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塑造

论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塑造

来源:爱站旅游
论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塑造 张安群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摘430074) 要:草原文化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应战来自草原自然环境或生存环境的挑战过程中形成和发 展的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向世人昭示着其特有的灿烂和卓越,并同黄河文化、 长江文化一样.为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始终发挥着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和互为促进的积 极作用。 关键词:草原文化;民族性;游牧民族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草原文化是时代生息在草原上的 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 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文化. 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适应草原生态 环境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 然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他们以敬 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把自然当做 敬奉的对象.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 最宝贵的文化结晶。 1.2崇尚自由 的向导和指南.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严 谨而虔诚的生态文化观.他体现在游牧 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游牧文 态伦理观.又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最基 本的内容 作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成为草原民族 化的实质.而对于大自然敬畏的草原生 件以及生活生产状况经久探索的结果. 是千百年来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 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逐水草而居的 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 活天地和自由环境.少了中原文化诸多 礼仪的束缚.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开阔和 自由.因而在民族性格中自由就成为他 民族性格之中.并且体现在民族文化的 各个方面 1.3崇尚英雄 草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注重调整 人与人、人与社会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问 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其特点是:第一,人 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草原文化在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 等的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中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 直向世人昭示着其特有的灿烂和卓越. 也为我国民族特性的塑造注入了新鲜 的血液和活力 的自由和生态自由相结合融为一体.与 草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交相呼应.构成 成为游牧文化的独特风韵。第二.在广 袤的草原上形成了游动的生存地域.拓 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在其 浓郁的具有草原气息的生态保护意识. 宽了他们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并提高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和 哲学的新颖思路。第三。倚自然而生、倚 自然而存的游牧生活.使他们特别注重 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发展与自然协调的 规律.在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了积极的 作用。 游牧民族地处亚洲北中心地带.冬 1草原文化概述 草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源泉 北方草原地区是我国文明的 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大地上人类活 动最早的地域之一.是中华文明曙光升 草原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草原 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象征英雄 的文化 草原民族有别于中原文化的一 个重要制度就是荐举自己民族的统领. 在草原文化中.他们崇尚勇猛智慧、从 容自如、飘逸潇洒、傲啸长空的草原勇 在历史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传统。 起的地方 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体现着 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美.草原文化以其 刚健豪迈的气质和品格.作用于儒雅稳 健的中原文化.使中华文化不断受到 士。他们臣服于英雄.并崇尚英雄,而这 2.2草原文化塑造的进取观 季严寒而漫长.气候条件要比生活在长 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农耕汉民族艰苦得 多 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的草原 民族,自然之中就形成了刻苦耐劳、坚 2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 塑造 新鲜血液的灌溉.进而获得生机与活 三点: 1草原文化塑造的和谐观 力。草原文化的基本特质可以概括为 2.游牧民族生活在严酷而封闭的蒙 古高原上.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长期从 色的游牧文化。在这种以大自然为邻、 为友的生活环境下.他们深知大自然的 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也许正是这种严酷 1.1崇尚自然 环境的塑造.使草原民族不断发展和壮 大.由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进而发展成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 事畜牧业和狩猎业.从而创造了独具特 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至今为止 唯一以不破坏自然为前提的生产方式 游牧民族靠自然而生.靠自然而长.自 收稿El期:2010—06—06 统治整个中华民族的国主 纵观草原各 民族文化。虽然各有其个性与独立性. 每个时代也都有其独特性.但辽阔的草 循环规律。并以此规律作为生产、生活 PIoNEERING WITH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 NO.8 201 0 133 论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塑造 原环境和共同的游牧生活铸就了他们 游牧民族的共性,那就是独立、自信、勇 敢、无畏的民族性格和开放、进取、包容 和不断求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 性格和民族精神.才铸造了游牧民族独 3草原文化的启迪意义 3.1生态保护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发 展的加速.市场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我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 的积习将激烈地挑战。国家面临着挑 战,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占地球陆地面积47%草地及其生 态系统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近 具特色的民族情怀.