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振宏(古浪县定宁教育工作站,甘肃武威733100)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教育实践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源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势在必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历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识误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出现了庸俗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倾向。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理解模糊,为迎合青年学生的偏好,以文化教育以“个性、青春”为标签,通俗化、简单化,各种旧习俗、新事物也趁势纷纷扯上“国学”“传统”的旗号以壮声威,传统文化的内涵被扭曲和误解。例如培训机构的“汉服传统成人礼”“春节六拜”“国学诵读”……被包装、生产、营销、消费,恶意曲解,借弘扬国学之名敛财。2、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浮光掠影。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基本都已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但不少学校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走过场”现象,导致活动实效性弱、教育内容肤浅等问题,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3、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认识一些道具,更应该在于理解传统文化内蕴的深层知识构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法与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走入校园,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校园,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牢牢嵌入到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一)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书法长廊、古诗古画长廊、经典古文长廊等,古朴典雅,书香四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图分布校园各个角落,使学生举步移目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体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对课》……,以及数不清的诗、词、歌、赋、骈文、戏曲、小说……利用课前2分钟诵读经典语段,课余时间诵读经典篇目,利用大课间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成长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开展书法、民族乐器、剪纸艺术等特色兴趣小组。学校把师生练习书法作为必修课,让师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方块的意韵美。利用音乐学科,发挥音乐教师特长,把民族器乐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笛子、葫芦丝、琵琶、古筝、二胡等这些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极具民族特点的乐器走进学校课堂。同时,利用课外活动和美术课时间,将剪纸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浸染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氛围中,自信得到树立,情操得到陶冶,心田受到滋润,身心得到健康发展。3、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二是定期开展“读书心得演讲比赛”、“好书大家看”、“诵读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在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四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民族乐器表演,让学生体验民乐的古韵美。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过长期浸润与积淀,对学生做人、做事都将会有极大的益处。正如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咋一看莽撞,实际上确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旷,有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保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本文系2017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WW[2017]GH120)的成果之一。6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