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5期 2012年9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2 No.5 Sep.2012 论蒙古族文学的大自然及生态主题 巴・苏和 ,特日乐 (1.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内蒙古通辽028043;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00) 摘 要:在蒙古文学中,崇尚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平衡的作品比比皆是。初步梳理从萨满 教祭词、神歌到蒙古族长调民歌,再到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贯彻始终的蒙古族敬畏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追求 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 关键词:蒙古文学;生态主题;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1207.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2)05-0134434 在蒙古文学中,敬畏大自然、崇尚大自然、赞美 大自然,以主张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平 衡为主题,以及反映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境界的 “大自然及生态主题”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比如 “九十九天”的祭词的代表作《母马鲜乳洒祭经》流 传很广。此外,还有满昌的《蒙古萨满》引录的科尔 沁地区的祭天歌词,“九十九天”的祭词有《阿塔天 神祭词》、《玛纳罕天神祭词》、《吉雅其天神祭词》 等。“阿塔天神”为东方四十四天神之首,属于主管 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凶暴神。“玛纳罕”是狩猎 天神,“吉雅其”是命运和牲畜保护神。据《蒙古风 情》一书记载的孛儿只斤氏家族有祭天词¨ 。 太阳、月亮等天体的崇拜,是蒙古族古老的自然 从古代北方民族千古绝唱《敕勒歌》到当代蒙古族 音乐文学经典《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都贯穿着 大自然主题及生态主题。又比如蒙古族英雄史诗 《江格尔》所张扬的北方草原天堂——宝木巴之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和蒙古族“四季歌”所 道出的草原游牧文明的生态理念等。下面简单梳理 一下,蒙古族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 的大自然及生态主题和生态意识。 一崇拜。流传到现在的蒙古族自然天体崇拜的祭词、 神歌的代表作有《鄂尔多斯祭奠赞词祝词选》记录 的《太阳、月亮祷词》、《北斗七星祭词》等。 《史记・匈奴传》载:“而单于朝于营,拜日之 始生,夕拜月”。说明了蒙古族先民敬日拜月的习 俗依据。《太阳、月亮祷词》祭祀太阳、月亮,赞颂它 们带给人世间的光明和温暖,表达对太阳和月亮的 敬畏之心。 、萨满教祭词、神歌:蒙古民族敬畏大自然、爱 护大自然的古老圣歌 蒙古族古代文学瑰宝——萨满教祭词、神歌蕴 含着蒙古人古老而独特的敬畏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的生态主题和生态意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学,显现 着蒙古文学的独具魅力。萨满教祭词、神歌既是蒙 古族古老自然崇拜的文化遗产,又是蒙古文学传统 生态主题的精髓。 蒙古族有许多萨满教祭词、神歌,代表作有博・ 仁钦所收录的《纳其盖祭词》、《大地祭词》等。流传 较多的是对蒙古高原著名大山大河的祭词、神歌,如 博・仁钦所收录的《宝格达山神祭词》、《达岩山神 祭词》、《阿尔泰山神祭词》、《肯特山神祭词》等。保 持蒙、元前山神祭词原貌的是《蒙古秘史》第103节 记述的“不儿罕哈勒敦山的祭词”为典型之例,在这 里不赘述。 蒙古族敖包是大地、山水神的象征和祭地,是人 萨满教祭词、神歌中,把长生天颂扬为具有主宰 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故予以无限的崇拜和敬仰。 长生天,蒙古语称为“孟和腾格里”,是蒙古族萨满 教的最高神明。现在搜集到的蒙古族“长生天”的 祭词、神歌有蒙古国著名学者博・仁钦所收录的 《汗霍尔穆斯塔天神祭词》。以“长生天”为首兼祭 收稿日期:2012—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文学传统生态主题研究”(09XZW020号)。 作者简介:巴・苏和(1956一),男,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蒙古族文学发展史。 E—mail:basuhe@126.com 134 第32卷 巴・苏和,特日乐:论蒙古族文学的大自然及生态主题 们所崇拜的地域神和祭地。蒙古族各地区的山水、 敖包祭词、神歌也很多,如《鄂尔多斯祭奠赞词祝词 选》收录的两种《敖包祷词》,纳・巴生编著的《卫拉 特风俗志》引录的《敖包祝词》等等。 