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能更迅速地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朱自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美丽与生机,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春》,去感悟春的美好。 课堂实录
一、默读课文,仔细揣摩绘春部分,小组合作研讨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春草图?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春花图。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2)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3.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4.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标签:人教版教案课时教学设计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5.学习迎春图
1.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讲讲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引导学生作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的、词语的方法。】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答:“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答?: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
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赞春:比喻→“新”、“美”、“力”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