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层中学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实例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四层中学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实例
中文摘要

本设计为青岛市樱花中学教学楼,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2841.6m2,室外地坪至屋面板顶板的总高度为14.55m。

本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三部分。

建筑设计为矩形教学楼,以柱子定轴线,教室开间进深6.60m,办公室4.20m。 该计算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个部分:结构选型、水平力作用下的框架结构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横向框架内力组合、截面尺寸设计、板的设计、基础设计、楼梯设计。

设计主体是四层框架结构,选择一榀框架计算。 框架结构的计算部分包括:梁板柱尺寸的初步确定,重力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横向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和侧移计算,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验算,(风荷载作用在内力组合时不与考虑)。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计算,主要包括恒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内力组合主要是水平地震作用、恒荷载作用、活荷载作用之间的组合。

截面设计包括梁的截面设计和柱的界面设计,梁的界面设计包括正截面验算和斜截面验算,柱的截面设计包括轴压比的验算和正截面验算和斜截面验算和结点设计。基础设计包括荷载计算,基础承载力计算,冲剪验算,基础配筋计算。

楼梯设计包括梯段设计、平台梁设计、平台板设计、楼梯的配筋计算。

结构设计选取了一榀主要框架进行计算。内容包括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承载力计算。现浇楼梯设计。基础的选型和布置,并取一个独立基础进行设计。

按照施工图纸要求,针对本工程特点,综合考虑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劳动力安排、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配备、主要分部分项及子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工种质量控制措施、安全生产保证措施、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成本的措施等诸多因素 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制行之有效的施工网络计划,科学安排布置施工力量、施工工序,确保工期兑现。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 结构设计 现浇楼梯 基础设计

英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This design for Qingdao cherry blossom secondary school buildings,Four layer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2841.6 m2 of building area,Outdoor floor to the roof roof total height of 1.455 m.

This design includes building design, structural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three parts.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rectangular building, set axis, the classroom to post office m, 6.60 deep bay 4.20 m.

The book mainly including eight parts: the selection of the structure, the calculation of framework structure under the horizontal loads,the internal forces calculation under the vertical loads, the internal forces composition of horizontal framework ,the design of section size ,the design of plate,the design of basis,the design of staircase.

The object of design is four-story frame structure. Choose one load of the frameworks to calculate.

The calculation of framework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initial assurance for the size of the beam, the plate and the colum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tandard values of gravity load ; The sway stiffness calculation of the horizontal framework ; the internal forces calculation and the checking of sway under the horizontal earthquake forces ;the checking of sway under the horizontal load of wind.(Wind load is out of consideration when the internal forces composition)

The internal forces composition of horizontal framework maily including: the calculation under the live load and the constant load .

The internal forces composition mainly is the composition of horizontal earthquake forces, constant load and live load.

The section design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the beam , column .the design of beam including:the checking of positive section and oblique section.

The design of column including: the checking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nd the positive section and the oblique section,the design of node.

When design the plate considers it‟s two-way plate.

Basis design including: the calcula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punching and reinforcement.

The design of staircase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bench,the beam of platform,the plate of platform and calculation of reinforcement of staircase.

Structure design of main frame frames.the worked with a calculated. Contents include the load calculation,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internal force,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combined. Cast-in-situ stair design. Basic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and to take an independent foundation to carry on the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etup and workforce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schedule control,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turnover materials equipment, main divisions breakdown and son of the sectional works construction method, type of production safety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guarantee measures,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cost reduction initiatives reasonable organizing factors such as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prepar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network plan, scientific arranged layout construction strength, construction process, ensure period to cash.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work Structure design Cast-in-situ stair Foundation design

前言

三个半月紧张忙碌且充实的毕业设计转眼间即将过去了。经过四年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我迎来了毕业设计的考验。我的毕业设计的题目是:淮南市二十四班中学教学楼设计,是四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

在此我想说的是这次毕业设计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指点和帮助。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对结构专业课程的一次回顾、总结与提高。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所用,它是将知识转化成实践和能力的一个过程,而毕业设计正是如此。因此对我们尤其重要,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累加,而是将已往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发现自己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很多的不足,同时怎样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所以,这次毕业设计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深化认知的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让我们对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结构等专业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毕业设计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董春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设计的最终完成,老师都给予我很多的帮助。每次有问题时,老师都会耐心认真的解答。

在这个毕业设计中,同样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困难时候是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在设计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因为还有很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

我无言的帮助,而我却无法一一罗列在此!在这里请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接受我最诚挚的

谢意!

框架结构设计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在计算过程中以手算为主,辅以一些计算软件的校正。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零一一年六月

第一部分 建筑设计

1. 建筑设计说明书

工程概况

该工程是青岛市樱花中学教学楼,交通方便,各种材料供应及时。建筑层数四层。建筑场地平坦,无障碍物,地下无古代建筑物。地质情况良好,地基土以粘性土为主,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N/㎡,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近震。基本风压0.50 KN/㎡,基本雪压0.25 KN/㎡。使用功能是普通教室,兼顾必要的辅助用房。

1.2.总平面布置及要求

根据建筑结构利于抗震、传力明确、便于施工等要求,该教学楼平面应该规则,对称,刚度均匀。

框架结构常见基础形式有,柱下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等。本教学楼建筑地基条件较好,并且荷载不是非常大,采用独基。

剖面设计主要分析教学楼部分的应有高度、建筑层数、建筑空间的组合利用,以及建筑剖面中的结构、构造关系等。室内净高考虑:使用性质(满足视听)、采光通风、结构类型(墙体稳定及梁板厚度)、室内空间比例(精神舒适要求)。确定层高。层高不宜过高,太高将会增加建筑物重量,提高抗震要求,增加防火难度,增加经济费用 ;层高不能太低,必须满足最小净高要求,教学楼层高一般在3.3~4.2m之间。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净高不应小于2.0 m,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 m。

根据以上要求,作出如下方案,该方案为框架结构、矩形教学楼,基础为独立基础。 以柱子定轴线,教室开间进深6.60m,办公室4.20m。

按二级防火疏散要求,走廊楼梯净宽要满足1.0m/百人。故楼梯间设为3.6m,走廊净宽约2.4m。

按二级防火要求,楼梯出口到袋形走廊最远端的门距离小于22.0m,中间两个楼梯出口之间的距离小于35.0m。本方案满足要求。

教学楼长约42.6m,人数较多,故两端设厕所,厕所门不宜对准教室门,以防气味。厕所地面应低于同层教室地面。

为了教师教学管理,以及备课,课间休息,每层安排2个办公室。

为了防潮和预防洪水季节雨水进入室内,设室内外高差,且室内地面以下宜用粘土砖砌筑。

为了采光通风满足要求,尽量使走廊两侧的门对应。窗洞高一律1.5m,宽采用 2.4m, 2.1m,1.8m,窗台高0.9m。

屋面防水采用二级或三级柔性防水,不上人,雨水管间距12-16m。

1.3.建筑设计说明及构造做法

本教学楼建筑面积为2841.6m2,室外地坪至屋面板顶板的总高度为14.55m。 长度单位毫米—(mm),标高单位米—(m)。

本工程共四层,室内外高差0.45m,首层室内地坪标高±0.000, 建筑层高3.3m。净高约3.1m, 建筑总标高14.1m,离地面高度14.55m。

以柱子定轴线,当墙体、梁、柱子一侧须对齐时,只偏移梁和墙.

建筑材料:现浇的框架柱、梁、板、楼梯间混凝土均为C25,梁柱受力筋HRB335,箍筋HPB235,所有的板钢筋HPB235,内外墙均为240mm,室内勒脚墙体亦用砖砌筑。

卫生间 地面低于同层楼地面20mm,向地漏找坡3%.地面采用陶瓷锦砖,小便池采用釉面砖铺面,墙体采用釉面砖墙裙.

地面做法采用 水磨石地面 见图集98ZJ001—5—11 总厚110mm.

楼面做法采用 水磨石楼面 见图集98ZJ001—15—6 总厚30mm,自重0.65KN/㎡. 踢脚做法采用 水磨石踢脚 见图集98ZJ001—23—16 总厚25mm,高120mm. 内墙面做法采用 混合砂浆 见图集98ZJ001—30—5 总厚20mm.

外墙面做法采用 混合砂浆 见图集98ZJ001—41—3 总厚20mm,为了美观可粉刷彩色涂料.

走廊与楼梯间设墙裙,做法采用 釉面砖墙裙 见图集98ZJ001—37—5 总厚25--26mm.

天花板做法采用 混合砂浆 见图集98ZJ001—41—3 总厚12mm,自重0.24 KN/㎡. 屋面做法采用 98ZJ001—78—6,总厚234mm,自重2.60 KN/㎡,上人,有保温层. 四层楼梯间设有通向屋顶的通道,屋顶要开检修孔1000×1000。

楼梯间现浇结构, 梯间窗户要采用维护栏,楼梯栏杆做法采用 98ZJ401—W—5, 扶手 98ZJ401—8—27,起步 98ZJ401—6—28,防滑98ZJ401-1-29。

散水 散水宽度600mm,做法98ZJ001—69---1。 落水管 直径100mm。

台阶做法 98ZJ001---65---3

1.4.参考书籍

1. 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 建筑配件图集.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2002年版 3.河南省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建筑构造用料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建筑防火规范 GB 50045--9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GJ37--87

6. 混凝土结构设计.沈蒲生.梁兴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建筑抗震设计.郭继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房屋建筑构造.杨金铎.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8

第三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

1. 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1.1编制依据

1、山东省青岛市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及现场踏勘情况。 2、施工图纸。

3、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及规范。

4、我单位颁布的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和施工工艺标准。

我公司按照GB/T19001-2000—ISO9001:2000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GB/T28001-2001标准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按照GB/T24001-2004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与体系相对应的文件和过程控制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以及国家现行颁发和青海省发布的有关建设工程管理条例、法规、规定,结合我司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资源等综合条件现而编制的。

