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9.有者评论战国时期某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派是
A.儒家 B.道家 .墨家 D.法家 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派的观点,考查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知识的能力。考点为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派是法家。
答案:D。
10.唐初以三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考查生对中国古代制度的认识。题干中“三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作用资历限
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行宰相权,等内容,反映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材料没有涉及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D三项。
答案:B。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以古代登州经济为切入,考查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由此可见②、③是正
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
答案:B。
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宋朝 D.元朝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表1
解析:本题通过列举某朝代的明显特征判断所属朝代,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进行历史判断的能力。从表1列举的四个特征分析,符合宋代重文、冗官、经济机构增加(如转运使、三司等)、印刷术发展、分割军权的特点。
答案:。
13.与辛亥相比,国民运动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统一战线 D.强化训练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本题通过辛亥与国民运动的对比考查生对中国近代的认识。解题关键在于一方面生要掌握好辛亥和国民运动两个概念,另一方面要解中国近代的强化训练本内涵。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两项虽然体现了国民运动的进步性,但两者都是国民运动的特点,不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D项属于国民运动的影响,且由于强化训练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向前发展,有利于的中国近代。
答案:D。
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的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考点是新中国的外交。解题关键在于要注意时间和“主要目的”这一限定词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处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交往并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A项正确。B、、D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这一背景不相关。
答案:A。
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性,重视法制 .崇尚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透过18世纪初美国的文现象分析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质的能力,考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的特点是“两项运动”的“共通之处”,而宗教改革显然不具有“崇尚性(建立在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法制”的特点。
答案:A。
16.英国历史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和英国工业——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
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和英国工业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法国大和英国工业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以全球史观和近代史观为视角,考查生对“双元”的深刻解。考点为法国大和英国工业。在霍布斯邦看,发生在法国和英国的“双元”不只属于两个国家,而是在“更广泛地区”影响深远,所发他意在强调“双元”的世界意义。由此可见项正确。
答案:。 必做题
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1867年 1871年 1877年 1879年 1880年 主要活动 入福州船政强化训练习驾驶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被选派前往英国习轮船驾驶 任福州船政强化训练教习 任北洋水师强化训练教习 10年 任北洋水师强化训练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强化训练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解析:
本题以严复的从个人生活经历与国家发展相互关联的角度切入,考查生对近代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不断探索这一历史进程的解和把握。第(1)问需要根据各时间段严复的主要活动分析相关的时代背景,第(2)问要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要分清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含义,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分析找到严复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习;洋务运动前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强化训练。
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和农业全盘集体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和农业全盘集体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与新经济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解析:
本题以现代史上三次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为背景,考查中国经济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一热点问题)。考点为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第(1)问要求生调用所知识对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不同之处。第(2)问要求生运用所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对罗斯福新政中不同与传统资本主义进行解是关键。第(3)问主要是结合的观点对两种运行模式进行解读。在答题中生需要运用对所有制、管、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关概念的认识和全球史观等史原,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
(1)改变了新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从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强化训练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选做题
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解析:本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生对改革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解。考点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生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革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和先进的中原文之间的矛盾,
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习借鉴中原文。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
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由。(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解析:
本题以《神州日报》中报道的伦敦华侨通电中的主要主张为切入点,考查生对近代中国民主的认识。考点是辛亥的深远影响。第(1)问要求生能读懂材料并概括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的由。第(2)问生要先判断“共和立宪国”有没有实现,之后再结合所袁世凯统治时期实行复辟的有关史实分析原因。
答案:
(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
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中华名存实亡;(或答案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
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小作文题,从命题者不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点看,是按照层次给分这样的评分标准命题的,这就与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思路结合了起。
按照去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这类题目标的评分标准是: 41.(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的考点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给出的观点是不能只以军事角度衡量战后的和平问题,更要重视经济的发展,生要围绕这一主张把两次大战后西欧国家力量对比变及其影响等知识进行整合,以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