才使得北方草原民 族一直处于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状 年来.人类对资源的无限掘取.直接导 致了对生态环境的大面积甚至是不可 在面对外来的强势文化和技术优先问 题上.处在后发弱势位置的我国企业如 态.始终以进取的姿态自立于中华民族 之林.并留下了令人称道的宏伟的历史 逆转的破坏和污染.已经严重地危机到 何打拼,如何凝聚团队的力量绝处逢 生,如何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赢得一席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伴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的污染和生 态的失衡已经尤为严重。草原退化、沙 篇章.从而凸显出草原民族文化的优秀 和深邃 之地是每个想生存、想发展的企业必须 思考的问题,不进则退。不拼则死.是今 2.3草原文化塑造的创造性 化和能量流失十分严重。导致了自然灾 草原民族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们 害(如白灾、黑灾、沙尘暴等)频发。影响 较强的包容性和草原民族在文化上的 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已经到 兼容并蓄以及在政治上的伟大作为. 了不得不面对和治理的地步 太湖污染 而且更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 事件使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不止是太 力上 艰苦的游牧生活培养了他们好 湖.我国的很多河流湖泊都面临着同样 奇、上进、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永不气 严峻的污染问题。现在,人们甚至会担 馁、执着求真的优秀品质.而正是这些 忧喝的每一口水.吸的每一VI气.吃的 优良的民族品质,使他们在政治历史、 每一口粮食是否都是安全的 人们生活 文化积累与经济发展上表现出惊人的 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生存却危机重重 进取心和创造力。没有草原文化的创造 的时代。甚至像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 性.就没有草原民族的强盛与繁荣。也 气东输等人们非常自豪的伟大工程背 就没有其在政治舞台上的磅礴异彩 后,都有着时代的无奈和隐痛。因此.应 2.4草原文化塑造的“狼性” 该更加注重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 历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的性格强 节约型社会.这是人们现在所面临的一 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 项紧迫而严俊的任务 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多 而如果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 相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尊重.不再是 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中华历 也不仅仅是草原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境 史对此已有最鲜明的诠释.古老的华夏 界.而是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生 文明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古老的文明那 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事情 样衰败中断.正是因为游牧文化一次一 3.2学习草原文化的大责任观 次地冲击和输血 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草原文化为人们提供着精神动力 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在游牧文化的撞击 和智力支持.陶冶着人与人的和谐.人 和融合之中.农耕文化获得了强大和生 与自然界的和谐.提升着人们高尚的情 机 游牧性格大大强于农耕性格.强悍 操和文化品位.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 性格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决 护边疆稳定、加强对外联系,对扩大改 定性因素 纯农耕的南中国一旦丧失了 革开放而言.无不系于草原文化的精深 残存的炎黄游牧精神.又得不到新鲜游 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作为宇宙的一个组 牧精神的输血.也就丧失了民族的脊 成部分。对各方都有责任。草原民族正是 梁 民族的崛起必须要有“狼性”.在此 万年以来如此生生不息。对人类自己相 “狼性”是对比中原农耕文化软弱、顺从 亲相敬.对于天更是尊重大自然.以求风 和任人宰割的“羊性”而言的。草原文化 调雨顺。以天下为己任。辛勤劳作、任劳 的“狼性”表现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群 任怨、不屈不饶地履行自己认为应该对 策群力.面对生存时的集体抵御和患难 天、对地、对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与共:草原文化的“狼性”还表现在特定 并形成了从容自信、胸襟开阔。勤劳勇 社会和特殊历史时期.在争取民族自由 敢,诚实守信的民族精神。这种草原文 和抵御外部强敌时的英雄气节和无畏 化,是起源于先民们对人、对自己、对自 精神.草原文化的“狼性”还表现在追求 然界的和谐追求,是对宇宙的根本认识。 真理和社会道义的高贵气节上。 3.3在全球化中彰显“狼性” 134 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第8期 天企业的真实写照 对于同样处于社会竞争中的个人 来说.积极、正面地吸收草原文化.意味 着自由、独立和进取。最近在广东省有 很多青少年因一时生活不顺而选择自 杀.实在令人惋惜。要向为了生存和理 想而与生命抗争的草原民族学习.学习 他们勇敢、尊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悍 进取的“狼性”。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 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理想 与现实的冲突需要自己去调整.要有在 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决心和意志.也 正因为如此生活才显得有意义和乐趣.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很艰苦.但是是必 须面对的!永远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藐视困难,才能战胜困难,要相信人生 没有真正的绝境,视挫折为财富.才会 获得成功的桂冠 参考文献 1 郑君雷.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 的简要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4(3) 2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0 3鸟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 思考[J].考古学报,2002(4) 4赵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 其历史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2002(6) 5杨富学.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ol 6王克株.骑马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缘起[J]。 华厦考古。1998(3) 7邢莉.游牧文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社.1995 8王俊敏.蒙古族人口的城市化进程『M].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9乌云巴图.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特征 [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6) 10刘钟龄.额尔敦布和.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 [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o1 (责任编辑何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