1.2.编制原则

(1)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宗旨是按照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规律,施工工艺规律和经营管理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案,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进度计划,有效利用施工场地,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施工有计划、有节奏,能够保证质量、进度、安全、文明,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结合我公司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等综合条件以及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编制具有全面性、可行性、针对性、先进性。本公司现有施工技术装备、劳动力、资源及在近几年承建和在建的同类工程中积累的较为成熟的施工经验。

2.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樱花中学教学楼 工程地点:山东省青岛市

工程规模:建筑面积:2841.6平方米

工程结构:框架结构,设计抗震烈度按六度设防,设计工程合理使用年限50年

计划工期:120天

3.施工总体部署要点

3.1.总体战略部署

在工程投标期间,应对招标文件、设计施工图纸、施工场地现状以及建筑公司的现有技术力量、设备状况和劳动力等资源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招标要求和实际情况,拟订了详细的项目管理目标,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3.2工程目标

3.2.1.质量目标

达到合格。

3.2.2.工期目标

工程计划开工日期120天。

3.2.3.安全目标

严格按照GB/T28001-2001标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依据我公司颁布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办法/作业指导书》对本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进行管理,杜绝重大伤亡事故、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千人负伤率控制在3‰以内。

3.2.4.环境管理目标

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施工现场保持整洁有序,定期检查,树立文明施工的良好形象,创建文明工地。严格按照GB/T24001-2004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公司颁布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办法/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本项目的环境进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止扰民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确保现场噪音、污水、粉尘及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

3.3.施工原则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满足业主工期要求,特制定以下原则: 1、根据工程特点及工期要求,搅拌机、龙门架等设备布置做到安排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机械的效能。

2、施工现场安排做到先土建的大量作业结束后,安装可穿插进行,同时做到道路畅通,场地布局合理。

3、充分利用平面、空间和时间组织立体交叉作业,坚持做到连续均衡施工。

4、为达到按期竣工全面交付使用,应严格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工期要求,明确施工任务,划分施工段,以便统筹安排。

5、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要合理安排土建与安装各工序施工之间的顺序,避免返工和成品损坏。要努力做到施工顺序安排合理、工序穿插衔接紧密、成品保护措施得力

3.4.施工顺序

本工程按先基础后主体,先框架后砌墙,先结构后装修的基本顺序组织大流水施工。±0.00以下部分,先进行机械土方开挖,人工配合修边,接下来组织钢筋混凝土人工挖孔

桩的施工,再进行基础柱、梁的施工。±0.00以上分层先进行柱的施工,再进行梁板结构的施工,主体施工完成后,穿插进行室内填充墙的砌筑,主体结构封顶后,组织室内装饰装修作业。

3.5.施工工期安排

本着信守合同的原则,严格按照按时开工,按时交工,并按基础施工、主体施工、装饰装修三个阶段控制工期。

3.6.主要分项工程工艺流程

3.6.1.±0.00以下基础部分工艺流程

平整场地→定位放线→验收→土方开挖→验槽→基础施工→基础柱、梁施工→基础验收→回填土方。

3.6.2±0.00以上主体部分工艺流程

抄平放线→框架柱预留钢筋调整复位→绑扎框架柱钢筋→支柱模→现浇梁板部分支撑系统搭设→梁板支模→绑扎梁、板钢筋→隐蔽验收→浇筑砼→养护、拆模→内墙施工。

3.6.3屋面工程工艺流程

清理→铺设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

3.6.4内装饰装修工艺流程

主体验收→墙体弹线找方→做灰饼及冲筋→粗刮槽抹灰→罩面抹灰→水、卫、暖主要立管及通风管安装→门窗框安装→护角抹灰→楼地面施工→墙面、顶棚刮腻子(天棚吊顶、细木安装)→门窗扇安装→门窗玻璃、油漆→墙面涂料→卫生器具、灯具安装→清理→竣工验收。

3.6.5外装饰装修工艺流程

搭设外脚手架→基层处理→粗刮槽抹灰→弹线分格→安装保温苯板→抹抗裂砂浆→刷外墙涂料

3.7.总体施工方案

1、垂直运输:主体结构完工后配置一台龙门架进行垂直运输。

2、现场混凝土搅拌配置2台强制式搅拌机以满足混凝土浇筑任务及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的要求。

3、测量定位:轴线定位采用“主控线” 控制法。 4、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清底、修边。 5、钢筋采用机械加工,人工绑扎。

6、脚手架:框架结构外脚手架采用双排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外立面用密目网全封闭;内操作架采用工具式脚手架。

7、装饰工程:装饰工程坚持“样板引路”,制度,采用效果图对比选用最优方案。

4.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4.1.现场准备

1、室内准备: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做好施工图纸的翻样工作。满足施工各阶段的要求,落实内外加工定货,合理安排各类周转材料和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时间,做到有计

划、有步骤。早落实、按需进场,合理利用的管理目标。

2、室外准备:将施工现场的用水引至现场指定接通地点,供水干管管径选用φ48mm钢管。施工用电需配备1台270KVA容量的变压器,楼层施工用电采用电缆由总配电盘引出,随主体引至工作面。场内各用电支线,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线,保护零线每隔30m做重复接地,场内分配电箱至用电设备的导线采用胶皮软线,所有机械、电器设备、开关箱外壳全部用保护零线连接。确保现场水、电满足连续施工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各工种交叉作业的干扰。

3、施工道路:现场内设置环形施工临时道路,道路宽4.5m,150mm厚卵石混土路面,高出自然地面200mm,下部300mm厚素土夯实,保证雨天的正常通行,办公区内设1.5m宽砖铺人行道。

4.2.劳动力准备及劳动力进场计划

劳动力组织由项目部与公司协调统一调配解决,基础及主体施工时每个施工段成立混合作业队,包括:木工、钢筋工、砼工、普工等工种;装饰施工阶段成立:抹灰、贴砖、油漆等专业队,凡参加本工程施工生产的人员,分别对其进行安全生产和质量意识教育,按企业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主要劳动力以具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并在全公司范围内统一协调及优化配置劳动力,实行“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奖优罚劣”的管理办法,从劳动力调配和劳动力管理方面保证工程各项目标的实现,具体劳动力需用量和进场时间安排详见劳动力进场计划表。

附:劳动力计划表

劳动力安排计划表

单位:人

工种 基 础 木 工 钢筋工 砼 工 瓦 工 架子工 电焊工 抹5 8 6 2 主 体 结 构 5 8 8 10 3 2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装 饰 装 修 2 2 2 3 2 6 屋 面 4 安装 配合 安装 工程 2 灰工 油 工 电 工 信号工 机械工 测量放线 水暖工 普 工 1 1 1 2 10 1 2 2 2 3 15 8 2 2 15 3 2 5 3 2 2 2 6 4.3.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准备及进场计划 机械机具准备,依据总体施工方案及施工总进度计划选择安排,主要施工机械必须经试运转合格后投入本工程使用,检验试验设备必须经校检合格后准入使用。本工程共投入施工设备30台(套),施工用电设备总功率119.7KW,电焊机总容量98.4KVA。

4.4.主要施工用料需用量计划

以满足总体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为目标配置施工用料。

5.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5.1.施工总进度计划

根据本工程招标文件规定,工程计划工期为120天。

5.2.各阶段施工进度计划

见施工进度计划图。

5.3.保证工期的措施

5.3.1组织措施

⑴、组成精干高效的项目领导班子,确保指令畅通,运行良好。

⑵、公司按项目法管理组建项目部,选配具有开拓精神、经验丰富、勤奋实干、科学务实且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由项目经理代表企业全面履约,全面负责该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指挥、管理、协调和控制等工作。

⑶、建立生产例会制度:检查上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落实情况,安排本周施工进度计划。协调项目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使项目部各项工作保持正常运行,确保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⑷、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拟定施工准备计划,专人逐项落实,确保准备工作到位。

5.3.2管理措施

⑴、分别编制各种进度计划,组建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系统,使进度计划管理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和监控状态。

⑵、优化施工进度方案,对多种进度计划方案进行对比、择优。在确保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并且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的施工程序及施工方法的前提下,选用最佳的进度计划方案。

⑶、对施工进度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资源配置和劳动力状况及时对进度偏差采取纠偏措施,使施工进度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⑷、选择合理的劳务分包模式和物资采购模式,避免劳务分包和物资采购对施工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⑸、分析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减少进度失控风险。 ⑹、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管理,提高进度信息处理的效率,促进进度信息的交流和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

5.3.3.经济措施

⑴、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同时,编制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适应的资源需求计划,提前作好资源储备。

⑵、全面推行进度奖惩措施,使所有参与施工人员的奖金与施工进度、质量挂钩。

5.3.4.技术措施

⑴、本工程采取总控制进度计划与月旬进度计划相结合的多级网络计划,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计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施工网络节点控制目标的实现来保证各控制点工期目标的实现,由此进一步确保总工期目标的实现。

⑵、采用成熟的建筑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有效的缩短各工序的施工周期。

⑶、根据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施工周期,科学地组织施工,统筹安排,形成各分部分项工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穿插;在平面、立面上的合理交叉作业,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标。

⑷、每月月初,根据月进度计划向各施工班组下发当月施工任务书,使班组明确进度目标。月底结算时,按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定结果来进行奖罚,以此调动班组的工作积极性。

⑸、提前落实材料资源供应计划,确保材料按期供应,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停工待料,影响施工进度。

⑹、最大限度的利用机械化施工,确保施工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 ⑺、采取切实可行的季节性施工措施,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⑻、做好土建与安装的专业配合,避免专业配合不利而造成工期延长。

6.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6.1.施工测量

6.1.1.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项目施工测量管理制度》

6.1.2.组织管理

(1)成立以专业技术员人为组长的测量管理小组,负责施工过程中测量放线的管理工作。

(2)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会同项目测量工程师等有关人员,制定具体可行的“项目测量管理制度”,明确有关测量仪器的管理、校验及有关人员的职责。 (3)所有仪器进场前必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校验合格,确保仪器在规定的校验周期内使用。

