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衡水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默写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__,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为政》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
选出下面词语注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组( ) A.酝酿(yùn niàng) 搓捻(cuō niǎn) 朗润 截然不同 B.着落(zhuó luò) 徘徊(pái huái) 分歧 人声鼎沸 C.棱镜(líng jìng) 感慨(gǎn kǎi) 决别 花团锦簇 D.憔悴(qiáo cuì) 倜傥(tì tǎng) 贮蓄 混为一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语中的词是有属性的,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的“母亲”是名词,“愿”“出来”都是动词。
B.词语的关键字最重要。如:“人声鼎沸”的“沸”是“水开”的意思。“疲倦不堪”的“堪”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的意思。
C.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如: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②“父亲直到老都守着他的田地。”句①中“田地”是“地步;境地”的意思,句②中“田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的意思。
D.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基本相同,常常可以换用,我们称之为同义词。如“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中的“造访”与“拜访”就是同义词。 三、综合读写
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 (1)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彤彤同学写了一篇短文,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
试卷第1页,总12页
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
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_____”这个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说说诗的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
(2)请从修辞和作者要表达情感的角度对诗的最后两句话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②敏:敏捷、勤勉。
试卷第2页,总12页
(1)用“/”划分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划分两处)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饮水_______________ ②不逾矩_______________ ③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
(3)选出和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组( ) 例句:敏而好学
A.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C.其不善者而改之
(4)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与学习的道理。请任选选文中的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的心弦 王蒙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净,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树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化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去蛋壳的小雏燕呢,它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B.不义而富且贵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试卷第3页,总12页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休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缩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柴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的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⑦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去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的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的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滴溜溜地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文章第②段加线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具体指什么?
(2)第⑥段写冷食店有什么作用?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试卷第4页,总12页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正纳闷这是哪一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
试卷第5页,总12页
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意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_______________→“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_______________。
(2)品析第三段中画横线句的含意。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第二十三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4)文章题目“那一束光”有何作用? 七、名著阅读
根据你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回答其后的问题。
(1)《父亲的病》以及《琐记》中都提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到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①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_______________》(作品名称)。 ②结合作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八、写作
请以“向_______________学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6页,总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衡水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默写题
1.
【答案】
(1)花枝招展的,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考点】 春(朱自清) 名篇名句默写 次北固山下(王湾) 《论语》十二章(《论语》)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膊”的书写。 (2)注意“残”的书写。 (3)注意“善”的书写。
(4)由“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可推知答案。注意“罔”的书写。 二、单选题 【答案】 C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棱镜”的“棱”应读作“léng”;“决别”应写作“诀别”。 【答案】 B
【考点】 词性 词义解释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疲倦不堪’的‘堪’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的意思”说法有误,“堪”是“能忍受;能
试卷第7页,总12页
承受”的意思。 三、综合读写
【答案】
(1)示例①: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 示例②:母爱像春天的风,吹拂着我们的心。 (2)①亲身,②沾沾自喜,称心如意
(3)示例:亲爱的妈妈,岁月的磨砺让您的青春老去,风雨的洗涤让您的红颜褪色,但是在我的心中,您就是那朵最美丽的牡丹花——富贵又端庄。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考点】 宣传标语 病句修改 情景说话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宣传标语应具有语言精炼、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可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本题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进行拟写即可,注意要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2)①【A】处画线句中“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存在语意重复的问题,可将“亲身”删去。
②【B】处画线句中“沾沾自喜”用词不当,“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含贬义,可改为“称心如意”。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表达出对母亲的祝福即可,注意开头要有称呼,语言得体。 四、古诗词鉴赏
【答案】
(1)作者借景抒情。选取“杨花”意指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叫声凄厉,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知无情的明月,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考点】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诗歌意境鉴赏 赏析关键诗句
