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doc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简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doc


简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简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读: 【摘要】弗朗兹·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的惊服,尤其是他的《审判》《城堡》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许多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竞相探索他那独特的艺术手法,诠释他创作思想的奥秘,形成了一股“卡夫卡热”。 【关键词】卡夫卡;沉重感;象征性;荒诞性

卡夫卡的作品中有很多“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他在选择作品题材的时候总是喜欢选取那些赋有沉重感和厚重感的作品题材,这样,其作品的主题很多是揭露人生的苦痛。卡夫卡往往在作品中揭示了现实的荒诞性、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徒然无望、苦痛和孤独感,作家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成功地融入作品里,作家所做的尝试激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这些足见其小说的影响力之巨大。卡夫卡的小说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一方面,是因为其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其小说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其小说中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对作品的内涵也有着生成作用。换言之,其小说实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不确定性中的深刻性

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里没有跌宕起伏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也没有明显的发展变化,此外,小说里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小说六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只是平铺直叙地在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他的语调平淡冷峻,我们在阅读时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但是这并不代表小说是没有内涵,是作家“信笔胡写”的,恰恰相反,其小说所展现的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在背后统领着的。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是令人痛苦的,甚至是充满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无名的力量其巨大的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卡夫卡把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体悟成功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他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连一贯对卡夫卡不以为然的卢卡契也赞赏说:“卡夫卡独一无二的艺术基础,并不是他发现了至今还没有出现过的形式上

的表达策略,而是他描写客观世界和描写人物对这客观世界的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既是暗示的、又有一种能引起愤怒的明了性。”[1]卡夫卡所在小说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在前代作家的作品里也出现过,但是卡夫卡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这种算不上新奇的表达方式与自己的独特体验相结合,作品具有一种其他人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二、荒诞背后的象征作用

卡夫卡常常使用象征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这在小说《城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而言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城堡虽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去,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小说中,卡夫卡从始至终都未让读者真的见到城堡的真容。城堡始终矗立远方,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庞大建筑。读者对它的认知只能通过一些人的描述才能获得间接性的了解。这座城堡不仅仅是专制政权官僚机构的形象象征,塔也是作家内心向往之处的象征,因为城堡是卡夫卡的信仰所在之地,小说里的主人公虽然多次遭受失败的打击始终徘徊在城堡外,但是他却依然没有停下追求的步履,而是执著地想进入到城堡中去。虽然这一切最终证明都是徒劳的。再如《审判》中主人公的被捕、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很模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带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感。

小说中的象征性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作品中很多荒诞的情节来实现的。李明滨认为荒诞的中心事件是构成卡夫卡艺术表现的基本特点之一,大框架的荒诞和细节的真实正是卡夫卡的作品与纯粹荒诞作品的一个基本区别。[2]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行为往往让我们无法理解和解释,经常出现违反常情和理性的情况。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审判》中主人公在30岁生日那天被荒诞地逮捕,又在31岁那年被荒诞地处死,主人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是为何而死,读者在读完作品后也无法理解。在小说《城堡》中,主人公面对近在眼前的城堡却无论如何也进不去。这些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正如吴晓东认为卡夫卡的小说图像在总体上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世界,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3]所有这些荒诞不经的事,都于卡夫卡心中“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卡夫卡的小说在荒诞性的背后有着明确的象征作用,并且其荒诞性往往具有对现实的讽刺作用。他的主人公为了正义或辨明真情

而奔走,但经常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陷得深,甚至最后葬送了性命。如小说《审判》中第九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是明显的例子。乡下人为了等那道法门打开,整整等了一生直至生命的结束,荒谬之至。但仔细琢磨起来,故事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一个不正义的社会,普通农民要想沐浴法律之光,是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小说中的情景正是对现实的影射,这就是卡夫卡习用的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 三、平淡拙朴、凝重冷漠的叙述风格。

卡夫卡作品里的故事经常是写的一个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展开的荒诞故事,甚至有时给人一种神秘和阴沉恐怖的感觉。也正是作家所选择的题材决定了其凝重冷漠的叙述风格。写这种内容,作家当然不可能使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卡夫卡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平淡中透着冷漠,拙朴中透着凝重。这种语言风格与作品内容的朴素无华最相适应,但更主要的,这是卡夫卡作为作家的独特风格。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有关。现实生活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卡夫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体会至深的,所以他能够在作品里真实而深刻地表达出这种感受。这位陷入深深痛苦与困惑之中的作家在创作他的寓言性小说时表现出的这种语言风格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四、小结

卡夫卡富有独创性的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现代世界人们所体验的各种痛苦感受,如灾难感、陌生感,特别是恐惧感和无能为力感。卡夫卡先于时人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并且表现得十分深刻,故而被视为开一代文学的宗师和天才。他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批判和对整个人类存在状况的思索和挖掘是深刻的。但也必须看到,他的创作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毕竟不能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并奋起抗争来改造这个产生荒诞和恐怖的世界。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