(4)测量定位前,组织测量放线班组进行现场踏勘和熟悉图纸,确定测量定位方案。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测量工程师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6.1.3.总平面控制及高程控制

(1)轴线控制(平面定位)

本工程采用“主控线”对建筑物进行控制。以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为基点测设一条主控线,以主控线为基础,采用直角坐标法引测建筑物控制点,经监理单位复核,确认无误后,设定定位控制桩点,且加以妥善保护,并报建设单位及规划部门复核、验线,办好验线手续后方可施工。

控制桩采用200×200×700mm砼桩,桩顶埋设100×100×6mm钢板。 (2)高程控制

高程在建筑四周设置四个水准点形成闭合水准路线。高程控制点以设计和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基点引测至各高程控制点,再对各控制点进行闭合复测,使其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报请建设、监理单位复核后,埋设高程控制桩,作为高程测设的依据,指导工程施工。

6.2.基础工程

6.2.1.土方工程

a、基坑开挖

基坑采用1台W-1001型反铲挖掘机开挖,3台自卸汽车运土。坑底留300mm厚土方,采用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处。汽车及反铲挖掘机站在上面,向下挖土。

b、土方回填

土方回填采用蛙式打夯机和电振动夯分层夯实,边角部位用手夯配合夯实,采用素土回填,压实系数不小于0.93。回填土不得含有草根、树叶、杂物等垃圾。每层夯填完毕都应按要求取样检测密实度,判定合格,再填上一层。

6.2.2.垫层施工

垫层施工主要的控制要点是标高和砼强度。

(1)组织放线工认真做好抄平工作,在四周护坡上设标高控制点。 2)组织好砼供应及基坑内的砼运输。

(3)做好试验取样准备工作。从垫层开始,工程中砼试块要按规范要求留置并按时送检,故应配合试验工做好取样准备工作,备好试验工具,交待清楚砼工程量,以便试验工按规范规定的数量制备试模。

6.2.3.模板工程:

采用组合钢模板,钢管支撑体系,当垫层浇筑完成后,根据控制轴线弹出基础承台及地基梁轴线及边线,采用组合钢模板支设侧模板。

钢筋工程:现场加工成形后运至基坑内人工绑扎成型。注意钢筋排布严格按设计要求

的顺序与方向。

对于柱插筋下部与底层钢筋点焊固定,上部采用钢管搭设架子固定,确保其不位移。 砼工程:采用现场搅拌砼,小灰车运送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表面按要求做平抹光。

6.2.4.钢筋工程

(1)材料要求

①、钢筋进场后要向监理单位报验,进行见证取样复检,合格后方可加工,对轻微锈蚀的钢筋应进行除锈,锈蚀严重的钢筋不得使用。钢筋须分类堆放并架空离地,并且堆放场地搭设防护棚,防止雨淋。

②、焊条、焊剂

Ⅰ级钢筋焊接用E43型焊条、Ⅱ级钢筋焊接用E50型焊条,使用前需经250~300℃烘焙2h。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保持干燥。

(2)钢筋制作

钢筋在现场钢筋场加工制作,制作好的钢筋应按规格分别堆放整齐,明确标识。 (3)钢筋绑扎安装 ①、钢筋绑扎安装,必须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4-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建筑结构抗震构造图集》97G329和《混凝土结构施工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有关章节要求。

②、梁柱箍筋的四角与主筋绑扎定位,板筋须在已支好的平台模板上弹线,按弹线全扣绑扎定位。柱变截面时,另外插筋。

③、板上层筋及负弯矩筋绑扎时,操作人员应在已搭好的跳板上操作,禁止在板筋上踩踏,禁止碰动预埋铁件及洞口模板。梁板钢筋用与保护层厚度相同的高强度砂浆垫块垫起,垫块呈梅花状排列。

6.2.5.混凝土工程

(1)本工程采用现场自拌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后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验,并有实验室出具配合比单。混凝土采用人工上料,每缺罐材料用量必须过称,确保用量的准确;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小灰车运输、人工入模,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400mm。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

浇筑板砼时,要用刮杠找平,再用提浆机进行提浆整平,最后用木抹子搓平。为防止结构表面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搓一次。柱根部用木抹子搓平,以利于上层柱模板支设,楼板混凝土强度大于1.2MP时方可上人。

(3)砼养护

常温下砼浇筑完12小时后可开始养护,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法。

6.3.主体结构施工

6.3.1.垂直运输方案

本工程采用卷扬机进行垂直运输。 卷扬机的安装、使用及维护严格按照《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第四章的要求进行。 安装完毕后必须经过安全技术验收方可投入使用。

6.3.2.外脚手架

框架结构外脚手架采用双排钢管扣件式落地脚手架,其搭设、使用与拆除,应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03-2001)的要求进行,并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脚手架内立杆距墙300mm,立杆横向间距1.5m,纵向间距1.2m,相邻立杆接头不得在同一步距内,大横杆步距1.5m,相邻大横杆接头位置错开布置在不同的立杆纵格中,与相邻立杆距离不小于立杆纵距的1/3。大横杆与立杆必须用直角扣件逐点联接,不得隔步设置或遗漏,小横杆设于两立杆之间的大横杆上,并用直角扣件拧紧。剪刀撑除脚手架两端设置外,中间每隔15m设一道,剪刀撑应连系5道立杆,剪刀杆与地面夹角为45°,剪刀撑杆除两端用直角扣件与脚手架小横杆扣紧外,在中间还应有不少于3个扣结点。

6.3.3.钢筋工程

(1)材料要求

①、钢筋进场后要向监理单位报验,进行见证取样复检,合格后方可加工,对轻微锈蚀的钢筋应进行除锈,锈蚀严重的钢筋不得使用。钢筋须分类堆放并架空离地,并且堆放场地搭设防护棚,防止雨淋。

②、焊条、焊剂

Ⅰ级钢筋焊接用E43型焊条、Ⅱ级钢筋焊接用E50型焊条,使用前需经250~300℃烘焙2h。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保持干燥。

(2)钢筋制作

钢筋在现场钢筋场加工制作,制作好的钢筋应按规格分别堆放整齐,明确标识。 (3)钢筋绑扎安装 ①、钢筋绑扎安装,必须符合《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4-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建筑结构抗震构造图集》97G329和《混凝土结构施工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有关章节要求。

②、梁柱箍筋的四角与主筋绑扎定位,板筋须在已支好的平台模板上弹线,按弹线全扣绑扎定位。柱变截面时,另外插筋。

③、板上层筋及负弯矩筋绑扎时,操作人员应在已搭好的跳板上操作,禁止在板筋上踩踏,禁止碰动预埋铁件及洞口模板。梁板钢筋用与保护层厚度相同的高强度砂浆垫块垫起,垫块呈梅花状排列。

(4)钢筋连接 ①、柱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框架梁钢筋采用搭接焊接头,其余采用绑扎搭接。钢筋接头每点必查,不合格接头必须返修或返工。

②、框架柱钢筋在基础顶按规范留置高度留置插筋,错开50%设置第一个接头,往上每层连接一次。

6.3.4.混凝土工程

(1)本工程采用现场自拌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后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验,并有实验室出具配合比单。混凝土采用人工上料,每缺罐材料用量必须过称,确保用量的准确;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2)框架柱混凝土浇筑

框架柱混凝土采用卷扬机运输,人工入模,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400mm。浇注混凝土前先浇筑50mm厚同砼标号的砂浆进行接浆,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 (3)梁、板砼浇筑

①、梁、板混凝土宜顺次梁方向浇筑。梁、板混凝土浇筑前,用特制钢筋套管套在每一根竖向主筋上,以防止柱钢筋污染;梁、板混凝土浇筑时,应先将梁根据高度分层浇捣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即与板的砼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的不断延长,则可连续向前推进。倾倒砼的方向应与浇筑方向相反。

②、当柱与主次梁交叉处等钢筋比较密集部位浇筑混凝土时,改用同强度等级的细石砼进行浇筑。同时,振捣棒头选用片式棒头或小径棒头并辅以人工捣固。

③、楼板砼连续浇筑时,设专用架空走道供操作人员使用,并随浇筑进程适时移动。 ④、浇筑板砼时,要用刮杠找平,再用提浆机进行提浆整平,最后用木抹子搓平。为防止结构表面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搓一次。柱根部用木抹子搓平,以利于上层柱模板支设,楼板混凝土强度大于1.2MP时方可上人。

(4)施工缝留设

柱施工缝留在柱顶接近梁底的位置。梁板施工缝留设在跨中1/3范围内,施工缝采用特制木梳板支挡,留成直槎。施工缝处新浇混凝土时,混凝土表面要凿毛见石子,用水冲洗干净并在其表面接浆。

(5)砼养护

常温下砼浇筑完12小时后可开始养护,框架柱采用混凝土养护液喷膜养护;梁板采用覆盖浇水养护法。

6.4. 装饰装修工程

6.4.1.室内抹灰

(1)内装饰前先做出样板间,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监督部门验收合格,方可大面积施工。

(2)抹灰前,砖墙面及砼等基层表面浮灰,污垢和油渍等应清理干净,并洒水湿润。 (3) 抹灰前,应检查所有门框位置是否正确,与墙连接是否牢固,连接处的缝隙应用M5水泥砂浆掺适量麻刀嵌塞。

(4)粉刷前在砼墙面、柱面、顶板面刷一道107胶水泥浆,以保证粉刷层与基层粘结牢固,质量可靠。

(5)室内墙面、柱面的门洞口的阳角,应用1:3水泥砂浆做护角,其高度不应低于2.1米,每侧宽度应不小于50mm。

(6)卫生间防水保护层完成后,再进行水暖安装,最后再进行地面施工,经蓄水试验≮24h不得漏水,如有发生渗漏及时处理不漏为止。

(7)内墙面抹灰前,内墙面要求各间做贴饼、冲筋、以保证各间内墙面平整。

6.4.2.涂料工程

①、施工顺序

基层修补→清扫→填补缝隙→局部刮腻子→打磨→第一遍涂料→复补腻子→打磨→第二遍涂料→第三遍涂料

②、施工方法

涂刷涂料时墙面基层含水率不大于8%。第一遍刮腻子要横向刮平整、均匀、光滑。线

角及边棱角整齐,做到薄刮不漏,接头无槎。

涂刷涂料时,先横向再纵向并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远后近、先边角、棱角、小面,后大面的顺序进行涂刷,一面墙要一气呵成,避免接槎,搭槎等缺陷。污染部位要及时处理,待干燥后,对墙面的砂眼及阴阳角掉角等处复补腻子并打磨平整,然后再进行第二遍、第三遍涂刷。

