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短文三篇

短文三篇

来源:爱站旅游
短文三篇(第一课时) 2009-03-10 19:3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②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材料。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对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你就会被国王赦免。死囚答应了。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不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人生只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生命、自由的宝贵,而一旦将失去这些,除了懊悔与自责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我们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那就让我们去品读这三则短文吧!

这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三篇短文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对我们认识

“人”有所启发。

二、听课文录音,准备圈点批注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点批注文章

方法指津: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标注。

四、文脉梳理

《热爱生命》这篇短文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主旨?是怎样表述的?让我们追寻作者的思路,将文章脉络梳理出来。

【明确】这篇短文的思路是这样的: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比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认识有偏差,只好虚度此生。接着换了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丰盈饱满。

简单概括:

第一部分(第1~2段):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3段):珍惜光阴,充实生命。

五、疑难探究

1、自主探究

请大家将预习中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互相探究解决。 2、合作探究

(1)文章中“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活过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了一步,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作者正是从终极意义上关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否举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憾。

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 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伦敦、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3、概括主旨 第一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就不觉得烦恼了。

六、梳理探究

1、探讨第二、三篇短文

【语言美】运用修辞手法:①比喻,使内容形象生动,将人比作会思想的苇

草,指出人脆弱和坚强的两种特性;②对比,指出人和顽石、畜生的区别在于思想。

【哲理美】文章深刻而耐人寻味,如苇草的脆弱和坚强,时间、空间的无法填充和思想、尊严的可以追求,庞大的宇宙和渺小的“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点明思想对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句子理解之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作者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这是就肉体、物质一面而言的)。接着作者转折一笔在“苇草”这个喻体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饰语,强调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关键句子理解之二】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短文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2、人应该怎样追求或者说追求什么才能拥有尊严和思想的高度呢?让我们一起关注第三篇短文,看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1)注意这些信条中,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是哪些?(探究短文的重点难点)

(2)总体看来,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探究短文的主旨) 【明确】人们在生活中要想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

3、《信条》关键句子理解

“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滩中。”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见微知著。这些“信条”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而且适用于家庭、社会;不仅适用于孩提时代,也适用于成年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的忠告。

4、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

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七、整合全文

将这三篇短文联系起来作点思考,发表自己对生命、生活的认识。

【明确】“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生活是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如此,即使地‘死亡’,我们也会泰然处之。”

八、总结

三篇短文中,这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语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死与生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高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这些都是由作者运用辨证统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点,从而在我们寻常所见中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来的!

九、布置作业

1、请大家精心领悟、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宽到课本以外,搜集整理一些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3、蒙田《随笔集》和《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一课时) 2009-03-10 19:33

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美]艾·弗罗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②深入把握文中对“爱”的剖析,体会其蕴涵的深远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②运用比较和联系实际的方法,解读文章中对父母爱的阶段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从而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②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

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偏重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议论,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体验读这篇文章,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起父母之爱,我们都不会陌生,同学们能否列举一些古今诗词歌曲文章来证明这一点呢?(放一首歌曲,如《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创设教学情境。作品:朱自清《背影》、《游子吟》、巴尔扎克《高老头》等)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之爱确是人间伟大的情感。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感性的,多是用真实的细节或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深切的感受,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二、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文——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据估计各种文字的读者加在一起约数亿人次。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爱的艺术》中的主要观点:

1、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2、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的感情交流的行为。倘若失掉了个性和尊严,也必然失掉爱。

3、爱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4、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为母爱做任何事。(弗罗姆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

5、父爱是有条件的。他认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不孝——以收回父爱为惩罚。

6、爱的实践时,必须把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结合起来。他认为爱的实践和其他艺术的实践一样,有四个共同的要求:规范、专心、耐心、关心。你欲成为一门艺术的主人,你就必须把全部身心献给它。

7、爱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获得客观和理智的能力是通向爱的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条件。信任和诚意是爱的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在爱当中,理想、自信和勇气是重要的,谁若没有理想,谁就会失去目标;谁若没有自信和勇气,谁就会无力承担爱的责任,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念,而最终失去爱。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在自我的爱将创造被爱人的爱的希望中完全奉献自己。爱是信心和勇气的行为,谁没有信心和勇气,谁就没有爱。爱这玄妙而又令人神往的情感,并不是高悬于人类生活绿洲之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它就在你的身旁。只要你努力从这些品质做起,就会摘取爱的皇冠。

