用本地区的特殊经济资源,如当地特有的手工艺、具有传统特色的瓷器、服装等,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3)开发人力资源型:以人才为出发点,全面提高本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发现、选拔、培养、任用或是引进政治思想品德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经济头脑、有经营管理能力、乐于奉献的人担任村领导干部,带领全村群众发展村级经济;同时努力培养本民族的科技、经营及管理人才,为本村经济发展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保证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3 外力带动型:指通过本民族地区以外的经济力量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借助外部强大经济力量的带动,采取相互联合帮助又彼此独立的灵活机制,并努力向比较成规模的企业联合体整合,是一种
1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
1.1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的内涵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不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村鲜明特征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有其客观的依据,受到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的状况、自然资源情况、生产力要素的差异、历史文化传统、当地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1.2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的特点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模式紧紧依托于本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民族资源、民族优势,开发相关的民族传统特色产品、特色项目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中民族性和地方性起着主导村级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如广西的三江侗寨旅游、南丹白裤瑶旅游等项目都是对当地民族特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获得成功的例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的开放性亦日益扩大,“引进来,走出去”,加快融入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是村级经济的发展要求及出路所在。
1.3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的类型
对于民族地区村级经济模式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划分依
[收稿日期]2020-02-24
[作者简介]柏文婕(1980—),女,广西桂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肝病学。
-17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8期(总第484期)
比较有竞争力的民族经济发展模式。
2 广西民族地区基于中医药产业村级经济模式的可行性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中医药资源丰富,中草药物种有4623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享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其中丰富的壮医药材更是广西的特色资源。其次,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具有丰厚的科研底蕴和卓越的科研成果,以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等为研发的龙头单位,建立了广西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中药新药研发产业化基地等,为广西的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结合广西作为壮族自治区这一区域特点,鲜明的民族性和显著的地方性变现得尤为突出,可围绕中药材、壮医药资源、壮族视频、壮族文化产品等一系列具有广西区域民族特色的优良产品开发并赢得市场,其中医药资源,特别是壮医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壮医药文化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医学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壮医药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和美好的市场前景,联合广西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成为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广西民族地区基于中医药产业村级经济模式的实施
策略
广西民族地区基于中医药产业的村级经济模式可采用特殊资源开发这一类型,充分依托广西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壮医药资源,参照《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对中医药产业扶贫进行的安排部署,落实中医药产业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使具备条件的广西村级地区成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在广西的根据地,成为当地村级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中医药事业与广西村级经济共同平稳有序发展的双赢局面。
3.1 采取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扩大中医药经营主体的范围
在广西民族农村地区实行中医药经营集体资产股份制,村民通过各种方式灵活开展与经营主体的多形式联合或合作,如以土地林权或是劳工服务入股,可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村民加入经营主体,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药农和企业之间区别于传统买卖关系的股份合作关系,村民将通过多方位参与中医药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由仅获取种植收益转为分享平均利润,降低传统作业方式的收入风险,使村民收入方式得以多元化发展从而稳定增长。
3.2 因势利导建设区域性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产品的生产基于市场需求导向
发挥广西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联合中医类院校或是科研机构在村级地区建立教学研究基地,进行长期稳定合作,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指导当地村民科学种植药材,实现道地药材佳生产区域的优化集中,建设区域性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依托科研技术推动道地中药材的精深加工,以市场为导向,研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中药、壮医药新产品,打造独具广西特色的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不断扩大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以带动村级经济的总体发展,成为促进广西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力量。
3.3 建立地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服务体系
建立地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服务体系,从种植、销售、
区域经济
药品质量把控等方面设置行业标准,为村级经济的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种植方面,要引导药农尊重中药材的生产采收规律,采用科学种植技术,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当符合标准,避免中药材农残超标和环境污染,“药材”变成“毒材”。销售方面,提供中医药产品的供求信息展示及运营物流等配套服务,充分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尽可能的吸引中药材营销电商加入,多渠道多手段的解决中药材销售问题;还可因地制宜建立起的实体中药材专业市场,使当地药农的销售更为便利快捷。对药品质量的把控严格按我国药材的鉴定标准进行,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建立起符合广西实情的药材地方标准,对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信息监测,原药材及其成品的质量及安全性得到严格管控,实现中医药产业在村级经济中的科学良性发展。
3.4 建立中医药产业与养生、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发挥广西的生态优势,与中医药产业的多样性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中医休闲观赏产业及中医养生养老产业,如建立中医养生保健特色酒店、中医药(壮医药)博物馆、药膳馆、养颜馆、长寿广场、疗养村等,还可开发中医药(壮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等,如广西的巴马长寿乡。中医药、文化、旅游及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会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这就是将广西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具体、最实在的措施。
广西地处南疆,凭借其独有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依托广西特有的地理环境及作为自治区的政策优势,从过去资源贫乏的山区转变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经济载体,将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于广西的发展规划中,探索和建立起广西民族地区基于中医药产业的村级经济模式,用以发展壮大广西民族地区村级的集体经济,有效提高村级经济收入水平,早日实现村级地区民众的小康生活,是中医药产业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是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圈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徐杨.对上海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8(35).
[2] 马超峰,薛美琴.村集体经济再认识与集体经济再造——来自浙江省12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调查[J].经济与管理,2015(01).
[3] 赵建杰.慈溪: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J].政策瞭望,2017(03).
[4] 吕学芳.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9(20).
[5] 郭彩星.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扶贫及防止返贫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3).
[6] 李爱玉,丰志培,邰蕾蕾.“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7] 窦金鑫,田林.“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医药产业发展[J].大众科技,2016(09).
[8] 齐俊妍,索红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比较及对我国贸易布局的影响[J].港口经济,2016(07).
-1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