6.4.3.门窗工程

内门安装应按室内标高其高度每层应一致,不得出现高低不统一的情况出现。 外墙的窗安装为满足装饰及美的效果,其安装楼层的标高应一致;遇层高相同时还应使墙竖向每层高度一致;横竖应在一条线;进出应一致。

铝合金窗的安装

a.安装施工的工序程序 施工准备→标尺定位→安装固定窗框→配合灌浆边框→注射密封胶→窗扇安装→清洗→复检→交工验收。

b.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作业准备等。 c.标尺定位

铝合金窗框一般均为后塞口,在结构工程施工时,就应根据设计尺寸把洞口留出。 d.窗框的安装

1按照弹线位置,先把窗框用木楔临时固定在洞口内。 ○

2对窗框周边进行灌浆填缝。 ○

3注射密封胶,用打胶筒在铝合金框边与外饰面交接处的缝边上挤胶压入缝中形成一○条防风雨的防水缝道。 e.窗扇的安装

安装推拉窗时,把玻璃安装在扇框内,然后装入已固定好的铝合金框内,安装好后开启滑移运行自如,则认为符合要求。

f.安装的质量要求

1铝合金窗及其附件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铝合金窗安装的位置,开启方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

3铝合金窗框的安装必须牢固,予埋件的数量、位置、埋设连接方法及防腐。 ○

4窗安装好后关闭应严密,开关应灵活、无阻滞、无例翘。 ○

5窗附件的安装要牢固,位置正确、端正、启闭灵活适用。 ○

6窗框与墙体间缝隙的填嵌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填嵌饱满密实,表面平整,填嵌方○法正确。

6.4.4.楼地面工程

(1)地板砖铺贴

1) 在铺贴前,应对砖的规格尺寸、外观质量、色泽等进行预选,并应浸水湿润后晾干待用。

2) 铺贴时宜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面砖应紧密、坚实,砂浆应饱满,并严格控制标高。

3) 地板面砖的缝隙采用虚缝铺贴缝隙宽度宜为3mm左右。

4) 在大面积施工时,应采取分段按顺序铺贴,按标准拉线镶贴,并做各道工序的检查和复验工作。

5) 面层铺贴应在24h内进行擦缝工作。擦缝应采用同品种、同标号、同颜色的水泥,随做随清理水泥,并做好养护和保护工作。

(2)复合木地板 ①基层(楼层结构层)的表面平整度应控制在每平方米2mm,达不到时必须二次找平,否则复合地板厚度在8mm及其以下时,铺设后地面将出现架空,使用后不利于地板的整体伸缩,容易导致地板因胶水松脱而出现裂缝在。当基层表面整度超出2mm而不平整时,复合地板厚度应选用8mm以上,增加了厚度和基材的强度后,大大地消除了架空的感觉,避免地板因胶水而出现裂缝。

②铺设前,房间门套底部应留足伸缩缝,门口接合处地下无水管、电管以及离地面12cm的墙内无电管等。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应做好相关处理。

③铺设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ⅰ基层表面保护洁净、干燥后,应满铺地垫,其接口处宜采用不小于20cm宽的重叠面,并用防水胶带纸封好。

ⅱ铺设第一块板材的凹企口应朝墙面,板材与墙壁间插入木(塑)楔,使其间有8mm左右的伸缩缝。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木(塑)楔应在整体地板拼装12h后拆除,同样最后一块板材也要保持8mm的伸缩缝。

ⅲ为确保地板面层整齐美观,宜用细绳由两边墙面拉直,构成直角,并在墙边用用合适的木(塑)楔对每块板条加以调整。

ⅳ将胶水均匀连续地涂在两边的凹企口内,以确保每块板之间紧密贴结。 ⅴ拼装第二行时,应首先使用第一行锯剩下的那一块板材,为保证整体地板的稳固性,此锯剩的板材其长度不得小于20cm.

ⅵ用锤子和硬木块轻敲已拼装好的板材,使之粘紧密实。拼压时拼缝处溢出的多余胶水应立即擦掉,保持地板面层洁净。

ⅶ铺设中密度(强化)复合地板面层地面积达70m2或房间长度达8m时,宜在每间隔8m宽处放置铝合金条,以免面层冷热变形。

ⅷ整体地板拼装后,用木踢脚线封盖地板面层。

ⅸ中密度(强化)复合地板面层完工后,应待胶水凝固后,夏季24h后方可正式使用。

ⅹ注意防止雨水或邻近有用水房间的水进入,以免浸泡地板。

6.5.节能保温施工方案

6.5.1.原材料要求:

(1)进入工地的原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或化验单。 (2)聚苯乙烯板摆放平整,防止雨淋及阳光曝晒。

(3)水泥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必须有出厂日期,凡有结块现象或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的必须根据化验结果确定如何使用。

(4)采用细度模数2.0-2.8,筛大于2.5 mm颗粒的砂子,其含泥量小于1%。

(5)玻璃丝布必须放在干燥处,地面必须平整,摆放宜立放、平整,避免相互交错摆放。

6.5.2.基层处理

(1)做EPS外墙保温系统的墙面应进行墙体抹灰,找平基层,墙面平整度用2m靠尺检测,其平整度≤3mm,阴、阳角方正。局部不平整超限度部位用1:2水泥砂浆找平。 (2)基层表面应光滑、坚固、干燥、无污染或其它有害的材料。

(3)墙外的消防梯、水落管、防盗窗预埋件或其它预埋件、进口管线或其它预留洞口,应按设计图纸或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提前施工。

6.5.3.施工要求:

(1)施工温度不应低于5℃,而且施工完成后,24小时内气温高于5℃。夏季高温时,不宜在强 光下施工。

(2)5级风以上或雨天禁止作业。

(3)抹找平层前,抹灰部位根据情况提前半个小时浇水。 (4)找平层用1:3水泥砂浆。

(5)窗口,窗膀水平角及垂直角要挂线施工。

6.6.屋面防水工程

6.6.1. 工艺流程

基层表面清理→水泥炉渣找坡→保温层→抹防水砂浆的平层→特殊部位增补处理→铺贴防水卷材→接头处理未端收头→作保护层。

6.6.2. 防水卷材铺贴施工要点

(1)基础层要求:将基层上的灰尘、油污、碎裂骨等杂物清理干净,使表面干燥,含水率不大于9%,阴阳角要抹成R=100mm圆弧八字角,确保防水层粘贴牢固。

(2)防水卷材铺贴时先做细部附加层,再加大面积展开,长边搭接100mm,短边搭接150mm,上下卷材间搭接时均错开1/2幅宽,铺贴前先弹线确定卷材的位置,边对线边铺贴,及时排除卷材下的空气。

3、 屋面找平层应抹光,屋面出气孔、女儿墙周围抹八字圆角。金属管道抹八字前,要先刷掺适量建筑胶的素水泥浆作结合层。对找平层应适当养护,有一定强度干燥时才铺贴卷材、防水层立墙卷材,应保证铺贴或涂刷高度。卷材必须卷进滴水檐下的槽内。

7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保证措施

7.1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控制质量,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我公司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几年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际性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GB/T19001-2000--ISO9001:2000,建立了程序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原有质量体系更加健全。各部门、各专业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程序化文件的控制,将使项目施工的每一过程、每一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建立以企业自控为主、外部质量监督为辅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长期稳定地保证工程质量。

7.2.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项工程质量程控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目标的实现,根据工程特点,设置每一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并制定详细的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的预控工作。

7.3过程控制的主要方法

7.3.1.总体要求

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全员参与,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为对象,以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为手段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

7.3.2.管理措施

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定人定岗,质量挂牌管理制度,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⑵、认真贯彻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落实,做到工程质量分级管理,把好质量关,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员,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检查。

⑶、加强原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检查工作并做好记录,进场的设备、材料,按规定检验,坚持不合格品不施工的原则。

⑷、公司定期对工程进行巡回检查,重点检查质量责任制、挂牌制、样板间制及奖罚制的落实,检查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检查项目管理人员中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原始记录和表格填报的真实性。

⑸、公司在检查中发现工程中存在一般质量问题时,及时签发《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限期进行整改,问题整改后须经公司复查,签认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如不按程序办理而造成事故或损失的应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工种质量造成隐患或继续冒险作业者,公司责令停工,直到问题彻底整改才能复工。

⑹、公司重点检查项目部“质量自检、互检、专职检”制,挂牌制的落实,督促检查样板间制度的执行,检查项目部质量员的工作质量及检查项目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

⑺、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进场材料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检查施工方案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技术措施执行情况,负责并参与技术复核和结构工程的隐蔽检查工作。

(8)、由施工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办理《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的签证手续,组织样板间工程的实施并会同有关人员对样板间进行检验。

8成品保护措施

本工程各工序交叉繁多、紧密。因此,要切实抓好成品保护,以减少返工与损失,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品保护和交工前的成品保护。

