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间转化完全正确的是( ) A.铜绿受热分解: Cu(OH)2CO3B.氢气燃烧:HHO 222ΔNH3 C.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ΔCuO

点燃D.镁条燃烧:2Mg+O2解析:D

点燃2MgO D

A、铜绿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

2CuO+H2O+CO2↑,选项错误;

B、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选项错误;

点燃2H2O,

C、碳酸氢铵在受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

ΔNH3↑+H2O+CO2↑,选项错误;

D、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

点燃2MgO,选项正确。

故选D。

2.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A.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 C.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有两种单质分子 解析:A

B.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共有4种元素 D.生成物中共有3种分子A

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

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O+H2O 催化剂 CO2+H2;

120℃A、从图可以看出该反应中金原子对CO分子起吸附催化作用,故正确; B、反应微观模型中,有钼、金、碳、氢、氧5种元素,故错误;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微观模型中只有1种单质分子,即氢分子,故错误; D、反应微观模型中,生成物中共有2种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故错误。 故选:A。

3.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B.该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中甲、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是2:2:3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 解析: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A、B原子的个数分别是6、2,生成物中含A、B原子的个数分别是0、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6个A原子,故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A、B元素都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甲、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是:2:3:1,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甲 5 待测 乙 2 11 丙 20 28 丁 22 5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解析:D

A、由题意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求出待测的数值,即反应后甲的质量:待

B.甲可能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D

测甲的质量=5g+2g+20g+22g-11g-28g-5g=5g,故待测的数值是5,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增减,可知反应物是丁(质量减少),生成物是乙和丙(质量增加),因为甲的质量不变,所以甲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该反应可表示为:丁乙丙,属于分解反应,故A项正确;

B、甲的质量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催化剂,故B项正确; C、乙的质量增加了(12g-3g)=9g,丙增加的质量(29g-21g)=8g,所以乙、丙变化的质量比=9:8,故C项正确;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5g ,故D项错误; 答案:D。

5.《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5H7N2O5)是传统中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七素属于氧化物

B.三七素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5:2 C.三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D 解析:D

A、由化学式可知,三七素是一种多种元素组成的含碳化合物,因此不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5):(16×5)=3:4,故B选项不正确; C、三七素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三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除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外,还会生成氮的氧化物,故C选项不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6.硝酸制备中会发生反应4NH3+5O2=4X+6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5% B.X的化学式为NO2

C.该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消耗氧气与生成的水中氧的质量比为5:3D 解析:D

A、NH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14100%82.3% ,A错误。

14+13B、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4N、12H、10O,反应后4X、12H。6O,故X为NO,B错误。

C、该反应过程中有单质参与反应,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C错误。

D、每反应5 个氧分子,生成6个水分子,反应消耗氧气与生成的水中氧的质量比为5:3,D正确。 故选:D。

7.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甲、乙是反应物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8:1D 解析:D 【分析】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甲、乙、丁变化的质量比为9:

由图可知,甲反应后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乙质量增加,乙是生成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丁反应后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 A、由分析可知,甲是反应物,乙是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B、甲是反应物,乙、丁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甲、乙、丁变化的质量比为:(48-30):(41-25):(19-17)=18:16:2=9:8:1,符合题意。 故选D。

8.某化合物在4.8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关于该物质的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的质量为2.3g

B.该化合物中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化合物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2 D.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D 解析: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A、参加反应的化合物的质量为4.4g+2.7g﹣4.8g=2.3g,故选项说法正确。 B、4.4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素的质量为:2.7g×

12×100%=1.2g,2.7g水中含有氢元

1216212×100%=0.3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2.7g水中所含碳、氢

1216元素的质量和=1.2g+0.3g=1.5g,1.5g<2.3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2.3g﹣1.5g=0.8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化合物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g:0.8g=3: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化合物原子的个数比=元素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则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9.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X 10 Y 3 Z 90 W 0 1.2g0.3g=3:1,故选项说法错误。 :

1214 3 待测 5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Y可能是催化剂

C.反应中X和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D.物质X可能是单质D 解析: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密闭容器内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即可求出待测=10+3+90+0-4-3-5=91。

A、对比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可知,X反应后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Z和W反应后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故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 B、反应前后Y的质量不变,Y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B正确; C、反应中X和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0g-4g):(5g-0g)=6:5,C正确; D、物质X可以生成Y和W,则X一定是化合物,D错误; 故选D。

