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西医结合
大黄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近况
陈 燕1,赵 辉2,谢 锐1
(1.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云南昆明 650032; 2.解放军78350部队,云南昆明 650215)
摘要 目的:综述中药大黄近年来药理及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方法:查阅自1995年来主要相关研究文献。结果:大黄是一味功效诸多而显著的中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治疗血热便秘、黄疸性肝炎、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等疾病上有非常独特的疗效;还具有诱杀心肌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作用。结论:大黄资源丰富,价廉效奇,有必
要加快对大黄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以造福于人类。关键词 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综述中图分类号 R28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188(2005)0220178203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d)、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根或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1〕。
大黄在临床使用中分生大黄和制大黄两种。主要成分有蒽醌衍生物及二蒽酮类衍生物。蒽醌类以两种形式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少部分游离形式的甙元如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phonol)、大黄素、芦荟大黄素(aloe2emodin)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是结合型的蒽醌甙和二蒽酮甙,以二蒽酮甙中的番泻甙A、B、C、D、E、F(SeynosideA、B、C、D、E、F)泻下作用最强,但含量中。制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明显少于生大黄,泻下作用远弱于生大黄〔2〕。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中医归大黄为泻剂,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等多种功效。《未经》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可见,大黄有许多功效,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1〕,现将其药理及临床应用做个简要综述。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1 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作用确切,口服大黄浸膏
电活动有兴奋作用,使峰电频率明显增加,幅度明显
增高,通过兴奋肠肌而防碍肠内水分吸收,加快结肠内容物的排出而致泻下,对空肠几乎没有影响。其泻下作用机理是口服大黄后,结合型蒽甙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之B2葡萄糖甙酶水解、还原,裂解为大黄酸蒽酮,并进一步氧化成番泻甙元。大黄酸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2受体,使肠蠕动增加;同时又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2ATP酶,阻碍Na+运转,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份,促进肠蠕动而排便。此外,部分蒽甙自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刺激盆神经丛,增加肠蠕动致泻。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因此,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3〕。
1.2 利胆、保肝作用 大黄是中医利湿退黄的要药,
在《本草纲目》中即有治黄疸的记载。大黄水、醇提取物及大黄煎剂均能使大鼠胆汁量明显增多,大黄素、大黄酸能促进胆红素及胆汁酸分泌,使奥狄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胆汁排出增多。重用大黄可疏通胆小管及微胆小管内胆汁的瘀积,并增加胆管舒缩功能〔4〕。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使CI4所致肝损伤大鼠ALT下降,减轻肝细胞变性与坏死,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RNA含量增加或恢复正常。体外试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内可激发机体产生干扰素,提高抗病毒能力。此外,大黄还可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使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而起到解毒作用。
大黄的利胆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修复,以及促进肠道对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治疗胆道疾患、病毒
或番泻甙后一般6~10h即可排泄稀便。大黄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电生理证明,大黄对整个结肠的
西南国防医药2005年第15卷第2期性肝炎等病症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1.3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作用 大黄能促
・179・
可减少肠道对氨基氮(合成尿素的原料)的吸收;血中氨基酸合成蛋白增多,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另外,大黄还抑制体蛋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并促进尿素和肌酐的排泄。近年从细胞水平上探讨大黄治慢性肾衰机理,发现大黄蒽醌和大黄蒽酮甙在体外培养液中,可直接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及系膜细胞DNA,蛋白质的合成,对肾大部分切除大鼠血清中促肾因子的升高有抑制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延缓肾衰发展,从而改善肾功不全〔9〕。4 抗感染作用4.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大黄抗菌谱广,对多种病
进胰液的分泌与排泄,使胰液流量增加。对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但不影响胃泌素刺激胃酸的分泌。这一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的,非鞣质和蒽醌甙。临床试验也证明大黄能防止糜蛋白或酒精诱发的急性水肿型或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发生与发展。对D2乙硫氨酸引起的大鼠胰腺炎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因此,大黄是临床上治疗急重型胰腺炎的常用药。另外,中医认为大黄苦寒伤胃,似与抑制消化酶作用有关〔5〕。
2 对血液和物质代谢的影响2.1 止血作用 大黄苦寒沉降,常用于治疗血热妄
原菌有抑制作用,如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淋病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尤以葡萄球菌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最近又有新的研究报道说大黄可诱杀心肌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已被应用于预防新生儿、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显著〔10,12〕。
4.2 抗炎、解热作用 大黄能清泻肝火,研究表明,
行引起的吐血、衄血,多在复方中使用,使用单味大黄也可。其特点是止血作用确切,见效快。止血有效成分是a2儿茶素及没食子酸。这两种成分止血作用机理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积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使血小板数纤维蛋白的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