8.1.模板的成品保护

①、吊装模板应轻放轻起,不准碰坏已完成的结构并注意防止模板变形。

②、拆除模板时严禁用大锤或撬棍硬撬,应松开螺丝拆卸,以免损伤混凝土表面及棱角。

③、模板的堆放、清理和修理:模板拆除后,立即对模板的板面及缝隙进行全面彻底清理,保证下次使用不出现粘模现象。

8.2.钢筋的成品保护

①、防止钢筋污染,在浇筑梁板混凝土前,用特制钢筋套管套在每一根竖向主筋上(高度不小于500mm),以防止墙柱钢筋污染,如有个别污染应及时清理混凝土浆,保证钢筋表

面清洁,同时也防止脱模剂污染。

②、绑扎板筋时,必须架设操作架操作,禁止在板负筋上踩踏,禁止碰动预留洞口模板。安装电管、暖管或其它设施时不得任意切割和碰动钢筋。

8.3.混凝土的成品保护

(1)、已浇筑的楼板,楼梯踏步的表面混凝土要加以保护,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上人。 (2)、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完工时,要保持钢筋的正确位置及水电管线等。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沾污墙面、楼面的水泥浆和遗洒在地面上的混凝土要及时清理干净,不得损坏棱角。

(4)、楼梯踏步可采用模板保护,预留洞口、墙体及柱阳角在表面养护剂干后,采用竹胶板或木模板做护角保护。

8.4.楼地面的成品保护

(1)、采用合理地施工顺序,防止因工序穿插造成地面面层的损坏。 (2)、在地面上搭、拆架子时要做好地面的保护,防止损坏地面。

8.5.涂料墙面的成品保护

(1)涂刷前应清理好周围环境,防止尘土飞扬,影响涂漆量。 (2)、涂料不干前,禁止打扫室内地面,严防灰尘等沾污涂漆。 (3)、涂刷完的墙面要妥善保护,不得磕碰墙面,不得乱写乱画。

8.6.屋面防水层的成品保护

(1)、已铺贴好的卷材防水层,在未铺设保护层前,严禁在防水层上进行施工作业和运输。并应及时做好防水层的保护层。

(2)、穿过屋面防水层处的管位,施工中与完工后不得损坏变位。 (3)、屋面施工时不得污染墙面,檐口侧面及其它已施工完的成品。

8.7.门窗的成品保护

(1)、门窗框进场后应妥善保管,入库存放,防止日晒雨淋。 (2)、木门框安装后钉木条保护。 (3)、安装门扇时,注意防止碰撞抹灰口角和其它成品。 (4)、严禁将门窗框,门窗扇做为架子支点使用。 (5)、门装好后严禁在室内推车。 (6)、门窗组装完毕后用塑料胶纸、塑料薄膜等材料将所有杆件的表面严密包裹起来。防止施工中的水泥砂浆等易掉落沾污在铝合金门、窗框的表面上,使铝合金的表面氧化膜遭到破坏。

8.8.水、暖、电、卫

(1)、管线穿墙,打洞不准用大锤,洞的位置、尺寸、大小严格按施工图要求,不准乱打、乱凿。

(2)、墙体开槽时应采用切割机,不准用手锤、钢钎。 (3)、使用电焊、气焊时,应对附近成品采取隔离措施,不得烧坏。 (4)、所有安装好的管道不得用做支撑脚手板,不得踏压,在喷浆前要加以保护。 (5)、阀门的手轮在安装时应卸下,交工前统一安装完好,下水管安装后,应将管口封严,立管距地面2米以下时,应用水泥袋捆绑保护。

(6)、散热器组对、试压过程中要立向抬运,摆放整齐,保护好散热器的炉腿,避免碰断。

(7)、洁具在搬运和安装时要防止磕碰,其配件应在竣工前统一安装,以防丢失,安装完的洁具应加以保护,防止洁具釉面受损。

(8)、设备运到现场后,暂不安装到位,应及时用苫布盖好,搬运时,不许将设备倒立,不得拆卸设备组件及仪表,防止损失和丢失。 (9)、电气配管时,剔槽不得过大、过深、过厚。砼楼板墙等均不得私自断筋。现浇砼楼板上配管时,不得踩坏钢筋。捣固砼时不得损坏配管及相线位移。吊顶内隐盒,配管时不得踩坏龙骨。刷防锈漆时不得污染墙面及其它建筑。

(10)、电气配线时,不应损坏建筑的表面。紧固螺丝时不应用力过猛,以免瓷件破裂。线路敷设后不得再次喷漆刷油,以防污染导线。不得碰松以敷设完的导线。 (11)、配电箱安装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碰坏,弄脏电具仪表。安装配电箱面板或帖脸时,应注意保持墙面整洁。

(12)、电气器具安装时。灯具、开关、插座等进入现场应码放整齐、稳固,并要注意防潮,般运时轻拿轻放,以免碰坏表面的镀锌层、油漆及玻璃罩。器具安装时不得碰坏门窗及墙面,以保持墙面的清洁。电气器具安装完毕后,不得再次进行喷漆,以保持电气器具的清洁。

(13)、防雷,接地系统施工时,不得破坏散水及外墙装修,不得随意移动以经绑好的结构钢筋,支架稳固后不得碰撞松动,避雷带敷设时不得损坏外檐,敷设后应避免砸碰,避雷带与均压环的预埋扁钢不得超过檐子30cm。明设接地干线时不得磕碰及弄脏墙面。喷浆前应预先将接地干线用纸包好,焊接时注意保护墙面,拆除脚手架或搬运对象时不得碰坏接地干线。

9.安全施工措施

9.1.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安全资格

我公司已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运行正常,效果良好。 我单位具备建筑业安全资格证书,年检合格。在施工中按照安全认证的标准,严格规范行为,保证施工工地安全达标。

9.2.安全生产目标

1、杜绝重大伤亡事故、交通事故、机械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千人负伤率控制在3‰以内。

2、创建安全达标工地。

9.3.安全管理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及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安全领导小组。项目经理要亲自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10保证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

根据公司确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该工程确保安全检查达到 “省级文明工地”要求。

10.1.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项目经理负责整个现场的安全工作。各管理人员认真按各自的生产责任制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条理,落实施工组织设计措施规定的有关安全措施。

(2)、坚持开展“三违”和“三不伤害”宣传活动。项目经理、施工员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的同时,必须做好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现场配置专职安全员来加强现场管理工作,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安全检查标准按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执行。

(3)、对安全生产设施进行必要的合理投入,重要劳动防护用品必须购买定点厂家的产品。要使所有员工会正确使用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措施。

(4)、防护设施的变动必须经项目经理部安全员批准,变动后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作业完成后按原标准恢复,所有资料由项目部安全员管理。

(5)、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薄弱环节要予以重点控制,凡设备性能不符合安全的一律不准使用。

(6)、公司每月20~25日对项目部进行安全检查。项目经理部每周组织一次现场安全检查,班组坚持每天班前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检查出的隐患要定人、定时间、定措施整改。

(7)、坚持每周一的安全例会,做到不流于形式。 (8)、以各种形式,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

(9)、安全技术交底制:管理人员需根据工程特点、环境、危险程度,预计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书面的交底,交底人和被交底人都必须签字。

(10)、班前检查制:工长组织监督和检查施工方法,班组长或安全员必须根据作业环境和工作特点向作业人员交待安全生产措施及应注意事项,并做好记录,履行签字手续。

(11)、外脚手架和机械设备实行验收制度,凡不经验收的一律不准投入使用。 (12)、持证上岗:特殊工种必须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上岗。 (13)、危急情况停工制:一旦出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险情,要立即停工,同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险情。

10.2.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措施

(1)、钢筋工程

①、工程所用钢筋全部在加工场加工,钢筋加工前由负责钢筋加工的工长对加工机械(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机、对焊机等)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交底,并由机械技师对所有机械性能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若临时在支好的模板上堆放钢筋,不得过分集中,应考虑模板的承载能力。在新浇筑楼板混凝土凝固尚未达到1.2MPa强度以前,严禁堆放钢筋。

③、多人合运钢筋时,起落、转停动作要一致。人工上下传送钢筋时,不得在同一垂

直线上。钢筋堆放要分散、稳当,防止倾倒和塌落。

④、起吊钢筋时,下方严禁站人。待钢筋降落至离楼地面或安装标高1m以内时,方准靠近操作,待就位放稳后,方可摘钩。

⑤、钢筋除锈时,操作人员要戴好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并将袖口扎紧。 ⑥、钢筋调直机前应设防护挡板,操作人员应站在挡板后面。 (2)、模板工程

①、模板安装必须按模板的施工设计进行,严禁任意变动。

②、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板在没有固定好之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否则模板受外界影响容易倒塌伤人。

③、模板安装人员上、下应走信道,严禁利用模板、栏杆、支撑上下。工具要随手放入工具袋内,禁止抛掷物体。

④、拆除模板必须经有关人员同意并签署拆模令后,方可进行。

⑤、模板拆除应经施工员统一安排,操作时应按先外后里,先上后下分段进行,严禁硬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拆下的模板及时运至指定的地点清理后刷隔离剂,按规格堆放整齐备用,高空作业严禁投掷材料。

(3)、混凝土工程

①、搅拌机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清理搅拌机料斗坑底的砂、石时,必须将料斗升起并用链条扣牢后,方能进行工作。

②、夜间浇筑混凝土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 ③、砼振捣时,必须采取以下的安全防护措施:

a、插入式振捣器的电动机电源上应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选配应符合要求,接零应安全可靠,电动机接零线不良者严禁开机使用。

b、操作人员应掌握一般安全知识,操作振捣器时,应穿戴好胶鞋和绝缘皮手套,振捣器停止使用时,应立即关闭电动机,搬动振捣器时,应切断电源,以确保安全,不得用软管和电缆拖拉、扯动电动机。

c、电缆线不得有裸露之处,电缆线必须放置在干燥、明亮处,不允许在电缆线上堆放其它物品,也不允许车辆在其上面直接通过,更不允许用电缆吊挂振捣器等物。

d、振捣器作业时,软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50cm,软管不得有断裂,振捣器启动,必须由操作人员掌握,不得将振捣器的振动棒平放在钢模板或水泥等坚硬物上,以免撞坏发生危险。

e、严禁用振捣棒撬拨钢筋和模板,或将振捣棒当作锤使用,操作时,不得使振捣棒夹到钢筋里或碰撞硬物而受到损坏。

f、用绳拉平板振动板时,拉绳应干燥绝缘,振捣器与平板应保持紧固,电源线必须固定在平板上,作业后,必须做好拆洗、保养工作。振捣器要放在干燥处。

(4)、洞口、临边防护措施

①、在料台和阳台四周,设置1.2m的双层栏杆防护栏杆,上杆离地高度为1.2m,下杆离地面高度0.6m,并加挂安全立网,除经设计计算外,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