10.6.4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恰好生成2.8g一氧化碳、4.4g二氧化碳和7.2g水,关于该物质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碳元素和氧元素;②一定不含氧元素;③可能含氧元素;④一定含氧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8;⑥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1:4: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 解析:D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①④⑥D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的氧气质量:2.8g+4.4g+7.2g﹣6.4g=8g,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于该物质,该物质中氧元素质量:

163216100%+4.4g100%+7.2g100%-8g=3.2g,因此一定含碳元素和284418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一定含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一定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一定含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2.8g⑤碳元素质量:2.8g1212100%+4.4g100%=2.4g,氢元素质量:284422.4g0.8g100%=0.8g,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说法不18121正确; 7.2g⑥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1.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氢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代表氮原子,“”代表

2.4g0.8g3.2g::=1:4:1,该选项说法正确。 12116

A.示意图中甲、乙、丙均为混合物 C.过程Ⅱ变化中分子没有改变

B.过程Ⅰ和Ⅱ都发生化学变化

D.过程Ⅱ变化中最小微粒是氮原子和氢原子

D

解析:D

A.丙中只有一种分子,说明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A错误; B.过程Ⅰ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错误;

C.过程Ⅱ是由两种分子生成另一种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C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故过程Ⅱ中最小的微粒是氮原子和氢原子,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12.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A.有单质生成

B.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D 解析:D

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图示中含有不反应的分子,故该图示的过程可用如图的过

程表示:

A、化合物的分子含有多种原子,故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生成的是一种化合物,没有单质生成,此选项错误;

B、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是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此选项错误;

D、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能从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取正确的化学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C.该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解析:B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B

A.生成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A错误;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B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若有一种原子是氧原子,才是氧化物,故选项C错误;

D.反应物是两种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一定变化,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

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某物质4.6g在氧气里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氢元素, 解析:B

某物质4.6g在氧气里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该物质一定含碳、氢元素,碳元素的质量为

D.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4:1B

122100%2.4g,氢元素的质量为 5.4g100%0.6g。 44182.4g+0.6g=3.0g<4.6g,故该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 8.8g碳元素与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故选B。

15.某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4g0.6g:1:3。 121

A.物质B.物质

,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解析:D

A、分子中不含分子,A错误。 B、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价,B错误。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消耗物质3,D正确。 故选:D。

和生成物质

的质量比为30:18=5:

和生成物质

的质量比为5∶3D

二、填空题

16.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示意图中共有_______种分子,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2)在上述一系列反应中,以下各项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数目 ④元素种类 ⑤元素化合价1:1化合

反应①②③④

解析:1:1 化合反应 ①②③④

(1)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种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可见共有3种分子,参加反应的A2与B2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2)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变; ③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分子数目不变; 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一定不变;

⑤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为两种单质,生成物为一种化合物,元素化合价改变;

故填:①②③④。

17.追求化学家的足迹,建立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Δ2MnO+2HSO浓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SO4+2X+O2 224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_____。 ②b中物质X化学式为_____。

(2)舍勒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逸散到空中去了),导致“氧气”从他的鼻尖下溜走。化学家拉瓦锡结合大量实验事实,否定了“燃素说”认为的“物质燃烧后质量应当减轻”的观点,真正发现了氧气。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②以铁燃烧的事实,指出上述“燃素说”的谬误:_____。

(3)拉瓦锡还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实验,推进了俄国化学家洛蒙诺索夫的发现获得公认并成为化学的重要定律:即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填字母)。 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元素种类 f、物质种类 ②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如图

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_____的质量。

均含氧元素H2O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质量增

加abe参加反应的氧气

点燃解析:均含氧元素 H2O Fe+O2Fe3O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质量增

加 abe 参加反应的氧气

(1)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故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是含有氧元素;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Mn、O、H、S的个数分别是2、12、4、2,生成物中含Mn、O、H、S的个数分别是2、10、0、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O、4个H,故X的化学式为H2O; (2)①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点燃Fe+O2Fe3O4;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故“燃素说”是错误的;

(3)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数目,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 故选abe;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m1表示镁的质量,m2表示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m2与m1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18.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1)发射嫦娥四号运载火箭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发射时与助燃剂四氧化二氮(N2O4)剧烈反应,C2H8N2+2N2O4=3X+2CO2+4H2O ,X的化学式为_____;判断依据为_____。

(2)嫦娥四号降落相机镜筒由钛合金制作。甲图是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则Y=_____;钛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周期。

N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2

解析:N2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 2 四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由