蒙古族科尔沁民歌《图古勒吉山》是蒙古族古 代祭词、神歌的自然崇拜传统的近现代的延续和传 承。这首蒙古族民间歌曲通过对山的歌唱,传达了 蒙古族传统的自然崇拜——敬畏大自然、赞美大自 然、爱护大自然、依靠大自然的理念。它所反映的主 题,就是蒙古族传统山崇拜观念的具体体现。这首 蒙古族民间歌曲的歌词中,没有牧人具体的生产生 活内容,也没有山的高大、险峻、伟岸等具体的形象 描述。但是,通过各种动植物在山中的栖息以及繁 茂可知,牧人对图古勒吉山进行了具有草原传统游 牧文化特色的赞美,表现了图古勒吉山海纳百川的 博大,凸显出图古勒吉山在牧人心中所占据的吉祥 和神圣地位。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依赖草原 以游牧方式生活的民族,将祈求、祝福和期望寄托于 山,表明了山在蒙古民族心中的崇高性和神 圣性 。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对牲畜和草原的依赖可 想而知,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的。正因如此,蒙古族对自然既感激又惧怕,形成了 敬畏的态度。出于“畏”,蒙古族不破坏草原,珍惜 水源,不滥杀牲畜和野生动物。出于“敬”,他们是 这片土地上最好的管理者和协调者 。 二、生态依赖:蒙古族长调民歌昌盛不衰的主题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 裁。蒙古族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音乐文学、绿色 生态的艺术精品。北元时期蒙古族音乐文学的勃 兴,主要体现在草原长调民歌的发展与成熟方面。 自蒙古人跨人蒙古高原后,草原牧歌这一歌曲形式 应运而生,并且伴随着蒙古游牧社会前进的步伐,不 断向前发展,逐渐完善。达延汗时期,长调牧歌已趋 成熟,辽阔自由的音乐风格基本确立。在长调牧歌 产生、发展、成熟,以至达到高峰的过程中,牧人、骏 马和草原,以及三者的合理结合,始终是不可缺少的 基本因素 。 古老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信仰天人合一,在歌 声的感召下与自然、生灵融为一体,这种力量其实并 不神秘,千百年来的共生共息,造就了人和自然、 生灵的感情关系。长调民歌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 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那种荡气回肠,似乎歌者本人已 经彻底融化到蓝天白云、茫茫草原的辽远意境。天 籁与心籁的完美结合的情景无不体现着蒙古人敬畏 大自然、崇尚大自然、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 念。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 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蒙古族长调民歌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 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其 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 大自然的和谐关系。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 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 异 J。蒙古族长调一般只有两句歌词,牧民唱起来 很随意,往往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对自然的感悟临场 发挥。歌词大多为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 天、白云、江河等自然景物。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声传 情,唤起天地、万物的耳朵,感动天地,韵味无穷。 《劝奶歌》既可以对母羊也可以对母骆驼唱,蒙古人 称这种《劝奶歌》为“呔咕”,是一种无词旋律,以虚 词“呔咕”贯穿始终,专门唱给与人共生息的生灵听 的。母骆驼失去的母性需要人们用音乐的力量来召 唤,这时,古老的信仰和仪式就具有这种感召的力 量。牧人伴随着马头琴的声音,缓缓述说着,母羊 母驼被感动了,草原被感动了,蒙古长调能使草原 的生灵彻悟。《呔咕》是一种没有固定旋律的音调, 是一首奇妙无比的无词歌。草原上,每当妇女在春 天接羔,看见母羊无端抛弃羊羔时,便唱起这首劝奶 歌。歌声哀婉悠长连绵不断,直唱到母羊感动得流 着泪去给羊羔喂奶。《呔咕》充分体现了草原蒙古 族女JI生崇尚生命的慈爱之心。 在蒙古族民间歌曲中,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 环境密切相关的词汇也成为歌咏对象,赞美杭盖的 歌曲就是其中之一。杭盖释为“水草肥沃的山林”, 是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理想之地,是大自然赋 予蒙古族赖以生存的丰厚资源。赞美歌颂杭盖的题 材就成为牧人歌唱的对象,如内蒙古巴彦淖尔民歌 《辽阔美丽的杭盖》等。 广阔的草原,游牧的生活,特殊的地域风貌及民 俗特征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必然影响着根植于这 种生态环境之中的民间歌曲的题材,其民歌题材所 表达的内容又一定是这一生存环境中民族的现 实 J。