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试卷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试卷
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试题

一、选择题(2’×20=40’)

1.化工生产的前提是(C)。P4

A.生命安全 B.财产安全 C.安全生产 D.生产安全 2.“三级”安全教育是指(A)。P10 A.厂级、车间级、工段或班组级 B.领导阶层、基层干部、员工 C.厂级、班组级、员工 D.职工、实习人员、培训人员

3.具有临界温度高于+65℃的气体为(A)。P35 A.高压液化气 B.低压液化气 C.冷冻液化气体 D.溶解气体 4.烟花爆竹的爆炸属于下列哪种(D)。P45 A. 易燃物品 B.自燃物品

C. 易爆物品 D.爆炸品的爆炸 5.下列哪一项不是化学反应温度的安全控制措施(C)。P70-71 A.移出反应热 B.防止搅拌中断 C.控制加料速率 D.选择合适的传热介质 6.下列哪一项不是催化反应过程的安全技术(D)。P60 A.反应操作的控制 B.催化产物的控制 C.反应原料气的控制 D.急冷水供应控制

7.泵是化工单元中的主要流体机械,悬浮液可选用(A)输送。 P93

A.离心泵 B.齿轮泵 C.螺杆泵 D.任何类型的泵

8.可用于液相单相反应过程和液液相、气液相、气液固相等多相反应过程的反应器是(B)。P101

A.管式反应器 B.釜式反应器 C.塔式反应器 D.喷射反应器 9.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 (C)。P109 A.等于100MPa B.0.1KPa C.大于或等于0.1MPa D.大于0.1MPa

10.压力容器的年度检查是指为了确保压力容器在检验周期内的安全而实施的运行过程中的在线检查 (D)。P123 A.五年一次 B.两年一次 C.至少两年一次 D.至少一年一次

11.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点击的几种情况不包括(A)。P143 A.多相触电 B.单相触电 C.两相触电 D.跨步电压触电 12.静电引起燃烧爆炸的基本条件有(B)个。P164

13.A.三 B.四 C.五 D.六 13.建筑物的防火结构不包括以下哪个:(D)。P187

14.A.防火门 B.防火墙 C.防火壁 D.防火通道

14.下列场所不适宜设置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的是:(B)P207 A.壁罐高度小于7m或容积等于或小于200m3的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储罐。

B.地形复杂消防车扑救困难的可燃液体灌区。 C.润滑油储罐。

D.可燃液体地面流淌火灾、油池火灾。

15.以下哪种不是工业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D)P216 A.呼吸道 B.皮肤 C.消化道 D.毒物残留 16.未成年工可以从事(A)P237

A.统计工作 B.森林伐木 C.搬运 D.矿井下工作

17.凡是离坠落高度基准面(A)米以上(含)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P250

A、2 B、3 C、4 D、5

18.大型吊装作业属于(B)级吊装作业。P252

A.特级 B.一级 C.二级 D.三级 19.氧化性物质中酸性的不包括哪种(C)?P27

A.高氯酸 B.硝酸 C.盐酸 D.硫酸 20.以下哪个真空蒸馏的操作顺序是正确的(B)。P91 A.先开真空进气阀,再打开冷却器进水阀,最后打开蒸汽阀门 B.先开冷却器进水阀,然后开真空进气阀,最后打开蒸汽阀门 C.先打开蒸汽阀门,然后开真空进气阀,最后冷却器进水阀

D.先打开蒸汽阀门,然后开冷却器进水阀,最后打开真空进气阀

二、填空题(1’×10=10’)

1.氯化反应是(放热过程),尤其在较高温度下(氯化),反应更为激烈。P59

2.(加热)是促进化学反应和物料蒸发、(蒸馏)的必要手段。P79 3.常用的反应压力容器有反应器、发生器、聚合釜、(合成塔)等,常用的换热压力容器有(热交换器)、冷却器、加热器等。P111 4.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前提)、(保障),还是化工生产发展的关键。P4

5.蒸馏方式包括(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和加压蒸馏。 三、判断题(1’×10=10’)

1.烟火物质无论其是否产生都属于爆炸物。(√) P33 2.氧化物质的控制的方式有惰性气体保护。(×)P53 答案:错,除了惰性气体保护,还有合理选择物料配比。

3.固体粉碎、液体分离过程的起电均属于接触-分离起电。 (×)P162 答案:错,应该属于破断起电。

4.常用的反应压力容器有反应器、发生器、热交换器、聚合釜、合成塔等。(×)P111 答案:错,没有热交换器

5.氧化性气体是指一般通过提供氧,可引起或比空气更能促进其他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P34

