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专项水平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 课文内容回顾。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为了说明北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用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中“腊八”“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
2.《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全文围绕八儿一家熬腊八粥的经过(依次是盼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的图景。
3.《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用神态描写来表现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食》一诗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写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藏戏》这篇民俗散文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展开,让读者对藏戏有所认识,体会到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7.《长歌行》一诗中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到老了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文内容回顾。
1.《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洪水的句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
1 / 10
“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妙在:___________。文章中的党支部书记让我印象深刻,他具有_____________的品质,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把句中的“揪”换成“拉”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前半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在《__________》中运用比较多,如在写_____________时就是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
4.《穷人》一文故事情节清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为主线,围绕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前后设置两个悬念: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推动故事发展,扣人心弦。故事主要赞美桑娜和渔夫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我最喜欢的一句爱国的名言是:___________;最喜欢的一句关于惜时的名言是___________。
三、 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文中__________教二人下棋,两个学生“其一人_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_____,思援_________________。”
2.《为人民服务》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文中引用了古时候的文学家__________说过的话“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浑不怕,要留清白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四、 积累运用。
1.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2.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
2 / 10
3.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6.苟利于民,__________;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再开的时候。
8.在课文的引领下,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如:_________的鲁滨逊,临危不惧的李大钊,_________的孔子。
五、 古诗文积累运用。
1.“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中国古诗词中借月抒怀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衬托出孟浩然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而辛弃疾笔下的“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夜行黄沙道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李白则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流泻到千家万户的捣衣声里,这不禁让我们再次想起了《春江花月夜》中的那句“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
2.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以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你如何看待“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行为?支持还是反对?请分两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穷人》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
2.《月光曲》一文描写了德国音乐家________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3.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鲁迅是他的________。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 4.《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________》,课文回忆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我知道许多描写秋天的古诗:洛阳城里见秋风,
3 / 10
________;近种篱边菊,________;长安一片月,________。
6.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他主持修筑的________,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七、 回忆所学课文,完成练习。
1.在心里背一背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个四字词语让我们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2.________,________。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画线句子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从“腾细浪”“走泥丸”中,我体会到红军战士的_______________情感。 4.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揭示渔夫__________的特点。
八、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他用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_______画卷,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
2.《表里的生物》一文讲述的是“我”小时候以为_________ 因而一直相信父亲的表里_______________,说明“我”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3.听了老教授的一番讲解,他恍然大悟,可用一个俗语来表示,这个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我想放纵自己,不好好努力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长歌行》中的那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赵孟頫是________代著名的____________,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
九、 课内外阅读积累与收获。
4 / 10
1.这学期,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高尚的人,请用四字词语概括他们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的鲁迅 ____________的老支书 ____________的五壮士
亲爱的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你认识的人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中写红军过五岭、越乌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红军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选自《_________》,“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______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________;再运用________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________,重申观点。
3.《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_________,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十一、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成语“______________”可以再来形容诗文、书法、歌唱等自然流畅,不受约束;成语“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来形容公园里的假山结构巧妙。 2.《伯牙鼓琴》的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一书。人们通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一词比喻知音难见或乐曲高妙。