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对家乡草原、山水花鸟、 牲畜的爱都融人歌词,唱出了热爱大自然的最强音, 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歌曲。蒙古族长调民歌唱出了草 原的美好与马背民族的心声,为世人证实着蒙古民 族历来是生态的民族。 135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三、生态呼喊、生态申诉: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创 作的重要主题 1.生态呐喊:蒙古族现代叙事民歌《嘎达梅 林》。《嘎达梅林》之所以成为蒙古族家喻户晓的文 学经典,不仅在于它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还在 于它唱出了蒙古人的心声,提出了草原生态的申诉。 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中这样唱道: 松树长在山顶才显得挺拔, 鲜花开在湖畔才显得茂盛。 自从王爷传下了卖地令, 全旗的百姓就难以活命。 花鹿奔跑在林中才显得俊美, 牛羊有了水草才长得肥壮。 自从达尔罕旗设立了垦荒局, 全旗的牧民就四处逃亡。 高山上要是没有了树木, 就会失去它的壮丽。 旗里的王爷要是抛弃百姓, 就会失掉他的尊严。 大海的水要是干枯了, 欢跃的鱼群就会毙命。 全旗的土地要是卖光了, 王爷的王位也就断送。 儿 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起因就是反对王爷 出卖土地,进行屯垦。一切矛盾聚焦的焦点是草 原,因为草原即生命,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一切的抗争是对家园的捍卫。作品展示了让人痛心 和不忍回首的悲剧——科尔沁草原永远消失的历 史,写出了一曲为拯救和保护科尔沁草原生态的英 雄交响诗。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历史意义和现 实意义在于它维护蒙古族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力和蒙 古族人民世世代代保护下来的草原自然环境和生态 环境。 2.生态呼喊:当代草原音乐文学的繁荣。《草 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 古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草原在哪里》、 《吉祥三宝》等洋溢着浓郁草原韵味的草原音乐文 学传遍大江南北,唱响全国。哈扎布、宝音德力格 尔、德德玛、拉苏荣、牧兰以及新生代歌手腾格尔、齐 峰、斯琴格日乐、凤凰传奇组合、黑骏马乐队、额尔古 纳乐队等音乐人,既是当代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学的 1 36 传播者,又是草原音乐文学的创作者。 草原音乐文学第一次流行全国是在20世纪五 六十年代。当时,美丽其格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 落的太阳》迅速在全国流传,《草原牧歌》、《草原晨 曲》等佳作也相继唱响,将蒙古族音乐文学推向了 全国。从2O世纪90年代以来,《草原恋》、《草原夜 色美》、《雕花的马鞍》、《蒙古人》、《天堂》、《吉祥三 宝》、《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我从草原来》、《蓝色 的蒙古高原》、《草原在哪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 河》、44#说》、《草原迎宾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等 草原音乐文学作品,也成为颇受广大读者和听众喜 爱的精品。 腾格尔等新一代草原音乐人的出现是草原音乐 文学走向现代风格的开始,他们尝试着把蒙古族传 统的民族音乐文学和正在流行的通俗音乐文学进行 融合,独创一种韵味浓重并且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 草原音乐文学。当《我是蒙古人》、《银色的毡房》、 《好甜的歌儿唱草原》、《陪你去看草原》、《草原是首 歌》、《草原上的星》、《忘不了我的草原》、《这片草 原》、《爱在草原》、《天堂草原》、《心中的草原》、《遥 望草原》、《草原对你说》、《草原儿女》、《美丽的内 蒙古大草原》、《祝福草原》、《草原河啊母亲河》等又 一批“草原音乐文学”精品铺天盖地涌来之时,人们 不得不沉静下来,透过那悠扬的旋律、动人的词句, 感受到天人合一、天人相谐、情景交融的那份无拘无 束、无忧无虑的自由,从而折射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的幸福,这是草原先民反复体验并被传承下来的情 感表达和生态呼喊。 3.生态申诉:蒙古族生态小说的勃兴。2O世纪 最伟大和最深刻的发现之一,就是人类对自己生存 危机的发现。这个发现提示我们,真正的生产力内 涵不仅体现在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上,更重要的 是要和自然相互和谐、协调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 理论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广泛应用,预示着人类开 始步入了生态时代。 