②、分层施工的楼梯口、梯段边、送风口、管道井口,必须安装临时护栏。 ③、在厕所内的预留洞口应加盖板,盖板必须坚实,盖板应防止移动。

④、施工现场信道,除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安全标志灯。

⑤、位于车行道旁的深沟与管道坑、槽所加盖板应能承受大小相当于卡车后轮载力2倍的荷载。

⑥、模板、脚手架拆除时,下方不得有其它操作人员。模板拆除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不应小于1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信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放任何拆下对象。

(5)、高处作业防护措施

①、结构施工自二层起,凡人员进出的通道口,均应搭设安全防护棚。防护棚宽度为宽于出入信道两侧各1m,高度为4.5m,棚顶为两层,应铺满50mm厚的木板,非出入口和信道两侧必须封严。

②、进行高处作业之前,应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验收应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应按类别逐项检查,并做出验收记录。凡不符合规定者,必须修整合格后再进行查验,施工期间还应定期进行抽查。

③、高处作业严禁投掷物料。

④、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操作的位置,必须处于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

⑤、在高处外墙安装门、窗,无外脚手架时,操作人员应系好安全带,其保险钩应挂在操作人员上方的可靠对象上。

⑥、工作间隙,严禁坐在窗台上休息。 (6)、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①、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严格执行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②、施工现场必须根据甲方提供的电源位置和现场实际情况及特点,编制临时用电施工方案,由技术部门审核后实施。

③、施工现场线路要整齐、规范,严禁任意拉线,夜间施工要有足够的照明,用电要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要求,配电箱设置要完整,有门有锁,线路标识清楚。加强对职工宿舍管理,电线线路要规范、整齐、安全,并定期检查。

④、现场电工必须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维修电气设备时应先验电。

(7)、施工机具

①、使用电动工具,操作人员应戴好绝缘手套,穿绝缘胶鞋。施工现场的电动工具不用时,必须断电,使用电动工具的工作完成后,由专业配电人员及时拆除线路,固定式电动工具和电动设备应在其旁边明显位置悬挂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金属外壳的电动工具有可靠接地。

②、使用电焊机和操作其它电动工具时,不能站在湿润地带,应采用相应的安全措施。电焊机的一、二次接线板,应有防护罩,并应有独立的电源控制装置,放置地点应选在防雨、防潮、防晒的地点。电焊在施焊前应检查周围,确认无易燃物方可施焊。动用明火前,应在安全部门开具动火证,并有专人看守。

(8)、脚手架

①、脚手架搭设和使用时,必须编制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操作要求及安全规定,并附上设计计算书,上报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脚手架搭设完毕后,由技术、安全、架子组组长进行验收,不经验收的脚手架,不得使用。

②、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操作时必须配戴安全帽、安全带、工具袋、穿防滑鞋,工具用后装入工具袋中,不要随处乱放,以免掉下伤人。

③、大雾及雨雪天和六级以上大风天,不得进行高空作业。

④、每班收工前,将该班脚手架搭设材料使用完,并形成稳定的构架。 ⑤、作业前要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可靠,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有效。

⑥、脚手架拆除作业时,一定按照先上后下、先外后里、先架面材料后构架材料、先辅件后结构件和先结构件后附墙件的顺序、一件一件地松开联结、取出并随即吊下。拆卸现场应有可靠的安全围护,并设专人看管,吊至地面的架设材料应随时运出拆卸区域,保持现场整洁、文明。

(9)、其它防护措施

①、施工车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专机专人。用电机械设备安装要有可靠接地,并经验收合格、办理准用手续后方可使用。

②、消防工作必须列入现场管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严格制度,建立现场防火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施工现场、生活区等消防安全工作,定期与不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隐患。

③、施工现场可燃气体如乙炔、汽油、油漆等不得混堆乱放,防止露天暴晒。易燃物品不得进入现场库房,少量存入要放在指定位置并派专人管理,采取保证消防灭火措施。现场施工建立用火制度,配备防火专职人员和灭火用具。

④、现场成立治安保卫领导小组,出入现场一律凭证,各种车辆按指定线路行驶,职工携带物品出门应有出门证。

⑤、工人高空操作时必须佩带安全带,活动平台必须有扶栏,有防移动止滑和倾倒装置。

⑥、装饰性灯具的运输和安装必须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⑦、管道水压试验过程中,当出现管道接缝中有渗漏现象时,要泄压后处理,严禁带压操作。

⑧、管道系统水压试验合格后,管道内的水要排放到指定的安全地点,禁止就地排放。

11雨季施工措施

本工程计划工期为70天。根据工期要求编制雨期施工组织措施。

11.1.雨季施工管理:

雨季施工主要以预防为主,采用防雨措施及加强排水等手段,确保雨季施工信息的反馈,对近年来发生的问题要采取防范措施,设法排除。

11.2.雨季施工准备工作

(1)、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为组长,有关人员参加组成雨季施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雨季施工准备,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处理雨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2)、防雨材料准备

雨季施工前应根据工程情况准备一定量的防雨、排水材料和机具(如塑料布、苫布、沙袋、抽水泵等),以备急用。 (3)、临建设施维修

现场临时设施,如职工宿舍、办公室、食堂、仓库等应进行检查,做好防漏和排水措施,以防遭雨淋。

施工现场主要运输道路路基应碾压坚实,上铺焦渣或天然级配砂石,道路两旁要做好排水沟,保证施工道路畅通,雨后不积水,无泥泞。

施工现场的砂石料场地面应浇筑一层素混凝土,钢筋堆旗场尽量采用混凝土地面,或在其下加垫枕木。

(4)、原材料及半成品的保护

对怕雨淋和需要防潮的建筑材料要采取防雨、防潮措施,应放入棚内或室内,保温层材料必须入库存入,库内材料要垫高码放并通风良好。

(5)、机械设备防护

机电设备的电闸箱要防雨、防潮等措施,并应安装接地保护装置。 的接地装置要进行全面检查,其接地装置、接地体的深度、距离、地线截符合规程要求,接地电阻要检测小于4Ω。塔基与建筑物之间做到无积水,防止因积水而造成塔基下沉。

11.3.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1)准备足够的塑料布,对新浇筑的混凝土遇雨时可及时进行覆盖防护。 (2)在地下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清理淤泥和杂物,并有排水和防水措施。

⑶脚手架应设置在足够牢固的连墙点,依靠建筑物结构的整体风度来加强和确保整片脚手架的稳定性。雨季脚手架、跑道、操作平台均设置防滑装置。

11.4.雨季施工安全防护

(1)、 每天作业完毕,将轨钳卡牢,防止遇大雨时产生滑动。 (2)、露天使用的电气、机械设备要有可靠的防漏电措施。

11.5.雨季施工消防工作

(1)、消防器材有防雨露、防晒措施,现场消防管道口要高出地面防止泡水。 (2)、对化学品、油类、易燃品应设专人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及起火。

附表

检验和试验设备器具表

序号 1 2 类 别 A 名 称 水准仪 规格 S2-006 DJ6-X3 单位 台 台 数量 1 备 注 由专业校检单位校检合格 经纬仪 1 3 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类 普通万用表 接地电阻测试仪 钢卷尺 直角尺 台秤 坍落度筒 靠尺 塞尺 百格网 MF-30 DET-312 50m 400mm 1000kg 标准 2000mm 15mm 200mm 500~600mm 5000mm 台 台 盘 把 台 只 把 把 把 把 把 把 1 1 1 2 2 1 1 1 1 1 10 1 自检合格 由专业校检单位校检合格 B 类 C 类 水平尺 钢卷尺 角度靠尺板 劳动力安排计划表

单位:人

工种 基 础 木 工 钢筋工 砼 工 瓦 工 架子工 电焊工 抹灰工 油 工 电 工 信号工 机械工 测量放线 水暖工 普 工 5 8 6 2 1 1 1 2 10 主 体 结 构 5 8 8 10 3 2 1 2 2 2 3 15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装 饰 装 修 2 2 2 3 2 6 8 2 2 15 屋 面 4 3 2 5 安装 配合 3 2 安装 工程 2 2 2 6

大临设施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名 称 现场办公室 值班室 库 房 水泥库 厕所 单 位 m2 m2 m2 m m2 2数 量 100 12 120 108 18 结构类型及作法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参考文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配件图集统一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200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构造详图(03G101—1) 钢筋混凝土过梁(省标)

建筑制图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防火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房屋建筑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科学出版社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沈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混凝土结构设计(沈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基础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 总图制图标准 (GB/T 50103-200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 37-87)

外文翻译

英文原文:

Structural Systems to resist lateral loads

Commonly Used structural Systems

With loads measured in tens of thousands kips, there is little room in th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for excessively complex thoughts. Indeed, the better high-rise buildings carry the universal traits of simplicity of thought and clarity of expression.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there is no room for grand thoughts. Indeed, it is with such grand thoughts that the new family of high-rise buildings has evolved. Perhaps more important, the new concepts of but a few years ago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in today‟ s technology.

Omitting some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strictly to the materials of construction,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tructural systems used in high-rise buildings can be categorized as follows:

Moment-resisting frames.

Braced frames, including 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s. Shear walls, including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Tube-in-tube structures. Tube-in-tube structures. Core-interactive structures.

Cellular or bundled-tube systems.