C2H8N2+2N2O4=3X+2CO2+4H2O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都是2个,氢原子都是

8个,氧原子都是8个,反应前氮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包含在3X中,X的化学式是N2。

(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X=22,Y=22-2-8-10=2;因为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由钛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有四个电子层,故钛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1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

(3)点燃镁条作信号弹:____;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填反应序号)。2KMnO4K2MnO4+MnO2+O2↑4P+5O22P2O52Mg+O22MgO(1)(2)(3)【分析】本

题考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和基本反应类型的掌握

解析:2KMnO4(2)(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和基本反应类型的掌握。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2KMnO4K2MnO4+MnO2+O2↑;符合“多变一”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4P+5O2化合反应;

(3)镁条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故填:2Mg+O2于化合反应;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1)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2)(3) 【点睛】

注意气体符号“↑”的标注。 20.水是生命之源。

(1)净化天然水时加活性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无污染净水剂,其中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来水厂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ΔK2MnO4+MnO2+O2↑ 4P+5O2

点燃2P2O5 2Mg+O2

点燃2MgO (1)

Δ

点燃2P2O5;符合“一变多”特点,属于

点燃2MgO;符合“一变多”特点,属

(4)已知反应X+3O2点燃2CO2+2H2O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附色素和异味+6ClO2C2H4

解析:吸附色素和异味 +6 ClO2 C2H4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化天然水时加活性炭的目的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在高铁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1)×2+x+(-2)×4=0,解得x=+6,故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

(3)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则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C2H4。 21.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某同学制作了图1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_。 (2)硬水会给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便

①检验河水是否是硬水的方法与现象为:____。

②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煮沸时发生的反应之一是:碳酸氢钙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 (3)图2是水发生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

①甲、乙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甲”或“乙”)_____,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物理变化的依据是_____。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填“吸收”或“释放”)____能量。 ②图2中的化学变化是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的,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从微观角度判断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_____。

③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能转化为____能。

④小明从图2中化学变化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_____。 A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B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 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 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过滤吸附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是软水泡沫少是硬水

碳酸氢钙碳酸钙+水+二氧化碳乙分子的种类不改变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与间隔发生了变化吸收水氢气+氧气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电化学ACD

解析:过滤 吸附 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是软水,泡沫少是硬水 碳酸氢钙

加热碳酸钙+

水+二氧化碳 乙 分子的种类不改变,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与间隔发生了变化 吸收 水

通电氢气+氧气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电 化学 ACD

(1)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能够起过滤作用,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故填过滤;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起吸附作用,故填吸附。

(2)①用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向河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是软水,泡沫少是硬水,故填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是软水,泡沫少是硬水;

②碳酸氢钙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碳酸氢钙

加热碳酸钙+水+二氧化碳。

(3)①由图可知,甲变化后生成了新分子,表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而乙变化后没有生成新分子,即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乙;

乙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与数目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与间隔发生了变化,故填分子的种类不改变,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与间隔发生了变化;

乙变化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是水分子吸收能量后分子运动加快的结果,即该变化中吸收能量,故填吸收。

②由图可知,图2中的变化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为:水

通电氢气+氧气;

该变化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即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填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③该变化中,水吸收电能发生变化生成氢气和氧气,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反应,故填电、化学。

④A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选项正确; B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所以分子的个数比一定发生变化,选项错误; C 水分子由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该变化中氢原子与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即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选项正确; D 由图可知,该变化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即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选项正确,故填ACD。

22.如图是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两幅图片展示的均为混合物 B 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D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3:2

(2)根据该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_____; (3)针对空气污染情况,请提出一条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_____。AC在化学变化中分

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A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分析】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催化剂N2+2CO2。

(1)A、由图可知,两幅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生成物和反应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二氧化碳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由图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3)针对空气污染,可以通过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植树造林等改善空气质量。 23.“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疫情期间常用浓度为75%的酒精常用作防疫消毒液,其有效成份是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填空。

(1)请写出乙醇的化学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2)从微观角度分析,在该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微粒是______。

(3)在该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是______。

(4)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C2H5OH化合反应分子原子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

组合

解析:C2H5OH 化合反应 分子 原子 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1)由物质的构成可知,乙醇的化学式是:C2H5OH。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从微观角度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化学反应中,发生改变微粒是分子。 (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是原子。 (4)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24.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列微观模拟图表示:

(1)请写出丙物质的化学式_____;下列属于丁物质的微观模拟图的是_____。

(2)能保持甲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填“分子”或“原子”),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从“甲”、“乙”、“丙”、“丁”中选填)

(3)上述微观模拟图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COB分子甲丙【分析】根据微观示

意图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一定条件下水和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CO+H2

解析:CO B 分子 甲、丙 H2O + C【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一定条件下,水和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

一定条件 CO + H2

一定条件 CO+H2。

(1)由丙微粒图示可知:丙微粒是由一个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所以,丙物质的化学式是:CO;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反应前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2、1,反应后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0、1,所以丁物质的微粒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属于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的是B。

(2)甲是水,由水分子构成,能保持甲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属于氧化物的是水和一氧化碳,即甲、丙。

(3)在一定条件下,水和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

一定条件 CO+H2。

25.同学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对化学用语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组题目。

(A)用相应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三个硫原子______。 (2)五个氢氧根离子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_____。 (4)硝酸钡中钡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B)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

(2)反应条件为通电的分解反应____。3S5OH-Al2O3 解析:3S 5OH Al2O3 BaNO-+232 2H2+O2点燃2H2O

2H2O通电2H2+O2

(A)(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三个硫原子表示为3S;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一个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五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5OH-;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两者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表示为Al2O3; (4)硝酸钡中钡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表示为BaNO3;

22(B)(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方程式为:

2H2+O2点燃2H2O;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2H2O通电2H2+O2。

26.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反应中(某时刻)的质量/g 甲 12 9 乙 26 22 丙 3 3 丁 0 b 反应后的质量/g (1)a等于____。 (2)b等于____。

0 a 3 28 (3)该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反应。7化合【分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得知

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乙物质的质量减少丙物质的质量不变丁物质的质量增加所以甲乙为反应物丁是生成物丙为催化剂或者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解析:7 化合 【分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得知,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乙物质的质量减少,丙物质的质量不变,丁物质的质量增加。所以甲、乙为反应物,丁是生成物。丙为催化剂或者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1)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故

1226300a328,a10。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故

1226309223b,b7。

(3)因为由分析可得,反应物为甲、乙,生成物为丁,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符合“多变一”。故属于化合反应。

三、解答题

27.实验室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如果用内焰加热,试管外壁会附着一层黑色物质,实验证明该物质是炭黑,而用外焰加热时,却看不到这种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外焰酒精充分燃烧②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答案合理即可)

影响物质燃烧充分与否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酒精灯的外焰处,酒精与空气接触面积大,酒精燃烧充分,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内焰处,酒精与空气接触不充分,酒精燃烧生成炭黑等物质;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由于炭黑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酒精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28.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_____;

(2)镁条在氧气中燃烧_____; (3)在空气中加热铜粉_____;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

(5)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_____;属于_____反应.(选填“分解”、“化合”之一) 解析:2H2O 2O2 【解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

2H2↑+ O2↑ 2Mg+O2

2MgO 2Cu+O22CuO 3Fe+

Fe3O4 2H2O22H2O+O2↑ 分解

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

通电 2H2↑+ O2↑;(2)镁条在氧气中燃烧:不用标注了。(1)电解水:2H2O 点燃2MgO;(3)在空气中加热铜粉:2Cu+O22Mg+O2Δ2CuO;(4)铁丝在氧气中燃

点燃Fe3O4;(5)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烧:3Fe+ 2O2 2H2O2

====2H2O+O2↑;属于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分解反应。

MnO2点睛: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可以联系着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含义和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原因,细心地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分数,要化为整数);切不可改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的数字。切记将短线改写为等号。

29.如图是一个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反应后还应再填入一个下列哪种物质的微粒_____(填序号); A.H2B.HN3C.NH3D.N2

(2)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后的物质是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____。 解析:D 化合 混合物 3:1

(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反应后与反应前相比相差2个氮原子,故选D;

(2)由反应的示意图可知,氮气过量,故反应前后各删去1个氮分子,由此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由于氮气过量,故反应后的物质是混合物; (3)由(2)反应前后各删去1个氮分子后,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6:2=3:1。

30.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

(2)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

(4)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S+O2====SO2; 2KClO3====== 2KCl+3O2↑; 3Fe+ 2O2 ====Fe3O4;

Δ点燃MnO2点燃Zn+2HCl==ZnCl2+H2↑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MnO2点燃(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 2O2 ====Fe3O4; (4)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点睛】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易错题,书写完后要注意将化学式、反应条件、箭头等进行逐一检查。

点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