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 在本民族自然、精神都出现危机的现实中,继承了民 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他们用关爱草原、关爱生命的 目光,从作家的责任心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抒写着草 原、大漠、生灵以及带着青草和沙土味的蒙古人的故 事,向读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进而深入探 讨了生态失衡的各种原因。在蒙古族作家众多生态 主题文学创作中,郭雪波和满都麦两位作家尤为 突出。 第32卷 巴・苏和,特日乐:论蒙古族文学的大自然及生态主题 在长篇小说《大漠魂》、《狼孩》、《沙狐》、《银 狐》等十余部作品中,郭雪波叩问人类生存价值,直 击生态危机根本,呼唤人与自然和谐。他在对草原 生命方面的探索可谓匠心独运,特别是对动物的描 写,既写出兽性,又写出人性,体现出对生命的理解 和尊重,对自然的敬重和敬畏。 出生于乌兰察布草原的蒙古族作家满都麦的创 作也始终贯穿着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文化建构,对自 然有着“亲人般的关注”。草原的荒漠化是满都麦 生态文学的主题之一。他是针对近年来日益恶化的 生存环境,发出保护生态、拯救人类强烈呼声的蒙古 族当代作家之一。他在《雅玛特老人》、《四耳狼与 猎人》、《碧野深处》、《瑞兆之源》、《马嘶・狗吠・ 人泣》、《人与狼》等作品中大力渲染人与动物、人与 自然之间的神秘情感和生命感应,描写马、狗、羊、 狼、鹿以及那些珍禽异兽的灵性、人性等,唯一不二 地昭示了“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 J。他的笔下,景 物、动物和蒙古人是和谐的。“在这种诗意和谐的 境界中,人的主体性存在并没有消融或禁锢到对象 世界的绝对前提中去,没有演绎出‘存天理、灭人 欲’的伦理道德的观念。相反,在对于世界和生命 的关切和看护中提升为一种爱,一种善,一种把自然 参考文献: [1]拉・胡日查巴特尔.哈腾根十三家神祭祀[M].海拉尔:内蒙古 文化出版社,1992. [2]潮鲁.蒙古族民间歌曲中的山崇拜观念[J].内蒙古大学艺术 学院学报,2007(2). [3] 孟唯一.从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视野看蒙古族的生态伦理意 识[J].南方论刊,2007(3). [4]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153—154. [5]仁钦.浅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J].西北民族 和他者当作可知可解的伙伴和亲人的诗性存在,这 是满都麦着意表现的蒙古民族文化中最深刻的部 分。”_8 他所描绘的天、地、人是蒙古族整个民族对 生存空间的诗意守望,是一种以“天人和谐”思想为 核心的游牧生态哲学的艺术体现 J。 四、结语 蒙古文学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文学创 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一是古代到近代蒙古文 学创作主要以敬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为主题,以大 自然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蒙古草原大自然的 朴实无华之美。二是现当代蒙古文学主要寄托了人 类对大自然亲人般的关怀,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命运, 揭露出社会的矛盾与悲剧。一方面通过展示人与自 然的和谐关系及其营造的美景佳境激起人们热爱自 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相 互对立及其造成的生态危机,唤起人们的生态忧患 和生态保护意识。 当下,我们文学工作者要携起手来,传承和发扬 光大蒙古文学生态主题——这~优秀传统,谱写出 蒙古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生态主题的新篇章,呼喊生 态,唤醒民众,保护绿色草原,建设绿色家园,为人类 共存、共生的绿色地球,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学报,2008(6). [6]嘎达梅林[M].陈清漳,等,整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15—16. [7] 苏尤格.天人和谐生态哲学——论满都麦生态小说的哲学渊 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 [8] 马明奎.生态:从诗性传统到绿色生存[M]//满都麦.满都麦 小说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9] 马晓华.自然与人的神性感应——满都麦与普里什文生态文 学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责任编辑王平) l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