5 / 10
3.《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_______________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演奏技艺和对劳苦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回顾课本,根据提示,填写有关的内容。
1.《七律·长征》一诗中表现红军涉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整首诗的中心句。
2.《草原》一文中点明中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描写由雨转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西江月”是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点明了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_,事件_________。
十三、 按课文内容填空。
1.《腊八粥》一文的作者_________ ,原名沈岳焕,著名作家。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主要写了 _______”、“_______”两件事,其中,“ _______”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_______”写得比较简略。 2.学习了《匆匆》一课,我想到了时间过得很快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3.《竹石》是________代________所写,全诗描写了竹子傲然挺,其中表达竹石坚劲顽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四、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这句话是_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请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个类似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10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_了银光。这是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_______时产生的_______,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旋律是___________的,贝多芬之所以弹奏这首曲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桥》和《穷人》都是________(体载),读这一类的文章要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人物形象。这一学期我读过这一体裁的书籍有____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__》。
十五、 课堂内外知识回放。
1.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春日》朱熹) 2.________,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曹植) 3.儿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浪淘沙》刘禹锡)
4.“月亮”在古诗词中无处不在,如《宿建德江》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月夜中诗人的寂寞惆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______,______。’”写出了鹊惊鸣蝉的月夜之景。
5.本学期,我欣赏了______谱写的《月光曲》;学习了宋代的_______笔下《书戴嵩画牛》的有趣故事;了解了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_____;还认识了被誉为“民族魂”的著名文学家______,我能写出他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
十六、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开国大典中____________的气氛;欣赏了________的草原和_________的故宫博物院;认识了_________的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__的桑娜和___________的老支书。
2.《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课文理解填空。
1.课文通过对________等着吃妈妈熬煮的______________时的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既让我们了解了腊八节的民俗,又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的
7 / 10
家庭图。
2.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其中________写得详细,________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8 / 10
答案
1、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沈从文 想粥 猜粥 看粥 淳朴、和睦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藏戏的起源 藏戏中的面具 藏戏的演出形态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将洪水拟人化,更突出洪水的凶险 舍己助人、沉着冷静 不可以,因为“揪”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老汉不徇私
情的品质,也突出了老汉对儿子没有经受考验的痛心之情。 环境描写 桥 洪水 桑娜的内心矛盾 收养西蒙两个孤儿 渔夫是否能平安回来 渔夫回家能否同意收养孩子 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弈秋 专心致志 奕秋之为听 鸿鹄将至 弓缴而射之。 毛泽
东 司马迁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明 于谦 粉身碎骨 在人间
4、今夜月明人尽望 门前流水尚能西 粉骨碎身浑不怕 忠言逆耳利于行 莫道君行早 不必法古 桃花谢了 不畏艰险 实事求是
5、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明月别枝惊鹊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捣衣砧上拂还来 破琴绝弦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再 我支持。因为世间知音难得,因此伯牙子期的友情就成为了千古绝唱。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表现了伯牙对于子期作为唯一知音的深厚友情,以及敬重和珍惜,伯牙痛心于子期的早逝,以此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悲伤情怀。
6、1.俄 托尔斯泰 2.贝多芬 3.周树人 绍兴 笔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民族魂 4.故乡 雪地捕鸟 看瓜刺猹 海边拾贝 和看跳鱼儿 5.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来未著花 万户捣衣声 6.爱国工程师 京张铁路
7、黄河万里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伯牙鼓琴 锤子期听之 好啊!你的琴弹得这么好!琴声中的泰山真是巍峨雄壮啊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无畏,不怕困难 语言 神态(或动作) 善良、同情别人、愿意帮助别人
8、老舍 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有一只小蝎子 充满好奇心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元 书法家 《三门记》
9、爱憎分明 无私无畏 英勇奉献 曹操,一代枭雄,英勇无畏,善用人才。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偶 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有了理想,还要靠行动去实现,只要你努力去奋斗拼搏,理想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10、《孟子·告子上》 下棋 议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
9 / 10
就是真理 三 总结全文 好奇心 善于观察 爱思考
11、行云流水 巧夺天工 吕氏春秋 知音 高山流水 贝多芬 高超 深切同情
12、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词牌名 夜 黄沙道 行
13、沈从文 腊八粥 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流星赶月 清 郑燮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4、动作 同学们入迷的样子 一位扎着高马尾的小姑娘,右手拖着下巴,盯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有时皱紧眉头想什么,在时甩甩垂到额前的刘
海,有时扶扶那滑落到鼻梁的眼镜,好像完全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了。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洒满 《月光曲》 联想 优美 盲人姑
娘想亲耳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奏的,可是音乐会的人场券太贵,他们又穷。 小说 情节 环境 鲁迅 少年闰土
15、万紫千红总是春 捐躯赴同难 浪淘风簸自天涯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贝多芬 苏轼 王羲之 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6、热闹庄严 一碧千里、广阔无垠 宏伟壮观、建筑精美 顽强不
屈、视死如归 勤劳善良 不徇私情、沉着镇定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17、八儿 腊八粥 和睦、温馨 等粥 喝粥 等粥 喝粥 重点突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