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杨光树 审核人:初一语文组
课标描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分析:初一学生第二次接触记叙性散文,在扎实双基的同时,教学时应继续重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于人间亲情的体验,切忌误入作品中富于表现力语言的品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秋天的怀念文中从许多细节体现了母亲对我和妹妹的疼爱。文中写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此话可见母亲把心思都用在我身上。同时也表示出是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给了我“好好儿活”的信心。此文章选自小学语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和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师:看到“秋天”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秋天的怀念》,想想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学生概括。
2、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问题探究
(一)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
(二)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a 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三)从课文当中找找关于母亲病重的句子,体会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细读课文并思考
(一)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二)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五、课堂测评:同步练习册P5-8。 教(学)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