6.催化加氢是多相反应,一般是在高压下进行的。(√)P61

7.萘属于常用的有机物加热剂。(√)P79

8.保证容器安全运行的第一个环节是压力容器的检测。(×)P116 答案:应该是压力容器的设计。

9.静电对化工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粉料加工、塑料、橡胶和感光胶片加工工艺过程中。(√)P163

10.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和微毒五级。(×)P215

答案:不是中毒,而是中等毒。 四、简答题(3’×10=30’) 1.职业危害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案:P209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2.火灾事故现场如何应急处理? 答案:P46

(1)发生火灾事故后,首先要正确判断着火部位和着火介质,立足于现场的便携式、移动式消防器材,立足于在火灾初起时及时扑救。 (2)如果是电气着火,则要迅速切断电源,保证灭火的顺利进行。 (3)如果是单台设备着火,在关掉和扑灭着火设备的同时,使用和保护备用设备,继续维持生产。

(4)如果是高温介质泄露后自燃着火,则应首先切断设备进料,尽量安全地转移设备内储存的物料,然后采取进一步的生产处理措施。

(5)如果是易燃介质泄露后受热着火,则应在切断设备选料的时候,降低高温物体表面的温度,然后再采取进一步的生产处理措施。 (6)如果是大面积着火,要迅速切断着火单元的进料,切断与周围单元生产管线的联系,停机,停泵,迅速将物料倒至罐区或者安全的储罐,做好蒸汽防护。

(7)发生火灾后,要在积极扑灭初起之火的同时迅速拨打火警电话向消防队报告,以得到专业消防队伍的支援,防止火势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3.卫法监发[2002]108号《职业病目录》中规定的职业病为哪十大类? 答案:(P211-P212) 1、尘肺

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3、职业中毒

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6、职业性皮肤病 7、职业性眼病 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 9、职业性肿瘤

10、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职业性哮喘;3.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4.棉尘病;5、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五、案例分析题

某化工厂于1999年6月创办,企业注册资金为58万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职工25人,产品有无色促进剂、洗衣粉、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企业建有一个南北向4开间单层砖混结构的生产厂房和其他辅助用房。生产厂房内设3个车间:东面一间是过氧化甲乙酮车间、西面一间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车间、中间两间是洗衣粉车间。过氧化甲乙酮车间为一统开间,只有南面一扇双开门,西面靠南墙有一过道与其他车间相通,合成、过滤、配制、包装等均在这一开间内,没有任何隔离。过氧化甲乙酮(MEKP)和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车间的厂房及工艺设备系自行改造、安装,均未经具有化工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安装。

2002年某月某日上午7时30分,过氧化甲乙酮车间1号釜开始生产第1批号产品。8时30分,2号釜开始生产第2批号产品。当天上午回收来的10桶(250 kg)不合格过氧化甲乙酮(退货产品)临时堆放在邻间的洗衣粉车间内。约12时,2号釜开始生产第5批号产品。此时,在配制作业点上有21桶(525 kg)半成品,在合成釜西侧地面手推车上有275 kg成品。12时25分左右,运料工袁某看到2号釜加料口冒出大量桔黄色烟雾并冲出料液,瞬间燃烧爆炸,大约15 min后,洗衣粉车间发生更猛烈的爆炸,除西面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车间外,整个厂房坍塌,造成过氧化甲乙酮车间当班的4名作业人员死亡。 试分析该事故发生的原因: 答:该起事故的原因如下:

(1)直接原因:

①操作不当使合成釜内物料剧烈反应导致冲料,在釜外发生可燃性气液夹带物产生静电火花引起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烧爆炸。 ②车间结构不合理,从而使可燃性混合气体燃烧爆炸导致车间内存有的约800 kg过氧化甲乙酮成品和半成品发生持续燃烧。

③临时堆放在邻间的10桶不合格过氧化甲乙酮遇爆炸和持续燃烧,产生分解,发生更猛烈的爆炸。 (2)间接原因:

①车间厂房及工艺设备均未经具有化工专业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安装,不具备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②企业没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大部分作业人员没有经过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教育,对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差。

③政府有关基层组织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严重事故隐患没有给予有力的监督和及时查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