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色彩,有哲理性。
你选择了爱一个人,同时你就失去了爱其他更多人的选择余地;如果你狡猾地说,我可以同时爱几个人,那么,对不起,你就失去了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美好情感。 《艰难的选择》 清晰深刻:
字要尽量平整,写得大一些,标点符号可夸张一点; 为了看上去清晰,不妨稍微多点段落。
中心论点要明确抛出,不要躲躲闪闪,也不要用诗意洋溢的语言。当然,假如这句话,如果可以作为格言的,那更好。
分论点要写在段落的开头。不要用首先、其次,再次,此外那种呆呆的起始词。表述严谨、明确又不失活泼。
如有举例,最好用有文化味道的、新鲜的事例。 思考有弹性,语言议论性:
不说绝对的话,不说一知半解的话,既有突出强调之点,又有统筹全局的视野。
尽量不用描述性、抒情性的话。
不是说论述类文童中不能用文学性语言,而是要使用适度。如果里面有太多的记叙性话语、描写性话语,并以之替代议论性话语,则要酌情扣分。
如下面的一段文字:“他有呼吸,有体温,他微微的喘息,翕动的鼻翼,如此清晰……使自己的心脏随整个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基于作文标准的规定,这类夹叙夹议的散文哪怕写得最好,也限定在49分之下。
议论文写作的审题 审题:准确
近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单一指向的新材料作文 (有材料,又有标题) 材料看关键词句, 从标题看立意重点。 新标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一看材料(其中有关键或结论性的句子) 二看标题(有需要紧扣的关键性词语) 怎么办?
用关键性句子解释标题实质,明确意义指向,确定立意方向,划定思考范围
2.多元指向的材料或标题作文
作文题只是提供材料,没有指定具体标题。
材料本身蕴含着两种及以上相对、相反的评议的可能,有的是明确列出两种及以上的观点,要求考生选择。
多元指向的材料或标题作文审题立意:
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把自己的主张概括为一句简洁严密的话。
立足一方,兼及对方,不宜平均使用力量。折中说理,出力不讨好。 多元关系均要顾及,更要侧重,提倡不平均使用笔墨。 思路训练:
清人袁枚写过一首小诗《苔》,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老师想借此诗来进行人生观教育,便请同学们谈谈对苔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苔花虽是苔花,也应该学牡丹那样开;有的同学认为苔花就是苔花,不必学牡丹那样开。
对此,你有何看法?
苔花如米粒般细小,但没有自惭形秽,试问,难道小的花就不是花吗?是花总得开放。
“白日不到处”,没有阳光照耀的阴暗潮湿之所在,也许是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春色绿意却压抑不住、自然而然地萌发出来。只要能够开放,便是生命的胜利。
“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苔花如此细小卑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
赞成苔花虽是苔花,也应该学牡丹那样开: 拟题: 生命不因卑微而渺小 生命是用来努力的 挣脱命运的桎梏 卑微中的卓越 平凡中的伟大 生命之歌苔花梦 生命的朝圣
赞成苔花虽是苔花,也应该学牡丹那样开:
1.苔花没有安于命运的安排,虽然成长环境不好,自身条件不佳。尊重生命的律令,小花也是花,不认命,不沮丧,要开放。
2.苔花追求高尚的生命格调。“学”,说明自己的谦卑,敢“学”,昭示了向上的勇气。要像牡丹一样,轰轰烈烈地绽放,活出生命的光彩!
3.苔花精神体现了草根文化的精髓。草根草民,无法口衔金汤匙,自身条件非常卑微,客观资源又很不好,但决不小看自己,让生命绽放成艳阳天!