Particularly with the recent trend toward more complex forms, but in response also to the need for increased stiffness to resist the forces from wind and earthquake, most high-rise buildings have structural systems built up of combinations of frames, braced bents, shear walls, and related systems. Further, for the taller buildings, the majorities are composed of interactive elements in three-dimensional array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se elements is the very essence of the design process for high-rise buildings. These combinations need evolve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unctional, and cost considerations so as to provide efficient structures that provoke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o new height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imaginative structural design can create great architecture. To the contrary, many examples of fine architecture have been created with only moderate support from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while only fine structure, not great architecture, can be developed without the genius and the leadership of a talented architect. In any event, the best of both is needed to formulate a truly extraordinary design of a high-rise building.

Whil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of these seven systems are generally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further discussion is warranted here .The essence of the design process i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discussion.

Moment-Resisting Frames

Perhap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ystem in low-to medium-rise buildings, the moment-resisting frame, is characterized by linea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embers connected essentially rigidly at their joints. Such frames are used as a stand-alone system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ystems so as to provide the needed resistance to horizontal loads. In the taller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 system is likely to be found inappropriate for a stand-alone system, this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mobilizing sufficient stiffness under lateral forces.

Analysis can be accomplished by STRESS, STRUDL, or a host of other appropriate computer programs; analysis by the so-called portal method of the cantilever method has no place in today‟s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intrinsic flexibility of the column/girder intersection, and because preliminary designs should aim to highlight weaknesses of systems, it is not unusual to use center-to-center dimensions for the frame i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ourse, in the latter phases of design, a realistic appraisal in-joint deformation is essential. Braced Frames

The braced frame, intrinsically stiffer than the moment –resisting frame, finds also greater application to higher-rise buildings.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linear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diagonal members, connected simply or rigidly at their joints. It is used commonly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aller buildings and as a stand-alone system in low-to medium-rise buildings.

While the use of structural steel in braced frames is common, concrete fram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of the larger-scale variety.

Of special interest in areas of high seismicity is the use of the eccentric braced frame.

Again, analysis can be by STRESS, STRUDL, or any one of a series of two –or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computer programs. And again,

center-to-center dimensions are used commonly i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Shear walls

The shear wall is yet another step forward along a progression of ever-stiffer structural systems.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thin, generally (but not always) concrete elements that provide both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separation between building functions.

In high-rise buildings, shear wall systems tend to have a relatively high aspect ratio, that is, their height tends to be large compared to their width. Lacking tension in the foundation system, any structural element is limited in its ability to resist overturning moment by the width of the system and by the gravity load supported by the element. Limited to a narrow overturning, One obvious use of the system, which does have the needed width, is in the exterior walls of building, where the requirement for windows is kept small.

Structural steel shear walls, generally stiffened against buckling by a concrete overlay, have found application where shear loads are high. The system, intrinsically more economical than steel bracing,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carrying shear loads down through the taller floors in the areas immediately above grade. The sys tem has the further advantage of having high ductility a feature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areas of high seismicity.

The analysis of shear wall systems is made complex because of the inevitable presence of large openings through these walls. Preliminary analysis can be by truss-analogy,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r by making use of a proprietary computer program designed to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or coupling, of shear walls. Framed or Braced Tubes

The concept of the framed or braced or braced tube erupted into the technology with the IBM Building in Pittsburgh, but was followed immediately with the twin 110-story tower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New York and a number of other buildings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dimensional frames, braced frames, or shear walls, forming a closed surface more or less cylindrical in nature, but of nearly any plan configuration. Because those columns that resist lateral forces are placed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the cancroids of the system, the overall moment of inertia is increased and stiffness is very high.

The analysis of tubular structures is done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s, or by two- dimensional analogy, where possible, whichever method is used, it must be capable of accounting for the effects of shear lag.

The presence of shear lag, detected first in aircraft structures, is a serious limitation in the stiffness of framed tubes. The concept has limited recent applications of framed tubes to the shear of 60 stories. Designers have developed various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shear lag, most noticeably the use of belt trusses. This system finds application in buildings perhaps 40stories and higher. However, except for possible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belt trusses interfere with nearly every building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outside wall; the trusses are placed often at mechanical floors, mush to the disapproval of the designers of the mechanical systems. Nevertheless, as a cost-effective structural system, the belt truss works well and will likely find continued approval from designers. Numerous studies have sought to optimize the location of these trusses, with the optimum location very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of trusses provided. Experience would indicate, however,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se trusses is provided by the optimiza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and by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as the economics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is not highly sensitive to belt truss location. Tube-in-Tube Structures

The tubular framing system mobilizes every column in the exterior wall in resisting over-turning and shearing forces. The term„tube-in-tube‟is largely self-explanatory in that a second ring of columns, the ring surrounding the central service core of the building, is used as an inner framed or braced tube. The purpose of the second tube is to increase resistance to over turning and to increase lateral stiffness. The tubes need not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that is, one tube could be framed, while the other could be braced.

In considering this system,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clear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hear and the flexural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 the terms being taken from beam analogy. In a framed tube, the shear component of defl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bending deformation of columns and girders (i.e, the webs of the framed tube) while the flexural componen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xial shortening and lengthening of columns (i.e, the flanges of the framed tube). In a braced tube, the shear component of defl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xial deformation of

diagonals while the flexural component of defl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xial shortening and lengthening of columns.

Following beam analogy, if plane surfaces remain plane (i.e, the floor slabs),then axial stresses in the columns of the outer tube, being farther form the neutral axis, will be substantially larger than the axial stresses in the inner tube. However, in the tube-in-tube design, when optimized, the axial stresses in the inner ring of columns may be as high, or even higher, than the axial stresses in the outer ring. This seeming anomaly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shearing component of stiffness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This is easiest to under-stand where the inner tube is conceived as a braced (i.e, shear-stiff) tube while the outer tube is conceived as a framed (i.e, shear-flexible) tube. Core Interactive Structures

Core interactive structures are a special case of a tube-in-tube wherein the two tubes are coupled together with some form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frame. Indeed, the system is used often wherein the shear stiffness of the outer tube is zero. The United States Steel Building, Pittsburgh, illustrates the system very well. Here, the inner tube is a braced frame, the outer tube has no shear stiffness, and the two systems are coupled if they were considered as systems passing in a straight line from the “hat” structure. Note that the exterior columns would be improperly modeled if they were considered as systems passing in a straight line from the “hat” to the foundations; these columns are perhaps 15% stiffer as they follow the elastic curve of the braced core. Note also that the axial for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teral forces in the inner columns change from tension to compression over the height of the tube, with the inflection point at about 5/8 of the height of the tube. The outer columns, of course, carry the same axial force under lateral load for the full height of the columns because the columns because the shear stiffness of the system is close to zero.

The space structures of outrigger girders or trusses, that connect the inner tube to the outer tube, are located often at several levels in the building. The AT&T headquarters is an example of an astonishing array of interactive elements:

The structural system is 94 ft (28.6m) wide, 196ft(59.7m) long, and 601ft (183.3m) high.

Two inner tubes are provided, each 31ft(9.4m) by 40 ft (12.2m), centered 90 ft (27.4m) apart in the long direction of the building.

The inner tubes are braced in the short direction, but with zero shear stiffness in the long direction.

A single outer tube is supplied, which encircles the building perimeter.

The outer tube is a moment-resisting frame, but with zero shear stiffness for the center50ft (15.2m) of each of the long sides.

A space-truss hat structure is provided at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 similar space truss is located near the bottom of the building

The entire assembly is laterally supported at the base on twin steel-plate tubes, because the shear stiffness of the outer tube goes to zero at the base of the building. Cellular structures

A classic example of a cellular structure is the Sears Tower, Chicago, a bundled tube structure of nine separate tubes. While the Sears Tower contains nine nearly identical tubes, the basic structural system has special application for buildings of irregular shape, as the several tubes need not be similar in plan shape, It is not uncommon that some of the individual tubes one of the strengths and one of the weaknesses of the system.

This special weakness of this system, particularly in framed tubes, has to do with the concept of differential column shortening. The shortening of a column under load is given by the expression

△=ΣfL/E

For buildings of 12 ft (3.66m) floor-to-floor distances and an average compressive stress of 15 ksi (138MPa), the shortening of a column under load is 15 (12)(12)/29,000 or 0.074in (1.9mm) per story. At 50 stories, the column will have shortened to 3.7 in. (94mm) less than its unstressed length. Where one cell of a bundled tube system is, say, 50stories high and an adjacent cell is, say, 100stories high, those columns n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need to have this differential deflection reconciled.

Major structural work has been found to be needed at such locations. In at least one building, the Rialto Project, Melbourne,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found it necessary to vertically pre-stress the lower height columns so as to reconcile the differential deflections of columns in close proximity with the post-tensioning of the shorter column simulating the weight to be added on to adjacent, higher columns.

