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诫子书》教学重点——课文语句的翻译及感悟
教材简析:《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言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短小精悍,言简义丰,名言警句颇多,短短86字,蕴含着许多做人为学和对待时间光阴的深刻哲理,也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殷殷之情,更是作者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弱,刚接触文言文不久,更没有学过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对挖掘文言文背后的人生哲理意识不够。另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一般都有害怕抵触的心理。 整体教学说明:《诫子书》属于富有教育意义的议论性文言文,因此确立了疏通文句、感悟文句、诵读读课文和积累文言词句检查的教学目标和顺序。其中疏通文句、感悟文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比较抗拒,认为翻译学习困难、枯燥、无趣,如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以全新的课堂出现,全新就是要创新,传统教学对文言翻译是一字一句串讲,简单的一问一答,传授的知识不能深入学生的思维,不关注或少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等等,于是,本节课就运用去繁就简、深入浅出、引导启发、书法字画、小组竞争、课堂检测等手段去处理教学重点,让传统的文言课堂变成现代文的文言课堂,让文言课堂耳目一新,与众不同,颠覆以前的文言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导入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深入教学重点、巩固教学重点四大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
教学重点: 语句的翻译与感悟 创新教学 书法字画 直观性美观性高 去繁就简 传统教学 课本 直观性美观性低 照搬原文 教学文字依托 教材文字视觉效果 教材文字使用 教师处理课文问题 知识点掌握反馈 学生竞争机制 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课后作业 教师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达成步骤: (1)读字画 (2)老师解说字画 (3)学生解说字画 (4)圈画重点词句 (5)闭卷检测 (6)评讲批改 师生活动安排:
抛砖引玉、阶梯设计 代替学生、简单问答 课堂有检测 有小组竞争 积极主动 无或极少量 事半功倍 课堂无检测 无竞争 消极被动 多 事倍功半 活动一:看书法解文字 活动二:纸上练兵 学生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诸葛亮。 2、疏通文字,读顺课文。
3、查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等话题的相关资料或文章。(详见配套的导学案) 教学用具:书法字画、101教育PPT等
课堂学生学习活动采用“小组竞赛”模式,全班分8个学习小组,其中小组长负责主持全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副组长负责记录本组所获得的点赞数,本节课将按照点赞数的排名评选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小组进行奖励。
教学重点处理实录过程: 课堂活动一:看书法解文字
一、导入教学重点
老师:同学们,这里有九副书法字画,看看上面都写了哪些字? 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须静,才须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进行教学重点——翻译文句和理解文句的内涵
教师(指着字画):这些是诸葛亮在《诫子书》里所写下的话,这些话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教师出示PPT讨论题:话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
教师:由于这些话是文言文,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先把它翻译为现代文,再说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自己的感悟。(教师出示PPT讨论题目的要求:文句的翻译→文句的理解)
教师:老师先做个示范,好不好?请大家看看“静以修身”这四个字,“以”是个表示目的的连词,解释为“用来”的意思,“修身”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意思,“静以修身”是倒装句,它正确的语序是“以静修身”,这句话翻译为“用内心安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我认为说得很正确,四书的《大学》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就是用心灵宁静守住做人的本色。许多名人都能做到心境平和,像诸葛亮,无论是隐居山野还是朝廷为官,总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或闭目凝神,或静默沉思,一把鹅毛扇扇
出了“静以修身”的风范。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官场,到乡间田园耕作,恬淡心灵,涵养身心。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是否应该回归物我无争的宁静世界?
教师:剩下的八副字画就分发到各个小组讨论4分钟,然后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分发字画,小组讨论4分钟后上讲台展示。)
教师:时间到,一分钟解说,能做到的小组举手。(只有第5组没有举手)
教师:请代表上台展示。
学生一:“学须静,才须学”这句话翻译为“学习须要心静,才能须要勤学。”
作为学者,要想学术有成就,就应该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搞学问。例如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连续45个月呆在小木房里做实验,心无旁骛,废寝忘食,终于取得了令人震惊的科学成果,这就有力地印证了“学须静”这三个字。
古代有一个人叫方仲永,天生聪颖,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有极高的写作才能,但后来不使学,不继续学习,长大后泯然众人矣,成为了普通人,才能尽失,所以说“才须学也”。(点赞机会)
教师:请没有举手的小组说说你们不懂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去”不会解释。(点赞机会)
教师:其他组有会的吗?
学生三:我来回答,“去”解释为“消失”。(点赞机会) 教师(接着问学生二):这句话怎么翻译?
学生二:年华随同时光飞驰,意志随同岁月消失。(点赞机会) 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二):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感悟? 学生二: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真的过得很快,人也容易变老。(点赞机会)
三、深入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脉络和思想内容。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了诸葛亮信中的话背后隐藏的人生道理和我们的感悟,可以说字字玑珠、句句箴言,那么这些话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指着PPT上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几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学生:……(点赞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人”)
教师(指着PPT上的句子“学须静,才须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几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学生:……(点赞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治学”)
教师(指着PPT上的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几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学生:……(点赞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惜时”)
教师小结: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从如何做人、如何治学、对待时光这三方面来告诫他的孩子。短短86字,言简意赅,《诫子书》既是一篇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是当今我们做人治学的标准,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里面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课堂活动二:纸上练兵
四、巩固教学重点——知识点的检测。 (一)教师出示检测范围PPT
1、“之”“以”“无以”“则”“遂”的解释。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默写及翻译。
(二)学生准备3分钟 (三)教师出示检测题目PPT
知识闯关 一、解释加横线的字(4分) 1、静以修身 2、无以明志 3、淫慢则不能励精 4、遂成枯落 二、翻译句子(3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三、默写(2分)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用十四个字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饱含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中考演练 选择与例句“君子之行”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 执策而临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C 又数刀毙之 D 久之,目似瞑
(四)学生拿出知识点过关本进行检测(共5分钟) (五)教师评讲答案,学生自改打分。(点赞机会) 知识闯关 一、解释加横线的字(4分) 1、以 (用来) 2、无以(没办法) 3、则(就) 4、遂(最终) 二、翻译句子(3分)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没办法振作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养成平静的性格。 三、默写(2分)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用十四个字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饱含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中考演练 选择与例句“君子之行”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2分) A 执策而临之 B 虽有千里之能 C 又数刀毙之 D 久之,目似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