综上所述,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请大家一起来探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体会其中的含义。

三、检查预习

参见《优化探究》第67页“双基集萃”。

四、文脉梳理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大家阅读课文,追寻作者的思路,将文章脉络梳理出来。

【明确】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孩子感受爱及爱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第一层(第1段):婴儿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第二层(第2段):随着孩子不断生长发育,孩子开始接触外界事物,也开始有了对母爱的体验(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同时也产生了尚未成熟的爱。

第三层(第3段):孩子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比被爱更重要”,由被爱转变为爱别人,从而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一层(第4段):指出同爱的能力发展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随着认识世界的范围与能力的变化,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第二层(第5段):介绍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爱,因此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深深地渴求母爱,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第三层(第6段):概述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四层(第7段):介绍父爱的本质,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面是:如果辜负父亲,就可能失去这种爱;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人会最终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成为自己的父母,从而使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

五、疑难探究

1、自主探究:文章中还有哪些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地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完成自主探究性学习。

2、合作探究:老师展示问题,学生分组探讨。

(1)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2)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请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明确】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能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快乐。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也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及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有时候就会咄咄逼人,过于严厉专横。

另外,父爱和母爱的差别还有几点,如: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3)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实际上真是这样的吗?

【明确】作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它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作者忽视了一点,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虽然通常存在于母亲潜意识中,但它的客观存在往往会使母亲产生“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相当数量的母亲所难以超脱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爱并不是完全无条件的。

(4)课文第七段指出“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

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想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你同意作者的这种观点吗?

【明确】探究过程中,可以各抒己见,如果有分歧或争议较大的地方,可指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或朗读弄懂句意,明确作者思路,再去探究蕴涵的意义。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有些理论性的问题,鉴于学生学识和理论素养,不必深究。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梳理探究的内容用简明图示概括整合出来。 2、在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试总结本文的主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二课时) 2009-03-10 19:3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程 一、巩固落实

请将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展示出来,可口头阐述,也可上台板书。

二、学生总结发言后,老师归纳形成板书(或课件展示)

孩子 父母

无意识 需要

被人爱 母亲 人的成长 爱别人 父母 无条件 母爱 (应学会独立)

有条件 父爱 人的成熟 (宽容有耐心)

三、整合全文 1、整合思路

谁能把全文论述的思路整合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2、概括主旨

【明确】本文运用发展的眼光,论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爱的发展变化直到成人和爱的成熟的过程,辩证地分析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及其本质区别,指出父母之爱的无私伟大,既给人以比较清晰而深刻的启迪,又使人学会了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去爱去尊重自己的父母。

四、拓展训练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父母的爱》,回答问题。

父母的爱 梁实秋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唯恐不逮。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拙的也可爱,像阶前的芝兰玉树固然可爱,癞痢头儿子也未尝不可爱,只要是自己生的。甚至于孩子长大之后,陂行荡检,贻父母忧,父母除了骂他恨他之外还是对他保留一分相当的爱。

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如天降甘霖,霈然而英之能御,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笔账是无从算起的。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正如《诗经·蓼莪》所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也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像天一般高一般大,如何能报得了?何况岁月不待人,父母也不能长在,像陆放翁的诗句“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篇”正是人生长恨,千古同嗟!

古圣先贤,无不劝孝。其实孝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否则劝亦无大效。父母子女间的相互的情爱都是天生的,不但人类如此,一切有情物莫不皆然。我不大敢信禽兽之路会有枭獍。

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久长大也要变成为父母,也要爱其子女。所以父母之爱像是链锁一般,代代相续,传继不绝。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维护人类生命之最大的、最原始的、最美妙的、最神秘的力量莫过于父母的爱。让我们来赞颂父母的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不辞劬( )劳 呱呱( )坠地 蓼莪( ) 枭獍......( )

2、文中说“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即指《诗经·蓼莪》中的

3、文章第一段在论证“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时,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的?

4、试比较本文中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之爱像是链锁一般,代代相续,传继不绝”和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的观点有哪些异同之处?

【答案】

1、qú gū liǎo é xiāo jìng 2、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3、父母的爱没有终期;父母的爱没有差别。 4、答案略,学生自主探究。

五、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取名《爱的艺术》呢?你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所领悟了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