原文翻译:

抗侧向荷载的结构体系

常用的结构体系

若已测出荷载量达数千万磅重,那么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没有多少可以进行极其复杂的构思余地了。确实,较好的高层建筑普遍具有构思简单、表现明晰的特点。

这并不是说没有进行宏观构思的余地。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宏观的构思,新奇的高层建筑体系才得以发展,可能更重要的是:几年以前才出现的一些新概念在今天的技术中已经变得平常了。

如果忽略一些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的概念不谈,高层建筑里最为常用的结构体系便可分为如下几类:

抗弯矩框架。

支撑框架,包括偏心支撑框架。 剪力墙,包括钢板剪力墙。 筒中框架。 筒中筒结构。 核心交互结构。

框格体系或束筒体系。

特别是由于最近趋向于更复杂的建筑形式,同时也需要增加刚度以抵抗几力和地震力,大多数高层建筑都具有由框架、支撑构架、剪力墙和相关体系相结合而构成的体系。而且,就较高的建筑物而言,大多数都是由交互式构件组成三维陈列。

将这些构件结合起来的方法正是高层建筑设计方法的本质。其结合方式需要在考虑环境、功能和费用后再发展,以便提供促使建筑发展达到新高度的有效结构。这并不是说富于想象力的结构设计就能够创造出伟大建筑。正相反,有许多例优美的建筑仅得到结构工程师适当的支持就被创造出来了,然而,如果没有天赋甚厚的建筑师的创造力的指导,那么,得以发展的就只能是好的结构,并非是伟大的建筑。无论如何,要想创造出高层建筑真正非凡的设计,两者都需要最好的。

虽然在文献中通常可以见到有关这七种体系的全面性讨论,但是在这里还值得进一步讨论。设计方法的本质贯穿于整个讨论。设计方法的本质贯穿于整个讨论中。

抗弯矩框架

抗弯矩框架也许是低,中高度的建筑中常用的体系,它具有线性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在接头处基本刚接之特点。这种框架用作独立的体系,或者和其他体系结合起来使用,以便提供所需要水平荷载抵抗力。对于较高的高层建筑,可能会发现该本系不宜作为独立体系,这是因为在侧向力的作用下难以调动足够的刚度。

我们可以利用STRESS,STRUDL 或者其他大量合适的计算机程序进行结构分析。所谓的门架法分析或悬臂法分析在当今的技术中无一席之地,由于柱梁节点固有柔性,并且由于初步设计应该力求突出体系的弱点,所以在初析中使用框架的中心距尺寸设计是司空惯的。当然,在设计的后期阶段,实际地评价结点的变形很有必要。

支撑框架

支撑框架实际上刚度比抗弯矩框架强,在高层建筑中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种体系以其结点处铰接或则接的线性水平构件、垂直构件和斜撑构件而具特色,它通常与其他体系共同用于较高的建筑,并且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用在低、中高度的建筑中。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强震区使用偏心支撑框架。 此外,可以利用STRESS,STRUDL,或一系列二维或三维计算机分析程序中的任何一种进行结构分析。另外,初步分析中常用中心距尺寸。

剪力墙

剪力墙在加强结构体系刚性的发展过程中又前进了一步。该体系的特点是具有相当薄的,通常是(而不总是)混凝土的构件,这种构件既可提供结构强度,又可提供建筑物功能上的分隔。

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体系趋向于具有相对大的高宽经,即与宽度相比,其高度偏大。由于基础体系缺少应力,任何一种结构构件抗倾覆弯矩的能力都受到体系的宽度和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的限制。由于剪力墙宽度狭狭窄受限,所以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扩大,以便提从所需的抗倾覆能力。在窗户需要量小的建筑物外墙中明显地使用了这种确有所需要宽度的体系。

钢结构剪力墙通常由混凝土覆盖层来加强以抵抗失稳,这在剪切荷载大的地方已得到应用。这种体系实际上比钢支撑经济,对于使剪切荷载由位于地面正上方区域内比较高的楼层向下移特别有效。这种体系还具有高延性之优点,这种特性在强震区特别重要。

由于这些墙内必然出同一些大孔,使得剪力墙体系分析变得错综复杂。可以通过桁架模似法、有限元法,或者通过利用为考虑剪力墙的交互作用或扭转功能设计的专门计处机程序进行初步分析

框架或支撑式筒体结构:

框架或支撑式筒体最先应用于IBM公司在Pittsburgh的一幢办公楼,随后立即被应用于纽约双子座的110层世界贸易中心摩天大楼和其他的建筑中。这种系统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三维结构、支撑式结构、或由剪力墙形成的一个性质上差不多是圆柱体的闭合曲面,但又有任意的平面构成。由于这些抵抗侧向荷载的柱子差不多都被设置在整个系统的中心,所以整体的惯性得到提高,刚度也是很大的。

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三维概念的应用、二维的类比,我们可以进行筒体结构的分析。不管应用那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剪力滞后的影响。

这种最先在航天器结构中研究的剪力滞后出现后,对筒体结构的刚度是一个很大的限制。这种观念已经影响了筒体结构在60层以上建筑中的应用。设计者已经开发出了很多的技术,用以减小剪力滞后的影响,这其中最有名的是桁架的应用。框架或支撑式筒体在40层或稍高的建筑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除了一些美观的考虑外,桁架几乎很少涉及与外墙联系的每个建筑功能,而悬索一般设置在机械的地板上,这就令机械体系设计师们很不赞成。但是,作为一个性价比较好的结构体系,桁架能充分发挥它的性能,所以它会得到设计师们持续的支持。由于其最佳位置正取决于所提供的桁架的数量,因此很多研究已经试图完善这些构件的位置。实验表明:由于这种结构体系的经济性并不十分受桁架位置的影响,所以这些桁架的位置主要取决于机械系统的完善,审美的要求,

筒中筒结构:

筒体结构系统能使外墙中的柱具有灵活性,用以抵抗颠覆和剪切力。“筒中筒”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物的核心承重部分又被包围了第二层的一系列柱子,它们被当作是框架和支撑筒来使用。配置第二层柱的目的是增强抗颠覆能力和增大侧移刚度。这些筒体不是同样的功能,也就是说,有些筒体是结构的,而有些筒体是用来支撑的。 在考虑这种筒体时,清楚的认识和区别变形的剪切和弯曲分量是很重要的,这源于对梁的对比分析。在结构筒中,剪切构件的偏角和柱、纵梁(例如:结构筒中的网等)的弯曲有关,同时,弯曲构件的偏角取决于柱子的轴心压缩和延伸(例如:结构筒的边缘等)。在支撑筒中,剪切构件的偏角和对角线的轴心变形有关,而弯曲构件的偏角则与柱子的轴心压缩和延伸有关。

根据梁的对比分析,如果平面保持原形(例如:厚楼板),那么外层筒中柱的轴心压力就会与中心筒柱的轴心压力相差甚远,而且稳定的大于中心筒。但是在筒中筒结构的设计中,当发展到极限时,内部轴心压力会很高的,甚至远远大于外部的柱子。这种反常的现象是由于两种体系中的剪切构件的刚度不同。这很容易去理解,内筒可以看成是一个支撑(或者说是剪切刚性的)筒,而外筒可以看成是一个结构(或者说是剪切弹性的)筒。

核心交互式结构:

核心交互式结构属于两个筒与某些形式的三维空间框架相配合的筒中筒特殊情况。事实上,这种体系常用于那种外筒剪切刚度为零的结构。位于Pittsburgh的美国钢铁大楼证实了这种体系是能很好的工作的。在核心交互式结构中,内筒是一个支撑结构,外筒没有任何剪切刚度,而且两种结构体系能通过一个空间结构或“帽”式结构共同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外部的柱子看成是一种从“帽”到基础的直线体系,这将是不合适的;根据支撑核心的弹性曲线,这些柱子只发挥了刚度的15%。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内柱中与侧向力有关的轴向力沿筒高度由拉力变为压力,同时变化点位于筒高度的约5/8处。当然,外柱也传递相同的轴向力,这种轴向力低于作用在整个柱子高度的侧向荷载,因为这个体系的剪切刚度接近于零。

把内外筒相连接的空间结构、悬臂梁或桁架经常遵照一些规范来布置。美国电话电报总局就是一个布置交互式构件的生动例子。

结构体系长59.7米,宽28.6米,高183.3米。

布置了两个筒,每个筒的尺寸是9.4米×12.2米,在长方向上有27.4米的间隔。 在短方向上内筒被支撑起来,但是在长方向上没有剪切刚度。 环绕着建筑物布置了一个外筒。

外筒是一个瞬时抵抗结构,但是在每个长方向的中心15.2米都没有剪切刚度。 在建筑的顶部布置了一个空间桁架构成的“帽式”结构。 在建筑的底部布置了一个相似的空间桁架结构。

由于外筒的剪切刚度在建筑的底部接近零,整个建筑基本上由两个钢板筒来支持。

框格体系或束筒体系结构:

位于美国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是箱式结构的经典之作,它由九个相互独立的筒组成的一个集中筒。由于西尔斯大厦包括九个几乎垂直的筒,而且筒在平面上无须相似,基本的结构体系在不规则形状的建筑中得到特别的应用。一些单个的筒高于建筑一点或很多是很常见的。事实上,这种体系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既有坚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种体系的脆弱,特别是在结构筒中,与柱子的压缩变形有很大的关系,柱子的压缩变形有下式计算:

△=ΣfL/E

对于那些层高为3.66米左右和平均压力为138MPa的建筑,在荷载作用下每层柱子的压缩变形为15(12)/29000或1.9毫米。在第50层柱子会压缩94毫米,小于它未受压的长度。这些柱子在50层的时候和100层的时候的变形是不一样的,位于这两种体系之间接近于边缘的那些柱需要使这种不均匀的变形得以调解。

主要的结构工作都集中在布置中。在Melbourne的Rialto项目中,结构工程师发现至少有一幢建筑,很有必要垂直预压低高度的柱子,以便使柱不均匀的变形差得以调解,调解的方法近似于后拉伸法,即较短的柱转移重量到较高的邻柱上。

致谢结论

通过毕业设计,我不仅温习了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也得到了老师 和同学的帮助,学习和体会到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应该具备一种严谨的设计态度,本着建筑以人为本的思想,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在设计一幢建筑物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各个工种的协调和合作,特别是结构和建筑的交流,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协调。这就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应该具备灵活的一面,不仅要抓住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全面地考虑一些细节和局部的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各种建筑规范和规定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一定要好好把握。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加强对建筑规范的学习和体会。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就不会犯工程上的低级错误,同时我们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就会有更大的灵活性,也会有自己的创新。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为能用上四年的学习成果而欣喜万分,同时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以前学习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等专业课时,老是觉得所学的东西跟实际相差的太远,甚至觉得没什么用,这可能跟当时特别想学什么就想马上能用得上有关吧。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对一些专业课的学习有所放松,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觉到那些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忽略了基础的夯实,对一门系统的科学,应该扎实的学习它的每一部分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实践环节,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如今,对于将要迈出学校大门的我,满怀希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决心不负众望,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次毕业设计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董春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设计的最终完成,老师都给予我很多的帮助。每次有问题时,老师都会耐心认真的解答。

在这个毕业设计中,同样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困难时候是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在设计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因为还有很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

我无言的帮助,而我却无法一一罗列在此!在这里请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接受我最诚挚的

谢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