修辞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杨花”漂泊无定,暗喻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这一句选取“杨花”“子规”,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
试卷第8页,总12页
零、感离恨的心境。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无情之月化为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诗人要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①冷水,②越过法度,③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A
(4)①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缺点就改正。
②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 (5)示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则的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我得到的启示是可以爱慕富贵,但不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 【考点】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做事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缺点就改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解答】
(1)句意为: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文子”点明人物,应在其后停顿;“何以”,以何,意思是“为什么”,疑问词,可在其后停顿。故句子停顿为: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①句意:喝冷水。水:冷水。
②句意:不越过法度。逾矩:越过法度。
试卷第9页,总12页
③句意: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例句,连词,表递进,并且。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递进,并且。 B项,连词,表转折。 C项,连词,表顺承,就。 D项,连词,表修饰。 故选A。
(4)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择:选择。 ②笃:坚定。切:恳切。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答题模式,首先选择选文中的一句话,然后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最后指出这句话给自己的启示。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我得到的启示是人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时刻反省自己。 六、现代文阅读
【答案】
(1)是指大树在春天急着发芽和生长,在夏天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在秋天枝头被累累的果实压弯。
(2)将以前的排队争购与现在的冷清作对比,突出北方初冬的安闲。 (3)结构上:总结全文,点题。内容上:表达了“我”对北方初冬的喜爱之情。 【考点】 散文阅读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记叙文中情节的作用 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读全文,细读文章②段,根据后文“春天它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即可分析得出本题答案。
(2)细读文章第⑥段,由“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可以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题,前文写初冬时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据此分析可知,将以前排队争购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与现在的冷清作对比,突出了北方初冬的安静清闲。
(3)从结构这一角度看,“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点题“清明的心弦”,“我真喜欢”既与文章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又再次点出主旨,突出中心。从内容这一角度看,抒发了“我”对北方初冬充满活力,热热闹闹,孕育着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憧憬的特有景象的喜爱之情。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天黑车快,“我”和母亲没有见面,返程时,母亲的那一束光让我们相见。
试卷第10页,总12页
(2)母亲总嫌时间过得慢,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的否定句,体现了哀怨的语气,表现出母亲在丧偶后生活的无聊以及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3)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努力地想要看清楚窗外的样子,表现出“我”急切地想见到母亲的情形。
(4)“那一束光”的意蕴丰富,一是“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二是母亲就是那一道光,照亮“我”人生的前进的路;三是母亲让“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不让我迷失人生的方向;四是那道光是对“我”内心思念母亲及思乡的抚慰。 【考点】 散文阅读 梳理故事情节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记叙文标题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根据“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可概括为: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根据“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可概括为:天黑、车快,“我”和母亲没有见面。根据“我不甘心”“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可概括为:“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根据“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可概括为:返程时,母亲的那一束光让我们相见。
(2)解答此题,要结合句中的关键词去分析,“常”是“经常”的意思,“总”是“一直”的意思,“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的含意是母亲经常嫌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又总也不亮”两个否定句,体现了母亲哀怨的语气,因为父亲过世,母亲无人陪伴,所以母亲才会觉得时间过得慢,表现了母亲一个人生活的无聊与孤独寂寞。
(3)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从“擦拭”“罩住”“搜寻”等动词可以推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是对“我”努力地想要看清楚窗外的样子的细致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急切地想见到母亲的心理。
(4)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线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读者、有新颖性;⑤语意双关;⑥具有象征意义;⑦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本文标题“那一束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解答此题,可在理解文章标题的表层意的基础上,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可知,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根据“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
试卷第11页,总12页
没有一米六高啊”可知,那一束光让“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母亲,抚慰了“我”的思乡思亲之情。从比喻义角度分析,“光”比喻母亲,母亲就是“我”人生的“一束光”,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同时又指示着正确的方向,让“我”不至于在人生当中迷失。以“那一束光”为标题,也能表现“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七、名著阅读
【答案】 (1)【示例】《父亲的病》: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琐记》:她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2)①狗·猫·鼠
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考点】 课内名著阅读 名著人物形象 情节内容 《朝花夕拾》 作家作品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琐记》中,衍太太对自己的儿子严格,却教唆别人的孩子大冬天吃冰;鼓动“我”看黄色书籍,唆使“我”偷母亲的东西换钱,背后又散布“我”偷家里东西变卖的谣言,表现出她自私自利、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喜欢搬弄是非的性格特点。《父亲的病》中,父亲临终前,衍太太要“我”一直呼唤父亲,所谓的“精通礼节”,却让父亲走得不安心,可见衍太太的迷信、愚昧无知,表达了“我”对衍太太的憎恶。从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情节,阐述衍太太的性格特点即可。
(2)①解答此题,要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出处,再结合题目要求。这段话是出自鲁迅先生《狗·猫·鼠》中对猫的描写。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创作,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
“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八、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试卷第12页,总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