)的活性,已知AT2Ⅲ短;降低抗凝血酶Ⅲ(AT2Ⅲ
是活性最强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其活性降低,可促进
血凝。另外,没食子酸能增高a22巨球蛋白(a22MG)含量,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凝;大黄还能使损伤局部的血管收缩,血管通透性降低,出血时间缩短〔6〕。
大黄既能止血,又能下瘀血,破症瘕积聚,具有活血祛瘀功效。服用大黄后,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下降。大黄抑制细胞膜Na+、K+2ATP酶活性,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使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这些是其活血作用的药理学基础〔7〕。
2.2 降血脂作用 给家兔及小鼠饲喂高脂饲料诱发
大黄可使感染发热患者及动物的体温下降,家兔在降温同时,第三脑室灌流液中PGE和CAMP水平显著降低,减少中枢致热介质。另外,大黄能抑制红细胞膜Na+、K+2酶活性及机体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少ATP的生成与消耗,减少产热,能量代谢处于较低水
平,也有利于体温降低〔11〕。5 抗肿瘤作用
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对小鼠黑色素瘤乳腺癌、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生长,抗肿瘤机理是对癌细胞代谢的多个环节有影响,既能抑制癌细胞的呼吸及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能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对宿主正常组织无明显影响〔12〕。
在临床应用上,大黄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痈肿疮毒、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出血等急腹症〔1〕。外治水火烫伤。6 展望
高脂血症,服用大黄可使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比值升高,可能是因为大黄的泻下作用而影响胆固醇的吸收〔8〕。3 改善肾功能作用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中非蛋白氮,延缓慢性肾衰的发展,这一作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予证实。用腺嘌呤饲喂大鼠导致血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增加,给大黄后可使其明显减少,尿中排出量显著增多。其有效成分可能是大黄鞣质。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泻下作用
大黄是一味功效诸多而显著的中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治疗血热便秘、黄疸性肝炎、上消化道出
血、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等疾病上有非常独特的疗效。另外,大黄对病毒的诱杀(如心肌炎病毒、柯萨奇
・180・
病毒等)作用具有宝贵的实作用价值,可能掀起新一轮抗病毒药物研制开发的浪潮,为病毒类疾病的治疗找到新的切入口。大黄药材资源贮备大,价廉,加之奇特的作用,加快对大黄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期待着更新、疗效更好、质量更高的大黄制剂的诞生。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98.〔2〕 肖荣原.中药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218.
(6):38.
西南国防医药2005年第15卷第2期
〔7〕 久保道德.大黄止血药理研究[J].药学杂志,1983,103
(4):442.
〔8〕 郭永芝.单味大黄煎剂灌肠治疗高血脂30例[J].新医
学,1997,28(9):476.
〔9〕 肖炜.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
[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2412244.
〔10〕 刘玉宁.大黄抗菌作用疗效探讨[J].实用乡村医生杂
志,1999,6(6):32.〔11〕 黄九兵.大黄在临床热病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
合杂志,1992,(3):46.〔12〕 医药在线商务信息中心.中药大黄可“诱杀”柯萨奇病
毒.2002,8,17:1/2.现代中药网:Help://www.
chinamtcm.com./vien.asp?id=1509.
〔3〕 林永成.大黄治热结便秘的机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6,35(2):75276.
〔4〕 龚平锋.保肝中药概述[J].江西中医药,1989,18(1):54.〔5〕 陈柳蓉.浅议中药大黄治胰腺炎[J].中药材,1997,28
(4):214.
收稿日期:2004212215
〔6〕 陈德伟.生、制大黄止血效果比较[J].中药材,1988,11
白花蛇舌草治疗胃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谭永红1,李晓梅2,曾仁杰1,王诗华1,梁蓉梅1
(1.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083; 2.成都中药材采购供应站,四川成都 610066)
摘要 目的:对白花蛇舌草治疗胃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近1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结果: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抗菌、抗蛇毒和抑制生精等作用,临床对胃癌、胃疾病、各型胃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白花蛇舌草制剂有望成为价廉、效好的新的胃药制剂。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8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188(2005)0220180204
白花蛇舌草(HedyotisdiffusaWilld)为茜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其性甘寒,微苦,入胃、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通淋、消痈、抗癌之功。其主要成分有齐墩果酸、乌索酸、豆甾醇、对位
β2谷甾醇等〔1〕。该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香豆酸、
外、儿、五官等科的多种疾病。笔者发现以该药为君药配伍其它药味,用于治疗胃部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疗效甚佳,临床报道甚多。我院以白花蛇舌草为君药,配以半枝莲、延胡索、高良姜制成的胃炎停口服液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10多年来,疗效显著。该药制剂有望成为价廉的、疗效好的、新的胃药制剂。现将白花蛇舌草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近年来白花蛇舌草用于治疗胃部疾病的报道综述如下,为白花蛇舌草治疗胃部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1 化学成分
黄酮类、蒽醌类、香豆精等。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
出三十一烷、乌索酸、土当归酸、豆甾醇、对香豆酸等。此外,还含有β2谷甾醇、微量元素铁、锌等。2 理化鉴别〔2〕
取白花蛇舌草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min,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
试品溶液,将溶液点于硅藻土G薄层板上,分别用下列系统展开:(1)石油醚2二氯乙烷2乙酸(150∶150∶012)。(2)甲苯2丙酮2乙酸(300∶10∶012)。(3)石油醚2四氯化碳2乙酸(100∶200∶012)。(4)石油醚2甲酸乙酯2甲酸(280∶20∶2)。显色剂为氯磺酸2乙酸(1∶2),以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标准品作对照,结果可在样品液中检出熊果酸及齐墩果酸。熊果酸在4种系统中的Rf值分别为:0120、0142、0115、0120;齐墩果酸在4种系统中的Rf值分别为:0150、0165、0140、0170。
白花蛇舌草含有生物碱、白花蛇舌草素、强心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