《光荣的荆棘路》: 我想起来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一代人,多诞生于晚清的日落与新世纪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国迎来了新生的阵痛,他们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虑、困惑与希望。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或各种有意义的方式,引领民众,描写未来。
他们都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奔跑,不做路边鼓掌的人。他们都勇挑社会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诗情礼赞,有巴金对旧式礼教的深切控诉,有茅盾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凤凰涅磐的呐喊……他们都勇敢参与了这场战斗,才最终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么谈何进步与复兴?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踏上这一条荆棘路。
近日,一则题为“学医7年,硕士弃博卖面包!爸妈懵了:初中毕业就够了”的新闻在网上热传。主人公曾就读于某名牌大学医学专业,经过7年半的本硕连
读,最终放弃了出国读博士的机会,开了家面包店。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当面包师”时,他回答:我也没说一定要当面包师,只是想做一件有趣的事。就这么简单。
对新闻主人公的言行,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赞成他当下的选择。
1.自己选择职业应该是自己的事情。不必在乎别人或者一般人的眼光。有趣,应该也可以是年轻人择业的一种标准。
2.择业自由、自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按照被人的设置活着。不能固守一种价值体系。职业有贡献大小,但无尊卑高低。
3.选择职业是一个过程。可以把7年学医看作是择业所交的正当学费。也许若干年以后,又会调整择业方向。且真正的读书就是为了拥有更广阔的思维方式,而不在于他读到最后是做医生还是卖面包。
议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思想 集中 深刻
1.列举三个分论点 ,层层递进乃最佳。
2.从材料本身找观点,应该紧扣概念本身的特点,可以从做法技术,再到思想品位,再到文化境界等方面,渐次提高,不断推进。
3.不断照应关键词,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回应题目。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向国画大师李苦禅请教,汉字中什么字最难写。李老回答:“一字最难写。”
请以 “‘ 一字最难写’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心论点:万事开头难 分论点:
1.学书法需要打好基础。王献之练习写字,把十八个水缸的水都写完了。 2.学跳舞也要打好基础。戴爱莲练习跳舞,练破了的舞鞋堆成了小山。 3.学画画也要打好基础。达·芬奇开始学画画,从不断地画鸡蛋开始。 1.一字最难写,在于人们往往难以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学书法需要打好基础,而打基础的工作往往让人忽视。认为一最容易写,不当一回事。
2.打基础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单一的练习,即使认识到其重要性,也常常难以坚持住,需要长期训练,单调乏味,自不待言,这是对人的意志、毅力的考验。
3.一字最难写,还在于人们仅仅把一当做一笔一划本身,没有一里藏乾坤,凝聚精气神的书画艺术自觉,难以焕发出文化精神。
集中 深刻
4.揭示以因果关系为主的各种逻辑联系。
可结合高考作文题目本身所提供的材料,深入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 以问引论 ,揭示现象背后的实质材料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什么?反方哪些观点需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把自己找到的结论用一句话表达。
再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说?这说明什么?意思是什么?有什么条件和背景?假如这样会怎样?假如不这样又会怎样?发展下去会怎样?在现实中有什么必要性?
大致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或者是什么——怎么样——怎样做
集中 深刻
5.也可以从现实的、物质的层面,到理想的心理的层面,再到文化的、价值的层面,渐次深化。或者归结为关注现实,展望未来。
集中 深刻
6.可以两边对驳的题目,要考虑对方观点,加强论证的针对性。 7.相关关键词(概念)之间要多比照辨析,力求思想的深化。 集中 深刻
8.例证要有力度,用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五、议论文的语言
论述类文本的语体应该属于政论语体,但是跟严 格的政论语体相比,少了一些政治色彩,而侧重于对 社会现象和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评说。 造句上除陈述句外,多用疑问句和祈使句,复句被大 量运用,讲究语句的气势节调。
句式的运用方面,更多可以用起限制作用的结构复杂的长句: 1.无字之书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 具有心灵的尺度。——《我们都是读“书”人》
2:人生的第二本书——无字之书则需要我们 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学习揣摩。不论我们生性 是孔子所说的“善”还是孟子所说的“恶”,我们都需要 从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读人生 三书,创美好未来》
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格,但与文学类文章 中的修辞使用目的不同 如“比喻”修辞,论述类文章中运用比喻是加强对 论点的证明,运用比喻推理,从一个事物的形象出发, 推出一个抽象的道理,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 懂,增强论辩的说服力。
3.我且把“无字之书”比作生活。诚然,生活是 一条起伏无规律的河流,也许有时给人带去的仅是波 折坎坷,但最终,人人都能在这条河里荡涤内心,洗涤 心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
4.无字之书恰若空气流水、母亲的教诲与慈爱 的目光,老师的鼓励和信任的微笑,乃至窗外结伴而 过的翠鸟,振翅飞来的喜鹊,池里亭亭而立的莲花。 ——《读三书心自华》
5.无字之书,已在我们心中慢慢铺开,宛若点 蕴的泼墨图画,浓淡适宜。 ——《人生三书》
通过重复提出同一个观点,增加文章的节奏感,把论点描 述得更加透彻;或者通过论据的同类例举,使得说理 更加透彻。
6.通过实实在在的书籍,我们得以一窥他人的 生活经历与心灵感悟。读过汪曾祺,心中便多一份宽 容向善、悲天悯人的情怀;读过张爱玲,心中便多了一 份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的清晰认知;读过杨绛,心中便 多了一份对日常生活中琐碎些微的小温暖的感悟。 ——《读书,“三本”足矣》
7.开卷有益。在书的海洋里,我可以朝拜曹子 建,暮访李太白;悲白娘子于永镇雷峰塔,叹孟姜女之 寻夫哭长城;愤慨软弱无能刘阿斗,喟叹刚愎自用楚 霸王;领略“塞外秋风冀北”之风光,品味“杏花春雨江 南”之韵味…… ——《弱水三千,独取三大本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